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2015-07-30 1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杂志所有。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05-04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教育机构就应培养具备相应素质的人才。应试教育显然无法应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其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而新课程正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在“课程标准”中倡导全新的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祖国建设所需人才。
  新课程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教育的中心位置。它正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兴趣、方式、方法等方面;要求教师必须打破应试教育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僵化做法,在遵循共性教育规律的同时,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沟通,从而在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
  一、个性化思维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个性”一词释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征”。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层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而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而是以一个整体存在的:它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规律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也是个人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并借此认识事物的途径,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思维等。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独创性等方面。因此,个性化思维是指个体在思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二、国外小学教育个性化思维培养的特点
  (一)英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发挥这一现代教育制度长处和优势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弥补其在个别教育方面的不足。英国小学教学以课程教学和个别辅导两个系统为主,课程教学系统以教研组(按学科划分)为纽带,在教学过程中很有针对性,注重分层次教学,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师采取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问题。个别辅导系统以年级组(按年级划分)为纽带,由辅导教师对本年级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这种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发扬了班级授课制系统讲授、成批培养、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优势,又克服了在因材施教上的不足,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既自主,又轻松,每个儿童都能得到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
  英国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视个别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内在的潜力和特点,所以要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原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二)美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差异性更大。因此,美国的小学生课程更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其从学生的种族、家庭、兴趣、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成长地域等差异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美国的小学课程都十分尊重儿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并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设置自主性综合学习课程、个别课或小组课等,为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注重活动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是美国小学课程的突出特点。学科教学活动化,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把多样化、个性化、交互式的学习融合在一起,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运用活动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和方法,还通过师生、伙伴交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通过活动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经历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这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日本小学教育的特点
  日本的小学教育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借此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与人合作的技巧,还促使学生学会多种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学会认真聆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日本的小学教育内容也强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小学三年级以上即以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安排“综合学习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等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提炼课题、独立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陈旧
 我国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只凭借“粉笔+嘴”的僵化方式来讲解知识,而无视甚至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欲望、时间和空间。这必然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用来应付考试。而正是应试教育的这一弊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过于注重成绩
  在我国,学生的考试成绩被看做教育的基本成果。曾经有一个美国教授这样评价中国学生 ,他认为,中国学生就是“考试机器”,虽然考试分数很高,但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却很差。中国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几乎包揽了所有奖牌,而就在我们为此欢呼雀跃的同时,西方却多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只有乖乖听话的、成绩好的才是好学生,从而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来管理、教学整个班级,严重忽视学生的天性与个性、心理特点、思维特点、认知规律与生理特点,以致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小学教育个性化思维培养的途径
  在深刻理解个性化思维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小学教育的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小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开放式教学理念
  “开放式”教学力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开放式”课堂设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推理法、实验观察法、自学互动法等多种方法,培养求异思维习惯和初步创造能力;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网络课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地点,实施个别化教学,并在网络中得到任课教师的个别指导。为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课内可采用小组学习或组织大组交流,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合作伙伴,根据学习需要临时调换座位等;在课外,鼓励学生大胆向他人请教、与他人讨论,到新的领域去探索新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再以成绩的高低作为区分学生好与差的唯一标准,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策略。教师应该真正承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思维方式,理解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应树立人人都有创造力的观点,激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自觉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发掘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认识每个学生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和认知的差异性,并针对差异性进行分层课堂教学设计,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长等心理倾向,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与满足感。
  (三)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小学生受年龄、认知能力限制,或者还不善于发现问题,或者害怕老师而不敢提问。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例如,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者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质疑的重要性;要指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促使他们从中借鉴、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思维能力。教师还要让小学生树立提出问题的信心,要以肯定和鼓励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学习中提出的不同见解,避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他们发现、表达问题的技巧,引导他们学会多种角度地发现问题,并沉着、清晰、正确、完整地表达所发现的问题。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要在探究性自主学习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觉地进行探究活动、实践探索知识的方法、获取新知识,逐渐提高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胆量,让他们大胆想象和联想;要营造活动式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亲自体验和观察, 在亲自操作中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并确保他们每个人都能获得创造性成果,从而激发、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充分享受探索和思考的乐趣。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要求,更是为了促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提升钻研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兴趣和能力。
  五、结论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教师教学能力有限等原因,小学教育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 、“重答案而轻思考” 、“重考试而轻素质”等现象。 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务必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陈娉美.心理学.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佚名. 英国小学教育的特点.青年教师,2007,(11).
  赵国金.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点及趋势.教学与管理,2011,(35).
  李德显.日本小学教育的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4,(3).
  苏改珍.日本小学教育的有益经验.教学与管理,2006,(3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