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锦瑟》英译对比的教育发展

2015-06-04 11: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引言

  李商隐(812?——858)是著名晚唐诗人之一,其诗意象优雅神秘且典故较多,《锦瑟》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主题也引起了广泛争议。本文通过对比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ngusCharlesGraham,1919–1991)和美籍华裔汉学家刘若愚(JamesJ.Y.Liu,1926–1986)的译本,探讨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异同之处以及所造成的效果。

  2《锦瑟》译本对比

  理想的翻译,并非逐字逐句的翻译,也并非将诗歌隐含意义表露于外的翻译,而是传递原诗字面含义之余仍留给读者空间以揣摩隐含意义,从而让多种解读成为可能的译本。因此,本文的焦点不在于原诗的主题,而在于译作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两译本如下:

  ThePatternedLute

  Merechancethatthepatternedlutehasfiftystrings.

  Stringandfret,onebyone,recalltheblossomingyears.

  Chuang-tzǔdreamsatsunrisethatabutterflylostitsway,

  Wang-tibequeathedhisspringpassiontothenightjar.

  Themoonisfullonthevastsea,atearonthepearl.

  OnBlueMountainthesunwarms,asmokeissuesfromthejade.

  Diditwait,thismood,thematurewithhindsight?

  Inatrancefromthebeginning,thenasnow.

  TheRichlyPaintedZither

  Therichlypaintedzither,fornoreason,hasfiftystrings;

  Eachstring,eachbridge,recallsaburgeoningyear.

  MasterChuang,dreamingatdawn,wasconfusedwithabutterfly;

  EmperorWangconsignedhisamorousheartinspringtothecuckoo.

  Bythevastsea,themoonbrightenspearlstears;

  AtIndigoField,thesunwarmsjadethatengenderssmoke.

  Thisfeelingmighthavebecomeamemorytobecherished,

  Butforthat,eventhen,italreadyseemedanillusion.(Liu&Lo,240)

  2.1选词

  题目中的“锦”作形容词,意为“用锦装饰的”。葛和刘分别使用了“pattern”和“painted”来修饰主体“瑟”这种古乐器。如何翻译“瑟”、“古筝”、“琵琶”等中国仅有的乐器,对译者来说是个难题。有的译者采用拼音,而有的则采用目标语言文化中类似的乐器来代替。显然,葛和刘都属于后者。他们分别使用了“lute”和“zither”。笔者认为,“zither”优于“lute”。根据牛津英语词典,zither是“一种有扁平木质音箱的乐器,上有许多弦,水平放置,用手指和拨弦片演奏。该乐器尤其在中欧民族音乐中使用”,而lute是“一种拨弦乐器,颈长,带有(定音的)柱,圆形体,前部扁平,形状像个平分的蛋”。从以上的定义来看,虽然读者对两者都很熟悉,但从形状和放置这两个方面来看,zither更接近瑟,而lute则更接近吉他。因此,刘成功地为读者呈现了瑟的外形和优雅的气质。

  以“无”开头的词语的翻译对译者来说是又一挑战,如“无聊”、“无赖”、“无端”。原诗第一句出现的“无端”的字面意义是“无缘无故”,但实际上,诗人并非在抱怨瑟无缘无故带有五十根弦,而是在以一种撒娇的口吻暗示被拨动的是心弦,而远不止是琴弦。葛和刘分别将他们翻译作“merechance”和“fornoreason”,均译出了字面含义,但都没有传达出原诗的效果。

  2.2典故

  本诗亮点在于典故的应用。从第三句到第六句,一句一典故。笔者将以前两个为例进行探讨。对于典故,很少译者会使用脚注,但葛和刘例外。脚注有利于读者对典故背景有全面认识并推导出衍生意义。第三句的典故来自庄子的《齐物论》,第四句的典故是关于望帝的传说。两位译者对这两个典故的解读有同有异。葛所作脚注如下:

  这段回忆,就好像望帝的婚外恋;好像庄子的梦,似真似假;好像是望帝曾经化作的杜鹃鸟,而每况愈下的诗人,歌颂着他记忆中的爱情,仿佛是发生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的事。

  上文注释说明,庄子认为现实世界如梦如幻。然而,葛将“迷”误解为“迷路”,译成了“lostitsway”,这显然和他的注释关联性不高,更没有传达典故的隐含意义。而刘译为“confusedwith”,后者注释道,“思想家庄子梦见自己成为蝴蝶,直至醒来仍无法分清是梦里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这样一来,庄子的困惑就显而易见了。

  对原诗的第四句中典故的解读,刘和葛并不冲突。刘在脚注中解释道:“根据传说,望帝和宰相的妻子私通并蒙羞而死,死后化成了蝴蝶。”

  事实上,这个典故的传说还有其它的版本,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探讨该诗主题,而在于探讨典故的翻译。从葛的译本中,读者很难解读“springpassion”和望帝典故的关联。相比之下,“amorous”是中古英语,源于古法语,因此刘的翻译更典雅。

  2.3对仗

  《锦瑟》作为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以第五六句为例,葛并没有尝试保持和原文一样的形式,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仗,并将一句话断成两个小句。相比之下,刘的译本在结构上更接近原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沧海”中的“沧”通“苍”,与“蓝田”的“蓝”都属于颜色,另一方面,“沧海”和“蓝田”分别是产珍珠和产玉的地方,刘并没有同时兼顾到这两个方面的对仗。

  3总结

  基于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刘的译文在整体上比葛的略胜一筹。在措词方面,前者也优于后者。尽管两位译者对典故的解读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有些字面意义,葛并没有译出,更不用说深层含义了。在文章结构上,葛在译文中采用了另一种形式的对仗,相对而言,刘的译文竭力保持原文的对仗形式。总之,李商隐的诗以晦涩著称,译文也不可能毫无瑕疵,还有很大的探讨和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Graham,AngusCharles.PoemsoftheLateT’ang.NewYork:TheNewYorkReviewofBooks,1977.

  [2]Liu,Wu-chi,andIrvingYuchengLo,eds.SunflowerSplendor: ThreeThousandYearsofChinesePoetry.Bloomington:IndianaUP,1982.

  [3]Pearsall,Judy.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4]李商隐,周振甫注.李商隐选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