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彭富春先生的《哲学美学导论》是“新的”,这表现在:首先新在表达,其表述不仅新颖,而且完美地体现了主题的凸出和论述的简明;其次新在思想,美被理解为欲、技、道的游戏、而艺术则作为欲、技、道游戏的发生;最后还新在方法,此方法为“无原则的批判”。在此彭富春的美学与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区分开来,从而走上了美学的新道路。
关键词:《哲学美学导论》;无原则的批判;美学的第三条道路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思想的人而言,“什么思想是我的”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被问及。而“我的”意味着不是别人的(即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因而当然也不是听来的、抄来的。因此“我的”必然是新的,“新的”不仅意味着不是旧的(即不是过去的),而且也不是现在流行的(不是人云亦云)。
彭富春先生的新著《哲学美学导论》就是“新的”。此“新”相对于“旧”而言,而这里的“旧”所指涉的是以前和现在通行的那些东西。如众所周知,国内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主要围绕美和美感的本质及其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和深人的研究,但其争议的核心始终是美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而80年代持续了美学的讨论,问题集中于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尤其是关于“美的规律”的阐释,这次讨论使“实践派美学”成为显学。接着的90年代以来,新生代的学者不满实践美学的局限性,提出建立“后实践美学”,如存在美学、生存与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和修辞论美学等等。WWw.133229.coM它们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多元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实践美学的问题在于其囿于物质生产领域而忽略了个人生活世界来解释美学现象,而后实践美学的不足主要在于只是援引了西方的思想,没有对其进行批判从而缺少自己思想的根基。
因此,当代美学需要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进行有意义地批判,从而走向美学的新道路,此道路一方面将吸收“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将克服其时代局限性,并以此走出美学的困境。这正是《哲学美学导论》全书的基本旨趣:“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引下,结合中西美学的思想,建立中国当代美学的新概念和新思维,对于美学基本问题进行语言、思想和现实分析。因此其基本思路和方法可称为批判的方法。它将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强化思想批判和语言批判。第三条道路并不如同某些时髦的主张一样,认为‘美、美感和艺术’是过时的概念,相反认为要重新思考它们所具有的哲学美学的意义,让这些语词在我们当代生发出新的意义。”[1]
但具体就《哲学美学导论》的写作和思想来说,它的“新”又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
一眼看来,此书新在表达。《哲学美学导论》的表述不仅新颖,而且完美地体现了主题的凸出和结构的简明,语言的干净利落。此书主题为哲学美学,那么什么是哲学美学?很显然,哲学美学不同于国内通行的“文艺美学”、“美学原理”以及“艺术哲学”等,它探讨的是美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由此它必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美学,包括美学释义、西方美学、中国美学和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二章:美,包括“美”多重语义、美作为欲、技、道的游戏、美作为人的自由境界以及美的不同领域。第三章:美感,包括美感的意义、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审美经验分析和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第四章:艺术,包括艺术的一般本性、艺术作为技、欲、道游戏的发生、艺术现象的结构以及艺术与审美教育。由此可见,全书体例架构新颖,内容充实而不繁琐,充满新颖性、思辨性。
但为何新在表达?这是因为,表达上的“新”基于新的思想。因此,此书更新在思想。彭富春认为美是欲(欲望)、技(工具)、道(智慧)游戏的显现,而艺术作为技、欲、道游戏的发生。那么,什么是这里的欲望、技术、智慧以及游戏?
在此,欲望首先表现为一种状态,即欲望的渴求和欲望的满足等;欲望也表现为一种意向行为,即它指向某物和朝向某物。由此,欲望的基本特性显示为欠缺。当然,欲望有很多种类,如人的身体性的欲望、非身体的欲望和对于欲望的欲望等,其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欲望的形态在表现为身体的同时也是心理的,而且更是社会的。欲望自身还有消费性和创造性两重特性,但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都是对于欲望的误解,而且它们都没有意识到欲望的真正困境,即欲望的压抑。不仅如此,它们自身就是欲望压抑的思想根源。由此,欲望一方面是要从关于欲望的各种主义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要从关于欲望的各种建制中解放出来。
而技术是人的活动,而不是物的运动。因此它们在本性上与自然相对,不仅如此,技和技术都是人对于自然的克服,是人改造物的活动,这使技术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制造和和生产。但中国的技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作为手工的活动,技在汉语中就被理解为“手艺”或“手段”,这就使技自身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都被自然所规定。与中国的技不同,西方的技术指的不是手工制作,而是现代技术,即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此,现代技术的本性已不是传统的技艺,也不只是人的工具和手段。它成为了技术化,成为了技术主义,也由此成为了我们时代的规定。这样一种规定正是通过设定而实现的:首先它设定了自然,其次它也设定了人自身。最后它设定了思想,形成了虚拟世界。由此,现代对于技术的真正态度是抛弃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确定技术的边界。
再看智慧,它也可以称为大道、真理、知识等。但智慧不是关于其它的什么知识,而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但人的规定正好是通过人与自身的区分来实现的。但这种区分首先不是世界性和历史性的,而是语言性的。于是智慧成为了真理性的语言或话语,而语言包含了多重维度:首先是欲望的语言,它就是欲望直接或间接的显露;其次是工具的语言,它表达、交流并且算计;最后是智慧的语言,它教导和指引。智慧的语言与欲望和工具的语言相区分,它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和圣言,而不同于人言。因此,智慧的语言就是语言自身,而不是语言之外的什么事情。在智慧话语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又可以对它区分为神启的、自然的、日常的智慧形态。由此,在我们的时代或者世界里占统治地位的是多元的智慧,或者多元的真理:一方面古老的智慧还在言说,另一方面新的智慧却在生长;一方面的民族自身的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民族之外的他者的智慧也包含了巨大的诱惑力。
而这里所指的游戏是指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此游戏又是无原则的活动。它不根据某种既定的规则来展开自身,而是自己确定规则并消解规则。游戏就是游戏活动自身。游戏的根本意义不在游戏之外,而在游戏之内,也就是在游戏自身。在生活世界的游戏的生成中,一方面是旧的世界的毁灭,另一方面是新的世界的创造。由此,它形成了生活世界的历史,也就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生成的历史。正是由于不断生成,欲望、工具和智慧才使自身日新月异。由此它们创造了世界并形成了历史。但历史作为生活世界的游戏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它反对各种决定论和宿命论,而强调随机、选择和突变。由于这样,生活世界的游戏克服了有限性,而获得了无限性。于是生活世界的游戏是一场无穷无尽游戏,由此美展现为欲望、工具、智慧游戏的显现。
这些思想发前人所未发,吸收了中国和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精髓,完美体现了彭富春先生走在中西思想边界上的思想道路。
但新的思想总是基于新的方法,因此此书还新在方法。此方法被彭富春先生命名为“无原则的批判”。
在此,批判不是作价值判断,其英文为critic,相关于危机——crisis,这也是临界点,即一个事物的起点与终点。批判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消极的意义上的否定,而是区分和划分边界。而边界是一个事物的起点和终点。正是在边界上,一物与它物相区分而成为其自身,获得自身的规定。同时通过边界的变更和游移,一物与自身相区分,而获得自身新的规定。作为划分边界的批判,它就是区分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虚幻、显现与遮蔽等。这使批判自身具有两重特性,一方面是否定性的,是解构,另一方面是肯定性的,是建构。由于思想的否定和肯定的同时进行,批判在根本意义上是生成性的,因此是思想的发生。
由此,“无原则的批判强调的是:思想不从任何既定的原则出发,由此否定一切既定的立场、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先见、偏见和成见,而是从已给予的思想的论题本身出发,对论题进行批判。对于思想批判而言,已给予的论题首先就是语言现象,或者是已说出的话语,然后是语言所揭示的思想和存在的问题。无原则的批判强化了哲学的批判本性。”[2]而一种作为批判的哲学具有普遍性适用的主张,这样批判哲学的范围包括了三个方面: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批判哲学首先的任务就是给语言的划界,指明它到底说出了什么:语言是否是有意义的,以及有何种意义?其次,在语言基础上,哲学批判要进行思想批判:揭示其建筑学结构、检查其基础是否牢靠以及其结构是否矛盾。最后,哲学必须进入现实批判:指出现实的真相、分析其问题、并提出可能的道路。
而对于中国当代思想来说,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大致有三:其一,虚无主义,它否认了一切存在的根据;其二,技术主义,它将人和万物技术化。其三,享乐主义,它超过了欲望实现的正当边界。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必须回答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问题。”[3](第43页)但“面对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哲学能有何作为?哲学只是思想,它除了批判之外无所作为。但批判并不是简单地否认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是要为他们区分边界。因此在我们的批判哲学看来,一方面要抛弃存在之外的任何根据,另一方面要给存在自身建立根据;同时,一方面要让技术改变和改善我们生存的手段,另一方面要让自然自在自得,如其所是;最后,一方面要使欲望不断解放自己,另一方面却不要让它成为了贪欲。”[4](第299页)
当然,此书主要归功于:其一、独特把握了中国思想的精髓;其二、接受了真正西方思想的洗礼;其三、天才和专注于真正的思想,在此彭富春坚定地走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
综上,《哲学美学导论》是彭富春继《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之后的一部全新的专著。在此书中,彭富春立足于中西思想的边界,考察和梳理了美学、美、美感、艺术四大基本主题,不仅从语言分析、思想分析、现实分析的角度阐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必须解答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基本问题,而且以无原则的批判的思想方法来阐发和诠释美、美感和艺术作为欲、技、道的游戏。在此,彭富春的美学与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区分开来,从而走上了美学的第三条道路。
参考文献
[1]彭富春:《美学的第三条道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2]彭富春:《哲学的主题与方法》[j].《哲学研究》,2005(3)
[3]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