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文学中的一道彩虹 -----论寻根文学

2015-12-12 12: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许多重要的文学创作流派,如“寻根小说”流派、“朦胧诗派”、“先锋小说”流派等,它们都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寻根作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等,这些作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些作家有着自己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寻根文学;背景;特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在当时文坛引起了强烈关注。它是新时期第一次由作家自身提出明确创作主张的文学流派,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对新时期文学的意义也是巨大的。那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坛上文学潮流的涌动适时地应和着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改革文学,文学始终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的强烈关注状态。因此,文学要摆脱这种政治化的阴影,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变革,否则,文学就无法适应国内的现实,也难以达到与世界文学的同步发展。所以,中国作家清醒地认识到:要使中国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做到与世界文学接轨,就应主动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所以文学创作出现了多样化、丰富化。并促成了中国的“寻根小说”、“朦胧诗派”、“先锋小说”等一大批现代主义流派的产生。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韩少功、阿城等为代表的一批“寻根文学”的倡导者看来,他们认为在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的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那些被遗忘的文化土壤。也许通过《爸爸爸》、《棋王》我们会看到他们是怎么去做寻“根”文化的,是怎么挖掘文化的“根”的。就像韩少功在1985年第6期《作家》的《文学的“根”》表述这样一种思想:“文学有“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冒。”[1]他解释了为什么要寻根?“这里正在出现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在向西方拿来我们可用的一切科学和技术等等,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铸亮这种自我。”[1]
  那在80年代中期掀起的“寻根小说”浪潮,就是对这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理论与创作的很好说明。在这股小说思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产生了许多很有影响、别具特色的作品。比如,小说《爸爸爸》主要揭示国民的病态心理,而且直接深入到伦理传统、世态民俗之中。用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湘山鄂水之间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乡规土语等揉合在一起,刻画出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俗画,但其中又隐喻着封闭、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所以说《爸爸爸》的文化批判精神特别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形态迷失的可怕揭示。这个文化批判的主题是通过对“丙崽”这一形象完成的,从他身上也可以揭示出其他人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残忍。 还有阿城的《棋王》,它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知青生活,但并不是描绘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格,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同时在塑造人物时也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的思想,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像这一类的作家还有很多,他们大多都在小说中把笔触探向了生命的本体存在,探索着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在的意义。
  所以寻根小说着重描写乡俚风俗人物,对往事的追忆,乍看之下,是对当时日益滥情的伤痕文学的一种美学回应。但当社会潮流引导大家“向前看”的时期,寻根作家偏偏反其道而行,而且更要往每个人的内心里看,其所隐示的颉颃姿态,不言自明。
  由此可知寻根文学就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它的特点是寻找民族文化、寻找民族文学的自我、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虽然也写山野村夫,但并不一般地赞美他们的素朴纯真;虽然也描写国民的劣根性,但并不以批判封建礼教为重点。
  寻根是我们民族追求的一个美丽理想的心灵运动直线,尽管“寻根”创作中表现出某种对于生活新潮的疑惧和对于旧传统文化的怀恋,但这只不过是光亮中的一团暗影。虽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传统的、落后的力量还是那样强大,然而新生活与新文化从本质上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要有信念,那样寻根小说家们所追寻的美丽寻根梦一定会在我们这片蓝天下降临。[2]

参考文献:
[1]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6
[2]孔范今,施战军.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上)[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P260-2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