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曲艺式新闻的叙事武帝

2015-07-01 16: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曲艺式新闻”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颠覆,本文探讨的是当前“曲艺式新闻”在叙事上的建构及其错位。
  关键词 曲艺式新闻 叙事 错位
  
  一、曲艺与新闻的结缘
  
  “曲艺式新闻”,作为一个新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既是一种电视新闻报道的新手法,即用“曲艺形式”来演绎“新闻内容”的新闻报道手法;也可以是一种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形态,即指代那些借用曲艺形式来表达新闻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对于“曲艺式新闻”的起源,我们似乎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新闻唱片”,即那些用大鼓书、评书、弹词等形式来叙述和表现的新闻。当时广播电视还没有出现,而报纸,一般底层的市民也看不懂,所以饭店、茶馆就专门用“戏匣子”放“新闻唱片”来吸引顾客。“新闻唱片”的内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新闻”,比如杀人放火案、情变案等等。其目标受众的定位、“注意力”追求与当下“曲艺式新闻”的受众范围以及对收视率的追求似乎不谋而合。
  在“新闻唱片”的启发下,2004年4月杭州电视台西湖生活频道推出的新闻节目《我和你说》,借用绍兴地方曲艺“莲花落”的形式来说新闻可以说是当代“新闻唱片”的首次探索,而2005年10月齐鲁电视台推出的“相声和快板式”的新闻节目《拉呱》则真正拉开了“曲艺式新闻”的大幕。其他地方电视台也开始纷纷尝试用当地传统曲艺形式来叙说新闻。其中“评书式”新闻是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通过说唱等形式把形形色色的新闻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新闻故事表演出来。Www.lw881.com如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昆明电视台的《我挨你说》、济南电视台的《有么说么》等;“相声式”新闻则采用说相声的方式来叙说新闻,诙谐、幽默的将新闻百态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如山东电视台的《百姓百事》、湖北卫视的《今晚六点》等;“快板式”新闻则既能叙事、说理又可以抒情,如南宁电视台的《有话日日倾》、齐鲁电视台的《拉呱》(《拉呱》主持人除了用相声播报新闻,经常也顺嘴溜出来几句快板)等;而辽宁卫视的《正午表情》则采用“二人转”的表现形式,邀请当地二人转演员来担当出镜记者,把老百姓身边的新鲜事用“二人转”的形式演唱出来。总之,“曲艺式新闻”或“说”或“唱”、或“弹”或“演”、或“逗”或“捧”(设立捧角),其节目主持人也或选择曲艺演员来担当或让主持人装扮成“曲艺演员”来演绎,当然还夹杂丰富的面部表情、语言转换以及手势动作。
  
  二、曲艺式新闻的叙事
  
  被认为开创了“传播领域内最全面的叙事理论”的菲希尔认为,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如果说“说新闻”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突破的话,那么,曲艺与新闻嫁接的“曲艺式新闻”则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颠覆。“曲艺式新闻”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来叙说百姓真实的“生活”,既实现了内容的贴近,又开创了新的叙事方式和形式。
  
  1 方言叙事
  方言承载和记录的是一方土地上的 历史 和原住居民的情感。它有着民间语言的凝练、生动和富于表现力。相比较而言,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生动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而用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会更具体、形象,更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特点,有特殊的语音、词汇体系,有着极富感染力的一面。这种优势对听不懂的人来说像一道高墙,而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就是最生动贴切的。由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方言也更容易被使用着的环境中的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曲艺式新闻”,无论“评书式”、“相声式”还是“快板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本地的方言来叙说,如齐鲁台的《拉呱》采用的是地道的济南方言,“拉呱”就是当地方言,即“唠嗑、聊天”之意,昆明台的《我挨你说》采用的则是标准的昆明方言,“我挨你说”就是地方方言,即“我对你说”的意识。这些方音土语,唤起了蛰伏在日益都市化的 现代 社会里人们对自己方言的怀恋,以及对乡音浓厚的情感,从而在心理上对节目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传播学的受众接受角度来说,求近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最基本的心理预设,受众在亲近友好的状态中,双方心理协调的情况下。是最容易接受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往往也是最好的。“曲艺式新闻”采用方言来叙述正是满足了观众的求近心理。
  
  2 故事叙事
  “讲故事”是人类最原始的传播方式,通过“讲故事”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最易接受的。当新闻报道在西方发端时就一直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是“信息化模式”,后来演化成“倒金字塔结构”叙事;另一种就是“故事化模式”,后来被“特稿”所继承。“信息化模式”后来成为了一般新闻的报道模式。而故事化叙事与信息化叙事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新闻报道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故事化新闻报道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 发展 过程,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易读性、趣味性和人情味。因此,“曲艺式新闻”采用故事化叙事模式其实只是电视新闻语言的一种回归与延伸。
  “曲艺式新闻”的故事化叙事。是将影视语言的图像、声音、 音乐 、文字、图表、特技等各种元素有机组合并灵活运用,多视角讲故事。如齐鲁电视台的《拉呱》栏目就大量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段甚至是 艺术 加工,用大量的“情境模拟”画面来解决了没能拍到事实画面的遗憾,并运用蒙太奇等艺术手段来增添新闻的趣味性,有时还运用超大夸张字幕并配上画外音等技巧来进一步突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元素。其效果是,这种故事化叙事模式既提升了电视新闻的整体表现效果,又展现了电视新闻的美感和艺术张力。
  
  3 娱乐叙事
  对于非严肃新闻而言,其娱乐性元素健康合理的表达应该被视作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新闻的娱乐化叙事,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内容,走新闻文学化、艺术化的道路。曲艺是最搞笑的娱乐表现形态,“曲艺式新闻”将曲艺的表现形式与新闻进行嫁接,用相声、快板、评书、“二人转”等手法来“演绎”新闻,应该说是当前所有新闻中最娱乐化的叙事形式或叙事手法。
  “曲艺式新闻”把说、学、逗、唱等娱乐元素融入每天的热点新闻,一逗一捧,或“侃”或“演”,在此基础上有时还将音乐、图画、字幕、特级等手段也充分运用起来。例如齐鲁台的《拉呱》在《“范进”中奖,激动地不行了》这则新闻中,为表现老汉“中奖”后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以快镜头表现老汉不停地跑来跑去,老汉“中奖”的具体情况则是以小调的方式唱出来的“天上掉下个大轿车,特等奖砸中朱老汉的头。”画面则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实际并不存在的“轿车”和“相机”以及老汉一手开车、一手拿相机的幽默情形。这种娱乐化叙事,节目变得有声有色,观众也在娱乐中接收了信息。

  4 平民叙事
  “曲艺式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 发展 ,主持人以平视平和的态度,用幽默、服务型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主持人尽力淡化严肃、生硬的叙事语气,注重情感的传达,常用“张大爷”、“李大妈”、“赵大姐”、“陈大哥”等称谓语来称呼被采访对象,而“我们”、“您”这样的字眼更是时常出现,即使是时政新闻和一些严肃新闻,也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去解读和点评,使观众感到亲切。这种用如同和家里人或是街坊邻居唠家常一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言语来叙事,真正在大众传播中显现出了平民化的人际交流的特色。
  同时,与大多数媒体人士的新闻触角停留在那些大事件、名人活动以及娱乐新闻上相比,“曲艺式新闻”更多的是把百姓生活中的愿望、生活中的困难和批评意见作为反映的重点。邻里纠纷、社会公德、环境保护、弱势救助、民间文化、社会治安、人间亲情等贴近百姓的“软新闻”往往是“曲艺式新闻”的主要选题,一定程度上为百姓提供一个平民话语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百姓声音的“传话筒”。
  
  5 个性叙事
  “曲艺式新闻”的主持人则是以“真实的个人身份”主持节目,改变了传统新闻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不再是一脸严肃,而是轻松活泼,甚至有点“嬉皮笑脸”。如齐鲁台《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每天就是笑眯眯地出现在演播室里,在新闻事实“说”完了以后往往再加上了自己的一些立场,甚至是一些劝戒和道德看法。显现的是与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一般的个性。与此同时,“曲艺式新闻”演播室的布置往往也别具一格,凸显特色。如昆明台的《我挨你说》就借鉴了说书场所的设置:一架屏风,一堵隔墙,一把折扇,一张书桌,一只古瓶,主持人老王在桌后一站,便有了在书场说书的味道,观众也便有了让主持人将自己带入妙趣横生的“个性表演”世界中的心理预期。
  “曲艺式新闻”在个性化叙事中,主持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阅历、体验,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个性化叙事使不同主持人的报道各放异彩,各具特色。
  
  三、当前“曲艺式新闻”的叙事错位
  
  “曲艺式新闻”给受众带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视听享受,并且创造了地方台电视新闻收视率的奇迹,但同时也能不排除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会导致一些“曲艺式新闻”节目在尝试新思路的过程中会步入歧途,出现叙事的错位。这是“曲艺式新闻”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更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用“讲好故事”代替讲“好故事”
  新闻节目追求 艺术 表现无可厚非,尤其是在受众的心理需求不断变换,受众对节目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但一些“曲艺式新闻”刻意追求表现形式,使出了“说学逗唱”的十八般武艺,在戏说的成分上不断加码,而忽视了新闻节目的本质,用“讲好故事”代替了讲“好故事”,这种形式盖过内容的做法不可取。因为形式终归是一种表现的手段与方式,如果把形式上的创新当成了制胜法宝,只在形式上作文章,追求新奇性和轰动效应,结果是曲艺的表演遮盖了新闻的叙事。比如,对于“曲艺式新闻”所普遍采取的方言化叙事,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节目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如果离开了“方言”的讲述,只能用“平庸”二字来概括。其高收视率也主要来自观众多方亩讲述这一过程的关注,而非来自新闻本身的吸引力。作为一个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如果其把兴趣点重点放在了方言讲述这样一种过程,而不是新闻信息传播的质与量;作为一档新闻节目,如果其引导受众观看的是新闻“表演”而非新闻信息本身。将“方言说新闻”变成了“新闻说方言”,这明显是一种错位。因为对于新闻节目来说,形式必须要服务于内容,形式只是帮助内容提升其影响力的手段。当形式大于内容,导致内容失去一定的信息量和价值意义时,形式就成为了无意义表达,其最终也必然是一种无效表达。这也许是辽宁卫视“二人转”新闻节目《正午表情》转不下去而停播的原因吧!
  
  2 用碎片化叙事取代平民化表达
  “曲艺式新闻”多生长在地方电视台,其目标受众为地方普通市民,更确切的说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这一部分群体。针对这一定位,“曲艺式新闻”既要做“浅”,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同时又要做“近”,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但浅近并不等于肤浅,“曲艺式新闻”如果一味的追求“浅近”,就会陷入肤浅的误区。比如有些节目在选择内容时,有意向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靠拢,新闻中大量充斥着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这些生活琐事,确实反映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方面,但却流于琐碎与片面。如果新闻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老白姓日常生活的最表面,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百姓的生活琐事上,这既不能反映百姓生活的全貌,也不符合市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和“曲艺式新闻”关注民生、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初衷背道而驰。比如,有人考察了齐鲁台《拉呱》2007年元月6日的节目,当天共报道了六条新闻《凭什么脱我裤子啊》、《不给说法俺就不走》、《想要分手我就掐死你》、《杨占奇哉青岛有了家》、《骗子巧设计大姐入了套》、《老公要离婚只因变了心》,这六条新闻虽然都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但其着眼点却集中在琐碎的家庭婚恋关系的矛盾中。
  3 把个性化叙事当成个人化言说
  “曲艺式新闻”使主持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阅历、体验,进行个性化表达,凸显出特色,我们的电视新闻也需要个性化的主持人。但“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有些主持人却把“个性化”叙事变成了“个人化”言说,在播报和点评过程中往往插入许多不负责任的个人化言说,不顾社会主流价值判断,误人了一味追求“与众不同”或一味迎合老百姓的口味或迷恋于展现“小我”的泥沼。“曲艺式新闻”一旦把个性化叙事当成个人化言说,他们也就会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取悦和逗乐观众上,而忽视新闻的输导、认知、 教育 等社会功能的发挥,放弃帮助受众提高个人品味的社会责任,难道这不是一种错位吗?
  
  注释
  ①罗锋莉:《解析“曲艺式新闻”[d],西安:西北大学,2007:39-4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