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2015-07-20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23-01
  承启中国艺术传统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兼及道家、佛家之说形成的结构主体。道家突显在哲学方面,其反对制约,讲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注重自然与心灵的结合。“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总规律,可谓是虚静无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儒两家为基底,徐复观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是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①但两者修养基础上的超越对象和属性不尽相同,儒家所谓“天道远,人道迩”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道家则“复归于朴”、“道法自然”以天道超越人道,庄子是纯粹的自然精神,即在虚、静、明的心。这是艺术价值之根源,也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前者是“仁”“德”的转化,后者则是无为自由的艺术人生。艺术的创作是成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线上,而伟大的艺术品常表现为人物两忘、主客合一的境界。文化根源的心,不脱离现实。由心而来的理想,必融合于现实现世生活之中。
  徐复观论“庄”与“老庄”时常并称,认为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再发展,“中国艺术精神”换言之则可谓“老庄艺术精神”。庄子的艺术观照要求真境现前,前后际断,物化后孤立的知觉,把自己与想象都从时间空间中割断,美地观照是忘物,忘己,忘知,以虚静之心照物的。“我国的艺术精神,则主要由庄子的人性论所启发出来的。”②庄子的人性论更好的把握在“心性”结构,即“体道”的心理体验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就像是作者心境的写意,把心融入物,提取出神,放在画布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画家一种微妙的独有的表达。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影响超越了儒家和佛家思想,乃至诸子百家。画家顾恺之、吴道子、张彦远等均不同程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道无形无象,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鲜活的生命。绘画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意象创造活动,而意象的创造是心物关系上发生的人的精神活动,最终目标在于表现,绘画艺术毕竟是要创作艺术品的。我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种形相而将其画了出来。所以,最高的画境不是模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这种最高的精神追求突出表现在我国山水画当中,“澄怀观道”、“静雅虚怀”、“含道映物”、“造乎自然”发乎本原的灵性,天人融一,复归本真,虚静心怀,气韵与意境相贯穿,亦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和主旨。宗炳《画山水序》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王微的《叙画》中:“辱颜光禄书,以图画非止艺行,成(诚)当与《易》象同体。”《文心雕龙·明诗》曾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北宋是我国历朝历代道教盛行之际,宋徽宗尊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圣祖降临”、“天书下降”等事件无不揭示着道教的盛行,徽宗将道教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改僧为道,设道官,建道学。将道释绘画尊为十门之首,以“淡而无为”作为当时美的标准。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
  徽宗的花鸟画可称之为“仙境绘画”,李裴在《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中评价赵佶花鸟画特点时写到:“他最为世人称道的花鸟画体现着一个有着宗教思想背景的艺术家对‘自然’的崇尚。在对自然物的描画中赞美,表达着对摆脱物欲,逍遥于自然的向往。而对‘自然’的崇尚正是道教的美学原则,也是北宋艺术的总体风格。”③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等精品均体现了他注重自然意境,崇尚道家美学的思想。他称赞花鸟画有着“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的功能。道教把龟鹤作为特殊的审美符号,《瑞鹤图卷》则是宋徽宗以鹤为主题强化自然物象的审美特征所创作的作品,一种对生命灵性的抒发与追求,在他看来祥瑞之物的工笔花鸟画是道教神仙思想的体现,是为国家百姓祈福的一种形式。
  庄子为求得精神上之自由解放,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近代之所谓艺术精神的境域。但他并非为了创造或观赏艺术品而作此反省,而系为了他针对当时大变动的时代所发出的安顿自己、成就自己的要求。因之,此精神之落实,当然是他自身人格的彻底艺术化。中国传承文化博大精深,文明智慧源远流长,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中要以开放的心灵摒弃门户之见,彰显现代与传统的大仁大智。正如牟宗三弟子蔡仁厚所言:“风会之来,豪杰呼应。天下有道,必归于儒。归于儒,不是归于作为一家一派的儒,而是归于道,归于大中至正的时中大道。”
  注释:
  ①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东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③李裴.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J].宗教学研究,2004(03).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M].成都:巴蜀书社,2009.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