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的备受关注以及医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已引起全社会对医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医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症状1。医学生比同龄人更易产生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心理问题64。因此如何能有效的提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传统心理学认为提升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在于把已有的心理问题治愈,去除个体消极的心理特征。而21世纪初期,伴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许多学者已经逐渐意识到个体消极心理特征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积极心理特征的增加,他们已经开始将传统心理学偏重于关注心理疾病的目光,转向于关注人类心灵美好和积极的面。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通过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今,主观幸福感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外对医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早,有学者发现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能有效降低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病率0。而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现况调查、主观幸福感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6142等研究,而针对医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干预研究则较为少见,尚未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干预方案。因此,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到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从提升主观幸福感入手,利用团体辅导这种覆盖面广、效率高的方式对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并对团体辅导方案的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期为提升我国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干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方便取样法,在广州某医科大学中,通过海报宣传的方式招募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障碍的大一及大二学生,最终选取志愿者34名。随机分配为两组,实验组17人,采用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17人,不加干预。其中实验组男生7人,女生10人,年龄(20.24±0.90)岁;对照组男生8人,女生9人,年龄(20.35±0.86)岁。两组被试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差异分析后,未发现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干预方案团体心理辅导采用结构式团体(采用授课、团体活动等方式)与非结构式团体(采用分享、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团体辅导。课题组成员在查阅了大量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后,结合国内的医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调查,通过讨论和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之后,一共设计出8次团体辅导方案(见表1)。
每次团体活动均有1~2位团体带领者参加,围绕一个相关主题开展团体活动。每周1次,每次约120分钟,为期8周。在每次团体结束后,会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期使团体辅导产生更好的效果。
1.2.2效果评价基本资料调查表:调查被试的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基本情况;幸福感指数量表(IWB):由Campbell等人于1976年编制,用于调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1项。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一致性为0.55,285名受试者在时隔8个月的两次测验中,本量表的得分一致性为0.43。
1.2.3评价方法在第一次团体辅导开始前及最后一次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并当场回收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3统计处理数据通过Epidate3.1软件进行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前测、后测的结果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效果的评估采用以前测结果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法进行对比研究。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各项测量指标的比较见表2。干预前两组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总分、情感指数得分、生活满意度得分,经统计学分析,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干预前两组被试各项测量指标水平相当。
2.2两组大学生干预前后幸福感的比较见表2。干预后实验组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与对照组医学生相比,无论是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还是在情感指数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上均显著对照组医学生(P<0.05),其中在反映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的幸福感指数得分上,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医学生有了明显的提升。
3讨论
国外研究者Emmons和McCullough发现,利用积极心理学“感恩拜访”的心理干预方法,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能让他们有更多的积极情感M。Seligman等人在2005年对积极心理学中常用的5种干预方法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果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记录日常生活中的3件好事”以及“在生活中认识并运用自身优势”的干预方法能长期、持续的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M。Bolier等人在2013年对大量涉及“积极心理学干预”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元分析研究,该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干预技术的确能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国内学者杨艺馨等人,采用了积极心理团辅方法对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该方法能显著提升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但该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中并没有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技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整个方案中的渗透和体现都不够突出。
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积极心理学干预策略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和国内学者的团体辅导经验,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积极心理干预方法(记录三件好事、感恩故事、感恩拜访、识别并运用优势、专注并体验“福流”等)融入到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在团体方案的设计中,突出积极心理学理念与特色。在经过8次团体活动之后,实验组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了明显提升,说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在高校中推广。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虽然本研究发现通过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显著提升医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这为医学类高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提升医学生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新思路和新方案,但本研究也还存在以下不足:样本量还不够大,数据的说服力还不够足。由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于医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概念,了解的人不多,导致参与本次团体辅导报名的人数不多,加之面谈筛选,合适的团体学生只剩下34名。因此在未来,可以推广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在更大的医学生群体中验证该团体辅导方案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有效性;评估的方法较为单一。本研究只采用了自评调查问卷对医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估,其问卷调查结果的主观性过强,未必能十分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在未来,应该重视定性研究方法(质性访谈法、观察法等),考虑教师和亲属的评价,综合多方面的反馈,才能更好的评估团体辅导方案的真实效果;由于时间有限,没有考察团体辅导方案的长期效果。一套切实有效的团体辅导方案,应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产生持续的效果。但本研究仅仅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医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因为时间的限制,对团体辅导结束后的医学生群体的幸福感水平的变化缺乏了解,没有对该团体方案的干预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进行回访调查,进行纵向研究,系统的、动态的评估团体辅导方案的长期效果,同时,这将会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