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号的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写的《敬告青年》,也即《新青年》的发刊词。陈独秀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他接着说,算不算是青年?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文中他属望青年,强调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重要性,呼唤青年站在时代前列,自觉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针对封建思想文化对国人的,从“自主...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后者则主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以此“六义”来改造、塑造中国青年的精神形象,于是有了人的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传播新文化的杂志,刊名即定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上发的首篇文章《敬告青年》,满怀地声称改造中国的重任,“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勉励青年
正如100多年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的判断:“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改革大潮中,总有年轻人乘风破浪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年轻人丢下“铁饭碗”,或奔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或下海经商,只为闯出一片天地。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卓越的第一位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历史的阴霾掩盖了陈独秀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丰功伟绩,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史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打破禁区,深入研究,对陈独秀在...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先后在《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上发表了《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造成这根本罪恶的人是谁?》、《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赛先生”,是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对“科学(science)”一词的译名。它和“德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自2014年7月21日起,“赛...
《新青年》随陈独秀一起迁居上海,由此,老渔阳里2号既是编辑部,又是陈独秀的寓所。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一行,拿着李大钊的亲笔信,来到老渔阳里《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秘密商讨如何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正如100多年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的判断:“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改革大潮中,总有年轻人乘风破浪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年轻人丢下“铁饭碗”,或奔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或下海经商,只为闯出一片天地。
创刊号的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写的《敬告青年》,也即《新青年》的发刊词。陈独秀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他接着说,算不算是青年?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文中他属望青年,强调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重要性,呼唤青年站在时代前列,自觉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针对封建思想文化对国人的,从“自主...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后者则主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以此“六义”来改造、塑造中国青年的精神形象,于是有了人的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传播新文化的杂志,刊名即定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上发的首篇文章《敬告青年》,满怀地声称改造中国的重任,“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勉励青年
正如100多年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的判断:“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改革大潮中,总有年轻人乘风破浪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年轻人丢下“铁饭碗”,或奔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或下海经商,只为闯出一片天地。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卓越的第一位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历史的阴霾掩盖了陈独秀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丰功伟绩,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史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打破禁区,深入研究,对陈独秀在...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先后在《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上发表了《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造成这根本罪恶的人是谁?》、《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赛先生”,是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对“科学(science)”一词的译名。它和“德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自2014年7月21日起,“赛...
《新青年》随陈独秀一起迁居上海,由此,老渔阳里2号既是编辑部,又是陈独秀的寓所。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一行,拿着李大钊的亲笔信,来到老渔阳里《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秘密商讨如何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正如100多年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的判断:“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改革大潮中,总有年轻人乘风破浪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年轻人丢下“铁饭碗”,或奔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或下海经商,只为闯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