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论新时期执政安全视域中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

2015-09-09 09: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党执政的资源之一。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安全具有内在统一性。本文从软权力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执政安全的影响,并以促进和维护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安全为目标,从主体塑造、基础建设、思潮引导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凝聚力,维护和促进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整合的软权力,这种软权力的合理利用,能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有效建立起信仰软权力,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现代化建设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和执政安全概述
1)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其政治习惯、经济水平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比较溥弱。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的理论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亲和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切身相关的利益问题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安全及其在少数民族地区遭遇的挑战
  执政安全是指执政党没有丢失政权的危险,能有效抵御各种执政风险,执政体系处在稳健良性运行以及可与时俱进的状态。"稳定"和"发展"是执政安全的两种应有状态。
  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文化交流,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化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宗教极端势力也渗入民族地区,另外,国内方面党的各方面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以上几个因素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执政安全相应存在潜在和现实的挑战。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例,该地区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民族历史、宗教习俗才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群众性,有些少数民族公民的意识形态认同感弱,地区各种宗教势力错综复杂, 有时甚至是边疆、民族、宗教三者相互交织,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心理、习俗联系错综复杂,既有长期积怨和争斗,又有相互依赖和融合。边界问题、毒品问题、贫困问题、生态问题在边疆民族地区集中出现,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政府符合现实的路径选择。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在该地区执政安全的正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软权力,对其进行合理运用,能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思想产生正面效应,从而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对执政安全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强化对党的地位和权力的认同。
  第二,培养少数民族人民的政治素养,增强少数民族政治辨别和参与能力,合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当前,突发政治事件最多的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事件一旦发生,危害程度比较严重。社会矛盾是突发事件产生的主因,矛盾会导致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是冲突的背后推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民在突发事件中政治参与能力,也能增强少数民族人民政治素养,提高辨别是非、防止被民族分裂份子误导的能力,理智的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从而防止某些突发事件演变成威胁政治安全的事件。
  第三,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新时期形成具有新的特点,从公开的意识形态斗争转变为以文化为基础的隐秘渗透方式。在复杂的意识形态传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民族地区建立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体系,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民族地区人民的思想,从而保护边境安全和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安全。
  第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执政党的现代化。执政党的现代化是一个构建执政党的思想理念、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的过程,使执政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人民民主、监督能思想意识,促进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从而推进执政党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三、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执政安全中的选择
  1)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去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虚幻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民族文化的过程,它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在面对民族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实际问题时,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与之结合,形成符合各民族地区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其二是把马克思作为标志性的意识形态,是对某些理论思潮进行批判和衡量的标准,使马克思主义为全体成员提供理论支柱和精神动力。其三是通过把马克思与民族文化的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判断标准,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排斥心理,自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前提,在民族化之前,要给群众呈现一个科学的、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样才能做到在民族化的同时保证科学化,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避免产生虚幻的马克思主义观,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防止打着虚幻的马克思主义旗号变相宣传其它意识形态的现象,真正做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该地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中,还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尤其要加强各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重视少数民族民众的参与,以理论要彻底说服人,以实践来说服人,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神。
  2)注重政治文化建设,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依托文化载体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政治文化是一个地区对于政治体系和制度在内的一种信仰,有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基础,社会秩序就能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经常受到各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蛊惑,缺乏良好政治文化的地区民众很容易在其蛊惑下曲解党的政策,受到极端宗教势力的打压而屈服参加一些威胁国家统一的政治活动,危害执政安全。
  要使得少数民族在现实 条件下提高政治文化素质,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传导的平台,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亲和力,使群众乐于掌握,为群众所掌握,正确理解这种科学的理论,增加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群众的文化教育,在培养其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政治文化素养,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领航政治文化建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加强基础建设,缩小文化差距
  民族地区物质文化落后及其群众文化素质低下是该地区容易受错误思想影响的重要原因。有强有力的载体才能有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原因,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开展。在一些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发展的原因,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并没有成为当地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其作为主要载体之一作用有限。该地区人民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在谋生之余无暇顾及文化娱乐活动,报纸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用不大,甚至比不上该地区人们的宗教活动对其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
  针对该地区落后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殊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该类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们的文化素质,从而为提高思想水平打下基础。二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增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培育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实效的思想政治载体。
4)引导民族地区社会思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民族地区社会思潮是一种思想倾向,它反映了民族地区人们的某种利益诉求并对民族地区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民族地区的政治思潮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政治思潮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思想,从其影响来看,这些思潮容易导致信仰的迷失,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而马克思主义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其正面效应来看,让其占据各种思潮的主流、坚持其指导地位合情合理,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思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和干部进行引导,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搞好该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要进行思潮引导,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对各种思潮分析和预测,系统的掌握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政治政治思潮,分析其动态。二是要疏导政治思潮。政治思潮的传播有现实原因,我们要改变防和堵的思维,对各种政治思潮进行价值澄清,在价值澄清的过程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与其它政治思潮的碰撞中批判性的吸收其它思潮中的合理成分,不断发展。四是要从各种渠道收集社会政治舆论,对民族地区的政治心理进行全面把握。五是要强化对能传播民族地区政治思潮的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宗教人士、私人企业主、宗族领袖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