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今天重读这篇3000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聩之感。可以想见,在90多年前的中国,它的出现,会在黑暗中炸出怎样一道闪电。这里说的是对一代青年的冀望,表达的是对一个新的国家的热烈憧憬...
《青年杂志》最初为月刊,是综合性学术刊物,六号为一卷,每号约100页。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应蔡元培的邀请,陈独秀赴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迁至北京。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中共的创建做好了思想和干部的准备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十月革命之后,他又将...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传播新文化的杂志,刊名即定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上发的首篇文章《敬告青年》,满怀地声称改造中国的重任,“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勉励青年
胡适说:“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Russia的汉译本”,恰见陈独秀对苏俄模式接受的程度。而此时的陈独秀也被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视为“享有声望的中国革命者”,正是共运总设计师列宁物色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理想人选。
百年五四、五四百年,一个重大时间节点、一段重大历史进程,从五四运动到新时代,中国青年也迎来了更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那就是——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百年前已经觉醒了的中国青年,当有所作为...
陈独秀对着家人说的那句“抱歉”、那句“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也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让人哽咽;李大钊那句“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国家不可爱了就不爱国了,更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爱,就去厌恶甚至是抛弃这个国家”放在今天我们仍有...
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为什么要接受马克思主义,他们是怎样找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这就得从新文化运动说起。陈独秀办《新青年》,按他的话说,就是要“帮助中国人实现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审阅论文后表示,两篇文章都予以采用。在《新青年》发表的《物质实在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立场。1920年2月,陈独秀第一次来到武汉,在武昌文华大学作了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学术报告。
她与陈独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艰苦紧张的生活把高君曼累坏了,身患肺结核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自1922年起,两人感情逐渐冷淡,陈独秀对开始慢慢疏离。无奈之下,高君曼于1925年带着一儿一女移居南京。
所以,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今天重读这篇3000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聩之感。可以想见,在90多年前的中国,它的出现,会在黑暗中炸出怎样一道闪电。这里说的是对一代青年的冀望,表达的是对一个新的国家的热烈憧憬...
《青年杂志》最初为月刊,是综合性学术刊物,六号为一卷,每号约100页。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应蔡元培的邀请,陈独秀赴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迁至北京。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中共的创建做好了思想和干部的准备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十月革命之后,他又将...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传播新文化的杂志,刊名即定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上发的首篇文章《敬告青年》,满怀地声称改造中国的重任,“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勉励青年
胡适说:“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Russia的汉译本”,恰见陈独秀对苏俄模式接受的程度。而此时的陈独秀也被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视为“享有声望的中国革命者”,正是共运总设计师列宁物色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理想人选。
百年五四、五四百年,一个重大时间节点、一段重大历史进程,从五四运动到新时代,中国青年也迎来了更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那就是——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百年前已经觉醒了的中国青年,当有所作为...
陈独秀对着家人说的那句“抱歉”、那句“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也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让人哽咽;李大钊那句“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国家不可爱了就不爱国了,更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爱,就去厌恶甚至是抛弃这个国家”放在今天我们仍有...
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为什么要接受马克思主义,他们是怎样找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这就得从新文化运动说起。陈独秀办《新青年》,按他的话说,就是要“帮助中国人实现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审阅论文后表示,两篇文章都予以采用。在《新青年》发表的《物质实在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立场。1920年2月,陈独秀第一次来到武汉,在武昌文华大学作了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学术报告。
她与陈独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艰苦紧张的生活把高君曼累坏了,身患肺结核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自1922年起,两人感情逐渐冷淡,陈独秀对开始慢慢疏离。无奈之下,高君曼于1925年带着一儿一女移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