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舞蹈与“控制”的关系分析

2015-08-17 12: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相关合集:音乐舞蹈论文

相关热搜:音乐舞蹈  音乐舞蹈学校


  舞蹈是一门技巧性、艺术性极强的艺术,它是舞者在积极的情绪中进行艺术美的创造,舞者要超越自然的肢体状态,获得美而高技巧的艺术表现,必须通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和不断的舞台实践的磨合。舞者完美的艺术表现需要完备的技能技巧、积极的情感激发、全面的艺术修养,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舞者意识、思维以及生理、心理的高度统一来达到。当我们用控制论的眼光来审视舞蹈活动的各个环节时,便会发现舞蹈的技巧训练从基本功训练到作品排练再到舞台的艺术表现,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整体也体现了舞蹈训练需要系统性,而舞蹈的控制产生于舞蹈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对肢体的控制靠复杂、严格的技巧训练;对力度、速度的控制需要培养舞者良好的内心感觉;对情感的控制需要舞者善于调动积极的情感状态和稳定的情感节奏等。控制既是舞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舞者不可或缺的能力,更是舞蹈一切技巧形成和艺术表现提升的基础。在复杂而丰富的技巧训练中只有充分理解控制的理论内涵,不断完善技巧训练,培养良好的舞蹈感觉,才能使舞蹈表现进入更高、更美的境界


  一、舞蹈表演中的“控制”


  “控制”是有关自动机械、技巧操纵和调控的理论科学,广泛应用于人类创造的各个系统,“控制”一词从字面理解就是对事物有效的操控、支配、调节、掌握。舞蹈艺术本身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运动,以人的肢体来作为表现工具,靠肢体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艺术表现,舞蹈的一切表现都要靠大脑的有机控制,才能形成协调和完美的表现。舞蹈艺术的最高层次就是能对技巧从容把握,肢体得到有效控制,使舞蹈成为一种有大脑高度管理的下意识运动,把复杂的技能技巧变成一种自然美表现的状态。


  舞蹈是舞者在高度兴奋状态中的艺术创造,也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创造过程。思维是舞蹈表现的原动力,舞者的思维状态直接制约着技巧的发挥,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能使舞者完美地发挥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舞蹈活动中舞者的艺术感知、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是多种思维方法整合的结晶,也是思维与直觉、灵感相互碰撞的火花。“思维能指导人们的行动,使之对事物的认识具有预见性,能把单纯的,盲目或冲动的行为转为有意识控制的智慧行动”。舞者的创造能力来源于情感想象的活跃和思维的主动性,思维方式也应是积极、开放、富于创造性的。“舞蹈活动中的思维方法是一个既有方法又有结果的动态过程,直接影响着主体思维创造的广度和深度,一个有思维控制能力的人表现为行动的预见性,计划性和具有目的性。”


  舞蹈技巧的获得与运用都需要舞者具有较强的操控能力,它靠舞者将大脑接受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处理,以感性体验为基础,以意识操作为手段,逐渐达到对肢体状态的控制。舞蹈技巧的形成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获得质的提升,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磨炼过程。舞者的思维状态、情感状态、个性特征等都积极、能动地支配着舞者的生理感觉,也控制着肢体行为和技术的发挥。舞者若能科学、灵活地处理好技巧训练中的各个环节,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舞者对舞姿的控制训练


  舞蹈是人体本身的运动,属于人体自然的生命现象。“舞蹈是表示人类心灵的‘动态语言’,肢体动作是舞蹈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手段,肢体动作有着特殊的表现力,具有直观性、动律性和造型性,意识对肢体动作的控制也是舞蹈技巧发展的基础”。


  舞蹈肢体动作体现出的协调韵律,不管是动的变化或是静的造型,都要通过舞者肢体来表现。这就需要舞者对肢体和肢体动作有千百次磨炼,达到生动、鲜活而富有艺术表现性。如我国民间舞蹈讲究动作的曲线美“一顺边”、“三道弯”等;而古典舞蹈则讲究“拧、倾、圆、曲”等;也有人特别要求舞蹈动作的“对称和协调”等等。舞蹈审美中既有动作的阳刚之美、矫健之美;也有优雅之美、温柔之美、生动活泼之美,体现出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丰富性,能充分表现人类各种细微的情感变化。


  舞姿是舞蹈的基本“语言单位”,它是具有高度造型性、和谐美、形神兼备的人体姿态,典范的舞姿是舞蹈艺术长期发展,优存劣汰而积淀下来的。舞者要获得这一切,就必须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而控制则是技巧训练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着重要的技术指标。比如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就非常丰富,且风格鲜明、造型优美、形态多样,如果分析其规律,就会发现它们是在前、旁、后腿控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身体基本形态上贯穿着一条“流动的线”,在体态上体现出“曲线美”的共同特征,或拧倾、或仰俯、或交叉、或弯曲、或盘旋,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舞姿在结构上比较复杂,一方面其身体形态多为复合状态,如斜探海是横拧和旁提的复合;射雁是拧和倾的复合;掀身探海是拧、倾翻的复合等;另一方面其平衡重心居多,如探海、踹燕、拧身探海等。在舞蹈训练上,舞姿的控制训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初、中、高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


  初级阶段:功能性训练较重,通过控制训练来增强肌肉的能力,掌握舞姿的规格和训练重心的稳定性。


  中级阶段:功能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这个阶段功能性训练的难度加大,要在拧倾、交叉状态下,把握好身体重心的控制,而且要在平衡重心上进行运动变化,如在额状轴上,慢速的冲天炮上的辗转。这个阶段耐力加强了,肌肉韧带的控制能力,特别是主力腿和后背的能力,重心的平衡意识,尤其是上面提到的身体在拧倾状态下大幅度的运动和在流动状态下重心稳定性的训练任务加重了,从而为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翻身技巧,在能力、素质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级阶段:此环节是舞蹈艺术上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由功能性训练为主的阶段过渡到以艺术性为主的训练阶段。它不仅是一种训练过程,而且是身法、技法、乐感、舞姿意识感、内在节奏感、肢体的艺术表现力诸方面,以及跳、转、翻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体现,这些标准训练和要求对舞者舞姿美感的提升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舞者的呼吸控制


  呼吸是人体生命的自然现象,人体的一切动作和活动都体现在呼吸的自然转换之中。舞蹈是高于生活的肢体状态,是对生活自然状态的一种夸张和延伸。不同的舞种和风格对呼吸有不同要求,不但要展现舞者美妙的舞姿,还要抒发出作品所深含的意蕴,体现出丰富的民族风格,使舞蹈真切感人。


  呼吸是舞者动作流动的源泉,更是动作连贯和力度表现的动力。舞者在技巧训练和舞台表现中首先要协调、控制好呼吸,使肢体的舒展富有活力,形成各种力度的变化,能为肢体表现各种情感状态创造良好的条件。舞者要根据音乐要求、情绪变化来调整气息,有意识地控制气息使整个舞蹈表现从容、自然。舞蹈的节奏产生不同呼吸,舞蹈的伸、展、起、伏、张、弛,也正是呼吸起伏的节奏体现。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舞和中国舞的身韵训练中无不强调呼吸的重要性,要以神领形,注重内气导引,要使肢体随音乐的抑扬顿挫,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就需要舞者有意念支配,有控制地呼吸。比如,众所周知的朝鲜族民间舞就有它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特征,它那特殊的气息带动优雅的韵律与细腻的内在情感融为一体的风格是其独有的审美色彩和艺术表现。它的每一个动作无不在呼吸之中,并贯穿于身体的各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对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等的有效控制,又是体现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手段。


舞蹈


  舞蹈对呼吸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力”的调控上,也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舞蹈技巧的延伸、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变化都体现在呼吸节奏上,都是呼吸控制的结果,舞姿的丰富多彩,也体现呼吸调控的丰富多样。人体的吸与呼形成肢体的收、放,呼吸对舞蹈情绪的表达、舞蹈风格的表现都有直接影响,舞蹈动作之“韵”、“神”、“劲”、“形”、“律”等无不暗含舞者内在呼吸的控制。由此可见,对呼吸的有效控制与运用对于掌握舞蹈的风格特点,对于培养内在感情,以及在神与形的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技巧训练中呼吸的控制与运用需要舞者细心体验,认真练习,使其成为技巧表现的自然状态。


  四、舞者的情感调控


  舞蹈是深度展现多元情感的艺术,舞蹈活动需要舞者具备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善于控制情感的能力。舞者必须具备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通的感知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活情感内涵的形象。“舞蹈艺术表现中情感受理性思维的主导和调节,舞者心中始终活跃着所要塑造的‘情感形象’,也需要理性意识来控制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表现中的‘情感节奏’,这种控制能力是舞者极为重要的素质,是舞台艺术表现成败的关键。”[4]舞者必须将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化为优美、流畅的肢体语言,使自己的表现具有深厚的内蕴和撼人魂魄的感染力。


  情感是舞蹈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本质。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舞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舞蹈表现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舞者情绪低落时,表演状态就差,肢体僵化,动作就缺乏美感等等。情感与技巧训练及艺术表现都密切相关,舞蹈是舞者有感而舞。在舞蹈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技巧的难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情绪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舞蹈教学成败的关键。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也是学生在舞蹈艺术美的王国里感受、体验情感,展开想象翅膀自由翱翔的过程。舞蹈教学属有意型想象,特别是对舞蹈感觉的理解和情感形象的把握,它是根据作品音乐或教师的语言描述或动作示意和引导,在大脑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教师的语言描述,唤醒内心的表象储备,表象储备越多,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就能进入艺术创造的最佳状态。”[4]舞蹈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舞者肢体才能形成协调而富有艺术美的运动。在技巧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想象,舞者的“审美意识是情感体验的基本动因,主体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时的情绪状态,都是情感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情感的调控和培养在舞蹈教学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检验一个舞蹈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


  舞蹈活动渗透着舞者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舞者首先要被作品表达的情感所动,观众才能被舞者美妙的舞姿所动。舞蹈艺术美感的创造能力与舞者自身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等紧密相连,这一切都能为审美活动提供直接和间接的生活意象。舞者的艺术实践经验越丰富,审美感受越深刻,塑造的情感形象就越丰满,艺术创造越完美,给欣赏者的审美愉悦也就越强烈。情感作为舞蹈重要的心理活动,象血液一样流淌于舞者的艺术创造之中,使艺术表现达到最佳状态。舞者要善于体验和积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善于捕捉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善于将艺术作品唤起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就能增强自身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敏感性和丰富性。


  五、全面的艺术修养是实现舞蹈有效控制的最佳途径


  人的控制能力是人自身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它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是在长期的认识实践活动和不断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形成、发展的。舞蹈是艺术的表现,有较多的感性成分,必须靠舞者良好的表现意识,舞者全面的修养能使技巧得以充分展现,成功的舞蹈家往往是超越技术,化能为巧。舞蹈的艺术表现靠舞者肢体和情感的积极参与,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理性的舞者是将它们有机整合,使一切都达到有效调控,真正表现出它的艺术性。“舞蹈的艺术表现要求舞者能将眼中所见,转化为心中所想,再转化为肢体之舞。所谓眼中所见,是舞者所体验的现实生活,它是技巧表现的依据,也是舞蹈作品的内容提供者;心中所想,则是舞者的主观情思,内心创造、物化为我的过程;而肢体之舞就是通过内心的转换,完成外部的表现”。[6]舞者若能消除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的差异,就能达到灵肉一致的和谐境地,舞蹈技巧的完美体现应是舞者内外一致的和谐性,才能与欣赏者心心相应。


  舞蹈艺术涉及的知识广阔,要求舞者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舞者的艺术创造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更是全面艺术修养的积淀。它需要靠“长期生活的积累,听觉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要靠平时用心、用眼、用耳去观察、体验、收集、感受来获得。舞者的综合能力也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情的体验,对技巧的揣摩,对情景的演练等诸多环节的磨炼”。[6]完善的艺术修养能使舞者将内心的感觉转化为成熟的心理操控,使舞者的技巧得到最佳的发挥,能将长期的情感积累和全面的技巧训练,在舞者肢体舞动的一瞬转化为最直接的能量释放。


  结语


  控制既是舞蹈艺术中的技巧,更是舞蹈技巧发展的最高境界。控制是舞蹈技巧训练中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笔者对舞蹈活动中控制的理性剖析旨在抛砖引玉,是为了拓展和深化舞蹈控制的理论内涵,提高舞蹈训练的科学性和意识的能动性,进一步增强舞者主体审美创造的灵动性。舞者控制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舞蹈是在高度兴奋的积极状态中的艺术创造,舞者若能在技巧训练中不断完善自己,善于调动自己的理性智慧,就能使技巧展现和情感表达都在掌控之中,获得完美的艺术表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