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析黄景仁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2015-12-18 11: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黄景仁是清朝乾嘉时期生不逢时的一位诗人,一生都是在四处奔波中艰难谋生,虽然贫病交迫、仕途困顿,却在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通过他常用的“月”意象得到了深化。月在黄景仁诗歌中或是衬托孤寂,或是寄托愤激,或是表达离愁。本文从黄景仁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入手,并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在诗歌中挖掘诗人背后难以言说的情感。

关键词:黄景仁;月亮意象;凄苦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因而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到了清代黄景仁这里,月的意象又有继承和发展。他给后人留下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极为频繁。在其一千多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一百七十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予了特别的意义,给人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本文主要选取了黄景仁诗歌中较为普遍的“月”意象来进行分析,试图挖掘这一意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厚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一、霜月不胜凉

  黄景仁诗歌中频频出现的“月”意象,首先体现出一种凄婉的风格。我们可以看到的以月为题的诗歌就有《对月》:“月明经客人,风意逼秋初。” 《新月》:“开帘延螟色,凉月已如钩。顿使碧天远,平含万古愁。”《残月》: “残月缺半规,窈然碧虚色。”在这些为数不少的抒情诗中,月是营造氛围、表达人生体验的重要因素。黄景仁才华横溢,生性孤傲,曾经五应江南,三应顺天乡试,都没有结果。因而一生仕途困顿,生活窘迫,以致穷愁潦倒。如《花前曲》:“水流既入海,月缺能重圆。花落树犹在,花前人可怜。”月亮能缺月重圆,可是人生却不可以重新开始,只能顾影自怜,望月兴叹了。“人去兼春去,今年似旧年。半酣休砍地,一第比登天。世业充书栋,归装月满船。连床十年事,话到烛花偏。”(《送邵元直归里即题其享帚楼》)送别友人不免伤感自身,诗人屡试不第的经历也让他体会到“一第比登天”,其中的艰辛不是三言两语能够道尽的。在《两当轩集》中,月下怀人的诗有很多,且大多写得孤寂动人。再如:“细酌向明月,含情问柳条。春人俱欲去,直是可怜宵”(《夜与方仲履饮》),月下与友人对饮,本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可是客人就要离去了,这分别的夜晚也就显得有些可怜和凄冷。“思君月正圆,望望月仍缺。多恐再圆时,不是今宵月。”(《子夜歌》)都是诗人凄苦心境的表达。

  黄景仁自幼聪慧过人,九岁就能写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佳句。不喜爱当时的制举之学,却对诗词歌赋有着天生的领悟力。其诗集《自叙》中写道“稍长,从塾师授制艺,心块然不知其可好。先是,应试无韵语,老生宿儒,鲜谈及五字学者,旧藏一二古今诗集,束置高阁,尘寸许积,窃取翻视,不甚解。偶以为可解,则栩栩自得曰:‘可好者在是矣。’” [1]诗人不仅没有实现他年少时的“宝刀明月共辉光”(《少年行》)的理想,连维持一家的生计都极其艰难。月在黄景仁的诗中更多的表现为对他孤寂人生的慰藉。如《醉醒》:“梦里微闻薝葡香,觉时一枕绿云凉。夜来忘却掩扉卧,落月二峰阴上床。”这首诗清幽绝尘,是诗人南游杭州留宿山寺时所作。薝葡即桅子花,全诗弥漫着一股清冷空寂的气息。桅子花的香气、深夜的凉气、开敞的房门、落月投下的阴影构成了一幅虽然幽美,却隐含寂寞的画面。在《醉醒》里,月还只是诗人赏玩的对象,是诗人孤寂落寞心情的慰藉,而在 “明月几时有?人间何事无。”(《月下杂感》)里,月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某物的象征。诗人心中的郁结之气、愤愤之情,在黑暗的世上无处可诉,只有在深夜无眠时,月亮成了诗人人生孤独痛苦之极、无力摆脱时的倾诉对象。

二、魂应尽化月如烟

    面对恶劣的社会环境,诗人只能仰望明月,把郁闷诉诸于笔端。在沉闷低吟中,诗人晚上经常彻夜难眠,而此时高高挂在天空中的孤月往往成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如“拉杂雨声收,迢遥入夜愁。送凉孤月皎,得气早虫秋。”(《初九夜》),“初更疾风雨,孤馆生芒寒。梦醒忽见月,仍在疏棂间。”(《十三夜》)“皓月常相似,清歌不奈何。欢场如不散,那用泪滂沱。”(《十四夜》) “角声风断处,月黑四林秋。危坐忽消烛,高吟欲震楼。”(《十八夜》)等等。在这些诗中,夜和月组成了一幅萧瑟清冷的画面,引人无限遐思。诗人在夜月中,难免借酒消愁,可是酒醒后却依然只能直面现实,不能摆脱烦恼。“梦回小驿一灯红,四面腥吹草木风。身似乱山穷塞长,月明挥泪角声中。”(《核桃园夜起》)黄景仁多年漂泊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与朋友也常常分隔遥远,心中的孤寂可想而知。“事有难言天似海,魂应尽化月如烟”《秀江夜泊》中诗人的悲愤之情简直比天高,比海深,让人魂飞。诗人常常对月抒怀,与月交谈“对酒欣相共,钩帘不放遮。低徊问清影,辛苦照准家?”(《对月感怀》)李白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虽隐含寂寞却自有一股旷达之气。而黄景仁这首五律却语带苦涩,细细品味,“低徊”、“辛苦”使整首诗的意境落于困苦的现实之中,这与诗人劳碌奔波的生活是不能割断的。诗人悲苦的命运虽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可是诗中却是处处饱含着眼泪,真可谓伤心人的伤心诗。正如郁达夫所说的“要想在乾嘉两代的十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心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概的诗 ,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2]

  他的强烈的济世热情,抱负无由实现而生的愤激等等,使得他的诗歌有时又激昂慷慨,如《拟饮马长城窟》:“秦城苍苍寒月白,秋风饮马城边窟。”借汉月来写今月,表达身世的凄苦。“唤起窗前尚宿醒,啼鹃存取有声声声。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雪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白遍行。”(《感旧 》)这首诗提到了司马相如和杜牧两人,在对他们的感怀中透露一种淡淡的愁思,月亮仍在,空香依旧,但已过三生了。再看“明月几时有?人间何事无。倾城顾形影,壮士抚头颅。”(《月下杂感》)开头借明月自问,描绘了壮士浴血沙场后的场面。诗人以寄情明月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坎坷不平,同时也有着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写下的关于月的诗歌中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无路的迷茫伤感,如“低头云影时争月,入耳松涛独受风”(《僧舍夜月》),

三 、无人月自高

  黄景仁终其一生,都是四处碰壁,穷愁潦倒,但生活的贫困并未消磨掉他生活的勇气,他依旧保持着高尚的情怀。一生追慕李白,虽未能达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那样豁达的人生境界,但他的孤傲清高也借月亮有所体现和寄托。至友洪亮吉说他“自湖南归,诗益奇肆,见者以谪仙人复出也。后始稍稍变其体,为王李高岑,为宋元佑诸子,又为杨诚斋,率其所诣,与青莲最近。”[3]十分恰当。 “花发清溪馆,苔荒苦竹祠。青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秋浦怀李白》)同样是青天明月,李白的是豪迈激昂,而黄景仁的则不无凄苦之情。再则,黄景仁“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决不专事模拟,印合古人履迹。“素心云外月,白眼道旁春”(《一笑》)中,月象征着诗人高洁孤傲的品格,整首诗清冷而不失飘逸。黄景仁诗中的月亮,永远是孤寂地高悬空中,永远是冷眼观看这个世界,“卷慢水风能破醉,钩帘斜月似窥侬”(《湖楼夜起》)。而对着月亮的诗人,也永远是孑然独立的身影,伴随的是凄楚、伤痛的凄凉情感。在 “五更乘晓月,一路看秋山”(《汉江晓发》)中,月是诗人孤苦辛劳生活的同行人,只有月才时时照见诗人的俊逸身影。

结语

  总体来说,黄景仁的诗歌,翁方纲称道:“天性高旷,而其读书心眼,穿穴古人,一归于正不佻,故其为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凌厉奇矫,不主故常。”[4]是十分恰当的。在他的一生中,人生的失意与不平在诗中常有体现。在他的一百多首以“月”为意象的诗中表达了人生的理想。中国古代描写月的诗歌,到了清代黄景仁这里可以说是得到了完美的表现。黄景仁天性其高,月亮在他的笔下不仅是具体的物象,更是个人心性的寄托,让我们完完全全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透过月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那颗在平静的生活中不甘屈服,始终和命运在挣扎、在斗争的心。寄情于月,这既是继承了中国月文化的传统,但同时黄景仁笔下的月亮又因为融入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而自有独特之处,从而推动了月意象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黄景仁.两当轩集·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六卷·关于黄仲则》[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3]洪亮吉.黄君行状[A].黄仲则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翁方纲.悔存诗钞序[A].黄仲则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