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屈原《涉江》探赏分析

2015-09-08 0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鉴赏诗人艰难的人生历程
  《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记述征程和抒写怨愤的诗作,是《九章》中的一篇。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时感触,辄形于声。”“涉江”就是过江南行,“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
  诗人因进谏而遭楚顷襄王流放,离开郢都东行,到了鄂渚。由鄂渚渡江湘南行,一路颠簸,到达方林,横渡洞庭湖,然后改行水路,溯沅水而上。一路上只有孤寂的身影陪伴自己,却找不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诗人备尝艰辛。
  诗人途径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几个县,山一程,水一程,行程非常漫长,一路上的波折坎坷不计其数。从鄂渚出发还是“秋冬之绪风”,到达溆浦则已是“霰雪纷其无垠”。路途曲折艰难,时日痛苦难挨,我们于上述地址的变化中分明看到了一位“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年迈老人的凄苦形象,分明感受到一位“帝乡日远”“逆以煎我怀”的忠臣的复杂心情,更清楚地听到“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顽强斗士的呐喊。因此,作者并不是单单纪录自己流放的行程,而是以抒发自己越远离故都越沉重的心情来表达对祖国的无限依恋。
  诗人学问广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干练的才能,曾为楚怀王左徒,明告怀王,“来!吾导夫先路”,希望“及前之踵武”。可是楚国“党人之偷乐兮,路幽味以险隘”,而怀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最后不辩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后信谗而齐怒”。结果屈原由一开始的颇受信任到因奸臣谗言而被楚王疏远,再而“见放”终于“见逐”!这不幸的遭遇,多难的经历,多么像这流放的曲折之路啊!而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憔悴不堪,又多么像诗人倍受打击、横遭贬谪之苦、多艰的人生啊!我们读到《涉江》中的行程途径,不得不为诗人流两行同情之泪呀!
  二、鉴赏诗人伟大的艺术形象
  诗人从幼年起就爱穿标新立异的服装,这种兴趣到了老年仍不衰减。周围的世俗之人不理解,于是诗人想象驾起青虬,吆喝白龙,陪伴舜帝漫游生长着美玉的仙宫;登上洁白无瑕的昆仑山,餐食玉树的精华。这一形象顶天立地,光彩四溢。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远大,品质的高洁,人格的峻伟,胸怀的磊落,行为的忠贞,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挺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但是,在现实中不被理解,“吾方高驰而不顾”,也不能“变心而从俗”;虽明知“幽独处乎山中”,“将愁苦而终穷”,但仍然坚持“将董道而不豫”;因为“心之端直”,光明磊落,所以坚信“虽僻远其何伤”。从这些诗句我们又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坚持高远理想、保持高尚品德、坚守清洁操行、袒露磊落胸怀、明知艰难而义无反顾、面对众凶而毫不动摇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们读到《涉江》中这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不能不为诗人赞溢美之词,唱高风之歌!
  三、鉴赏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为后世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
  《涉江》是屈原晚年之作。诗人眼看着祖国的命运就要被“党人”所断送,他的心情就越发不能平静,于是诗中既有纪实之辞,更有奔放的激情。而这两方面又被诗人用描写、叙事、议论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情深景切,事顺理直,鲜明地再现出诗人自身形象和思想感情面貌。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开篇服饰的奇特,分明体现了诗人志行的高杰、品德的忠直及志向的远大;也再现了驰骋瑰丽的想象。诗歌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作具体的表现,把我们的灵魂一下子吸引到那年迈的忠臣形象跟前,同他一起呼吸,一起倾诉,一起流浪,一起眷恋,一起揭露,一起抗争。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主观炽热的爱国情感和残酷的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多么强烈地刺痛着诗人的心扉!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正当我们看到诗人的心在滴血时,诗人流放的终点阴影笼罩在眼前:山林幽深,猿猴时见,高山峻峭,暗无天日,雨雪纷飞,黑云弥漫。多么荒凉苦寒,多么阴森可怖!这不正是当时楚国险恶政治环境的象征吗?不正折射出腐朽的贵族集团对这个即将衰老的忠臣迫害之深吗?而这一纪行诗篇,描写了沅水流域的山川景物,成为我这国最早的一首卓越的山水诗,对后世同类诗歌的创作的影响不可低估。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能找到这些诗句的影子。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虽然诗人心情如此寂寞、孤独、悲怆,但诗人并没有退让,没有停止思索,就这一点来说,比《离骚》认识更深刻,批判更激烈,因而就用繁复的比喻句式对那种溷浊的黑暗社会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悲愤的控诉。光明与黑暗,正直与邪恶,界线分明,势不两立。每每读到《涉江》中这丰富浪漫的想象,这错落有致的句式,这情景交融的场面,这起伏跌宕的情感,我们都不能不为伟大的诗人喝彩,不能不对伟大的诗人肃然起敬!
  作者简介:刘新丽(1978-),女,河南省鹿邑县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