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影视教育论文

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艺术的叙事学解读

2015-07-04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以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为例,从其新闻文本中的叙事角度,叙述人物、叙事策略等方面分析民生新闻报道模式是如何高效引导舆论并创新舆论引导 艺术 的。
  关键词 舆论引导艺术 民生新闻 叙事学 成都全接触
  
  民生新闻基本以城市电视台为依托,具有本土化、在地化的优势,因此在相关地域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摸索和构建出了相应的舆论引导艺术。
  
  一、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功能之源
  
  什么是舆论?根据陈力丹教授的定义,它是一种情绪和意见,其深层结构是信念。由此可看出,舆论引导即对情绪,意见的引导,最后达到观念和信念的引导。
  舆论的客体是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及现象。 现代 社会是大众传媒的社会,即信息和意义的社会。它构成了我们接触和了解外界世界的主要渠道。电视新闻作为大众传媒的最重要的一种节目样态,具有普及性。它声画并茂地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和事件进行描摹报道,直观地吸引受众,感染受众以及影响受众,成为公众了解周围及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对于现实社会中各种事件和现象的报道,实际上成为了舆论客体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所有新闻一样,电视新闻也具有选择性。它通过对事实内容的选择,以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形式呈现,体现了一定的立场和倾向。这种对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选择和呈现,传达了各不相同的信息,隐含了各不相同的观念和态度。WWW.133229.cOm所以,电视媒体能通过对新闻内容和结构的差异性编排,引起受众的不同感受,从而达到问接地引导舆沧的目的。
  民生新闻的核心理念是“民生”,即对老百姓生活,生存,生计以及生命的关注,因此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日常社会新闻外,可以涵盖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有时与时政新闻、社教新闻的交叉,还可涵盖一部分消费, 经济 信息”。由此可看,民生新闻内容上与其他新闻类型存在交叉,那么,是什么使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类型?答案即在它的内容编排模式上。民生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民本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故事,关切民间疾苦,为民排忧解难,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平民化的报道视角,注重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使民生新闻在整体上充满亲民的色彩。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是要实现对受众的情绪和意见的导向,使社会稳定,民众和谐。舆论的直接来源是公众对外部信息刺激的感知。那么,舆论引导的首要前提便是受众对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注意、理解、记忆并由此发生一定的行为,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具有选择性的,而影响这一过程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信息对受众的心理接近性,包括形式与内容的接近。
  民生新闻以“民生”的理念,通过对民问百姓的聚焦,“去表现国计的总体态势,包含了大智慧,大思路。大手笔”。这种以亲民的样式,去表现新闻内容,包装新闻观点的做法,使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又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民生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闻内容的选材标准。它也是一种新闻报道模式,这种模式使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具有天然的优越性。
  下面,笔者将从叙事学角度,以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为例来分析民生新闻报道模式是如何优越高效地引导舆论的。
  二、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艺术解读
  
  1. 叙事视角
  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最大优势在于用事实信息引导人,通过对事实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差异化新闻内涵,吸引受众感染受众,影响受众,从而达到引导受众的目的。
  研究表明,影响公众形成对某一客体的情绪和意见的因素,从媒介来说,有信息传播的质和量,即信息是否全面,是否层次分明,从受众方面来说,则有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心理接近性。在这一点上,民生新闻一般采用复合型叙述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加工编排。常见的叙述视角组合有:全知视角和人物限知视角,全知全能视角和人物限知视角这两种组合。
  全知视角和全知全能视角非常近似,都是一种“叙述者大于人物”(托多罗夫)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中,叙述者无所不知,它知道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它们的不同则在于全知视角是叙述者对新闻事实信息的无所不知,而全知全能视角则是叙述者对整个新闻事件。包括事实信息以及人物内心情感的无所不知,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新闻事件做m评论,在这种视角下,新闻往往超越了客观,而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人物限知视角则是叙述者等于人物的视角,是叙述者对视角划定的信息范围进行限定,始终从人物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叙述。民生新闻一方面运用全知视角扩展新闻信息含量,对事件进行全面描摹,另一方面运用全知全能视角对事件及其意义的走向进行框定,同时辅以限知人物视角对前所述信息和意义进行补充证明。这种补充证明由于有其固定的视点人物(可以是记者也可以是新闻事件当事人同时也可以是相关专家等信息意见提供者),使整个新闻信息更真实可信,更人性化,新闻的信息层次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同质异形的信息不断闪现和重复,增加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在成都电视台第5频道《成都全接触》中,《直通救援现场——彭州市救灾指挥中心》中,新闻利用广角镜头对彭州市救灾指挥中心现场进行全景式的拍摄,通过镜头后记者对中心大致情况以及救灾进展的介绍,我们看到了救灾现场涌动的人群,体验到了救灾行动的如火如荼的展开,也感受到了民众救灾的高涨的热情和激情,随后,记者现身镜头前,带领我们从她的视角聚焦救灾现场一隅。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作为个体的民众在救灾支援现场的身影和感情,通过电视特写镜头,我们仿佛与他们面对面,这种近距离个体交流与互动,穿插在前丽的全景拍摄和介绍中,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使新闻信息极具冲击力,而对新闻信息的纵深挖掘,则使受众得以全面而具体地体验救灾现场涌动的爱心传递,增强了他们对救灾进展的总而立体的把握。

  2.叙述人物
  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主体之一。在具体新闻节日中,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主体的角色,从叙事学意义上讲,主要通过新闻中的叙述人物实现。
  叙述人物具体来讲分为叙述主体和新闻人物。新闻中的叙述主体就是记者的形象,而新闻人物则是新闻中其他登场人物的总称。新闻人物的叙述从属于叙述主体的叙述。所以,叙述主体即记者是新闻中主要信息和意见的提供者,而他所表达和所展现的决定了整个新闻的意义走向。
  民生新闻中,记者叙述主体的角色不再是集体意识的代言人,更多的则是记者个人形象或者百姓形象的展现,他们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对新闻事件和大政方针进行“民生”式解读,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观察时事政策和 经济 动向,使抽象宏观的社会事件有了具体微观的切入点。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主体角色的平民化,亲民化展现。从心理上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了媒介信息的到达率,减小它在传播过程中的阻碍。
  值得提出的是,民生新闻中记者叙述主体的平民化亲民化的形象的增多,并不意味着记者对集体意识代言人的角色放弃。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与记者平民亲民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存在于整个新闻中。《浙江卫生救援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中,新闻以浙江省卫生队的队长在车上的讲话开篇,对救援队赶赴平武救灾路程的艰苦程度作了估计,奠定了新闻的整个内容讲述框架。随后,隐身在镜头后的记者用客观克制的语言串联起了整个新闻,在每一个新闻点上起到了提示 总结 的作用。通过新闻记者的有条不紊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浙江省救援对在救灾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连夜赶路,伙食艰苦,路况未知以及小事故频发。这些新闻点的具体展现,透过浙江省卫生队员间的对话和采访,用n语化和温情的语言一一讲给了我们听。
  在这条新闻中,新闻内容的意义链条,便以层级化的展现出来了。这些在艰苦条件下奋斗在抗灾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乐观和坚持,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抗震救灾的决心,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3. 叙事策略
  公众的态度和意见,其产生和改变并不容易,所以舆论引导必须讲究技巧。民生新闻是以受众为本位的,为此,它在叙事策略上也同样采取了符合受众接受心理的叙述技巧。
  首先体现在叙述语言方面。民生新闻中记者形象的改变和普通个体民众形象的出现 自然 而然的带来了他们话语方式的转变。新闻中的记者和民众是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色彩和生活气息的人物个体。不同的人生阅历和观念使他们说出来的话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强烈的口语化色彩,但与此同时,记者在新闻中的形象不是完全个人化的,他也必须代表他的组织,他的立场也必须和媒体组织一致,新闻中民众的形象和语言也因此都是经过选择后播出的。这样一来,由于新闻语言形式的口语化,感情化,使得新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牢牢地吸引住受众,而同时,新闻信息的核心内涵却并没有变化,新闻便可以通过极具亲和力的话语形式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实现舆论的信息层面的导向。
  其次,民生新闻擅于故事化的叙事。它着重展现细节,设置悬念和冲突,将新闻事件以动态式展现,差异化新闻信息刺激强度,使受众的注意力能较长时间保持在积极状态,从而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有利于受众形成对新闻事实的认同感,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三、关于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 艺术 的思考
  
  由上面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模式,它在舆论引导艺术片面显示出的优越性是:舆论引导主体与舆论主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的舆论引导主体地位逐渐下沉,其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更多的显示为公众内部对自身的引导。
  我国传媒的改革进程,历经“市场经营的初步尝试(1978-1995),集团化改革(1996-2004)和“转轨改制”(2005-今)王个阶段后,受众已成为了传媒在制作新闻产品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日益增加的受众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传媒在新闻传播时更多地思考如何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民生新闻的出现,便是传媒自身认识变化的直接结果。它以亲民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述人物以及叙述策略,使舆论引导主体完成“去权力化”的转变。如此舆论引导得以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减小了引导的阻力。
  当前虽然媒介对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优势有所认识。但还是存在片面性。舆论引导主体和舆论主体之间的接近性,并不意味着两者的完全重合。民生新闻在引导公众意见时,不能只考虑接近公众,而忽略了对公众的引导。而恰恰是这一点,如今的民生新闻还做得不够,片面煽情,过分注重细节和故事性,立场偏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做可能引发的结果便是短期情绪性舆论占据优势,不利于理智的长期的舆论的形成。
  舆论本身的力量在于它能影响舆论客体的 发展 ,而对其 规律 本质的把握显然更能促使它向有利力‘向的发展,所以,民生新闻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注重对长期的,理性的舆论的培养和引导。那么,如何做呢?笔者认为活用两面提示或许为解决之道之一。两面提示即在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民生新闻如果能在引导舆论的同时,适当的加入理性的,分析性的材料,使整个新闻事件的意义有一个较完整的呈现,不仅能使新闻事件的报道更具有可信性,也能增加受众对相反观点以及事件材料的免疫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