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当代泰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分析

2015-08-11 09: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原本默默无闻被世界影坛忽略的泰国电影在徘徊了几十年之后,其产量和水准在近十年开始突飞猛进,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亚洲电影品牌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电影产业受到重创,平均年产量跌至10部左右。2001年开始,泰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本地影片年产量逐年递增,2002年达到22部,2003年突破了40部,此后基本稳定维持在每年50部左右。近几年,泰片的发展逐渐由产量上的增长转而到质量上的提高,在一批新生代电影人的努力下,泰国电影利用先进的电影技术手段进行本土化叙事,独有的民族文化景观在国际化的商业包装下产生了活力,越来越多的商业类型片打败好莱坞大片赢得票房大卖,并获得国外市场广泛的认可,同时不断有高艺术水准的影片在国际上获得奖项(最新的一项骄人成绩是201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一个只有六千万人口的东南亚第三世界国家拥有如此规模的电影市场,而且在没有类似“韩国配额制”、“法国文化例外”等的保护政策下,本土电影面对好莱坞大片的竞争能够迅速复苏并发展到近一半的市场占有量,泰国电影产业的突然崛起让人不禁好奇。下文试图从统计数据出发,结合泰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其产业机制、市场环境以及电影类型的结构特点等进行探究。
    在这里有必要对泰国电影的过去进行简要的梳理,从而了解泰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脉络上的历史沿革。在泰国电影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初期,作为权力中心的皇室扮演着创始者、制片者、经营者和电影检查者等多重身份角色。泰国历史上第一部自制影片就始于1910年泰国王子摄制的关于泰王拉玛五世皇家庆典活动的纪录片。在20世纪初期,摄制电影只是泰国皇室和上层社会的一项兴趣爱好,影片内容也仅是一些面向皇室服务的纪录影像。但从1905年日本商人在曼谷设立泰国第一家电影院开始,泰国电影开始逐渐向商业化发展。一些外国商人初步建立起电影发行放映的网络,引导泰国民众将消费外来影片当作新的娱乐方式。面对外资影院的日趋增多和充斥于影院的外来电影,作为统治者的泰国国王拉玛六世呼吁泰国应该有自己的电影业。受此号召,一些皇室贵族开始参与投资建立电影公司和组织,如Siam Niramai电影公司,以及泰王拉玛六世亲自创设的“联合影院公司”和“泰国电影协会”等,这些有着“皇家国营”性质的电影企业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垄断了当时的电影市场,形成了最初的泰国电影产业。1932年泰国由完全的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王权统治结束后,皇室在泰国电影业中主导者的角色由政府和日渐兴起的民营企业所接替,先前泰王下属的影业公司和电影组织宣告解散或转为政府机构。
    随着垄断的打破,20世纪30年代,大量涌现的民营电影企业逐渐上升为泰国电影业的主导力量。1927年,几位离职的政府官员组建了“泰国电影制片公司”,这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电影公司。同年,另一家民营电影企业克伦赛(Krungthep)电影公司摄制的泰国第一部国产剧情片《重复运气》(Chok Sorng Chan)上映。二战的爆发终止了刚起步的泰国电影工业进程,许多电影公司倒闭,同时由于财力和原料的匮乏,使得16mm彩色影片成为主流。战后,因为低廉的16mm制作费,吸引了许多普通商人得以进入电影业投资,本土电影企业经营者的身份逐渐从以前皇室成员、政府官员组成的权势阶层向普通社会商人阶层转变,类型大都是成本低廉的动作片和受到印度片影响的爱情浪漫歌舞片。
    20世纪70年代,随着泰国社会工业化的步伐,民营电影企业开始出现电影产业垂直一体化趋势。这一时期被誉为泰国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以35mm胶片拍摄的国产影片逐渐复出,看电影已成为泰国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1973年,曼谷约有150座电影院,外省区约有700座电影院,还有无数的流动露天电影院遍布全国。电影放映业的繁荣让从事电影放映发行的公司赢得了大量利润,而面对好莱坞影片票房的挤压,本土电影制作公司要依附于发行放映商才能生存。一方面在诸如明星选用、题材类型等制作环节和决策上,制作方除非迎合大院线公司的要求,否则很难有能力独立销售放映自己的影片,另一方面这些大院线公司为支撑他们的影院放映,开始大量投资本土电影的制作,成为制片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通过不断的资本兼并以及在制片、发行、放映上的垂直整合,70年代末,泰国最终形成了四个大型电影企业:Pyramid Entertainment, Saha Mongkol Film, Five Star Production,和Go Brothers. 这四家企业都是先由发行、放映泰片和外国电影起家,然后通过投资兼并逐渐延伸到电影制片业。80年代以后,这4大电影企业基本上主导了整个泰国电影市场[1]。
    进入80年代后,泰国社会正迅速向现代化转型,但是泰国电影仍然沿袭旧有模式,沉浸在低成本的动作片和爱情剧浪潮中,尽管年产量数目惊人,但技术及影片品质上却不见提升,“一些有志改革现状的电影创作者,也有创作上的新想法,却敌不过投资者保守老旧的电影理念”[2]。好莱坞和香港等影片此时无惧于高税阻碍又重返市场,受到了城市里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年轻知识分子的追捧,缺乏创新的泰国电影逐渐失去原来的票房和观众。这一时期,曼谷市内的首轮影院开始只放映好莱坞和香港出品的电影,本土电影的生产只针对大城市外的乡村地区,题材仅局限于爱情、喜剧、侦探和探险等有限范畴。
    此外,这一时期电视媒体和家庭录影带的兴起使得大量观众兴趣转移,原先红火的电影院生意日渐萧条。利润的减少让原先支撑泰国制片业的大院线公司不再愿意投资拍摄本土电影。到90年代能稳定生产的本土电影公司所剩无几,仅有的如Five Star Production五星电影公司年产约20部影片,在自己拥有的10家电影院上映,其他的小电影公司只能维持年产两部电影,大部分还必须通过贷款才能顺利拍片。而一些自由独立制片人和导演则尝试争取外国投资,但相当不容易。泰国电影工业在1997年经济危机中跌入谷底,损失惨重。许多电影因为失去了资金支持被迫中途停拍,策划中的摄制计划纷纷搁浅,1997年以后,每年电影的平均产量锐减到10部影片,票房收入的市场份额仅5%,而好莱坞影片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这种濒临谷底的产业停滞,也为日后泰国电影的再生留下了契机。泰国电影在低产量的情况下,逐步转向注重质 量、提高竞争力。一批新生代导演抛开传统的肥皂剧,挖掘现实主义题材、艺术创新和强化泰国本土文化的特点,随着几部制作精良、高票房收入的作品出现,宣告了泰国电影在新世纪到来后以一种新的姿态成为主流。
    作为新泰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朗斯尼美毕达(Nonzee Nimibutr),1997年拍摄了处女作《喋血青春》,以现代手法展现了泰国城市生活的一个侧面,片中富有泰国本土风情的喜剧元素和独特影像风格,为这位初出茅庐的导演赢得了国际声誉,并在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其后,朗斯尼美毕达于1999年拍摄的影片《鬼妻》吹响了泰国电影业复兴的号角,它以2800万港币创造了当时的泰国票房新纪录。同时,赢得了当年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效三项大奖。随着《鬼妻》的成功,2000年的《人妖打排球》票房又取得成功,而且在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影院上映后得到了很大的商业收益和好评。同年,来自香港的彭氏兄弟执导的《曼谷危机》,由于对动作片和黑帮片的创新,获得了多伦多电影节最佳影片和西雅图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2001年是泰国电影全面崛起的起点,由查特里亲王(Chatrichalerm Yukol)执导的《苏丽尤泰》,投资高达4亿泰铢,票房收入更是创了泰国本土票房之最——7亿泰铢(约2千万美元),是当年《泰坦尼克号》在当地票房的四倍。影片描写的是在十六世纪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苏丽尤泰王后。该片不仅刷新了泰国票房新记录,还使原本计划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被迫推迟。票房的成功也使得更多的投资商愿意投资电影,整个电影产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从2001年起,泰国电影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泰国有13部本土影片,2002年达到22部,2003年突破了40部,此后基本每年稳定维持在50部左右。泰国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从1998年的5.8%,逐步跃进到2007年的47%,即17亿泰铢(约5千万美元),整个电影市场总收入也上升为36亿泰铢(约1亿美元),见下表①。
    
    近几年泰片的发展逐渐由数量上的增长转而到质量上的提高,越来越多高质量的泰片打败了好莱坞大片赢得票房大卖,像2008年本土的《拳霸2》以超过一亿泰铢的票房打败了来自好莱坞的《木乃伊3》。电影在票房上获得成功后,影片的艺术水准也开始与商业化有效地结合起来,风格日趋多元,拍摄了不少雅俗共赏的佳作。2002年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湄公河满月奇迹》(导演哲拿·马力辜),独得了泰国本国电影最佳成就“金娃娃”奖的12项大奖,影片中的哲学主题、优美的画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普通泰国人生活的忠实展现也成了吸引西方观众的卖点。2003年《小情人》这部制作成本极低的影片在普通的故事和镜头中展现着童年生活的快乐和遗憾,本土票房超过2亿泰铢(500万美元)。在成熟的电影工业带动下,一大批艺术电影、作者电影也崭露头角。2001年,彭力·让达那育拍摄的《真情收音机》(港译《走佬唱情歌》)不仅获得了2002年西雅图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奖和2002维也纳电影节最佳影片,而且获邀在戛纳电影节导演之夜举行展映。2002年,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戛纳电影节特别关注单元奖的实验电影《极乐森林》,讲述了一个泰国女工和一个缅甸非法劳工之间的爱情,其拍摄手法融合了Dogema95的移动和现实主义手法的冷静,深得评论界的好评,2004年的《热带疾病》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6年的《综合症与一百年》入围63届威尼斯电影节,2010年,阿彼察邦凭借《能找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
    当代泰国电影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有各www.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在起推动作用。笔者从其产业机制、市场环境以及电影类型特点等方面,梳理出当代泰国电影崛起的模式特点和成功经验分述如下:
    1.学习借鉴,开放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泰国电影积极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电影技术,尤其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作经验。八九十年代泰国电影产业的不景气,促成了许多有志于电影的青年选择到西方电影高等学府学习电影制作。事实上正是这些海归派几年后的回潮,成为了泰国电影复兴的主要人才推动力,从《热带疾病》的阿彼察邦·韦拉斯(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制作硕士),到《真情收音机》的彭力·让达那育(纽约Pratt学院主修艺术),从《苏丽尤泰》的查特里亲王(美国加州大学主修电影),到《湄公河满月奇迹》的监制Pantham Thongsang(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修电影)。
    “想抵御好莱坞,自己必须首先学习好莱坞”,这一观点在这群海外留学归来的文化精英身上得到映证。他们从西方电影所吸取的艺术创作经验,或多或少也影响到自己的电影创作,比如彭力·让达那育就承认自己被国外很多电影的导演的风格所吸引,“在我的脑海里起码有二十年我所喜爱的导演的证明,所以在我电影中就不自觉发挥出来”[3]。他们带来西方的视听语言和叙事风格,将好莱坞的影像技巧娴熟地运用在影片之中,并且利用本土化的元素进行创新,这些对早已接受好莱坞模式的泰国观众来说是乐于见到的,为长期一成不变的泰国影坛补充了一股强劲而又新鲜的血液。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利用好莱坞的形式风格能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泰国本土影片,使泰国电影更具备国际化色彩,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实现跨国度跨文化的影像传播。如执导《苏丽尤泰》的查特里亲王就采用一个国际化摄制班底。两位摄影师来自瑞士,特技化妆和造型师来自美国,作曲和音乐制作来自英国,乐队合唱队在匈牙利录制,声音合成在好莱坞。该片的重新剪辑版,是由美国大导演科波拉完成的,并于2003年在全美公映。在对海外发行和宣传上,许多泰国电影则采取依靠海外片商统筹管理的方式,例如在香港造成轰动的《拳霸》就是一例,该片是由国际市场经验丰富的中国香港公司负责海外发行的。在内容上,如2000年获得加拿大温哥华电影节“龙虎奖”,并第一次代表泰国正式参展戛纳的泰国影片《黑虎的眼泪》(导演韦西·沙赞那庭)。该片采用了美国西部片和波普色彩的后现代艺术手法。骏马,左轮手枪,牛仔打扮,一对一决斗,这些典型的美国西部片元素展现在高饱和度的色彩布景之中,而穷孩子和富小姐的凄美爱情又很富于东方的 审美,影片的配乐也都是精选四十年前泰国的一些经典音乐。它成功地实现了东西方的交融。不仅在国内票房叫好,还被美国米拉麦克斯公司买走了国际发行权,成功打入了海外市场。该导演另外一部电影《大狗民》以大胆夸张的镜头调度和色彩构图,被誉为泰国版的《天使爱美丽》。
    泰国政府从原来害怕好莱坞大举入侵击垮本土电影,而对进口片进行限制②,到后来努力结合外国摄制力量协助提高泰片水平,这种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是顺应全球化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针对之前面临的困境,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数条促进电影发展的优惠政策,自2000年以来,就给予电影产业税率优惠。同时从民族电影发展较好的法国和韩国等国的电影发展中借鉴经验,利用本国优良的地理优势吸引海外资金和制片技术的投入。终年四季常青的热带雨林加上6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使泰国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最佳外景地。这里拍摄费用仅为在西方的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而且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泰国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电影制作人力资源,因此吸引了大批欧美、印度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电影来泰国取景制作。在政府的大力推销下,好莱坞的《神奇四侠2》、《古墓丽影2》、《海滩》、《亚历山大大帝》等影片都在此拍摄完成。泰国政府认识到与国外摄制组合作不仅有益于本国电影产业,还会带来周边产业的经济利益,比如新西兰电影工业的“魔戒”效应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2002年泰国政府成立了新的国家旅游事业部,宣布努力促进泰国成为国外摄制组的外景地是今后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为吸引外国资金在泰国取景制作电影,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消除各种障碍,比如简化外国设置人员赴泰签证手续,向外国演员征收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从原先的37%大幅降到10%。2007年政府整合原先各部门的行政职能,对来泰国拍摄的外国摄制组设立了一站式的服务中心“泰国电影事务处(Thailand Film Office)”,摄制许可证审批日程由原来的15天简化为3天。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政策的积极配合,现在的泰国已经成为国医影坛重要的电影外景基地之一。外国制片商在泰国拍摄电影、广告、纪录片和电视剧集都在快速增长③。2000年,共有382部外国影视作品到泰国取景拍摄,预算花费为5.53亿泰铢(约1400万美元),到了2005年这个数量激增到492部,为泰国带来了11.38亿泰铢的收入,2008年则达到20.23亿泰铢。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泰国国内政治形势动荡,收入锐减了一半多,为挽回之前的影响,2010年国家旅游事业部到海外大力推广泰国成为区域拍片中心,目标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韩国、日本、中国香港、西班牙、美国和法国。2011年泰国政府宣布电影公司若使用泰国国有地段拍片,将免收费用;如第二次到泰国拍片,则免收加值税;国内外电影制作公司都能享有这些优惠。
    目前泰国政府在对外电影合作中正积极从外景地的角色中转型,积极发展影视制作产业链一体化,力争促成泰国成为亚洲新的电影工业制作中心。通过降低进口摄制和后期设备的关税等措施,政府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到泰国的电影制作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多个大型影视制作基地陆续建成。在这种合作策略的影响下,泰国电影业的各类硬件设备和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增强,尤其是泰国电影人在与外国摄制团队的协作中吸取了许多新科技的制作技巧和创作观念,有助于大大提升国内电影工业的水准。以近年来泰国本土动画电影工业的发展为例,原先由于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匮乏,泰国自1979年后就没有再出产过动画故事片,新世纪后随着本土电影制作实力的成长,政府计划将泰国发展成为亚洲动画多媒体制作高地,并将重点放在本土动画电影人才的培养上。2004年,泰国信息技术部设立1千万泰铢的基金用于选送本国动画人才出国交流培训计划,同时积极和好莱坞等国外知名动画电影公司接洽,准备1亿泰铢作为投入资金开展合作项目,条件之一就是外方必须接受200个—300个泰国动画师参与制作过程。其他的政府举措还包括举办动画展会整合动画人才网络,投资设立国家动画设备中心让本土公司得以低廉的租金使用高端制作设备等等。2006年泰国第一部本土制作的3D动画长片《大象将军》(Khan Kluay)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政策环境下诞生的成果,其导演就曾参与迪斯尼公司动画电影的制作项目,精良的制作水平配合一个关于战象的泰国民间故事,使这部动画电影成为年度票房冠军。2010年政府投入2亿泰铢成立“电影基金”,专项支持本土电影的制作,这些扶植措施更进一步刺激了本土电影工业的成长。
    2.成熟的商业化运作
    泰国国内成熟的商业市场意识,对泰国电影产业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基础。上世纪90年代,虽然泰国电影市场严重不景气,但是美国和中国香港影片在泰国的卖座却促进了当地电影放映市场的繁荣。为了配合大片的视听标准,泰国和外国的投资者在首都曼谷及泰国各主要城镇纷纷修建了大量先进的多厅影院,如今EGV Major Cineplex和SF Cinema City这3条主要的电影院线在泰国国内拥有400多个屏幕,大量观众又重新从电视机前回到影院。电影市场又有商机后,原先从事传媒的一些大公司如Grammy、RS Promotion开始涉足电影制片业,2004年Grammy与两家公司合作成立GTH,瞄准电影消费主力的中产阶级和年轻人市场,先后成功推出了票房大卖的《小情人》、《鬼影》等青春片和恐怖片。
    这种严格而残酷的商业化环境,其实为本土主流电影提供了一个明确以市场为目标的良好氛围,其中富有市场敏感度和商业手段的泰国电视广告人,是一支推动泰国新兴电影大众化娱乐化的生力军。
    早年泰国影坛长期的不景气以及经济危机的冲击,让很多泰国电影公司倒闭,大量找不到工作的电影人被迫转向电视媒体、广告业,而多年广告从业的经验,给了这些电影人成熟的市场意识和包装技巧,如导演哲拿,马力辜(Jira Maligo)所说:“过去我从事广告创作时,擅长将物件再造或再包装,以营造更高层次的美感,这方面的经验令我在建构一个电影画面时更得心应手。”所以当电影投资制作环境逐渐好转后,这些商业而时尚的新生代成为了泰国商业大众电影的主创力量。借鉴电影商品第一性的观念,学习制造视觉奇观的各种技术和手段,他们正在将泰国电影进行娱乐化大众 化的改造。
    在拍摄《奇趣酒吧卡拉OK》之前,彭力·让达那育一直从事电视广告导演的工作,彭顺、彭发兄弟在泰国拍摄广告影片备受好评之后,才首度执导了电影《曼谷危机》,《鬼妻》的朗斯尼美毕达也是出身广告和MTV导演。这些广告界精英制作的大众电影,有着敏锐的市场定位意识,非常明确观众想要看什么。对各种商业元素的灵活运用,是那些广告人的强项。在看够了好莱坞大片里的电脑特技以后,《拳霸》这部泰国动作片之所以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全因此片是一部没有用特技、钢丝,甚至无论主角配角,都没有使用替身的反特技功夫片。男主角托尼·贾帐篷上凌空弹跳、一字马横越车底、飞身跨过滚烫的油锅、纵身穿越窄身铁线圈等高难度动作全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功夫。这个卖点被精于市场策划的泰国广告人精准定位,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炮走红。类似的泰国商业片尽管剧情创作上还很薄弱,有着简单正恶二元对立的情节,角色单面脸谱化等弱点,但是如同广告的诉求隐藏在广告形象符号之中,泰国商业片常用精巧的形式来拯救内容,利落的动作设计与精美悦目的摄影画面,剪接、编排上的细致以及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结合,视觉享受上的别具一格以及类型片的创新,这一切对于从属大众消费文化的商业电影来说,已经达到了受众对它的要求了。
    近年来青春爱情类型的泰国电影大受欢迎,《暹罗之恋》、《小情人》、《大狗民》、《爱久弥新》、《下一站,说爱你》、《初恋那点事》等这类影片,内容以青年男女之间懵懂青涩的爱情或纯真的友情为主,唯美叙事风格力求用简单和平常的方式来展现各类情感中最为真实和纯净的部分,所以又称为“纯爱片”。伴随着泰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泰国的青春偶像在世界范围内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泰风”。《初恋这件小事》在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期间电影票早早售罄,主演Mario到沪后受到中国粉丝的热烈追捧,这位从《暹罗之恋》就一炮走红的明星已被贴上了泰国第一青春偶像的标签。目前泰国的商业造星机制已经非常成熟,片商利用明星偶像积极营销,使得影片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反响。那些成功的青春片,除去制片方精确定位年轻人受众需求、影片本身的精良制作等原因外,电影中的偶像明星营销对于影片的商业化包装和运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类型片的本土化叙事
    当代泰国电影崛起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运用现代电影技巧的基础上突出民族特色,挖掘应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熟练地将一个个泰国故事包装在新潮的影像躯壳之内,最终制作成符合商业标准的颇具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产品。
    在电影创作中,民族文化资源始终是各国家所独有的文化资本,对其充分有效的运用,对于国内观众有着其他海外影片无法具有的吸引力和认同感,而对于外国观众,正好满足其在全球同质化的情形下对多元文化的渴望与好奇。泰国电影正是通过重建本土文化的“主体性”,以小搏大,发展壮大自我,从而与好莱坞影视作品相抗衡。正如泰国影视娱乐产业协会主席、资深电影人巴莫所说:在创作上不能照搬西方电影的情节和模式,而要充分从民族文化遗产中挖掘题材,这样才能吸引观众[4]。他认为这是民族电影在与好莱坞大片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部影片要有它的文化特征,观众的本土认同意识意味着对电影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期待,和当下中国电影试图打造“新武侠、新古典”的民族品牌一样,泰国电影人也热衷于将各种独具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的元素展示于世人的面前。
    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题材无疑是历史片,作为泰国第一部史诗性战争历史片,《苏里约泰》既不同于传统的美式大片(如《勇敢的心》),也不同于黑泽明在《乱》中营造的东方战争场面,在一种“宏大叙事”中通过主人公个人的命运选择,体现创作者所讴歌的那种民族意识、牺牲精神,影片所讲述的坚强、果敢、冷静沉着抵抗外敌的故事,激发起泰国人民广泛的共鸣。这部史诗片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不单表明了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在商业操作www.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上的大有可为,更强调了一种迥异于好莱坞“白人拯救史”版本的民族电影史观。作为长期被当作“他者”对待的第三世界观众,这种自我确认、自我张扬的价值更激发了他们对民族电影的热情支持。如同片中的民族英雄一样,该片也挽救了泰国电影于危亡之中,一扫之前泰国影坛丧失信心的低迷,成为了一个泰国电影复兴的主要转折点。从此,泰国古代战场屡屡被搬上银幕,如2000年的《烈血暹士》、2002年的《大将军》、2003年的《大城武士》和2005年的《王后秘史》。投资7亿泰铢的《纳瑞宣国王传奇》三部曲,在2007年初上映了前两部,这是泰国目前制作费用最为昂贵的史诗巨片系列,讲述的是泰国历史上一位英勇无敌、深受百姓爱戴的国王如何抵抗入侵的缅甸军队的故事,充满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和蕴含民族自豪感的故事题材,使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取得空前成功,超过变形金刚、蜘蛛侠和哈里波特等好莱坞大片,分别位列年度票房的第一和第二名④。
    另外,泰国绝大多数民众信奉小乘佛教,神话鬼怪传说无疑是大众商业电影题材的主流选择。《鬼妻》以完全现代的手法和理解,演绎了一个在泰国家喻户晓的传说,将传统鬼故事中的恐怖女鬼塑造成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这比西方传统靠感官刺激的恐怖片少了几分血腥,也比日韩阴暗压抑的厉鬼报复的鬼片多了几分温情。而且《鬼妻》一片并没像西方片那样用交响乐来营造剧中的气氛,全用东方乐器,当中,泰国的民族乐器鼓的使用率极高,再加上电子效果,音场变得极为广阔深远,营造出一种迷离虚幻的气氛。像这部有着极其浓厚民族色彩的影片直接影响了其后拍摄的《三更》和《见鬼》,形成自成一派的“泰国式鬼片”,近几年的代表影片有《鬼影》、《鬼宿舍》、《连体阴》等。凭着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泰式恐怖片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市场号召力。泰国电影《鬼五虐》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以6300万铢泰币(约126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一家中国香港电影公司买下放映版权,创下泰国电影海外销售有史以来最高销售记录。
    泰拳和人妖,是泰国标志性的民俗文化,也是泰国商业主流电影中突出运用的本土元素,对于外国市场来说是最具&l dquo;异国风情”的题材,所以在商业上这个卖点屡获成功。2003年的《拳霸》为凸现出泰国传统拳术的特色和精神,导演刻意把拳手们设计为不同拳种和不同人种,烘托出泰拳的独到,从而全面展示了泰拳的威力,仅在泰国就赢得了六百万美元的票房,同时在世界其他各地也掀起了一股“泰拳热”,当年获第六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的“亚洲动作单元奖”,在功夫片的老家中国香港上映期间,票房过千万港元,它的成功还带动了泰拳功夫系列影片的拍摄,如:2004年的《泰拳传说》、2005年的《冬荫功》、2008年的《女拳霸》和《拳霸2》、2010年的《拳霸3》等等。以人妖为题材的影片代表是2000年的《人妖打排球》,这部讲述一支男子排球队接受一帮人妖(泰语称为Katoey)加入,最终夺取冠军的影片,创下了泰国最卖座喜剧片佳绩,在亚洲和美国放映也取得极好票房,其后又多次推出续集以迎合市场需要,并成为伦敦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和釜山电影节参展片。而2003年的《美丽拳王》更将这两个元素综合起来,根据真人真事讲述泰国一位著名的变性泰拳拳手。除此之外,泰国的国粹孔剧,这门古老的民族传统舞剧艺术,也屡次被泰国电影人搬上大银幕,以其作为背景题材的2004年《最后的木琴师》和2011年的《戏人》,不仅国内票房和奖项双丰收,还成为奥斯卡提名候选影片。
    相比较于成本庞大的历史大片,恐怖片、青春片、功夫片和喜剧片作为泰片主流的影片类型,大都成本低廉,这类成本为“中级片”(约在4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之间)的类型片在数量上占据泰国商业片的大部分市场,既避免风险,又确保品质的成本控制。无论是神话史诗还是世俗漫画,泰国类型片里民族本土元素的灵活利用始终是其在市场上获胜的重要法宝。
    通过以上探讨和梳理可以看出,当代泰国电影的悄然崛起,得益于在商业化的先进电影手段下进行本土化叙事,泰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景观在国际化的电影包装下产生了活力,结合当代泰国社会的现实语境,改观了泰国电影的文化厚度和独特性。审视当代泰国电影的崛起之路,对于我国及所有正在忙于应对好莱坞电影全球化攻势的国家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数据整理自:《The Nation》(泰国《国家报》),www.nationmultimedia.com.
    ②泰国政府曾对进口电影课以重税以期保护国产影片,从1976年起,泰国政府征收外国影片的进口税由每米胶片2.2泰铢大幅度增加到每米胶片30铢的高价,但收效甚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