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各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今天,学人跟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是佛教的忏悔法门。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的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修习忏悔
刘亚明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研究》可能是对汉传佛教忏悔思想梳理最为细致和全面的研究著作了。作者通过对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的理论渊源、忏悔思想背后支撑的因果观与戒律观,以及中国化的忏悔法门的分门展开研究,最终试图能够把握并归结出中国化忏悔法之特质。
一、佛教忏悔的本义与早期佛教忏悔文忏悔来源于宗教的悔罪观念与实践,几乎所有宗教都认为忏悔可以除罪。随着大乘忏悔经典的翻译与流传,忏悔逐渐由原始佛教维持僧团清净而行的仪式,发展成为佛教通行的修行法门,而忏悔经典中的文句自然也就成为早期佛徒信众口念称颂的忏悔文的雏形...
中国佛教的大乘忏法最早源于晋代,至南北朝时更为兴盛,梁陈时代(503~588),由帝王所撰的礼忏文迅速发展传布开来。但“忏悔”成为僧人宗教生活的一部分从佛教传入开始就有了。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的《牟子理惑论》,里面就有“六斋日”忏悔的说法。
三十五佛忏悔文:.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尊法、贤圣僧。.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
开启僧教育新篇章:2018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七届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隆重开幕2018-06-2816:51:172018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七届全国汉传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28日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正式开幕。
一个懂得忏悔的人就是有福的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在佛法中,“忏悔”是进修的方便。忏悔罪业为日…
末学皈依一年的佛教徒,修金刚萨埵忏悔法门半年多了。修到一半就开始生怪病,身心各种不同地方各种病苦,…首页会员发现等你来答登录加入知乎佛教佛学藏传佛教佛法修行修忏悔法门遇到业障现前越修越倒霉怎么办...
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坛专题研讨论文发表2016年10月01日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专题研讨-何日生教授发表证严上人立慈济宗门之思想体系
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广说无尽方便之解脱法门。除进一步开示出种种依仗自力(自悟、自证)的法门外,更建立起种种仰仗他力(佛、菩萨)的法门。大乘佛教描绘出一幅幅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创造出无数个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应化佛和菩萨。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今天,学人跟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是佛教的忏悔法门。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的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修习忏悔
刘亚明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研究》可能是对汉传佛教忏悔思想梳理最为细致和全面的研究著作了。作者通过对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的理论渊源、忏悔思想背后支撑的因果观与戒律观,以及中国化的忏悔法门的分门展开研究,最终试图能够把握并归结出中国化忏悔法之特质。
一、佛教忏悔的本义与早期佛教忏悔文忏悔来源于宗教的悔罪观念与实践,几乎所有宗教都认为忏悔可以除罪。随着大乘忏悔经典的翻译与流传,忏悔逐渐由原始佛教维持僧团清净而行的仪式,发展成为佛教通行的修行法门,而忏悔经典中的文句自然也就成为早期佛徒信众口念称颂的忏悔文的雏形...
中国佛教的大乘忏法最早源于晋代,至南北朝时更为兴盛,梁陈时代(503~588),由帝王所撰的礼忏文迅速发展传布开来。但“忏悔”成为僧人宗教生活的一部分从佛教传入开始就有了。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的《牟子理惑论》,里面就有“六斋日”忏悔的说法。
三十五佛忏悔文:.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尊法、贤圣僧。.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
开启僧教育新篇章:2018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七届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隆重开幕2018-06-2816:51:172018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七届全国汉传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28日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正式开幕。
一个懂得忏悔的人就是有福的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在佛法中,“忏悔”是进修的方便。忏悔罪业为日…
末学皈依一年的佛教徒,修金刚萨埵忏悔法门半年多了。修到一半就开始生怪病,身心各种不同地方各种病苦,…首页会员发现等你来答登录加入知乎佛教佛学藏传佛教佛法修行修忏悔法门遇到业障现前越修越倒霉怎么办...
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坛专题研讨论文发表2016年10月01日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专题研讨-何日生教授发表证严上人立慈济宗门之思想体系
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广说无尽方便之解脱法门。除进一步开示出种种依仗自力(自悟、自证)的法门外,更建立起种种仰仗他力(佛、菩萨)的法门。大乘佛教描绘出一幅幅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创造出无数个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应化佛和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