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5-07-04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因素有影响作用。身体锻炼能够产生流畅体验和增加或提高愉快感等正性情感,能够减少或降低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感,能够提高幸福满意度的认知评价水平,诠释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机制。
  [关键词]身体锻炼 主观幸福感 影响
  
  人的所有问题,归根溯源,都是为了追求人的幸福。但对何谓“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即人的幸福观问题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外历史上的哲人、思想家们对此问题有过诸多探讨与思考。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当代幸福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反应的评估和生活满意感的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它由情感成份和认知成份组成,情感成份包括正性情感(如快乐、振奋、欢喜等)和负性情感(如焦虑、抑郁、气愤等),认知成份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特殊生活满意感。
  身体锻炼(physical exercise)是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积极活动,由此所产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快乐都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剖析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身体锻炼益处的认识,更好地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wWW.lw881.com
  
  一、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情感成分的影响
  
  研究认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正性情感)和消极情感(负性情感)的平衡,如果人们较多地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地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就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否则就不幸福。
  1.身体锻炼对正性情感的影响。有报告称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可以出现流畅状态(flow)、跑步者高潮(the runner’s high)、运动愉快感等积极情感,在一项对123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列举了体育运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宗教等活动,询问被测试者以往在何种情况下感受到流畅体验,结果发现身体锻炼是流畅体验的主要来源。
  2.关于运动愉快感,许多学者对该问题曾进行过研究。scanlan和simons把运动愉快感定义为对运动体验的一种积极的心境状态。如高兴、喜欢、痴迷,是对导致满足、喜爱、快乐的感觉或知觉的运动经历的积极情感反应。wankel认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绪状态,其在自然状态下可能是稳定的,来源于生物需要的满足或生长的本能。kimecik等人基于演绎推断的方法,对运动愉快感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回顾了运动愉快感的定义、测量的历史,并把运动愉快感与情绪(emotion)、情感(affect)、态度(attitude)、高兴(pleasure)、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等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比较,认为运动愉快感是导致个体参与运动并与积极的感觉有联系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即“流畅”)。他们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解释运动愉快感:
   1.运动愉快感不仅是积极的情感,而且是最优化的心理状态。
   2.运动愉快感不是锻炼的情绪结果,而是锻炼的心理过程。
   3.运动愉快感作为最优化的状态或流畅成为排它性的结构,而不是包含性的结构,也就是说,参与身体锻炼所产生的运动愉快感只是由运动本身所引起,而不是由其它条件引起。
   4.内部动机和运动愉快感有区别,但仍然有相似之处。jackson等人认为流畅作为一个概念,浓缩了锻炼参与者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流畅状态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
  kimecik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从本质上说,运动愉快感是一种心理的流畅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运动愉快感与流畅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
  综上所述,运动愉快感就其本身来说是锻炼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锻炼最优化的心理状态。锻炼产生的运动愉快感对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表现为满足、愉悦、舒畅、能力感增强和积极参与活动等。身体锻炼对参加者的心理效益也可以从学者任未多的研究成果中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
  
  二、身体锻炼对负性情感的影响
  
  负性情感是指个体以自定的标准面对各种环境时感受到焦虑、不安、忧郁、紧张、烦恼、沉闷、厌烦等消极情绪的心理体验。身体锻炼对负性情感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身体锻炼对心理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二是身体锻炼对健康人不良情绪的影响。
  在身体锻炼对心理患者的不良情绪效应方面,greist第一个用实验性运动疗法治疗临床抑郁症患者,他研究了28例门诊病人,随机分跑步组(每周3次,每次1小时)和心理治疗组(1~2种心理疗法,每周一次),经过12周的治疗和随后9个月的复查,结果发现,运动的降抑郁作用与有时限的心理治疗作用相同,并优于非时限的心理治疗。有许多研究都表明,身体锻炼可以缓解心理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
  在身体锻炼与健康人的不良情绪效应方面,有研究表明,一次身体锻炼便可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以及精力感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仅一次功率自行车练习就使健康和亚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5分钟的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状态。长期性的身体锻炼可以使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
  petruzzello等人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而且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能更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north等人对1969~198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身体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性身体活动或长期的身体锻炼、有氧练习或无氧练习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身体锻炼对负性情感的多方面影响如表1所示。
  
  三、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影响
  
  生活满意感是指个体以自定的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认知评价后产生的体验。关于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影响,能够从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问卷调查评价结果中充分反映出来。
  1.健康在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中的地位。身体锻炼是获得健康的最佳手段,而健康是影响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自我评价的健康比客观的健康状况更重要。在老年人生活状况诸因素中,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最为密切。很多研究均证实了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且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健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英美的一些研究中,甚至将健康看做是除婚姻之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1999年,盖洛普公司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意调查,60个国家的5.7万名成人参加。调查的题目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结果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认为,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比其他任何东西更为宝贵。
  2.身体锻炼不同程度对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影响。carter对有规律地参与身体锻炼的人是否比不参加锻炼的人更加幸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身体锻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hayes&ross在调查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现主观幸福感受运动的影响,尤其在中、低收入的家庭更为明显。甚至有调查结果似乎支持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pepper以男性退休人员为对象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有着更高的生活满意感,尤其是那些退休后增加了身体活动量的个体的生活满意感要显著高于退休后维持或降低身体活动量的个体。一项对老年妇女的研究表明,闲暇时间的体育活动是促成生活满足的最有利因素。morgan等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对象,研究了习惯性的身体锻炼对心理和情绪健康的作用,结果表明,身体活动参与率高者,有较高的生活满意感。yilmaz和akandere将30名成人女性分成锻炼实验组和不锻炼控制组,锻炼组采用每周3次,每次90min的有氧体操练习方案,经过3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锻炼组的生活满意感明显优于控制组。
  我国学者以体育舞蹈、太极拳和门球作为刺激变量,对183名老年人进行17周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体育活动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差异,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有学者也进行了身体锻炼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不难看出经常锻炼组比锻炼不足组在正性情感上得到了增强,减少了负性情感,在生活满意感、学习满意感和身体满意感都得到了提高。从一项针对大学生课外活动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中(表3),更可以明显看出对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化。
  
  四、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的诠释
  
  早期针对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论述更多的是推测,有研究推断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的正相关,可能是体育运动具有一种本质性的欢乐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锻炼引起神经系统的变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社会支持的改善以及体育活动强化了能力感和价值感,从而促使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近年来,有学者对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探索。日本学者安永明智等人考察了身体锻炼习惯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我健康感、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23。身体锻炼是通过提高了社会支持、增加了社会活动,改善了健康状态的自我良好评价,从而提高了主观幸福感。
  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身体锻炼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增加正性情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也可以抑制负性情感的出现,从而维持主观幸福感。随后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提高主观幸福感。
  “人类中每个成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这就是本能的缪斯。”这种本能的缪斯的充分展现可使人产生巨大的身心愉悦和满足,体育运动正有此功效。体育运动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使人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使人体健康快乐。但体育运动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它坚持的是身心统一和谐发展观。
  日本爱知教育大学社会学家影山健生先生提出的身心统一的体育运动特征包括:①体育竞争是合作的竞争,竞争中没有失败者,大家通过协同性活动,为对方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大家都从中获得快乐;②共同创造,运动允许人的多种感官和心理参与,为大家提供亲近的机会,通过人际交往再现人的生命;③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强调运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一体化,走进自然,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快乐。这实际上是通过运动过程中人的身心统一,人际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运动者从中享受幸福。这时候的幸福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理快感了,而是包含有心理上的满足以及伦理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身心和谐统一的体育在此过程中将纯粹的生理幸福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幸福、伦理幸福境界。同样,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都有此功效,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在激活潜在的本能的缪斯的同时使个体提升自己的幸福层次,达到不同层次幸福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2.
  [2]陈作松,季浏.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邓文才.不同运动项目和强度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愉快感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
  [5]陈作松.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2005,25,(5):65-68.
  [6]苗元江,余嘉元.幸福感:生活质量研究的新视角[j].新视野,2003,(4):50.
  [7]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8]陈统奎.从gdp到gnh:中国经济增长,但是人民并不幸福[j].新民周刊,2005,(10).
  [9]徐昌豹,赵淑英.体育活动对老年情绪与幸福感影响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武汉,2000,(12):262-263.
  [10]陈作松,季浏等.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6,(4):562-575.
  [11]庞文,韩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3):40-43.
  [12]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3]易凌云.论教育关涉个人幸福[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3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