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初中国电影正式作为产业发展以来,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的第一个十年即将收官。2010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102亿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130亿。如果将票房收入作为衡量标准,中国电影有望步入“黄金十年”,成为热钱涌动的投资洼地。然而另一组数据却形成了间接反证:今年1到9月,全国新增影院630家,新增银幕2563块,但观影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单块银幕的平均票房从去年的163万元下滑到108万元,可见作为市场终端的院线并未规模性地提升其盈利能力。
一个看似繁荣的市场,两组截然不同的数据,形成中国电影市场忽高忽低、一路跛行的吊诡之势。更富有象征涵义的一幕发生在2011年10月18日:当天中国电影年度票房突破百亿,而单日票房仅有1000万入账,接近全年单日票房谷底。
中国电影市场乍暖还寒、既喜且忧的纠结现状,固然有其自身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发育不足等本源性问题,同样,另一些非市场力量基于繁荣文化市场的良好愿望强势介入,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所谓市场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政府尽可能地不干预,也就是说,政府一般不作为当事人去参与,而是只负责制定规则、维持秩序”。①如果说,在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献礼片以主流文化引领电影生态,整合国有电影企业,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那么时至今日,注重社会效益的献礼片、形象片占据政策先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商业大片坐拥资本后盾,以青年导演为主体的中小成本电影却始终徘徊在生存温饱线上,而后者才是考量中国电影市场健康度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一些冠以“献礼片”、“形象片”的电影作品,本身可观赏度与艺术水准值得商榷,却占用了有限的公共创作资源。甚至某些并未经过充分市场论证,仓促立项拍摄的地方形象片②,与市场化的导向背道而驰。更有甚者,通过“偷票房”等“擦边球”手段牟利,严重削弱了“献礼片”原初定义中的“纯洁性”。上述情况虽属个案,却提醒我们,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需要协调好事业和产业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既繁荣文化事业,也发展文化产业。在坚持社会效益为先的前提下,充分信任市场的自主性,通过平等的市场竞争发挥其生态自净功能,真正实现其结构性自赎。
“温室”电影的非市场化生长
“献礼片”又称重点影片,笼统地讲,是指为重大节日献礼或纪念重大事件而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类影片耗资较大,艺术质量较高。一般认为,第一次大规模地组织国庆献礼片的生产从1959年开始,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日。显然,献礼片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隶属于电影工业中的类型概念,而是银幕上政治情感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表现内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其在社会集体情感、文化层面乃至票房方面所显示出的强大动员能力,堪比好莱坞大片。然而值得回味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超高速发展,献礼片尽管一直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与资源支持,其影响力却未呈现出正比例增长态势。2011年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会将最佳影片颁给献礼片《飞天》,一时间争议纷纭,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着悠久传统的经典保留片种直接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1年适逢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本年度献礼影片创作呈现井喷势头,但票房收入喜忧参半,观众两极分化严重。有《建党伟业》那样狂卷四亿票房的成功之作,也有仅上映三日便下档,沦为“几日游”的《大太阳》。透过上述影片的票房数据与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会发现一些细节饶有意味。
《建党伟业》投资七千万④,按照票房收入超过投资三倍即可盈利的惯例估算,该片市场表现尚好,但其票房成绩与口碑并未达到预期设想。跟踪《中国电影报》的每周票房总结,就能感受到影片上映之后,制片方与主管部门一些微妙的心理落差。
6月23日: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用全方位大营销模式,让《建党伟业》开画就不同凡响。首映日,全国票房2100万左右,观众约60万人次。当日占据全国市场份额66%。从首映日市场反馈,因电影主创团队年轻,创作中融入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较投合年轻观众口味。⑤
显然,在影片初映阶段主管部门对该片保持了相当乐观的票房期待,另外一个佐证是媒体对其目标票房总额的预测:“肯定是8亿起步,这么多明星,35元(票价)也不贵,人头数过来都挺值的。”⑥而从官方提供的数据看,观众对大投资、大明星、大制作、大场面创作模式的献礼影片依然充满好奇,因此媒体纷纷以积极的态度去影院“数人头”。
6月30日:本周国产片市场,《建党伟业》持续热映,以1.8亿左右票房高居榜首,累计观众群615万之多,继续领航暑期档。该片白天以团体观看居多,晚间却是以自主购票的观众群为主……影片次周,放映场次上升14%,观影人群增加了1.5%,1.8%票房跌幅可以忽略不计。⑦
影片在一周之内获得1.8亿票房,尚在情理之中。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影院放映场次相比首周上升14%,票房下跌1.8%,一涨一跌,说明影片依靠口碑拉动票房后劲不足。这段报道也坦陈献礼片获得了来自非市场力量的支撑:各地组织的团体包场观看。也就是说,《建党伟业》最终收获的4亿票房,有一部分来自“政策护市”。
7月7日:国产片场上,上映第三周的《建党伟业》以9200万左右成绩蝉联周榜冠军,累计3.1亿左右。该片上映19天取得如此成绩也算及格。不过上周预言的销售高峰,没有出现。去影院观察,《建党伟业》在有些城市和影院,零售门票高于团体购买。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纪念活动丰富多彩,团体活动选择较多,看电影就不如预期火爆。反而是因电影的历史跨度,演绎了众多历史人物,吸引了更多普通观众进影院。⑧
进入第三周,《中国电影报》开始为《建党伟业》票房不如预期进行“顾左右而言他”的辩护,相较前一周语气更为强辩。这段话也透露出,一旦“团体观看”的垄断性政策资源被其他献礼片分享,《建党伟业》直面市场时并不那么自信。
7月14日:本周新片冲击波相当猛烈,大盘排名格局骤变。国产片场上,放映第四周的《建党伟业》受客源分流影响,急剧缩水,收入3100万左右,
榜单排名第二,累计约3.4亿。⑨
上映进入第四周,《建党伟业》势头锐减。此前标榜的8亿票房大打折扣,主流观众群又被其他影片快速分流,而此时“吸金巨兽”《变形金刚3》尚未上映。即便影片依然勉力连映数周,总上映天数达到惊人的117天,票房最终只定格在4亿元出头。
值得注意的是《杨善洲》与《飞天》违背常理的票房飙升现象。网友自发调查《变形金刚3》与国产片《杨善洲》搭配销售,引发媒体对违反市场自由竞争、无原则“保卫”国片票房的忧虑:
“切割外片票房,增大国片产值,可谓扬我之威。问题是,这种做法产生的效用,并不是保护了国产片,为业界注入的不是信心,而是混乱……这场事件的名义主角是大写的国产片,那些没有享受‘保护’待遇的国产片,也被染了一点黑。”⑩
《中国电影报》在8月4日的票房周报中指出:
本周国产片方面,已上映一个多月的《飞天》,票房突增,以1500万左右的成绩排名第二,累计约2100万。该片在万达院线的票房累计亦超过110万。上映第二周的《杨善洲》成绩也有大幅上升,收入820万左右名列第三。(11)
派拉蒙公司超级大片《变形金刚3》于7月21日在国内上映。有趣的是,此前票房平平的《杨善洲》与《飞天》在短暂的沉寂之后突然逆向上涨。根据艺恩咨询统计,《杨善洲》首周与次周的票房收入分别为240万元和680万元,第三周猛增为1710万元,第四周高达1750万元。对此,营销专家并未给出合理解释。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绕不开“具有中国特色”与“初级阶段”这两大关键词,这意味着全面的市场化与脱离“政府的强势介入和运作”尚需等待相当长的时间(12)。尊重这一客观存在,也就是尊重国产电影主流价值与商业效益并重的双重品格,但这并不等同随意以“保护”之名解构甫具雏形的市场竞争准则。享受“温室”待遇的电影终究还是电影,最终仍将服从其大众商品属性。退一步说,违背市场法则的“保护”即便在小范围内暂时膨化了个别影片的社会效益,却会对献礼片外部市场环境与社会评价体系产生更广泛的负面影响。
倾斜的档期与院线生态
针对中国电影市场化过程的诸多困境,有学者指出中国电影的改革“并非完全依据市场化的思路进行,甚至带有浓厚的行政意味”(13)。《建党伟业》上映期间,原定全球同步首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3》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纷纷为其让路,延滞近一个月才陆续公映——《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从2011年7月15日推迟至2011年8月4日,《变形金刚3》从2011年6月29日推迟到2011年7月21日。而与《建党伟业》档期重叠的国产片,要么是《男得有爱》、《假装情侣》、《重来》这些与其完全无法形成正面冲撞格局的小成本商业片,要么是同为献礼的《湘江北去》和《星海》。如果说《建党伟业》尚能通过空前绝后的明星阵容与宏观调控维持差强人意的票房成绩,那么像《秋之白华》、《湘江北去》、《西柏坡》这样的献礼“小片”,本应享有同样的政策倾斜,却因“政策护市”内部的厚此薄彼,成为了献礼“大片”市场垄断的牺牲品。事实上这些献礼“小片”制作成本不菲,单片平均预算比中等成本的时装片略高,却先后遭遇亏损。对此,媒体有意无意地回避其市场运作层面的经验教训,转而强调其社会效益:“《乌鲁木齐的天空》、《西藏往事》、《秋之白华》、《湘江北去》、《百年情书》和《西柏坡》虽然在城市影院票房不高,但在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电影展映活动’推介的重点影片,在全国城乡展映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票房来计算的。”(14)
表2为一个虚拟票房模型。假定两部进口大片按预定计划全球同步放映,与《建党伟业》在同一档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前两周内《建党伟业》的票房将会受到覆盖性的分流与冲击。假设三部影片同时上映,计算三部影片在同一时段的虚拟票房总和,会发现《建党伟业》的虚拟收入比在首周仅占16%,整体可能不超过30%。面对好莱坞大片,《建党伟业》的竞争能力令人担忧。经过充分市场化包装的献礼片《建党伟业》尚且如此,遑论《杨善洲》与《飞天》。
由上述虚拟模型分析引出的话题是,当中国电影全面市场化,来自非市场力量支撑的献礼片将如何应对进口分账大片甚至是二流批片的挑战?早在国产电影体制改革的前夜,1991年适逢建党7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献礼片扎堆上映已引起中国电影市场的动荡与失衡。当年下半年开始,“不少电影公司储存的电影节目耗尽,节目供应不足,排片捉襟见肘”,“这构成了1991年电影市场既喜且忧的特点”(16)。20年过去了,局面似乎没有明显改观。献礼片踞守黄金档期,影响到大量真正遵守市场规则、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国产商业片,要么刻意避让献礼片档期,要么苦等进入院线的机会,或者走过场“一日游”。
艺恩咨询《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内地银幕数量将逼近10000块,实际上本年度获得上映机会的影片相比去年的260余部并无明显变化,甚至不如香港地区的放映数量。2010年香港影院上映的电影为307部,2011年截至10月21日进入商业院线的电影已达256部。(17)反观内地市场,众多院线与银幕影片放映同质化明显,大量原本有机会登上银幕的作品相继沦为“存量片”。
在遭到院线冷遇的作品中,大部分属于具有市场潜质的中小成本影片。该类影片的类型化制作符合市场规律,属于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产品,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助推剂。而献礼片独享的倾斜政策削弱了这些中小成本影片与市场谋面的机会,观众受到院线同质化排片的诸多限制,多元消费选择的自由空间缩小,进入影院的积极性亦随之降低。与此同时,目睹中小成本类型化商业片在夹缝中挣扎的困境,非市场之手的排片垄断使得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回报率不断走低。当90%的国产片面临亏本(18),投资方对该类影片的投资信心也大打折扣。影院档期空耗,观众人群流失,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中国电影市场生态的结构性匮损。
以新生代导演为例。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该群体俨
然成为中小成本国产电影投资商与青年导演群体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品牌。他们在获得较以往更宽松的投资渠道与创作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远比此前更为复杂多变的生存现实,即在保障自身创作自由度的前提下,如何在主流电影叙事、国际电影节、目标受众和电影票房市场等多重力量的博弈中,寻求个体文化言说与接受空间的最大公约数。(19)进入2011年,他们只有寥寥几部作品出现在大银幕上,且大都属于小成本艺术电影。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年初献礼片尚未大规模垄断市场之时,《观音山》抢滩上映,内地院线票房超过7000万,加上DVD与网络版权交易,总收入在8000万以上。一旦进入“献礼季”,王超的《重来》与张猛的《钢的琴》的档期安排就显得捉襟见肘。前者两年前曾在法国和韩www.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国上映,返回本土电影市场却毫无建树,只能转入DVD发行;后者口碑极佳,相继斩获国内主流权威大奖与国际奖项(20),却因排片渠道不畅,只拿到655万票房(21)。新生代导演作品电影票房萎靡不振,固然有其自身艺术追求与市场定位之间的错位,本年度“献礼季”频繁、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上映无门的事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在2011年11月,献礼片相继退潮,院线档期回归市场自发调控状态,一部总投资不到10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竟然在贺岁档之前的“垃圾”时间段相继击败《猩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等3部好莱坞大片,甚至连3D巨制《丁丁历险记》也俯首称臣。作为一个成功的反例,《失恋33天》提醒管理者,能否在关注献礼片、形象片之外,稍稍分配一些市场资源给其他的片种?
社会效益迷失与美学自赎
经济效益并非献礼片、形象片的首要目标,上述影片存在的合法性源自深厚的社会基础,即“与国家主体的时代需求之间保持密切联系”(22)。实际上,本年度上映的此类影片,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能够全面表达,至少未能有效地表达出这种“密切联系”。即便编创者自觉地以领会、传达时代精神为圭臬,但影片自身的艺术品质却难以说服当代观众,遑论引导。影片制作主旨与观众接受度之间的巨大落差,源自此类作品社会效益期待的自我迷失。
首先,我们通过数字量化的网络评价,对献礼影片的观众接受度大略做出如下统计。
表3、表4(见下页)分别对比中国大陆两大主要电影评介网站对献礼片的口碑评价分数(截至2011年12月7日),以及本年度国产电影过亿票房记录(截至2011年12月4日)。众所周知,网络评分系统无法避免暗箱操作,一些分数过低的影片会通过发行公司与网站沟通进行“技术性”处理。此外,通过网络平台对电影打分的观众群体并不具有全面性,网络的声音并不全权代表民意。即便如此,这份依据平均分排序的表格依旧能够透露出一些有趣的信息。
从题材看,人物传记类影片(《湘江北去》、《杨善洲》、《郭明义》)的评价分数普遍低于事件类电影如《歼十出击》(建军题材)、《辛亥革命》(历史题材)和《大太阳》(灾难题材)。即便如此,在亿元票房俱乐部中,只有《建党伟业》一部献礼片跻身其中。显然,献礼片的市场价值并未因保护性政策而得到放大。
在学术界,如何提振献礼片的市场影响力,已经形成几个明确的思路:其一是“把历史伟人当普通人来写”,在注重史实考证的前提下,尊重以电影艺术的规律塑造人物;其二是“敢于在主旋律影片中运用类型片元素”,如起用大量的大牌明星,并使用类型片等元素。(25)这两种模式统一整合在《建国大业》中,超豪华、全明星、团体操式的“宏观视野的历史呈现”首次出现在银幕上,获得了多方面的肯定,影片“宣传营销促成了观众和制作之间积极的、良性的互动,公众关注度越高,演员参演热情越高,制片方也更坚定了全明星阵容的出演。而反过来,明星阵容又为宣传营销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26)而该模式从《建国大业》移植到《建党伟业》之后,口碑与票房却双双疲软。这说明单纯依靠明星阵容,并不能改变影片自身的结构性短板。此外,并非每家制作都有能力调动如《建国大业》一般豪华的阵容,一旦演员规格稍有降低,票房口碑皆不可保。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也在严重下降(27)。虽然两者在思想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两部影片在类型化实践道路上并未创新,《建国大业》的成功不具有可复制性,或者说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化模式。《湘江北去》试图走青春片路线,起用人气偶像保剑锋与“最纯女主角”周冬雨诠释青年革命者的爱情,却被观众投以“辛德勒式的含辛茹苦”与“毫无见解的思春少女”这样的冷嘲热讽。而策划初始就决定套用“武侠片”类型宣传的献礼片《竞雄女侠秋瑾》,除了几场较为集中的打斗戏之外,再难见到“武侠”的影子。说明盲目、粗放型地沿袭类型化叙事与明星思路,不足以助益影片发行。
其次,“献礼”意涵越直白的影片,其分数也要低于美学风格相对“婉约”的影片。当霍建起沿用其一以贯之的唯美浪漫手法拍摄《秋之白华》时,评价虽与其以往作品相去甚远,却依然在本年度同类影片中鹤立鸡群。这提醒我们,在探讨中国电影如何借助有效的“走出去”战略实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时,不能忘记如何面对国内观众。献礼片更应当认真考量、探索适合当前大众审美趣味的主流电影叙事策略。
分析2011年面世的献礼片,考量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包括叙事能力、视听语言、深度意涵等面向),会发现影片口碑遇冷主要在于编创者无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已然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观众能方便地看到几乎任何国家的任何一部影片,此时再期望如上世纪90年代初期像《焦裕禄》、《开天辟地》、《大决战》那样只靠狭义的“革命叙事”触动全民情感,已然不合时宜。
长期以来,国产献礼片与形象片一直受困于如下问题:尚未可见的“文化价值”总是胜过它相对薄弱的经济价值。进入新世纪十年,献礼片也积极尝试探索主流化商业叙事。“以银幕块数和现代影院的建设为终端的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主流价值观念普及的需求,信仰重
建的意义和使命感,使献礼影片开始面对越来越明确的商业诉求和市场挑战”(28)。据此,献礼片的主创者或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拓展亲近观众、亲近市场、亲近时代的多元创作渠道。
其一,寻求多元表达方案,修缮狭义的教科书式的“革命叙事”。影片要想取得观众认同,务必放下说教架子。让观众消除对献礼片的成见,以润物细无声的通俗剧风格,达到思想感化目的。诸如《湘江北去》与《辛亥革命》以慷慨激昂的宣言刺激观众的情绪,或者《郭明义》、《杨善洲》那样直接针对具体人物开展形象宣传,类似叙述策略在票房市场上都显得过于单一。与此同时,对待所谓的反面人物,也不能一如既往地加以暴力矮化。《建国大业》的成功经验是,蒋氏父子“从以往的简单的符号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物,具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可以引发人们更多的历史和哲理思考”(29)。此外,2006年《云水谣》以“纯爱加战事”为框架,彰显“去说教化”的新型革命叙事;2009年《天安门》借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个人参与大历史、大事件的“阿甘”式传奇;同年《风声》以谍战题材为框架讲述抗日战士的舍命抗争,在华谊兄弟公司的完美营销运作下获得不菲票房。
其二,升华电影语言,摒弃传统教条。《飞天》粗糙而陈旧的平行蒙太奇令观众频频出戏,这个关于中国未来空间科技发展的故事,其银幕美学却倒退回上世纪80年代。《秋之白华》中无疾而终的方言表述也让观众产生接受上的疑惑。这说明编导在献礼片创作中尚未彻底“解放思想”。在影片实践类型化之前,先要完成新一轮“电影语言的现代化”(30)。如果电影语言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审美精神,任何“类型化”的畅想都将落为空谈。陆川《南京!南京!》中的国族历史观念虽然饱受争议,但影片对现代电影语言的熟练操控以及风格化摄影和独特的视角,对主旋律乃至献礼片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其三,挑选合适的明星。“类型化”的献礼片应不应该起用明星,答案毋庸置疑,与生活现实更为贴近的明星显然比那些“特型演员”更为亲民。但如何选择明星,则应依据市场定位确立明晰的标准。从《山楂树之恋》中走出的窦骁与周冬雨分别担纲献礼影片《秋之白华》、《湘江北去》,导演希望借助他们与日俱增的人气魅力刺激票房,但事与愿违。两位演员的实际年龄、心理成熟程度都与瞿秋白、杨开慧相去甚远。在演员选择方面较为成www.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功的案例当属《斗牛》。喜剧演员黄渤与一头牛搭档支撑起一部影片的另类美学,风格夸张的表演与全片荒诞的黑色幽默气氛相辅相成。不仅成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惊喜”电影,而且获得金马奖七项提名,荣膺最佳男主角奖,是近年来主旋律影片获得的为数不多的殊荣。
就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笔者再次看到某些存在严重资质缺陷的献礼片强行推向市场的案例。《中国电影报》在9月22日报道如下:
以黄花岗起义为主题的电影《英雄喋血》,是珠江电影集团为纪念辛亥革命拍摄的。……该片从立项到制作,最后进入市场,一直是赶着进档期走。前期电影信息较弱,上市宣传略嫌滞后,首映周末三天,全国票房不足50万。(31)
《英雄喋血》号称投资超过2000万元,9月12日上档,9月25日匆匆下档,两周票房为95万元。(32)由此,“献礼”与“形象”已经成为某些影片进入院线市场的“免检证”,也是制片方免于票房收益压力而预先签订的保险契约,而后又异化成为观众判断是否应该购票进场的重要标签。三重吊诡的身份相互作用,表明了献礼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十年之际之于电影产业格局的“特异性”,而这已经远远脱离了“献礼片”的原初定义。面对日益开放的电影市场以及日益激烈的票房竞争,献礼片的唯一出路就是摒弃那些高蹈虚空的改革“声明”,夯实地做好属于电影本体领域的各项细节工作,使其在市场中真正具有独立的竞争能力。
2001年底,中国宣布正式加入WTO,每年的进口片从10部左右提高到20部。初期经历“狼来了”的市场恐慌,中国电影坚定从容地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双轮驱动”之路,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年后,中国电影迈进“后百亿时代”,跻身中国文化产业改革成效最明显的领域,同时也成为结构性矛盾暴露最为明显的领域。本文以2011年度上映的献礼片为切入口,对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展开症候式分析。一方面,献礼片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产物,它伴随了几代人的精神成长,也是许多观众神圣的集体记忆,无论从感性因素还是理性需求,我们都要尊重这种历史,尊重这笔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当前电影市场的资源分配很不均衡,需要正视产业基础薄弱以及非市场因素干扰过多等客观现实,让献礼片在市场选择中回到应有的位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认识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倡导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文化产业阵营的主力军,中国电影必将以此为契机,尊重电影发展的历史经验,尊重市场规律,促进产业资源高效配置,让市场真正成为繁荣中国电影的决定性力量。
注释:
①张江艺.新时期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电影艺术,2005, (6).
②参见2011年7月31日《北京晨报》的报道,湖南贫困县通道县斥资250万元拍摄电影《通道转兵》,并由一批官员集体饰演剧中角色。对此政府回应称官员“触电”并非公款“作秀”,县财政出资拍摄电影是为“推动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另一个案例是湖北黄冈市政府2008年投拍《黎明行动》,该片最终仅在黄冈地区放映,却借助行政力量强势推广,获得了600万元票房。
③该表格中的数据来自艺恩咨询网站2011年12月7日的调查。
④参见《〈建国大业〉的账本》,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4/HTML_3VXQXJBNEX8W.html/.
⑤刘嘉.《建党伟业》亮丽开画1.1亿票房领跑暑期档.中国电影报,2011-6-23.
⑥参见凤凰网资讯版2011年5月31日转载《都市快报》的文章:《〈建党伟业〉票房目标8亿起步》
.
⑦刘嘉.2011年5月全国电影市场信息.中国电影报,2011-6-23.
⑧刘嘉.《建党伟业》连庄《财神客栈》上位.中国电影报,2011-7-17.
⑨刘嘉.接捧领跑暑期《武侠》首周破亿.中国电影报,2011-7-14.
⑩逆规则.《国片与变形金刚3》捆绑销售:自欺欺人的保护策略.新快报,2011-7-29.
(11)刘嘉.《飞天》《杨善洲》告捷,《变形金刚3》蝉联周冠.中国电影报,2011-8-4.
(12)饶曙光.当下中国电影的市场建设与创作发展.文艺研究,2010, (6).
(13)张江艺.新时期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电影艺术,2005, (6).
(14)范丽珍.2011年上半年电影市场分析.中国电影报,2011-7-14.
(15)票房数据均来自艺恩咨询。
(16)徐迪.来自电影市场的报告——谈献礼影片的发行.当代电影,1992, (4).
(17)上述数据仅来自商业电影院线的统计。香港的商业院线包括AMC、Crystal Shine Ltd、MCL、UA、元朗、嘉禾、宝石戏院、影艺戏院、新宝娱乐和百老汇等。
(18)罗震光.竞相砸钱忙,赔赚有谁知——130亿总票房诱惑下的中国电影圈.新民晚报,2011-10-29.
(19)聂伟.新生代,新十年:市场探索、类型化实践与明星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 (3).
(20)该片荣获了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第28届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第48届台湾金马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男主角获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
(21)该数据来自艺恩咨询:http://m.entgroup.cn/592214/.
(22)钟大丰.国庆献礼片60年巡礼(1949-2009).电影艺术,2009, (5).
(23)来自豆瓣网与时光网12月7日的当日数据。
(24)表内数据来自艺恩咨询截止当日总票房查询。
(25)李歇浦,石川,祝建平.让主旋律电影更有观众缘.当代电影,2011, (8).
(26)边静.2009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奇迹——《建国大业》策划营销发行放映综述.当代电影,2009, (11).
(27)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两者的票房收益相差不多,前者为41922万元人民币,后者则是41196万元人民币。另据报道,前者投资为3000多万,而后者达到了7000多万。参见《〈建国大业〉的账本》,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4/HTML_3VXQXJBNEX8W.html.
(28)田卉群.转型中的献礼片.北京日报,2011-6-30.
(29)饶曙光.《建国大业》启示录.当代电影,2009, (11).
(30)关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该讨论最早出处来自李陀、张暖忻于1979年4月发表在《电影艺术》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31)刘嘉.夺命深渊凭口碑上位《美国队长》弱势蝉联.中国电影报,2011-9-22.
(32)艺恩咨询,http://m.entgroup.cn/594375/box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