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议工笔人物画中线的装饰美效果分布

2015-07-20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工笔人物画的装饰美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其主要形式特点在于它具有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又有很强的装饰美感。所谓工笔人物画中的装饰美,是指画家在艺术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采用装饰性的艺术手法,将现实对象加以组织概括和归纳处理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它主要通过线条、色彩等基本的绘画元素来描绘具体的形象,突出其装饰表现效果,创造出既有形象美又有装饰意味的艺术作品。工笔人物画中的装饰意味突出体现在线条的造型能力和概况能力、色彩的装饰效果、平面化的空间布局这三个层面,本文重点讨论和分析线条在工笔人物画中所起到的装饰性。
  二、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线
  工笔人物画的特点是用线塑造人物,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画重在写神,而西画重在写形。从中国画体系来看,从古代到现代都是用线来塑造形象,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内涵和装饰特色,这不是其他画种可以比拟的。对线的装饰性运用,是工笔人物画对传统绘画元素的继承,是工笔人物画这一画科自身特色所致。可以说,我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线描的演变史。从盘古开天地以来,中国上下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线的运用始终贯穿于其中:从古老的象形文字起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到华美的“唐草”,至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都将线艺术的发展一步步托上登峰造极的云天。中国人物画中线条所表现出的高超技巧,至今仍是多数国家的绘画难以企及的。
  古人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美谈,都令人领悟到线艺术脱水而出、当风一舞时所具有的或规整、或飘逸、或刚劲、或柔美的充满古拙之风的装饰情趣,足以展露其璀璨夺目的辉煌,由此可见线与装饰性绘画之间的不解渊源。古老的岩画、朴素的陶罐、极具装饰特性的象形文字,至今仍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备受人们的珍爱。它们以线为主的构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从中不难看出“线”所具有的说服力。线是绘画的主体,面对一个形体,在摈弃了对象的色彩、块面、明暗关系之后,剩下来的便是无可摈弃的形的本质。无线即无形,所以,安格尔曾说过:“年轻人,要用线!”线具有无穷的表现力,同时线也是无情的,它会暴露出你对造型的粗疏和理解观察的肤浅。好的线条是有生命的、有知觉的,就看你如何去理解与把握。
  三、工笔人物画中线的装饰美
  工笔人物画在线描运用方面,以线条的细密精到、连绵不断、悠缓自然表现人物的形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富有很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装饰感。古人在总结对线的运用过程中,发挥出各种用线手法。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我国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所发掘的大量造型美观的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线”组成的纹饰,体现了原始先民们对美的表达。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前者线条刚柔曲折,后者刚劲古拙,对线的技法以及材料的运用都已达到相当水平。至晋代,顾恺之开创了“春蚕吐丝”又叫“高古游丝”描法,其《洛神赋图》中的线条连绵圆润,极富韵律感,在其画论中也开始强调线条造型的重要性,要做到“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可以说在唐以前的线描已经登上了一个高峰,当时所确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艺术观念无疑是我国传统绘画体系的牢固基石。到了唐宋时期,线描更是达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表现范围更宽广,从历史画中扩展到了宗教、肖像、风俗、花鸟、山水等各个领域,还产生了如吴道子、阎立本、贯休、李公麟、牧溪、武宗元、张择端、李唐、马远、韩幹等一批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线描大师,各具特色。直至明代,陈洪绶不拘古法,将线条赋予更为夸张的装饰趣味,绵密圆畅、柔中见刚的线条,塑造了风格强烈的绘画作品,使其风格有独到之处。明清时期,一些画家将中国画线描总结为“十八描”,这些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丰富线条,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是多样的,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强画面的装饰语言。
  四、线的组织和运用在工笔人物画中的魅力体现
  线条的运用使物象所存在的空间关系得到暗示,首先,线因为干湿、粗细、轻重、虚实不同自身即具备空间感;其次,线与线的不同组织也使客观物象具备空间感,线密则实,线疏则虚,虚实一现,前后远近即分。
  此外,线条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造型时可以舍弃一切繁乱复杂的细节,提炼出能表现对象结构的线组,能准确、生动、迅速地表现形体,有效地突出其特征,达到画面整体效果的和谐,因而线的组织及线型变化直接决定了画面的效果和装饰性。中国人物画讲究“以形写神”,这就要求首先要准确把握各种线条的特点,为此,先辈们在数千年的绘画中不断总结和发展,创造了不同表现形式的线条,有表现女性婀娜圆润的线条,也有表现男性刚毅硬朗的线条,还有表现儿童细嫩的线条,更有突出老人苍老的线条……这些线条不仅能表现人物对象的形体结构,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皮肤或衣着的质感。明末清初的肖像画家曾鲸的《王时敏小像》是其肖像画中颇具代表性的画作,也是以线造型的典范,画中所描绘的人物王时敏时值25岁,正是青春年华,曾鲸寥寥数笔,便将王时敏描绘得眉清目秀,异常英俊。通过他在人物衣着、坐姿、神情方面的精心安排,运用流畅的线条、简洁的构图,再施以淡淡的渲染,便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物的身份与地位,可谓是“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天王送子图》是唐代吴道子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该画作注重线条和用笔,笔势夭矫,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
 装饰美是工笔人物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随着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人们对工笔人物画装饰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笔人物画的装饰美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只有线条,而线条是增强画面重要的装饰语言。在绘画作品中适当加强线的作 用,对工笔人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开拓,是有益的创新途径之一。
  结 语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是通过笔的轻重、疾徐、顿挫、虚实来控制水墨,从而在宣纸上产生粗细、长短、曲直、浓淡等线条轨迹,它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与方式。通过将这些线条进行“有意味的形式”排列、组合,从而主宰着作品的各个部分,产生一种节奏感、韵律感和装饰意味,最终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线条也在不断地总结、继承、创新。在汲取唐宋元明清众多画家之精髓以及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画家也有了许多新的创新,例如,李可染创造了深邃含蓄的“金错刀式”线条;朱屺瞻创造了老辣雄健的“铁干银钩式”线条;刘文西创造了描绘北方人物古朴刚劲的线条;黄永玉创造了曲折多姿的“不连贯”线条;吴冠中创造了极富韵律美的与点分离的长线条;黄胄创造了具有力度美的近似面的宽线条;周韶华创造了线与面、线与色混融一体的具有面的效果的线条;富中奇创造了具有装饰美的表现乡土情结的线条;邱笑秋、宋雨桂等创造了以色彩笔触与水墨线条相融合的新线条;等等。这些线条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力和造型手段。线作为绘画之本源,无论古今中西,它是一种全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正在不断的创新中形成新的艺术形态与样式,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中国画中的线描更是任何其他艺术形态难以企及的。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 庞薰琴.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 李浴.中国美术史纲[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8.
  [4] 卫军.线与装饰性绘画[J] .福州:福建艺术, 2000.
  [5] 潘公凯.中国绘画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 中国美术简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7] 马力.论中国绘画的线条艺术[J].国画家,2003.
  【杨金卯,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硕士】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