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词汇学习是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特别是对中高阶级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当中现词汇方面的偏误几乎是不可避免。本文根据越南留学生的论文中出现的语料来分析由于对词的理性意义理解不当而产生的偏误,并由此得出结论。
关键词:越南留学生;词汇偏误;词的理性意义
引言
无论是母语习得者还是二语习得者,无论是儿童语言学习者还是成人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都会发生偏误。偏误分析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的一种方法。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根据语言形式,偏误可分为语音偏误、词汇偏误、语法偏误、语篇偏误、语用偏误等类型。
在研究越南留学生汉语语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越南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时,产生了很多偏误。词汇是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特别是中高阶级的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述和传达信息时,往往是词汇方面的偏差影响了他们的正确表达。词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词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汉语词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义,另外一类是附着在理性义上的色彩义。
词的理性意义又叫概念意义,它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是词义中的核心部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词典对词义的定义其实就是对词的理性意义的概括。我们在研究越南留学生的语料时发现有些偏误的产生原因不是本该用某个词而未用,而是误用了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其他词语。
一、越南留学生汉语词汇理性义偏误类型分析
(一)含有共同语素,意义比较接近而产生偏误的词。两个词意义相近,并且含有相同的语素。
(1)在街上人们愉快说话,风静静地吹过,树木也好像在高兴玩耍,没有吵架的声音,没有车辆来往的吵闹,那里非常安静,富有诗意,让人忘了烦恼和疲倦,在不知不觉中跟天然在一起。(“天然”应改为“自然”)
“天然”的意思是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区别于(“人工”与“人造”)。
“自然”有两种意思一指自然界。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狭义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例如:大自然|回归自然。 二指天然;非人为的。例如:自然物|自然美。在此作者要表达的是大自然,自然界的意思,显然用“自然”比较恰当。
(2)我们连忙走进去,一起照片,想记录下那前所未有的时刻来。(“照片”应改为“照相”)
“照片”,名词,意思是把感光纸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后经显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图片。而“照相”是动词,通过胶片的感光作用,用照相机拍下实物影像。这里显然是用“照相”才正确。
(二)有些词所包含的语素完全相同,但是由于语素的位置不同,词的意思也发生了改变。汉语词中各语素的位置是不能随意颠倒的,有些词的语素颠倒了位置,这个词的词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1)神话传说故事是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历来,或者是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历来”应改为“来历”)
在现代汉语中“历来”的意思是“从来,一向”,例如: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而“来历”则指“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
(2)对于这些成语,想理解其意义要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此举也起了互相作用,了解历史来源的成语意味着对中国的历史也进一步了解。(“互相”应改为“相互”)
“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如: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相互”是两相对待的意思。我们可以知道“相互”和“互相”都可以当做副词使用,都可以表示两个以上的人或物之间以同样的态度、行为对待对方。但是二词还有区别,区别在于:
①词义和句法功能有所不同。“互相”只用作副词,一般只作状语;“相互”除了用作副词作状语之外,还可用作形容词作定语,如“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
②词的搭配不同。“相互”可以与方位词“间”、“之间” 组成方位词组(短语),一起充当定语或状语,如“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他们是一个阶级的骨肉兄弟,相互之间有着本阶级的许多共同语言”;“互相”则不能这样用。
③“相互”还可以用在“是……的”格式中,如:怕是相互的,我怕他,他也怕我。“互相”一般不这样用。
由此可见,此句用“相互”比较恰当。
(三)两个词中所包含的语素不同,但词表达的意思相近。
(1)从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越南学生虽然对汉语成语的大概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但是有可能是记错、写错或者是对成语结构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已经引起了偏误。(“了然于胸”应改为“一知半解”)
“了然于胸”,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如果对成语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了,就不会再记错、写错或是认识不够深刻了。因此这里的“了然于胸”是错误的。改为“一知半解”比较好。“一知半解”的意思是:知道不全面,理解不透彻。
(2)对于在课本中所遇到的成语,只有1%学生不注意到,54%学生只理解成语的意思,其他45%将成语理解后还学会用它。(“不”应改为“没有”)
“不”和“没”都是否定副词,都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前表示否定。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不”具有主观、未然、静态的语义特征,“没有”具有客观、已然、动态的语义特征。当我们要否定客观、已然的动作或动态的性状时就要用“没有”。在例句(2)中要表达的是已完成的动作,很显然要使用“没有”。
(四)越南中高级留学生使用汉语词汇时,也会因为字音相同而犯一些明显的简单的错误。
(1)四字格成语内部的结构也比较复杂,有部分结构凝固,不能在分析,比如“一干二净”、“乱七八糟”、“一清二楚”、“慢条斯理”等。(“在”应改为“再”)
“在”表示①存留于某地点。.②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在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例:在乎|事在人为。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不确定的种类,因此要用“哪种”,而“那种”具有确定的含义。
二、偏误归因分析
由
于历史原因,越南与我国西南各省有密切的接触,语言互相影响,所以相对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越南学习者的词语合成能力较强,在分解词汇和构词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越南学生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构词意识,他们能够较好地将汉语的构词规律、语素的构词能力、构词位置等运用到构词之中,但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目的语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对越南留学生来说,词汇理性义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母语的干扰
我们知道,任何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在越南语的影响下,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语法错误,留学生在学习初级阶段所掌握的关于目的语的知识还不多,学习时往往过多依赖母语,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在汉语的初级阶段,教师应注重给留学生讲授语言间的异同,尽量避免语言负迁移。
(二)学习策略使用过度
对中介语的研究发现,学习者总是通过各种方法减轻学习负担,这些方法可以称为学习策略,比如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留学生为避免表达错误,选择较简单、熟悉的词语练习,在交际中倾向于使用有“安全感”的词语,忽略了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比如“于是”和“然后”的混用及错用,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三)教师教学方式上的失误
部分教师在给上课时忽略了受教群体的特殊性,未做到因人制宜,词语教学照本宣科,过于注意形式,未对具体的使用规则和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详细讲解,尽管学生学会了例句,但到实际应用时还是会出现很多错误;二语习得偏误不可避免,学习者是在犯错与纠错的过程中一点点取得进步的,教师须对学习者保持宽容与理解的教学态度。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越南留学生词汇使用偏误的语料的研究,发现他们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出现的偏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无法区分汉语词汇在语音、结构、语素等方面的细微差别,造成使用错误;二是对词汇量不足,不能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达,比如采用相近的词语或者说直接自造不符合汉语使用规范的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对词汇的讲解,尽量不要一味的就词讲词,而应该从词语的对应关系,词语的使用方式,语体风格等多方面进行讲解与辨析,以减少偏误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