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让文化惠民提升城乡民众的幸福指数

2015-10-08 10: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广西贺州以创建文化先进市为契机,通过实施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提升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贺州文化惠民的经验和做法,给广西乃至全国文化建设带来了启示,对进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幸福指数
    文化设施遍布城乡,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文化舞台异彩纷呈,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在贺州,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真真切切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贺州赢来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和喝彩。
  一、 夯实文化基础设施,构建文化主要阵地
    以创建文化先进市为契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和壮大。一是城市阵地成为新引领。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文化中心、文化公园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兴建,初步实现了中心城区“十分钟文化圈”。二是县乡阵地全覆盖。所有县区建有高标准文化馆和图书馆,并新建了文化广场;所有乡镇全面完成“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栋文化综合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组建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优化了资源配置,初步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文化中心。三是村级阵地得到保障。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 新建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160个,提质改造村(社区)示范性文化活动室(中心)230个;累计建成890家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完成 1997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涉及62个乡镇,2.6万户农户,受益群众达10.8万人,消除了广播电视覆盖盲区。
    二、精心培育亮点,促进文化发展大繁荣
    以促进文化改革发展为方向,着力创新文化理念,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文化亮点。近年来,贺州打响了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品牌,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文艺作品100多项(件),其中客家民族舞蹈《贺州鼓神》、《贺州岭南八音》等连续四次获得国家最高文艺奖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分别填补了广西同类艺术的空白;本地原创客家歌曲《月光光》在全世界的客属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客家人寄托思乡之情的佳作;《板鞋抢亲》获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特别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中播出。成功举办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桂台客属联谊会暨首届贺州市文化旅游节、富川脐橙文化节和昭平茶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提高了贺州知名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拥有临贺故城、马殷庙两个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出土有战国时期代表岭南文化的神兽麒麟尊等文物,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此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贺州率先领衔,成为广西首个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试点市,成功创建命名首批文艺村20个、文艺户30个。
  三、搭建文化舞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以搭建文化舞台为载体,用鲜活的内容、新颖的形式,为民众奉上一台台“文化盛宴”。“广场舞台”好戏连演:每天傍晚,在城区广场,百姓演员成批登上大舞台,吹拉弹唱跳,尽情抒怀。“流动舞台”遍地开花: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其中举办农村公益性电影和科技录像放映2000多场,利用“流动图书车”为群众送去图书15万册;坚持开展“送欢乐下乡”活动,利用 “流动舞台车”深入乡村演出近300场。 “节庆舞台”红红火火:以地方传统节庆为契机,带动民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社区文化节100多场,民俗文化活动200余次。“群众舞台”热热闹闹:广场舞台、流动舞台、节庆舞台的广泛兴起,激活了底蕴深厚的群众文化,“乡乡有球赛,村村有戏看”在贺州已成为常态,一年一度的富川县白沙迎新春农民篮球比赛,至今观众人数已达5万多人次。
  四、开展“国学进万家”活动,弘扬中华经典文化
  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贺州在广西率先把“国学进万家”活动作为一项长期性的读书教育活动来抓,采取“国学进机关”、“国学进校园”、“国学进社区”、“国学进企业”、“国学进乡村”、“国学进家庭”等形式,通过开展轮流解读经典、现身说法宣传经典、经典诵读比赛、学国学谈感悟、国学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促进“国学进万家”活动蓬勃而深入持久地开展。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国学经典书籍,包括《弟子规》、《素书》、《论语》等名书名著10万余册,发放国学光碟8万余盒(片),举办“国学进万家”专题讲座180余场,举办国学与我征文活动6次,举办“国学”专题文艺汇演100多场,干部职工撰写国学感悟文章1万余篇,形成了人人自觉“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的良好氛围。
  五、抓好队伍建设,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以实施“人才兴文”为战略,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类人才投身文化事业提供广阔舞台。首先,加大对各类艺术人才,特别是文化活动策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策划水平。其次,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文艺人才的培训轮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采风行动、为学校、企业、业余剧团做文艺辅导等,提升他们的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邀请国内优秀文艺团体或名家名人来贺“盛装”演出累计15场,成功举办中国文联、中国曲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贺州”慰问演出,2011′贺州·首届广西作家节暨《客家大歌》创作采风等大型文化活动;县乡文化中心开展自办活动500余次,跨县或跨省文化演出100多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协助市、县剧团开展送戏下乡300余场。
  贺州精心打造舞台文化品牌,强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一桩桩文化惠民举措滋润了百姓生活,城乡民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
    启示一: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必须领导重视,发挥好导向和带动作用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贺州把创建文化先进市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创建工作列为“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市四家班子领导多次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了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推进。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需要党员干部引领。贺州有一支热爱文化事业的党员干部队伍。他们深入群众调研公共文化需求,了解群众所 盼所需,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他们充分挖掘当地的优质文化资源,通过组建戏曲班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推进了城乡文化的健康发展。
  启示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必须夯实文化阵地,实现“文化硬件”城乡全覆盖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是载体更是基石。”【1】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同步进行的目标,需要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建市不久的贺州市多渠道筹措资金5亿多元,漂亮完成了一系列市县层面的重点文化项目,一批大型文化项目相继兴建,常年免费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发挥了宣传和教育的功能。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方面,贺州更是大手笔、大动作,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配套文化活动中心、建有农家书屋。贺州实现“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全覆盖,解决了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极大方便群众享受“文化大餐”。
  启示三: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必须创新载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打造特色鲜明、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才能使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成为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经常性动力。
  贺州“广场舞台”、 “流动舞台”、 “节庆舞台”、“群众舞台”等文化活动的兴起和普及,加上“国学文化”、“文艺村、文艺户”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逐渐壮大,正是用群众文化的有效载体激活了群众文化的主体。贺州特色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大胆创新和不断出新。为了使特色文化实现大众化与高品位的有机结合,各县区、乡镇、村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活动策划中注意打差异牌,因地制宜,实现 “一乡(街道)一品”、“一村一亮点”,如:八步客家文化、瑶族文化,富川历史文化(秀水状元村)、平桂旅游观光文化,昭平农家乐特色饮食文化、钟山戏剧文化等。有了特色文化这一平台,让老百姓找到了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兴奋点,城乡大街小巷文艺演出不断,文化活动常新。
  启示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必须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
    加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建设,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保证群众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
  贺州提出公共文化体系“市级引领、县级带动、镇级促进、村级覆盖”四级发展战略,把文化惠民工程重心放在农村和基层,特别注重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创造文化生活的便利条件。如:八步区推出把有线电视、互联网、手机网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手段的范畴,打造出多样化的文化建设平台,加强广大群众的参与和互动,提高了群众文化参与的积极性。钟山县清塘镇榕水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政府筹资100多万元,为榕水村配备标准篮球场、农家书屋以及娱乐小广场,完善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设备,极大方便了农民借阅书籍,快捷查找资料,为农民茶余饭后自娱自乐,健身唱戏提供了便利。贺州让公共文化服务手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适应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快捷性的要求,产生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提高幸福生活的指数的良好效果。
    启示五:文化惠民必须建立机制,推动惠民工程开展的常态化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2)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建设,在措施上不断完善,是文化惠民工程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
    贺州文化惠民着重建立完善“五项工作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形成党委宣传部负责、文化部门牵头、财政和教育等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领导机制。二是经费保障机制。把文化事业单位年度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是文化产业促旅游发展机制。打造一批国家4A级旅游区,如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姚古镇、十里画廊等华南地区最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创立了以文化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的“贺州模式”。四是培训激励机制。对文化干部、文艺人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制定《贺州市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办法》,举办“贺州德馨文艺奖”,一批精品力作相继在全国发表、获奖,打响了贺州文化品牌。五是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实施《规范文化市场工作方案》,营造了确保文化安全的良好市场秩序。贺州建立完善文化惠民服务长效机制,提供经费、人员和管理保障,冲破了束缚文化发展繁荣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文化惠民工程的常态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评论员.以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感【J】当代广西,2011,(10).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11-10-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