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9-0191-02
灾难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众所周知,灾难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任何国家、任何组织即使拥有惊人的财富和超强的经济实力,也不能阻挡自然灾害的发生。灾难是人类不得不面临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现实。
作为“无冕之王”的公共媒体,在灾难降临所有通信和及时信息中断的情况下,是公众知悉信息的唯一途径,是和外界取得联系的重要窗口。此时,作为公共信息和意见传播的重要平台,公共媒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公共媒体不能在摆出一副冷冰冰的姿态而只是简单地充当传播信息的话语作用,而是应当在向公众传递资讯的同时表达一种关怀的姿态。这种姿态应当是对公众本身感受的体察和关切,对公众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感的广泛关注。这样的理念所体现的中心就是传媒应当具备人文关怀精神。
1 灾难新闻
1.1 灾难新闻的界定
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我国古已有之。本文关于灾难新闻的定义,借用陆定一同志关于“新闻”的定义:“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说法来加以变通。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已经从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模式转变为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同步报道,因此,本文把“灾难新闻”理解为:新闻媒体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灾难事实的报道。
1.2 灾难新闻报道的原则
灾难新闻是在所有的新闻中传播速度最快、读者最为关心的,灾难一旦发生,就会立刻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所以灾难新闻在报道时所遵循的原则就显得更加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坚持以人为本”又是报道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存在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②灾难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媒体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以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并在此基础上倾注人文关怀。灾难发生时,其破坏性不仅体现在对人们物质财富和生存状态的威胁,也对人们的精神家园产生了巨大的摧残作用,所以人文关怀应该是一切媒体进行灾难新闻报道贯穿始终的价值取向。因此,“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应是灾难报道的第一要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还要坚持实事求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很好地兼顾的情况下,新闻媒体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1.3 “日本大地震”中体现的人文关怀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当地时间4月12∶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此次地震不但震级大,由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更大规模的破坏,另外,地震海啸还造成了核电站的核泄漏,这些因素使得此次灾难更加复杂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东日本大地震对媒体的应变能力、统筹规划能力都是一次考验,媒体的水平和实力也会通过此次灾难新闻的报道得到体现。各国的媒体会不会再次的产生悲天悯人的情怀,中国的媒体会不会再次像在汶川大地震中将镜头直接对准废墟中的断臂,造成视觉上的“灾难”。日本的媒体在东日本大地震中的表现和反应能力、报道角度和日本人在地震海啸等重大的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对生的敬畏和对死的不惧怕让世人为之震惊。日本媒体在面对东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让每个媒体人感到由衷的敬佩。
2 人文关怀?隐私
新闻媒体如今成为大众获取讯息的主要途径,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享有极大的新闻自由,但是这在同时让新闻媒体在无形中承担着尽量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责任。知情权,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各种信息的权利。⑦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媒体要及时、准确、真实地把情况告知大众,起到在灾难报道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从业者为了让灾难事件更加的震撼、吸引更多的眼球,总免不了要对个体或者群体进行深度报道,在报道中也最容易发生隐私侵权问题。在危急关头,尤其是在巨大灾难面前,保持人类尊严是艰巨的任务。新闻报道总带有一定侵略性,而悲伤则要求隐私。
新闻工作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面临着种种难题:尽量真实地还原灾难现场的感人场景,但要避免受伤人员的面孔完全的还原在公众面前;尽量展示灾难带给人们的极度的精神创伤,但是要避免因为表现这种情感而特写的某些镜头对受害民众本身造成的精神伤害。这样,新闻从业者既履行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社会责任,同时又扮演了侵犯主体当事人隐私权的角色。在东日本大地震中,作者就尽量避免了这种种尴尬的情况的发生,日本新闻媒体从业者的镜从来不会深入那些悲天悯人的细节描写,有的只是对客观现实最直接、最真实的传达。
3 人文关怀?给予
灾难发生时,人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信息?日本东洋大学传媒学教授三上俊治有过下面的总结:
我们需要的信息:灾难本身、怎么避难、受害情况、家人安否、生活信息、新的灾害。
我们不需要的信息:误报、谣言、侵害隐私的报道、渲染危害。
地震新闻报道一直有一个矛盾点,就是同样是面向受灾者和非受灾者――两者在灾后对信息的需求点有所不同。“但是日本媒体对此达成了一致――灾害报道是为受灾者提供帮助。”这一点与来自《拯救灾害大国日本》中“日本媒体总结的地震报道10条经验”中的最后一条相互照应:十、在报道现场牢记是为谁报道―“……灾害新闻报道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在此提醒自己――灾害报道是为了受灾者的报道。”
灾后,媒体的报道中,展现“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敬业奉献”的环节固然重要,是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夯实和再造,但灾难中,从生物学意义上定义的“人”极为脆弱,才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不揣测,不臆度,不让人因报道而更为乐观,也不愿让人因报道而更恐慌,忠实地记录和传达,踏踏实实地为受灾人群提供帮助,是媒体最具人文关怀的给予。
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浓重的生命意识,能够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由物及人,由事及人,设身处地地揣摩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与感受,体现媒体的亲和力和贴近性,实现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灾难既然已经发生,如何面对这重大的灾难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像东京大地震、汶川地震这种人们毫无准备重大灾难发生的瞬间,人类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心等,都会刹那间地表现。新闻媒体在思考怎样进一步挖掘灾难事件中所蕴含的更感人、更感人肺腑主题的时候,新闻从业记者必须举起人性关怀的大旗,“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透彻地直面生死,以关切的目光窥视人类的生存和死亡,对处于极度悲伤和惶恐状态下的人们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让活着的人们体会到人类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
4 结 论
新闻媒体如何对待灾难性新闻事件,需要解决三种利益之间的纠葛:灾难受害者的利益、公众利益和媒体自身的利益。尽管“适度”是个模糊的词汇,要靠媒体人的经验和素质综合把持。但不管怎样,都应该记住:首先要做一个“人”,然后做一个“新闻人”。无形的伦理制度只有变成潜移默化的观念,内化为记者的主体意识,媒体人才可以在灾难现场以理性、理智的方式更好地进行采访,并且将采访当作一项有益于救灾的服务,而不是媒体和自己单纯的采访活动,这样呈现给广大的受众的媒介信息才是最有价值和人性化的。
刚性新闻也要有柔软的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你有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这种悲悯的东西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