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第二十三章》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朱子解读: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
「公冶长篇第五」23【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人不念旧恶,因此(心中的)怨恨就少。”【注释】“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武王伐纣后,伯夷、叔齐耻于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这段史料还催生了“不食周粟”这个成语,原本意思...
伯夷、叔齐能做到不念旧恶,也就是心里从不装那些过去缺憾的事情,更不会去看别人不好的地方。.他心里装的都是好样子,都是别人的优点,都是别人的恩德,绝不去装人家的缺点,不把怨恨放在心上。.这种德难能可贵,所以说「怨是用希」,希就是「少也...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还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对他们的死节行为非常称赞。但迁可不赞同这一观点,他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二十三)伯夷叔齐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们本来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孤竹君眼看自己身体不行了,让他们来当国王。现在这个时代,有“逃跑...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其传曰④: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
伯夷和叔齐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伯夷和叔齐本为商代贵族之后,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
摘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第二十三章》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朱子解读: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
「公冶长篇第五」23【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人不念旧恶,因此(心中的)怨恨就少。”【注释】“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武王伐纣后,伯夷、叔齐耻于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这段史料还催生了“不食周粟”这个成语,原本意思...
伯夷、叔齐能做到不念旧恶,也就是心里从不装那些过去缺憾的事情,更不会去看别人不好的地方。.他心里装的都是好样子,都是别人的优点,都是别人的恩德,绝不去装人家的缺点,不把怨恨放在心上。.这种德难能可贵,所以说「怨是用希」,希就是「少也...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还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对他们的死节行为非常称赞。但迁可不赞同这一观点,他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二十三)伯夷叔齐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们本来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孤竹君眼看自己身体不行了,让他们来当国王。现在这个时代,有“逃跑...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其传曰④: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
伯夷和叔齐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伯夷和叔齐本为商代贵族之后,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