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的消解
在关于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和哲学(伦理学)发展观,一是人学发展观,发展以人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一是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其价值导向是以物为本,以生态(自然)为中心。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认识到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缺陷,又陷入另一种片面性之中而失去其合理性
当今兴起的生态伦理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的边沁早期生态发展观是朦胧的,到了20世纪,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已上升到伦理价值的层面,如德国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英国莱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等著述,明确提出“大地伦理”、“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等伦理主张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危机日益加深,人们在反思、批判传统发展观的同时,提出新的发展观一一生态伦理发展观其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纳什的《大自然的权利〉〉、弗。冯。维塞尔的《自然的价值》、卡普拉的《转折点》埃利奥特和阿伦伽的《环境哲学》、雷根的《基于地球》、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考利科特的《捍卫大地伦理学》等为了不造成理解的混乱,这里有必要区分一般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中心主义本文指称的“生态中心主义”是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有别的那种极端“生态至上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所秉持的保护环境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我们的共同主张而生态中心主义则需要具体分柝一方面,它所蕴涵的环保思想对反思和矫正传统发展观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其绝对化的自然中心主义、自然本体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1]本文主要从人学的角度分析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的缺失。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生态中心主义者,其共同的主张有以下三点:第一,生态平等论;第二,生态价值论;第三,生态伦理论。
首先,关于生态平等论。所谓主体,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指事物和现象相互关系中处于主语、主项的一方,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是相互作用的双方处于主动者的一方。自然界,无论是低等的无生命物还是高等动物都不可能是主体,只有人才有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成为主体。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是主体或者是与人平等的主体,这是对人的拒斥和消解,是一种泛主体思想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实体即主体的观点,他把个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第一实体之所以最恰当地被如此称呼,是因为它们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主体”(《工具论》)第二实体是作为主体的事物的种和类,这类主体依赖于其他主体,但又可以表述其他主体生态中心主义泛主体思想是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即主体”思想的回归按照这种思想,人跟一般动物没有本质区别。
其次,关于生态价值论。生态中心主义宣称自然(生态)有价值,甚至有内在价值如罗尔斯顿认为:“在我们发现价值之前,价值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很久了,它们的存在先于我们对它们的认识识”[2]关于自然是否有价值或内在价值(固有价值),很多学者已做了否定回答,笔者不再重复。这里,我们关注的是生态价值对人及其人的价值的消解。究竟什么是价值,这涉及“谁之价值'“何种价值”的问题价值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人分不开的,是属人的,而不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本身,“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谈到价值,谈到人对任何事物(包括人自己)的评价判断,不管自己意识到与否,实际上都是以人自己的尺度作为标准去评量世界”生态价值观主张自然事物的存在本身即代表它们的价值,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实质上是将人动物化和价值关系泛化。
其三,关于生态伦理论。所谓生态问题、生态伦理问题,是人自身意识到的,是人而不是物提出来的。伦理道德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只有人才能成为道德的主体,只有人才能承担道德责任和践履道德义务因为作为主体、责任承担者和义务履行者,必须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事各种活动生态中心主义赋予自然事物以道德,认为应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自然存在物,整个环境系统应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提出“动物解放”、“大地伦理”、“动物伦理”等,这是对伦理道德的误解人以外的自然界,无论是无生命的物质还是有生命的物质,既没有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也不可能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
虽然,生态中心主义提出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关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解决生态危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全球性课题但是由于它在价值观伦理观特别是在哲学观上失落了人,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自然至上主义、动物中心主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人学依据
如前所述,由于生态中心主义排斥人否定人,因而不可能成为发展伦理学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新型的伦理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人学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最初是由生态危机引起的,而生态危机又是由于片面的发展观导致的,但从根源上来看,是人引起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多种多样,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人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目的,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社会的一切物质产品、物质财富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总是按照人类固有的内在尺度来进行的,总是以人类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客体的,是严格地受人与自然特有的相互关系制约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人的利益服务,满足人的目的和需要人不仅在实践中创造财富,创造历史,而且要不断地实现自身的本质,从而发展自己因此,“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限的丰富性,历史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自己目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人的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两重关系。在人与自然(外界对象)的关系中,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的,但不是对等的,人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智慧的社会性生物,处于生命进化序列中的最高层次,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人在对象性关系中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要反思和否定的不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是将自然界作为与人同等的主体,而是要反思我们人类作为主体是否正确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人既有改造自然的权利,同时又有保护自然的义务,这是因为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离开对象性客体,也就没有主体之分。作为主体的人危害对象客体,掠夺自然,也就必然会危害自身。那种认为承认人是主体,就等于承认人可以为所欲为的看法是对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肤浅理解。主体并非可以为所欲为,客体也不意_必然是被掠夺的。
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仅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当今的全球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紧张和对立,其背后是人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的紧张和对立,确切地说,是人的危机一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出现了危机。“我们唯一最严重的危机主要是工业社会意义上的危机,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
不仅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必然反映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方式本质上是人对人的态度和方式的体现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为发展而发展的价值观,将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终极目标V而在生态中心主义的视野里,似乎保护环境、拯救生物、拯救大地成了最高的和唯一的道德关怀。二者共同的失误在于: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对人的“非人”理解。在前者看来,人变成了经济动物,而在后者的视野里,人又成了与一般动物没有本质区别的自然存在物经济发展观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差异,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一面,在这里,人仅仅是一个主宰者、征服者、掠夺者破坏者。而生态中心主义则抹杀人与自然的差异,贬低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自然化、动物化二是没有看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的片面理解根源于人本身的复杂性。
人的复杂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或层次(1)人之为人的复杂性人既是主宰者、征服者、掠夺者、破坏者,又是依赖者、建设者、维护者;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既是生物,又是超生物;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总之,人既是其所是,又是其所不是如果只知其一,否定其二,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2)处于关系之中的人的复杂性,这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由于每个人在生活背景、成长经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也就不同。其二,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复杂性二者之间并不必然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如在环境问题上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有可能牺牲群体的利益,而群体利益也可能损害个体利益。其三,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环境危机主要体现的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财富积累是以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从国内来看,地方保护主义为了满足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地区、其他部门的利益。其四,是代内与代际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动物与后代之间仅仅是一种生物遗传,是本能的自在自然的,是单向的而人与后代不仅有生理上的遗传,更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传,是双向互动的。
所谓自然对人的报复,实质是人对人的惩罚。其五,个体群体与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较之前面四种关系,个体、群体与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具有总体性特征,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代内与代际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总体上折射为个体、群体与类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化片面化,就会歪曲人的主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失去人的完整性。
可持续发展观要超越传统发展观和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不仅要关法尊重人,更要关注和尊重完整意义上的人人,尤其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学基础。
三、发展伦理学的人学关怀一一人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发展哲学(伦理学)也将成为21世纪的显学在我国,发展伦理学研究才刚刚起步。发展伦理学如何发展?在我看来,作为一种理论,需要澄清一些前提性问题如是谁之发展,发展是为了谁,谁在发展,即发展的主体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发展的主体,这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带根本性的、前提性的,不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可能构筑发展理论的“大厦”,即使有了这样的“大厦”,也终究要倒場传统的发展观和时下流行的生态中心主义未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必然陷入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反对泛泛地提“可持续发展”,而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不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当然,这里的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全面”意义上的人只有人才能谈得上可持续发展,人之外的自然界无所谓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自然界的演化是合规律的,服从的是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律,是自在的、自发的,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否则,我们就不应该消灭SARS病毒和防治艾滋病,中国的血吸虫和蝗虫、澳大利亚的兔子、南美洲的“食人蚁”也就不应受到人为的限制而人的“演化”(发展)既是合规律的,又是合目的的,更是自为的。我们鲜明地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张以“人的可持续发展”取代“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为发展伦理学提供人学支持和人文关怀。无“人”的发展伦理学,是不道德的,也是不会得到发展的任何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点上的。发展伦理学也不例外,人,人的发展便是发展伦理学的“阿基米德点”。从人学的视野审视发展伦理学,发展伦理学是属人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伦理学内蕴着对人的深切眷注和人文关怀。第二,深化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十年来才兴起的发展伦理学,其和谐发展理念是应予肯定的,但它本身没有明确是“谁的发展、何种发展”等问题,因而缺乏哲学,特别是人学的支撑,如果代之以“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则在逻辑上是清晰的,尤其是在理论上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化和哲学提升。第三,为合理解决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以及正确认识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发展伦理学需要厘清和回答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学术界关于二者的分歧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对“中心”,特别是人类“中心”的理解无论是生态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由于对人的片面理解,即没有从哲学和人学的高度理解真正的人一一完整的人、全面的人,因而都未能在理论上获得自恰。虽然争论轰轰烈烈,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争论首先,人类中心主义“歪曲”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可谓人云亦云笔者不赞同人类中心主义有绝对与相对、传统与现代、强式的与弱式的之分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特指近现代的经济至上主义、工业万能主义,即人类征服主义、人类沙文主义(显然,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区分为绝对与相对、传统与现代、强式的与弱式的,没有实质意义)“人类中心”中的“中心”,不是实体中心和空间中心,这已为科学所证实,而是一种意义指称和价值纬度人类中心主义的可取之处在于坚持发展以人或人类为价值目标,但由于仅仅将人理解为征服者、占有者,这种人只是“单面人”、“单向度的人”。
人类中心主义看似高扬人、抬举人,实际上是歪曲人、糟蹋人其次,生态中心主义“敌视”人生态中心主义责难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困境的罪魁祸首这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的确,生态危机是人引起的,但这里的“人”是一定历史阶段和现实情境中以征服者自居的单面人或单向度的人而不是人之全部或全面,是曾经所“是”的人,而不是“应当”所是的人生态中心主义的出发点本来是反对人类征服主义、人类沙文主义的,但其结果却将整个的“人”都给取消了、抹杀了。正如历史上和现实中曾经有过强盗、性变态而把所有的人都归之为强盗、性变态一样,是十分荒谬的。
发展伦理学的人学实质是人的发展,其价值取向和道德关怀是为人的,人是发展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轴心。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的“非人”理解,因而是真正属人的发展伦理学,是发展伦理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