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要做节目 先做农民--谈农业气象节目制作

2015-09-02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十二五\"开局之年,气象服务重点向农业倾斜。2011年初,中国气象局、财政部首次设立\"乡村气象服务专项经费\",大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在全国120个县市开展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其中湖北省10个县市区列入乡村气象服务试点。2011年8月18日,湖北农村广播、湖北农业电视频道垄上频道正式开播, 垄上频道的开播为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专门的阵地,对电视农业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本文从电视在\"三农\"服务中的重要性出发,从节目的内容、形式、主持人风格与形象包装等几个方面浅析了如何做好农业气象服务节目,同时认为应打造一支专业的制作队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以此提高节目质量与传播效果。

关键词:

引言
  近两年,气象为农服务得到重点发展。201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意见》,立足建成县、乡、村三级气象灾害防预体系和农村气象服务站。2011年,财政部、中国气象局首次设立"乡村气象服务专项经费",投入资金近亿元,在全国120个县市开展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其中湖北省荆州、郧西、钟祥、武汉东西湖区、利川、蕲春、仙桃、宜昌夷陵区、应城、宜城共10个县市区列入乡村气象服务试点县市,针对湖北省优势农产品产业、特色农产品基地,面向县、市、区和村镇,建立直通式的、网络化、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011年8月18日,湖北农村广播、湖北农业电视频道--垄上频道正式开播, 湖北垄上频道是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和新农村建设为宗旨,面向全省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专业电视频道。垄上频道的开播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了专门的阵地,同时也对电视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
  
1 电视气象服务在三农服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几年,村村通工程和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媒体迅速向农村扩张,农村居民拥有的电子媒介品种逐渐与城市靠近,目前,农村手机、固定电话的普及率较高,电脑和互联网也发展迅速。不过、尽管如此,电视仍稳居农村第一大众传媒的位置,我国农民需求的信息主要是从电视节目中获取,收看电视已经成为当代农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甚至是某些农民群众唯一的娱乐方式。
  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居民收看电视的时间更长。央视调查中心早在2006年的收视率调查显示,城里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120分钟,而农村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166分钟,比城里居民长46分钟。新农村政策、科普知识、致富信息、天气预报是最受农村观众喜爱的信息类节目,电视尤其是电视农业节目对宣传和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农村科技服务和信息传播方面,相应的电视节目观众满意度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科技服务类、信息类节目较少;其次,科技服务和信息类节目服务空泛、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差,农民对内容缺乏可信度等等都是影响节目传播效果的主要原因。

2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气象服务节目
  目前,全国各地制作的众多电视气象节目中,农业节目比例非常小,2010年,华风公司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电视气象节目制播情况所作的统计调查显示:在统计的318套节目当中,农业节目仅有6套,占比不到2%,而预报类节目占据了86.7%的比例。同时,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农业气象节目中,大多数农业气象节目与其他预报类节目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节目内容仍然侧重天气预报,在农业服务方面存在服务浅显、空乏,大而全、不够具体、不具备可操作性等问题。总体上,节目形式单一、内容雷同、讲解生僻、专业性太强等现象非常普遍,且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致使节目达不到满意的传播效果。

2.1 贴近三农,提供切实有用的农气服务产品
  农业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节目的价值应与农村、农民和农业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农业栏目,内容的贴近性至关重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农业气象服务节目,首先需要有好的农气服务产品。近两年,国家大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以湖北省为例,2006年起,相继成立了鄂西北、鄂西南、江汉平原和鄂东四个农气分中心,2011年又在省内10个县市区成立乡村气象服务试点、开发建立乡村气象服务专业系统,初步形成了省级农气中心、地市级分中心、市县级乡村气象服务中心的多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目前农气服务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天气预报预警,农业气象周报、旬报、月报,农用天气预报,干旱、土壤墒情等农气监测产品,农气灾害评估。能提供重要农事季节农业气象服务,包括春播春管、夏收夏种、秋收秋播等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作物关键生育期、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报、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以及早春低温、五月寒、芒种寒、盛夏高低温、寒露风、暴雨洪涝、干旱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以及灾后影响评估服务等服务产品。
  不过,相比农气服务系统建设的大力投入,农气服务产品仍然跟不上服务需求,尤其是电视农业气象服务相对比较滞后。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与农气中心和各个农气分中心缺乏深度合作,农气服务产品没有及时反映在电视气象服务当中。其二、缺乏针对公众服务的电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目前的农气服务产品主要是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把这些程式化的、专业人员应用的、文字化的农气服务产品,包装成符合电视传播特性、面向农民大众的、易于观众接受与使用的视频化的公众服务产品,需要根据电视传播特点对内容进行深度包装。第三、目前农气服务产品仍普遍存在过于专业化、服务大而全、形式程式化、各分中心内容雷同等问题。电视的表达是可视化的、通俗而具象的,能通过人物再现或专家主持人的表演示范,进行可视化呈现,需要具体的能告诉农村观众怎么办、具体如何操作的深度服务产品。 第四、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和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性补贴,农业耕作和种植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气象服务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区划、以及现代特色农业种植规划,切合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 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2.2 打造专业的农业气象节目主持人
  一个广受欢迎的农业气象服务节目,最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主持人。主持人是节目的引导者,观众是否对节目有兴趣,除节目本身的定位、内容、形式等因素以外,主持人的形象、衣着、语言、主持风格都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气象节目,其他节目限于气象影视制作系统人力不足,可以一人身兼多个不同频道的节目主持,而农业节目由于受农村本身的地域性、乡风民俗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需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媒介接触习惯都与城市受众有很大不同。农业气象类节目必须打造一个专业的节目主持人,能够深入农村、关心农民、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能够融入广大的农民观众之中。
  2.2.1 农业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中,亲和力至关重要。相比其他节目,农业类节目对主持人的亲和力要求更高,而在气象影视行业,从事节目主持的往往是一群靓丽时尚的年轻人,缺乏农村生活体验,五谷不分,小麦与韭菜都分辨不清,语言和衣着形象更是与农民相距甚远。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农业气象节目主持人,穿着时尚的西服套装,用都市化的语言,居高临下的态度、冷峻漠然的语调介绍自己都不知所以的农业科普知识,让观众感到疏远、陌生。农业节目主持人要让农民喜欢,就要把自己融入农民大众,在形象设计上打造一个亲和、朴实、真诚的形象,服装款式不能太潮流、太时尚,应该简单、大方、得体,看上去有亲和力,适合农民口味,让农民接受,农民看了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般亲切。其次,应不断追求智慧、善良、真诚、可信的主持风格,不求光彩照人,但求真诚可信。不过,朴实并不代表平庸,还需要幽默睿智,有自己突出的个性魅力。
  2.2.2 农业气象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定位,首先应以朴实为美。农业节目主持人,面对的是农民,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的视野、农民接触的人群、农民所看到的面孔等等都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生活圈子。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主持人的语言显得尤为关键,语言朴实、平和、通俗,还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可适度的引入一些乡言俚语,以此拉近与农民观众的距离。尽量使用简单化、口语化的表达,对引入的专业术语也应增进一些通俗的解释。农民普遍接受的语言是:干脆、生动、俚俗、上口,符合当地农民语言习惯,充满农村生活气息。

2.3 直观的节目表现形式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丰富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有效提高节目传播效果。节目表现形式的趣味性和乡俗感是最能吸引农村观众的砝码。农民观众普遍喜欢的表达方式是:故事化、生活化,通俗化。这就要求农业节目既要真实感人、亲切动人,又要寓教于乐、妙趣横生;科技含量、娱乐含量应符合农民的理解能力和接收习惯,使节目的服务性与适度的娱乐性相结合,娱乐与本土结合。调研显示,农村观众喜欢的农业电视节目形式主要是:致富能手现身说法、记者现场调查+专家点评、把技术讲解成故事、请演员模拟拍摄等等,这些形式都具有现身说法、真人秀的特点,对科普性较强的农业气象节目而言,最有效的、而且最令人信服的表现方式是专家直接走到田间地头面对面的传授、直接的讲解与示范。

3 如何提高农业气象节目质量

3.1 打造一支专业的制作队伍
  "要做节目、先做农民",农业气象节目制作需要一支懂行的专业制作队伍。目前各地气象影视中心,尤其是省级影视中心,每天承担多套甚至是几十套气象节目制作,以湖北气象影视中心为例,2011年,湖北气象影视中心每天制作省级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11套,地市台节目5套,由两个制作团队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的在短时间内完成。目前我们制作的服务性节目大都是侧重生活、保健和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节目,内容为编导人员所熟悉。目前在垄上频道上播出的气象节目为4套无主持人的天气资讯节目,以天气实况和预报信息为主,但有主持人农业气象服务节目开播势在必行。制作农业气象服务节目有别于其他生活服务类节目,制作人员尤其是编导、主持人,对农村和农业知识大多感到陌生,节目制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对制作人员进行培训,打造一支真正懂得农业气象知识、了解农村生活、心系三农的专业制作团队。制作组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宗旨,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泥土打交道,与农民同苦同乐;能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农业种植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为农民提供农时、农事服务,及时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农业技术问题。
  
3.2 与相关部门和用户建立全方位合作
  农业气象服务的范畴很深很广,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涉及种植、养殖、植保等农、林、牧、渔多个行业,以及不同时令季节、不同地域的各种作物种植,科学性强、而且影响巨大。为了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需要自上而下建立三级专家和用户团队。
  3.2.1 节目制作组应积极争取农气中心、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的支持,通过部门合作,建立一支涉及农、林、牧、渔等各农业领域专家和农业气象专家队伍,使各行业专家参与到节目制作中来,为节目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3.2.2 与各级农试站、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场和专业试点县市、特色农业乡镇等等建立起"直通式"的联系和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具有影响力的终端用户实时了解各种作物的动态生长信息,了解农户需求,并以此建立起各种农业服务节目的拍摄基地。
  3.2.3 建立一支农村志愿者团队。为了开拓信息来源,更好地贴近农民、服务农民,农业气象服务节目还有必要成立农业气象情报站,在农村建立起志愿者团队,直接接受农民的热线报料,通过电话或网络为频道提供鲜活的素材,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资源,活跃节目内容。
  
3.3 加强媒体联动和观众互动,提高节目传播效果
  3.3.1媒体联动可以采取电视与互联网结合的方式,或电视与广播结合的方式。农业电视节目可以在农业广播频道上播出,或将农业电视节目上传至兴农网实现视频点播。农业气象电视节目与兴农网合作,将农业电视节目上传至兴农网,可以实现双赢局面,既可以丰富网站内容,又可以充分发挥节目的服务效益,克服电视节目观看稍纵即逝的弱点,使节目传播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际上,电视节目限于时间原因,不可能讲解的充分详细,观众看过了也不可能一次就能够学会、记住,网 络平台的点播和重播功能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3.2通过网络平台与观众建立互动交流,互动是获取农业信息的一个重要的直通渠道,通过与农民互动,可直接、实时了解农民感兴趣的信息,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现时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
  3.3.3让村民直接走进屏幕,走进节目现场,参与节目主持的形式,把种粮大户请出来现身说法,或者把家庭主妇请到菜地评头论足。由农民参与节目制作,使农民感受到成为节目的主人,既加强了节目亲和力,又可以增强了观众对节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而且农民朋友通过传播媒介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更有助于提高节目的服务性、针对性。

3.4 加大农业频道和农业气象节目宣传
农业类电视节目普遍存在知晓度低、认可度低、收视份额低、目标受众忠诚度低的现象。农村观众获取天气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仍主要是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和省级卫视或经视频道天气预报节目,农业电视频道栏目以及农业气象节目收视率比较低。电视媒体应充分发挥电视在农村普及率高、收视便捷、经济实惠等传播优势,一方面增加农业服务节目量,丰富节目内容、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农业频道和农业服务类节目也应通过本身拥有的频道资源,利用闲置的广告版面多做宣传;或者制作全面的、配套的宣传计划,通过其他媒体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还可以通过建立栏目热线、举办观众参与的活动、下乡科技宣传等活动,吸引观众注意,提高栏目知名度。在农业气象节目播出时间上,也应符合农民群众的作息规律和收视习惯,甚至是根据农民观众在农忙农闲、不同季节的休闲收视习惯制定节目播出或重播计划,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多安排日播、重播,以使播出的信息最大可能地被有效利用。
总之,农业气象电视节目必须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农民朋友既需要专业的服务,也需要贴心的服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直观的形式告诉农民观众如何趋利避害,是电视气象服务节目最基本的目的和要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