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三字经》的审美濡化思想探析

2015-10-08 10: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古代蒙书经典之一《三字经》,传承传统儒家文化精髓,根据人的实际成长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的循序渐进的模式,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使学习者在自觉与不自觉下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并实现儒家思想的审美濡化。

关键词:儒家精髓;潜移默化;审美濡化


    《三字经》是古代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呢?因为它用了最简单的形式,讲述了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儿童的最好启蒙教材,也是现在成年人学习国学的极好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著名大学者王应麟。[1]正由于《三字经》出自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之手,才使得它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也才能产生这么巨大深远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三字经》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笔者认为,这和它自身具备的审美濡化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要弄清其审美濡化思想,我们得从研究文本着手,探求《三字经》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加以阐释。
    在此,我们先从人的实际需要的层次分析,看看马尔萨斯的人本主义关于人的需要观点,需要的层次。[2]他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三层五级,在求温饱阶段主要体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小康阶段,主要体现为:尊重需要和社会需要。在富裕阶段主要体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结合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哲学观点。[3]而且,自古以来,教育是满足人的实际需要的手段和方式,那么,《三字经》是如何满足人的成长需要的呢?我们先从文本说起。
一、首先看看文本的基本思路:围绕中心思想是对年轻人的教育。先是如何修炼好自己的身心问题,所以内在修为是第一功课。接着便是如何作个社会的人,如何与社会、自然、人交往并生存的问题。《三子经》学习的总体的思路是:1、为什么年轻人要学习?2、学习什么内容?3、如何学习这些内容?(或者是学习之理。)4、勉励年轻人努力学习。下面我们来细致研读文本。
    一)年轻人为什么要学习?在弄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文本的基本教育与学习思路,这个是给年轻人教育的读本,作者在此为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把教育年轻人的思想转化到年轻人如何学习中去了,这是他的高明之一。教与学本是一个相动过程,为了突出学习者的主动性,教育者已经退隐都幕后,成为隐身导演。学习者的主动性被提到前台,成为实际的演员,为由学习者不得不学,转化为我主动要学习,打下了基础。接着,我们来看学习的重要性的问题。作者一开始就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基础。以理论的假设为依据,其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人性是向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逻辑假设的意义在于,先给所有人一个高帽,使之居之难下,同时也对学习者偷懒思想的排除做了必要的准备。接下来他回答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人性复杂多变的问题,那是因为社会实践的结果。“性相近,习相远。”正因为“习”的原因,所以使得人的性情发生变化,所以才有必要进行教育。教育的最基本的办法:专心一致。专心致志是种求学境界,更是一种心境。要做到“专心一致”就必须先有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引出“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他强调了人为环境,父母,老师,家庭在对年轻人教育中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社会环境、父母、师长、家庭、学校在小孩教育中作用作用非常关键,都是教育的外因。外因是变化根据,内因是变化的条件。至此,文本才把学习主体推出来,它先假设人年轻的时候不学习,长大就没有作为,也不会理会和掌握“理义”。换句话,年轻人如果不学习,将来长大了就和动物没区别!(此观点刺激了所有与学习有关系的人,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人与动物是有本质的等级差别的。如果人等同于动物,那就是奇耻大辱,人格尽失。)也就是说,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实际需要。然后,作者以“玉不琢,不成器”做比,把每个学子比如为没有雕琢的玉,学习是玉成器的条件。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有教无类、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的表现。再次说明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
    二)学习内容是什么?接上述,在充分说明了学习对年轻人重要性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符合人的成长需要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习的内容。确定学习内容前,先对人进行角色定位:即如何在对待父母双亲、老师、兄弟姐妹等关系中确定自己的角色意识。当角色已经转变,作者才道出应该学习的内容:
    1、数理,最基本的数学逻辑,从数进位制锻炼思维能力。并由此推及数理。即三才、三光、三纲。(传统中国文化都是由数理基础演变出来的,比如:“易即数”的道理。传统住宿环境文化也用到此)说到三纲,作者将内容转向自然科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主要讲解了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
(1)自然地理知识:四季循环无穷;东南西北,四方顺应其中;阴阳五行,本乎天理;天干地枝,天理应用;地球区分,气候冷暖;国土位置,地势特点;江河淮济,四渡水纪;岱华嵩恒衡,五岳之名。
(2)人文地理方面:九州制度;行省制度;士农工商,国家栋梁;草木、虫鱼、鸟兽,各安所宜。
3、人之为人,生存所需:仁、义、理、智、信,五常不紊乱;稻梁菽,麦黍稷六谷物;马牛羊,鸡犬豕六畜。
4、人性情之理: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五色:黑白青赤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嗅:臊、焦、香、腥、腐;五音:宫商角徵羽;八音(乐器制作材料):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四声:平上去入。
5、人伦之理:五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的关系要顺叙;三党:伯叔、舅甥、婿翁;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三)紧接着,作者谈了如何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谈。
1、初级阶段,循序渐进,由简而难,观其大略。①先学习训诂知识,明白句读之法,此为最基本功。②识字-《说文解字》-古文学习-并加强书法训练。
2、博学阶段,内容丰富,博大精深。①经书方面,咬文嚼字,掌握精髓。所学内容与阶段:小学——四书——《孝经》——六经——《尔雅》——《十三经》。主要精髓把握。②读子集,抓住书中要点,记住事情发生的前后因果。③历史知识与朝代更替。④二十四史加上清史,共计二十五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用本纪、列传、表、志等统一的体裁的编写。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记》是通史之外,其余皆为断代史。其特点是《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准确细密。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全都记载在二十五史之中,它们记载着各王朝的治乱兴衰。读后可以知道兴衰的道理。读史的人还应该查考历史实录,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象亲眼目睹一样。⑤历史上的大学者、大名师。汉代贾逵、懂仲舒、郑玄、许慎等儒家经典大师,能讲儒家解圣贤的学说。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明代王守仁。都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大师。屈原是大辞赋家,汉代邹扬、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也是辞赋家。唐代韩愈、柳宗元为著名的文坛文才;李白、杜甫同为诗坛宗师。
总之,求学的目的是:凡是读书人,都应该通宵经史子集,借助儒家思想,振兴民风。要做到口里吟诵,心理思考,随时用它来约束自己。
四)勉励后生学习要勤奋,兢兢业业,毫不松懈。
①古代名人苦读典故:圣贤孔子七岁拜师,辛苦读书;宋代赵普,一辈子都喜好读《论语》,即使做了大官。西汉路温舒编蒲草为席,借书抄在席子上阅读;公孙弘削尖竹子抄读《春秋》。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来提神,他没有老师,完全是自学成材。晋代车胤荧虫夜读,孙康借夜雪地面的反光看书,他们都非常贫穷,但学习始终不停。西汉朱买臣一边买柴,一边看书;隋末李密一边放牛,一边看书。虽然非常劳累,依然刻苦读书。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终成大器。荀况五十岁还游学于齐国下,学习儒家思想,学成之后,人们都很尊敬他。②古代少年读书故事:北齐祖莹,八岁就能咏诗成章,唐代李泌,七岁就能在唐玄宗前,以棋为惠,即席吟诗。他们都是聪明而好学之人啊。东汉蔡文姬,博学通音韵,听其父琴声,便知是第几根弦断了。③东晋女诗人谢道煨能脱口说出佳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她们两位弱女子尚且如此聪慧,敏捷。男人应当自警啊。④唐代刘晏,刚七岁就考上“神童科”,被授予翰林正字的官职,年纪虽然小,却已经提任重要的官职。这是年轻学子的榜样啊。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思想,鼓励年轻人勤奋好学,报效亲人和祖国。
仔细阅读,深入思考之余,我们发现,《三字经》在审美教育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其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心理认同,也可以说是一种认同式教育,使学习者慢慢领悟并接受儒家思想精髓,并内化为学习者的文化与视野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姚斯的接受美学观点。[4]我结合弗洛伊德的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的观点,弗氏认为:潜意识是根本与实质,意识只是外在的表现,前意识是意识与潜意识的中介,潜意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因此,我们的审美教育如果从潜意识直接入手,就会缩短接受过程。我们知道认同感就是潜意识的认同,潜意识始终占主导与决定作用,充分发挥潜意识的认同作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就能达到。相反,如果不发挥潜意识的作用,忽视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我们将很难达到学习目的,因为知识或思想从意识层面进入前意识,要产生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前意识进入潜意识,同样要产生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最后才被潜意识濡化,并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上述过程说明了学习中,这个路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当大,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并使教学成为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字经》不仅如此,在语言上特色也非常明显,以三字为一句,二句押韵。语言平易浅近,无艰深、古奥、勉强拼凑之弊,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其内容则广博丰富,堪称“传统文化小百科”。通过这样优美且有韵味的语言,使学习者在语言美中潜移默化,自觉接受文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正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审美濡化的教育方式,在审美认同的基础上,让读者接受教育思想,并逐步把这些思想内化,成为接受者思想的构成部分,并用之来看待世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审美濡化。[6]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
[2]马尔萨斯. 人口学原理[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3]马斯洛. 马斯洛人本哲学[M] 成名译.北京:九州出版社,1987.
[4]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金元浦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7.
[6]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