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大乘佛法与大乘经典的粗浅认识——成军2009年02月01日11:28:00中华佛教论坛大乘佛经的来源,本来不是问题;其文笔的优美和义理的深广,更是世所公认。然而到了近代,学术界一些人从文献考据学出发,特别是以南传巴利文经典为唯一...
《金刚经》历来被认为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精髓。《金刚经》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历代高僧大德对其研究、注疏的成果层出不穷。粗略言之,梁代昭明太子曾对金刚经科以三十二分,晋傅大士居士、宝志和尚撰有《金刚经赞》。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全132册)高清电子书作者:多人雄著译;星云大师总监修出版发行: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02格式:PDF容量:7.04GB本套书系结合、两地百余位学者,历…
佛教之三十五:佛教在欧美的传播19世纪以来,为配合西方各国在亚洲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欧洲统治者鼓励学者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礼仪司法、史地文学、思想观念、宗教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出相…
佛教界从事佛学研究的僧俗学者,阵容更为庞大。50至70年代末,佛学研究在中国陷入低潮,“”十年间几成绝响,仅在1974年有一篇佛学论文发表。70年代末以来,随改革开放,文化春潮澎湃,佛学研究再度掀起,日趋兴旺。
大乘佛教为宗教与佛学佛学延续佛祖的思想主要是中观般若法相唯识宗教以菩萨思想转轮圣王净土信仰为核心.爵士猫.华夏源江汉洞庭平原5000年核心为天帝神杀神生四方四时人王沟通人间天界.解开大乘佛教之谜從轉王到法王菩萨思想缘起大乘...
一直以来,都会在不同场合听到“认识佛教,学习佛学,应该读哪些书”的困惑。茫茫书海,找到值得阅读的书不容易。所谓经典,必是经过不同时空、不同时代的人群的阅读筛选而留下的公认之作。但接触到值得阅读、…
金观涛峰:中国文化是如何接受并消化佛教的?,佛教,佛学,金观涛,峰,大乘起信论,唐僧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是消化佛教的结果,佛教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不了解佛学就无法理解唐代思想和宋明理学,也无法理解清代以后乃至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这已是学术界共识。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隋唐佛学中关于缘起法则、佛性依据、修行方法与途径等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来体现这一时期佛学界“百家争鸣”的精神风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主要标志。就是体证了缘起法的深刻道理。此既有经文的依据,也是大小乘各派一致的共
1、研究者佛学方面的素养普遍不足.老一辈学者,大都是半路出身或兼究佛学,多半是从史学、哲学角度研究佛教中的部分内容,多未受过系统的佛学教育,不通晓研究佛学非常需要的梵、巴利、藏等文字,在佛学素养上与发达国家专究佛学的学者有一定差距...
谈对大乘佛法与大乘经典的粗浅认识——成军2009年02月01日11:28:00中华佛教论坛大乘佛经的来源,本来不是问题;其文笔的优美和义理的深广,更是世所公认。然而到了近代,学术界一些人从文献考据学出发,特别是以南传巴利文经典为唯一...
《金刚经》历来被认为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精髓。《金刚经》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历代高僧大德对其研究、注疏的成果层出不穷。粗略言之,梁代昭明太子曾对金刚经科以三十二分,晋傅大士居士、宝志和尚撰有《金刚经赞》。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全132册)高清电子书作者:多人雄著译;星云大师总监修出版发行: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02格式:PDF容量:7.04GB本套书系结合、两地百余位学者,历…
佛教之三十五:佛教在欧美的传播19世纪以来,为配合西方各国在亚洲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欧洲统治者鼓励学者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礼仪司法、史地文学、思想观念、宗教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出相…
佛教界从事佛学研究的僧俗学者,阵容更为庞大。50至70年代末,佛学研究在中国陷入低潮,“”十年间几成绝响,仅在1974年有一篇佛学论文发表。70年代末以来,随改革开放,文化春潮澎湃,佛学研究再度掀起,日趋兴旺。
大乘佛教为宗教与佛学佛学延续佛祖的思想主要是中观般若法相唯识宗教以菩萨思想转轮圣王净土信仰为核心.爵士猫.华夏源江汉洞庭平原5000年核心为天帝神杀神生四方四时人王沟通人间天界.解开大乘佛教之谜從轉王到法王菩萨思想缘起大乘...
一直以来,都会在不同场合听到“认识佛教,学习佛学,应该读哪些书”的困惑。茫茫书海,找到值得阅读的书不容易。所谓经典,必是经过不同时空、不同时代的人群的阅读筛选而留下的公认之作。但接触到值得阅读、…
金观涛峰:中国文化是如何接受并消化佛教的?,佛教,佛学,金观涛,峰,大乘起信论,唐僧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是消化佛教的结果,佛教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不了解佛学就无法理解唐代思想和宋明理学,也无法理解清代以后乃至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这已是学术界共识。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隋唐佛学中关于缘起法则、佛性依据、修行方法与途径等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来体现这一时期佛学界“百家争鸣”的精神风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主要标志。就是体证了缘起法的深刻道理。此既有经文的依据,也是大小乘各派一致的共
1、研究者佛学方面的素养普遍不足.老一辈学者,大都是半路出身或兼究佛学,多半是从史学、哲学角度研究佛教中的部分内容,多未受过系统的佛学教育,不通晓研究佛学非常需要的梵、巴利、藏等文字,在佛学素养上与发达国家专究佛学的学者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