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古人论文不平则鸣中医论病

发布时间:

古人论文不平则鸣中医论病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而人心若是不平就会患上歧视症与红眼病。风遇上障碍物,将之移开,即不再鸣;而人心有了障碍,便会不平,却不能够轻易移开。歧视症与红眼病伴随人类数千年。歧视症来源于对事物错误的评判标准,既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虚荣心膨胀,也有一种趋利避害而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自私心态。不知可明白?

韩柳古文见解异同论 (加入时间:2007-3-6) 韩柳古文见解异同论董程生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泰斗”。他们紧步陈子昂、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古文运动的先驱,标新立异,继往开来,既大胆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古文理论,又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实践,共同开辟了一个散文新时代。从贞元到元和年间,韩柳二人一先一后,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永州,北韩南柳,遥相呼应,成功地领导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古文运动。他们的古文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宝贵财富,比较他们古文见解的异同,对我们研究古代散文的发展情况,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文以明道”这一口号,是韩柳二人从事古文运动共同的理论基础。这一观念的第一次提出,见于韩愈在贞元八年(韩时年二十五岁)所写的《争臣论》,他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宫;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这里的以辞明道,实际上就是以文明道。韩愈修辞作文,志在明古道,这在他以后的文论中多次论及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道也。”(《题欧阳生哀辞后》)“夫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答李翊书》)“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早年“文以明道”的主张加以阐释,明确了道内文外、文道统一的观点。若干年后,柳宗元在政治改革的理想破灭后,也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并且更清楚、更准确:“然圣人之言,期以明道”(《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关于文道关系的这种提法同韩愈的提法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首先,在创作目的方面,他们都强调写文章是为了阐明和宣传一定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主张;其次,在内容与形式上,它们都强调文章要有切实的内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第三,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关系方面,他们都主张艺术性从属思想性。正是在“文以明道”这一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韩柳二人一方面为纯化儒道而汲汲努力,一方面也向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发动攻击。“文以明道”,该“明”什么样的“道”呢?在“道”的内容上,韩柳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小的差别。先讲共同之处:首先,他们的“道”都同源于儒道,他们都标榜儒家学说。为了保证儒家之道的纯洁性并确立其正统地位,韩愈在《原道》中对“道”作了这样的解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钶”,因为孟子死了,道也断了,后来儒学,“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自汉以来注疏成风,儒家经典被淹没在文字学的海洋里,而且佛老之教乘虚而入。所以古文要担负起复兴古道的使命,这就给唐初以来的古文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即古文运动不仅要主张在文体上进行变革,而且也要担负起内容上的革新任务。在从事古文运动主张内容革新方面,柳宗元与韩愈同声同气。柳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自称:“仆尝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求之不已,庶几可以语于古。”他同样主张学习儒家经典,推崇孔子和儒家之道。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申明:《诗》、《书》、《易》、《礼》、《春秋》,“吾所以取道之原也。”把五经视为取道之原,声称“求孔子之道,不于异书”(《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时即伏读,亦甘如饴矣。”(《与李韩林建书》)不能说其意不笃。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韩柳并不仅仅是墨守先秦儒家之道,在古文运动中,他们都显示了读儒家内容进行革新的勇气。审察韩愈的文学主张,指导思想主要是儒家,但也有背离之处。对先秦以来的儒家思想,他是有所取舍的。前人评述韩愈,多认为他溺于古道,恪守儒家之道,(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甚至认为他的道就是落后的封建漕粕,(见敏泽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这是不大公允的。其实还是苏轼看得清楚:“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以知好其名,未能乐其实。……其论至于理而不能精,支离荡佚。”(《东坡应诏集、韩愈论》)所谓“支离荡佚”,即不是完整的儒家体系。苏轼这是从正统的角度来评价韩愈的,当他从文学家的角度来评价韩愈时,当然又会推重他“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了。关于韩愈对儒家的“背离”,这里略举数例为证:(1)他对儒家经典并不那么敬若神明,尤其是对一向被视为儒家正统的两汉经术不屑一顾。韩在《鄠人对》中指出,割股奉亲不值得旌表。甚至对《书经》也从文字学角度,大胆指出其“佶屈聱”(《进学解》)的缺点。(2)他有时也肯定儒家之外其他杰出的思想家,如管仲、墨子、商鞅、王充等。(见《读墨子》、《进士策问十三首》等篇)(3)他的著名的“不平则鸣”说,是有悖于儒家“中庸之道”“乐天安命”的思想的。(4)他的不少作品,对统治阶级的腐败鄙陋的面目和当时社会的腐朽世风作了揭露和批评。如《送李愿归盘谷序》借李愿之口揭露了名利之徒趋炎附势的世风。《师说》针对“为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社会风气,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表现了韩愈的平等思想。《污者王承福传》更是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贷》)作相反的注解。(5)他曾写《讳辩》一文,认为李贺不应避父名而不考进士,突破了儒家的传统之见。……还可以举出一些,为笔墨经济,就不一一列举了。韩愈以儒道清理者自居,既把握儒道之精髓,又兼收并蓄,杂采名家之长,使儒道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为中庸社会现实政治服务,这是值得称道的。也许正因为韩愈不是忠实的儒家卫道士,所以历史上有汉儒董中舒,宋儒朱熹等,却无“唐儒”韩愈之说。韩愈毕竟没能成为道学家,但他的见解独特的古文理论,却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古文家的地位。柳宗元的“道”就具体内容而言,更多突破了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主张究明圣人之道,而不应盲从。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他说:“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学习孔子之道,应因人因事而异。否则只能是襄公称霸,身死国灭。在《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中,他尖锐地批评了进世理论者:“其言本儒术,则迂回茫洋而不知其适;其或切于事,则苟峭刻覈,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甚这好怪而妄言,推天引伸,以为灵奇,恍惚若化而终不可逐。故道不明于天下,而学者之至少也。”由此可见,柳宗元是不满于世代相袭的儒家传统的。于是思革新之,要“明道”,要让儒道对社会现实发生作用。“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柳宗元:《时令论上》)总上所述,“文明以道”韩柳古文运动共同的理论基础。兴圣人之道,除时政之弊是他们的共同理想。“文明以道”的口号由韩愈首先提出,而柳宗员予以发挥,在具体内容上加以阐释。其不同点主要在于:(1)韩愈排斥佛老,但迷信天命鬼神;柳宗元则反对天命,但却尊佛。韩愈举起古文运动的大旗,革新文章内容就是与颂德艳情之作相对抗。从这一意义上说,韩的排佛无疑是正确的。柳宗元的好佛是他反对天命观的唯物主义思想相矛盾的,说明其唯物论并不彻底。(2)韩愈的“道”侧重于道德教化,柳宗元的“道”则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注重道德教化,所以韩愈写下了象《原道》、《原性》、《原毁》那样专门性的哲学文章。柳宗元则一再申明,他的“道”是“辅时及物之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辅时”就是辅助时政,“及物”就是惠及人事,他就是主张“道”要接触到实际事物。正因如此,他在被贬之时,胸怀“穷”也要“兼济天下”之志,精心治理柳州,政绩彪炳,他的美政被当地人民传为佳活。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他也提出了“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的观点,肯定了文学评价、批判现实的作用。(3)韩愈柳宗元论“道”的角度也各不相同。韩愈的文章反复表示要“无诱于势利,”(《答李翊书》)但他干求仕进的愿望很迫切,文章内容大都围绕着得人进贤之道,论述土人的道德修养,排低士大夫中不利于行道的歪风陋习等等;柳宗元则多从典章制度,时令刑政,天人关系以及辨析先秦典籍等方面立论。尽管柳宗元也声称自己取道之原为“五经”:“本之《书》以求其质,本只《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但他分论所“本”,论道虚之,实为论文。郭绍虞先生也认为:“因为重在论道,则宜合言之;重在论文,则宜分言之:郭先生进一步指出,柳宗元于“五经”中求其质、恒、宜、断、动,已不全是道的问题而兼有文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柳宗元“对儒家之道取消极的态度。”(同前所引均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联系前面所论,柳分论“五经”之“本”却要避免“襄公好霸”,因时地之异而取其所需,这是对儒道传统观念的变革,使儒道内容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二)在“文以明道”的理论原则指导下,韩愈、柳宗元都十分重视文章的形式。因为“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所以,文章思想内容的“善”和艺术形式的“美”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韩愈认为:“文字暧昧,虽有美实,其谁观之?”(《进撰平淮西碑文表》)写文章应当做到“辞事相称,善并美具。”(同上)柳宗元也说:“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他强调文章要有文采,“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扬评事文集后序》)可见,为了“明道”,韩柳二人都主张要把文章写好,这样,他们就充分注意文学本身的特殊规律,注重借鉴前人的丰富成果。向古人学习的具体对象并不仅限于儒家的最高典籍“六经”,而是“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韩愈:《上兵部李鸶兹侍书》)面向全部的古代文化遗产。在这一方面,韩柳二人也有颇多相同的主张。他们都主张要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应该学哪一些先秦两汉之书呢?韩愈在《进学解》中有具体说明:“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在《答崔立之书》中,韩愈谈到古代杰出的能文之徒,也列举了屈原,孟柯,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见解和《进学解》相表里。柳宗元的主张近于韩愈,他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说:“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柯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余书俟文成异日讨也。”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也有同样论述:本之以《书》、《诗》、《礼》、《春秋》、《易》,参之以《谷梁氏》、《孟》、《荀》、《庄》、《老》、《国语》、《离骚》、太史公等,所列书目与韩愈大致相同。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对屈愿汉赋,韩柳都持肯定的态度,与唐初古文家迥然不同,这就大大扩展了师古的内容。韩柳二人在师法古人,博采众长的同时,尤推重西汉文章离今天毕竟年代久远,过于质野,不切实用;东汉以后的文章,已经开始骈偶化,魏晋以下则是骈文流行的时代,文风已靡。不野不靡,只有西汉文章了。在西汉文章中,他们都推崇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韩愈称他们为能文者之最,是“最其善鸣者。”(《送孟东野序》)柳宗元对西汉文章也尤为称道。他的弟弟柳宗直曾编《西汉文类》一书,柳宗元非常高兴,为其作序曰:“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若汉之西京。……四方文章盖 €然矣。”(《柳宗元直西汉文类序》)唐代古文运动从形势上说是一场反对骈文的运动。韩柳二人在反对骈文的同时,注意为我所用。在研究唐代古文运动时,我们必须看到,韩愈、柳宗元反对的是骈文文体,而不是反对骈偶这一文学表现手法。骈文作为一种文体,它专重形式,束缚思想,妨碍文章内容的表达;骈偶,作为古典的修辞方法的一重,具有语言的形式美和音韵美。有时骈散并用,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风采多姿。因此,他们在反对骈文的形式主义倾向的同时,又注意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韩愈自述读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自五经之外,百代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答候继书》)这里“百代之书”,自然也包括魏晋六朝文学在内。他的散文句式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骈散结合,整齐错落。所以刘熙载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柳宗元骈文功底深厚,这给他以后文章的深蕴以很大的影响。骈文手法他运用起来因文而异,取舍自如。即使在他被贬永州之时,他还写了一篇优秀的骈文——《南府君雎阳庙碑》。《乞巧文》是一篇讨伐骈文的檄文,其中却也用了不少骈偶的表现方法,象“骈四骊六,锦心绣口”之类,就很形象地概括了骈文的特征。向古人学习,并不意味着模仿和因袭,而要做到识别古书之正伪,分辨其黑白。在这方面,韩愈从理论上确立了“惟陈言之务去的创作原则。(《答李翊书》)而柳宗元则从实践上注意剔除古典中的糟粕,他写下《非国语》六十七篇,尖锐地批判了《国语》这部书在美丽辞藻下所掩盖着的有些错误的内容,“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这种批判地吸收前代遗产的态度,于我们今天仍然是有益的。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在文体革新方面,韩柳也有诸多相同的见解,其要点有四:(1)他们都强调文体风格独创性的重要。韩愈认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答刘正夫书》)用此喻强调写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柳宗元则从反面批评那些抄袭者:“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之间,遇事蜂起,金声玉耀,诳聋瞽之人徼一时之声。虽终沦弃,而其夺珠乱雅,为害已甚。”(《与友人论为文书》)俩人议论一正一反,殊途同归。(2)他们都主张文章要写得流利畅达,精粹切要。韩愈认为文章“必己出”,“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要求文章“文从字顺各识职”。(均引自《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柳宗元也自称“言道讲古穷文辞,”(《辩列职》)要求写文章“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复杜温书》)不同的是韩愈的见解比较系统、简明,而柳宗元只见于一些散论。(3)他们都提出了新古文的标准,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建立新古文的标准:“如是者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柳宗元在《与友人论为文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标准:“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韩愈的标准是“浩乎”、“沛然”,柳宗元的标准是“高朗”“深赜”。正因为他们这种具体标准不同,其散文风格也迥然相异。正因为“浩乎”“沛然”,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 激浪,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也正因为“高朗”“深赜”,所以柳宗元的散文精深雅健,如层峦叠嶂,淙淙泉水,雄辞追古,清丽绵密。(4)在文体上,韩柳二人都主张问心无愧形式的多样化。韩愈工墓志、记序、书信、传记,他顺应文学发展规律,打破了骈文给各种文章体裁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僵化的表现手法,从而实现了文体的大解放,大革新,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提倡文学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柳宗元尤擅长于杂文,山水游记、寓言、辞赋。他的各体散文文情并茂,风格别具,因材选体,均得其长。他使散文真正成了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散文发展史上,他的贡献确实实是巨大的。(三)重视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是从孔子以来儒家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儒家历来把思想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春秋时代就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之为“三不朽”,(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不朽”中,“立德”排在最前面,可见是最根本的。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展了儒家这一思想传统,他们都十分强调作家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道德修养,认为作家的思想品德是根本的东西,文章是作家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要写好文章,首先要有扎实的道德修养。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说:“夫所为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使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历,心醇而气和。”这段话告诉我们,本质的美丑好恶是无法遮掩的,必然要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深才能枝茂,心醇才能气和,所以,写文章“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优秀作品的出现,有待于作家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的进一步的发挥。柳宗元也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决定着作品质量的优劣高低。他说:“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这一句话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指出了文章来自于实践;第二,文章贵在真情。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首先要求作家做表里如一真诚实在的人。《易经》上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钳卦、文言》)这里谈的是人的修养,讲道德和辞令的关系问题,柳宗元用它来说明作家思想品德与文章作品的关系,这是对“修辞立其诚》的重大发展。韩柳如此强调作家思想道德修养,是与他们“文以明道”的原则相一致的。提高作家思想品德修养,(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儒家道德修养)写出较有分量的新古文,在古文革新运动中有着重大意义:内容上可以拯济“溺道”,形式上可以推倒骈文。这是其强调作家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原因所在。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之外,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也是很重要的。韩愈根据孟子的“养气说”提出“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答李翊书》)的养气论。他在《答李翊书》中指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他认为文章的好坏和作者的主观上感情气质有直接的联系。这里的“气”,就是指作家的精神状态,“气盛”,就是孟子所说的充沛于天地之间和作家内心的、“配义与道”、“至大至刚(《孟子、公孙丑》)的“浩然之气”,也就是一种由高尚理想所支配的旺盛饱满的精神状态。道德修养达到这样的境界,“言之短长”“声之高下”就大小咸宜,无可不施了。同韩愈一样,柳宗元也要求作家创作过程应该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他以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说明这个道理:“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起剽而不留也;来尝感以怠心易之,惧有驰而不严也;来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没而杂也;来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答韦中立师道书》)他反对以“轻心”“怠心”来从事写作,反对让“昏气”“矜气”进入文章,而主张“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同上)这里强调的是既深厚凝重、又清丽畅达,既波澜曲折、又虚静洒脱的精神境界。柳宗元的这些主张与他在《与杨京兆凭书》中提出的“神志说”是相通的。他认为,“凡为文,以神志为主”,气从意畅,神与境合,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但是,柳宗元的神志说是不能同韩愈的“养气论”相比的。这是因为:同是主张写作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柳宗元的“神志说”只是囿于写作态度而言,而韩愈则把作家的精神状态提到思想道德修养的高度来认识,为古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典文论中“文气”说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不能不说高出柳一筹了。(四)关于文学与社会安定生活的关系,古人也曾予以探索和论及。“诗言志”(《尚书·尧典》)就是我国古论文家对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的最早认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全面概括。正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秉承“文以明道”的原则,在古文理论方面也试图探索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韩愈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矛盾的产物。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灸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无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己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有皆有弗平者乎!“韩愈认为:对事物之鸣起作用的,是外界的客观存在。如果没有风的“挠”“荡”,水和草木是无法发出声响的;如果没有外界事物的撞击,金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同样,作家如果离开了客观外界的社会生活,创作也就无法进行。作家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打动,心中感情激荡不平,必然要诉诸文学,这就有了创作。因此,文学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产物。其实,韩愈的这一认识同孔子“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论语·述而》)之说在思想上是有着渊源关系的。不同的是孔子讲的是学习,“愤排”只时,才是求学读书的契机。韩愈却借之来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正是他在“明道”的旗帜下从文学的角度对儒道内容的推陈出新。过去一般看法,把“不平则鸣”之“鸣”解释为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批判,这是有些牵强附会,以偏概全的。其实,“不平则鸣”中的“不平”,包含着广泛的社会内容。韩愈曾作过这样的解释:“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送高闲上人序》)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引起内心感情的激动,就是不平:哀怨悲愤是不平,欢愉喜乐也是不平。不平则鸣,既可“歌”,也可“哭”。总之一句话,让自己澎湃的(即不不静的)心潮凝于笔端,用文字表现出来。当然,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中唐世风江河日下,自然使作家倾吐出来的多是愤激之辞。所以,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辞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王公贵人,气满至得”的“和平之音”“欢愉之辞”,他是不屑一顾的。韩愈的这一观点,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进一不发展,他与刘勰的“神用象道,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之说有着继承关系。可以看出,“不平则鸣”说的提出,是作家世界观唯心主义思想成分与唯物主义思想成分此消彼涨的结果。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他古文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观点,柳宗元也曾有过相似之说,可见他也是赞成这种观点的。柳宗元说:“君子遭世之理,则呻呼踊跃以求知于世,而遁隐之士息焉。于是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以形于文字,伸于歌咏,是有其具而未得其道者之为文也。”(《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也主张创作应当饱含“感激愤悱”的强烈情绪,这与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有相通之处,其源必然也是《论语》中“愤悱”之说。不同的是韩愈冷静地、客观地分析、概括了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肯定了“善鸣”的进步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柳宗元则将文学更直接地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柳宗元“感激愤悱”之情更多地来自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大凡编辞于斯者,皆太平之不遇人也。”(引文同上篇)他自己两度被贬,身困异域,“饱穷厄,恒孤危,Ó”Ó”忡忡东南西北无所归”,(《送表弟吕让将进仕序》)所以“能知声人艰饥赢寒,蒙难抵暴,’垡治薷妫杂醵摺薄H绱宋模匀皇恰案屑し咩恰绷恕U蛭绱耍谟乐菔曛校戳舜罅康睦砺畚恼拢砻髯约杭猓靡浴案ㄊ奔拔铩保刈⒚裆诵目扇龋硐至艘桓鼋剿枷爰业娜瘸馈<词乖谒切┯琶赖挠渭巧⑽暮驮⒀孕∑分校部杉郊脑⑵渲械摹昂L斐钏颊C!保谠骸兜橇莩锹ゼ恼摹⑼》饬闹荨罚┑挠裘魄榛场£以上是对韩柳古文见解主要方面的分析。韩柳古文见解简而言之是大同小异。韩愈首先提倡古文运动,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古文理论,《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就是其宣言书。柳宗元原为骈文大家,在遭受政治革新失败的打击后,积极响应韩愈的古文理论。改弦更张,大力提倡古文,他后来写的《答韦中论师道书》等著名的“论文八书”,就是对韩愈古文理论的发扬光大。韩柳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而且在创作实践上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韩愈留下了三百多篇古文,柳宗元留下了四百多篇古文,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吾闻之,古人有言:物不得其平则鸣。其于人也亦然。我思之至深,深以为然。草木无声,有风则鸣;水之无声,有石阻梗则鸣,飞流而下则鸣,炉火炙之则鸣;金石无声,敲击而鸣,琵琶无声,弹拨而鸣,玉箫无声,吹奏则鸣。如此者,不一而足。人本无声,有悲则啜泣,有喜则欢笑,有怒则呵斥,有痛则哀嚎,有感而放歌,有怀而赋诗。故人之不平亦鸣也。人声之精者为言,言之精者为文辞,人之有别与物,盖其鸣之不同也。古之善鸣者,莫不以其文辞而鸣。孔子以诗书六艺而鸣,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信矣。张仪苏秦鸣于战国,太史公,相如,杨雄鸣于汉,陈子昂,李杜鸣于有唐,皆因其文。关山亦有感于其文,虽不敢作文留响于后世,亦可抒胸中荡然不可磨灭之气,而望响之于当时。此关山所以为文者也。

老年人耳鸣病的论文

是因为老年人的体质下降。所以功能都发挥的不太好了。尤其是耳朵,所以我认为应该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

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如感觉耳内有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等单调或混杂的响声,实际上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音,也就是说耳鸣只是一种主观感觉。耳鸣可以短暂或持续性存在.严重的耳鸣可以扰得人一刻不得安宁,令人十分紧张。如果是短暂性忽来忽去的耳鸣,一般是生理现象,不必过分紧张,可听之任之。如果是持续性耳鸣,尤其是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其他症状,则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细查耳鸣病因 根据病人的主诉.医生很容易判断病人是否有耳鸣,但是对耳鸣的病因诊断则需要借助一系列检查,包括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检查、听力学检查、耳鸣测试等,有时甚至要做一些必要的神经科、全身性疾病的检查。因此,病人应该去正规的大医院找专业医生诊断,只有查明了耳呜的性质、特点、可能的病变部位,才能针对性地确定治疗方案。 耳鸣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①耳源性疾病(即与耳部疾病相关).往往伴有听力下降,如由耳毒性药物中毒、病毒感染、内耳供血不足等引起。②非耳源性疾病,这类病人除了有耳鸣外,常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外伤等。 耳鸣和其他疾病一样,早期诊治有助于病情好转和康复。因为耳鸣常先于其他症状之前,这无疑是一种“警报”,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往往先出现耳鸣,继而听力减退,当发生耳鸣时应立即停药;贫血、高血压的病人出现耳鸣或耳鸣加重,表明病情在进一步恶化,应引起警惕;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者,出现耳鸣,则应考虑调换工作环境。有些耳鸣早期明确病因,如盯聍栓塞、分泌性中耳炎等,即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耳鸣也会随之消失。但约有40%病人的耳鸣找不到明显的病因.医生称为不明原因性耳鸣。治疗因人而异

老年人年龄大了,身体条件各方面都不如以前,新陈代谢下降,肝肾阴虚所导致的;首先要注意休息,远离一些噪音比较大的地方,要清淡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的水果,晚上睡觉前可以多泡泡脚。

老年人多数有耳鸣耳聋的病症,老年人处在无声源的环境中,自觉耳内有一种高频声音,这就是所谓的老年人耳鸣。耳鸣在外界有声音的时候会被掩盖而减轻,而在安静环境中耳鸣的感觉会加重。耳鸣常在患有耳科、神经科、内科及外科疾病患者中出现,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症状,也是听觉系统功能失调的一种反应。 老年人耳鸣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分为两类:1耳源性疾病。往往伴有听力下降,如由耳毒性药物中毒、病毒感染、内耳供血不足等引起。2.非耳源性疾病,这类病人除了有耳鸣外,常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脑外伤等。而老年人耳鸣绝大多数属于耳源性,如外耳、中耳、内耳及听觉中枢的障碍,非耳源性的耳鸣比较少。耳鸣可单独存在,也会和耳聋、眩晕伴发,各种耳病和某些慢性疾病皆可引发耳鸣,但发生耳鸣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某些器质性病理改变外,精神、心理因素也可成为引发耳鸣,并可能使症状加重;耳鸣也会引起烦躁、苦恼、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 老年人耳鸣发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老年人耳鸣可分为末梢性耳鸣和中枢性耳鸣两种。末梢性耳鸣如为单侧,多为局部原因引起;如为双侧则常为全身性原因引起。

肠鸣的病机中医分析论文

可能是肠胃胀气或者饥饿导致的,如果是寒气太重的话,会体现在手脚冰冷,或者觉得都不是的话,可以去医生那里了解一下

饥饿的胃会发出咕噜声,因为胃里是空的,胃壁的摩擦会发出声音,中医称之为“胃鸣”。如果胃总是会有咕噜声,并且位于小肚子的时候,这就叫做肠鸣。根据现代医学,当肠在体内感受到了蠕动,产生间歇性的空气通过声,即“肠鸣声”,一般每分钟4~5次。当肠鸣音增强时,你会听到肠鸣音,肠鸣音常见于肠的功能障碍、肠内容物刺激、肠道炎症、早期肠梗阻,甚至由肿瘤引起的肠腔狭窄。

中医认为腹胀和肠鸣的原因主要是寒气。寒冷是沉重的,并且有许多湿气。当空气通过水时,会产生噪音。寒邪可分为外寒和内寒,外寒和内寒导致脾胃阳虚。例如,在夏天,如果你贪吃冷,喝冷了,当你受不了的时候,你的胃就会发抖,也就是说,正如中医常说的,寒邪直中,寒被吸引,寒是疼痛的主要原因,导致腹痛。这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腹痛、肠鸣和喝冷饮后便溏是肠冷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有些老年人通常怕冷,手脚冰凉,一年四季都不敢吹风,怕吃一点凉菜,多穿点衣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阳虚体质。阳虚多见于心、脾、胃、肺和肾。脾胃阳虚也常见于小腹疼痛和肠鸣。

“气”的成因主要是气滞和气虚两个方面。老年人常患气虚、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疲劳、下腹坠胀、肠鸣、腹胀、腹泻。一些中年女性易怒、抑郁和烦躁,更容易出现肚子比较胀气和肠鸣。有时候他们觉得放屁会舒服得多。临床上称之为肝气侵脾、肝脾不和。

如何调节经常性的腹胀和肠鸣?关键就是要知道如何取暖,注意保暖,避免寒邪的刺激。平时,进行温阳保健,促进人体阳气上升。如果症状明显,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或附子理中丸。

如果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叫,不一定是体内有寒气,可能是肠胃消化原因引起的,平时要多注意保暖,多喝开水,注意饮食习惯。

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叫,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肚子饿,一种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体内寒气和胀气就会导致肚子咕噜咕噜叫。

古代文人的季节病论文

悲秋情结是先民悲秋集体无意识积淀的结果。夏商周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以农业为主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产品剩余并不多,而少数奴隶主统治者却极为暴虐贪婪,致使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在严酷的剥削下,人民纷纷反抗,要“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但终究力量单薄,大批人被抓获问罪,遭杀戮之祸。而处死犯人的时间就是秋天。《周礼·秋官司寇》把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可见一斑。秋天成了统治者大发淫威杀人的季节,怎不阴风惨惨,令广大劳动人民哀伤不已。再加上当时各个部族、小国为争地夺人,统治者经常发动残酷战争,互相残杀,无数人战死疆场,家园毁坏,流离失所,广大人民苦不堪言。而战争也总是要在秋天来进行,所谓“沙场秋点兵”。《礼记·月令》上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在“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以迎秋于西郊……乃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秋天,人们置身于战争的血腥、恐惧与痛苦之中,怎不黯然神伤、悲悲切切。而且,古时繁重的徭役也是春秋两季开始征发的,而以秋天为主。《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仓”。秋天适宜征发人们去作各种徭役。统治者称人民去服役可以“春行秋返,秋行春返”,但这只不过是人的言语,很多去服役之人往往在秋天期满之时并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有去无回。不见人回,而新征徭役的秋天又开始了。秋天又成了思念、盼归、生离死别之日。思念之切,死别之痛,阻隔之恨都凝结在秋天。一秋一秋的只是无望的思念,无尽的等待。独自面对秋之凄情,怎不令人伤悲。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念对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春天的景色优美,大家在出去踏青或游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比较多,所以就赞叹四季的多。

中国古人之所以如此喜欢春天,其实是受到了自然气候的影响。

我国本就是一个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为主的国家,四季分明、昼夜交替的规律性特点,让中国古诗词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周期性季节病”。其实早在1987年,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四季出现的频率与强弱时,早就提出了中国古诗词所存在的“气候论”,春秋两季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相较于夏冬其温度更加具有不稳定性。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一颗颗破土而出的种子,正预示着新生命的到来。一颗颗小草探出头来,沐浴着春风,感受着天地间的变化,它们将在春天无尽的希望中茁壮成长,实现它们美好的愿望。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扫冬天的了无生机,处处洋溢着无限的希望。春天拥有着超级活力,只需东风轻轻吹拂,雨水细细播洒,葱绿、繁茂,慢慢重生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芬芳、妩媚也从此伊始,这些给春天加分的动人美色,使得人们、困盹了一个季节的心情霎时变得豁然。

自然气候所造成的这种春天的季节特征,让文人骚客在与春季相遇时,其情感更加容易感化宣泄,这就增加了古诗与春天相遇的可能性。

其次,春天之所以在古诗词中如此频繁的出现,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特性有关。

农业大国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民以食为天”,说到粮食问题,自然就涉及到了中国的24节气。根据中国古人的农耕生活经验,四季农时拥有着无须赘言的重要性,《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记载:“春,令民毕出在野”,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几千年的古代,春天也代表着播种、希望、青春、生命,这种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季节,同样也自然而然地蕴含在了诗人的情感内涵中,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一部分。

再者,节俗文化也是让春天频繁出现在中国诗歌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国古代春季里节日最多,春季,许多地方有迎春、鞭春、唱春、拜春等仪式活动,祭祀春神,开始农事。中国古代的男女情事,常发生于春季。因为在春天有一些特别的岁时节日,会不会以往素不相识,毫无瓜葛的男女提供一个相恋的机会,比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是古代极为隆重的节日。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在这首长篇爱情故事中,也是紧紧围绕“春”来写,比如“春寒赐浴华清池”、“芙蓉帐暖度春宵”、“春从春游夜专夜”。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教条的枷锁,女子常年幽居深闺,她们能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在元宵、清明、三月三这些全民狂欢的节日里,女子才能打扮一番,走出家门游玩。所以在是中国古诗中,就有很多描写男女之情萌芽于春季的古诗,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中国文人墨客之所以如此喜欢春季,将这个季节写入诗词当中,还与历史悠久的春游踏青密切相关。

古代文人大都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许多士人“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的山水之间。

《诗经》中有许多爱情诗篇,都发生在春游之时。《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讲的就是郑国人喜欢春游,出了城东门后,满眼望去都是春游的妹子,是男子邂逅爱情的好机会。《溱洧》中提到“士与女, 殷其盈矣”意思是,在溱水和洧水边,到处可见来春游的郑国男女,许多男女在春游时两情相悦,订下终身。

谈情说爱的浪漫元素,逐渐变成这个时期春游的一大特点,为了方便大家找对象,当时甚至还设定了大型春游相亲节日——上巳节。上巳节,因选取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素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

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为讲究。《南史·谢灵运传》中记载,他有一套郊游的专业“行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可谓当时的“骨灰级驴友”。这种“木屐”被当时的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登山专用旅游鞋。

同时代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也是春游爱好者,此七人喜欢在春日竹林间饮酒赋诗,故得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有: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

古人踏青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以游览名胜美景、观赏山川风光,也可以野炊、放风筝、狩猎,充实踏青活动,所以这句“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就足以看出历代文人骚客与春游踏青的不解之缘。

尤其是在唐、宋以后,踏青春游的习俗比以往历朝历代更加盛行,所以这个时候与春游踏青相关的古诗,相比昔日更多。唐朝诗人韩愈的这首《寒食》、宋朝程颢的《郊行即事》,还有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内嵌54个“春”字的《春词》,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都体现了历代文人骚客与春游踏青的不解之缘,如若不吟诗作赋将这种盛况记载下来,古人又如何回味春游踏青时的美好风光呢?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经典诗词歌赋。站在新时代回望经典,它们依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血脉相连。诗词与气象的唯美结合,既不失气象知识的准确性,又用诗歌的方式表达了浪漫色彩!

至秋而落叶,逢秋便萧条。古往今来春暖花开,秋天凋谢,如此可以得知秋天是死亡,是枯萎,是迷茫的季节。但是不少诗人还是赞秋的,因为秋,虽然可以枯萎可以迷茫,但是枯萎迷茫后的春天必然是苏醒的季节。如果有人在秋死亡,那他永远看不到春季盎然的景象了。谢谢,回答完毕。

阴阳平衡百病不生论文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一个,就是阴阳互补的宇宙规律。由于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渗透,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互为消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从而构成客观世界的动态平衡。

在《宇宙万物的阴阳平衡的规律》之文下的终然论辞梦想起航2019-11-09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我国的《大易经》的易理之哲理所蕴含孕育着的所显示昭示着的那个客观规律之客观真理就是即:“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就是其宇宙万物的阴阳平衡的规律”或之说:“阴阳平衡的规律就是整个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的规律”。另附一篇论文以示之:中国《易经》蕴含孕育耿阁揭示的:平衡不平衡或然平衡的原理是宇宙的总规律《中国《易经》之易理所蕴含孕育的华夏子民耿阁所揭示提出的:“平衡·不平衡·或然平衡”的阴阳平衡原理是宇宙的总规律总道理总天理》作者:耿阁题记:今日网络喜事多,中华文明全球火。世界都在哲理论。人类皆研平衡说。易经智慧实在多,天下学问被织罗。宇宙平衡规律道,原来耿阁开谛锁。(再诗曰:“十分小诗文字托,万歌皆誉易理佐。中华文明乾坤大,彻悟天理不白活”。及于:“宇宙平衡原理”的话题的问题我耿阁是要作如下观点之表白的”。)宇宙平衡原理·宇宙平衡法则·宇宙平衡定律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大易经》中的大易理所蕴含孕育的耿阁仅仅是起到了一点点的录像复印机作用将其所揭示提出的并之是20世纪70年代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人物篇·第四卷·第1573页里的之其我耿阁所著写的49天所成45万字的学术性哲学专著《周易谜解》一书中的精华缩减辞所显示的”。(本文文字是我耿阁在百度知道的提问界面上的“宇宙平衡”之问题的答案之答题的文章:即:“【第二稿】关于:“《宇宙平衡的原理》”之《《耿阁缔造创始提出的“宇宙平衡主义的事物总规律的思想理论是《易经》的命根命魂》》 这篇文章下的具有着郑重声明意义性的自文自解式的留言评论”。)【【【附文一篇】】】《耿阁对网友阿凡提所要求的:“关于你的唯物唯知主义发来我好好拜读”的话题之恭复》耿阁:纪实阿凡提先生:“及於:“我耿阁的宇宙唯物唯质主义的思想理论的问题:“1.自然无极观。2.宇宙无极观。3.自然宇宙观。4.无极宇宙观。5.宇宙平衡观。6.无极道德观。7.宇宙道德观。8.宇宙平衡论。9.宇宙平衡观。10.唯物唯质论。11.唯物唯质法。12.唯质辩知法。13.科学唯质法。14.唯质唯知法。15.宇宙事物的唯物唯质主义的认知法等之的数以百千而计的《宇宙平衡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新理念的之其观点都是我耿阁所缔造创始揭示提出来的”。诸如:“人的定义是什么?诗的定义是什么?道的定义是什么?德的定义是什么?圣人的定义是什么?宇宙的定义是什么?人类的起源是什么?科学的定义是什么?宇宙平衡原理是什么?宇宙平衡主义是什么?《周易经》的定义是什么?《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的等之之等的之其几近乎所有的高端高等层级层次的理论的问题都有相应的答案”。其之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出处均皆遍布存寓在于我所著写的两千多篇文章中和俞万余首诗赋中”。您只要在百度或之任何一种名目的浏览器上进行搜索耿阁或之有关的问题加上耿阁进行检索都会有好多篇的文章被立即发现或显示出来”。!!!!!【★】您千万千万的要记住,不要闹出天大的笑话来”!!!假如说:“您与人谈到有个耿阁这么一个人,您如果说出了他创始了一种:“唯物唯知主义的哲学观”的话那么您就有很大的可能会把人类中的所有的人们的牙都给笑掉了”。!!!“是唯物唯质主义”。绝对不能说:“是唯物唯知主义”。!!!!!耿阁:著於2019年10月11日凌晨4点35分。

1、通过补充肾部营养调理阴阳失调,每天服用博启健,坚持一段时间,就能从根本上调节肾上腺激素,补充肾部营养,改善肾功能,从而使阴阳重新平衡。2、日常可以做一些理疗,比较常见应用于刮痧、拔罐、针灸、按摩等方式,对于身体的阴阳进行综合调理。3、更换环境,对于身体寒气特别大的人,可以考虑温暖的环境或者偏炎热的环境,可以使体内的寒气去除。4、日常通过生活作息、饮食来进行调整,要饮食规律,多样化,保持心情愉悦。

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 方法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

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 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二、善以后天养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为人。其禀赋体质厚薄坚脆各不相同,但并非一成不变。先天体质薄弱者,后天若能够善加调摄,也可以尽其天年,长保健康。先天体质强盛,后天若恣意挥霍,不加珍惜,未必不会中途夭亡。 内经上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圣人济世之心,诚可谓今时养生至圭臬也。中医认为,后天之本为脾胃,属土,土爰稼穑,生命赖以生存之气血精微无不经由脾胃的运化而生。养脾胃,首先是节饮食,饮食 规律,寒温适当,饥饱适宜,营养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洁食品、变质食品对于脾胃的损伤,这都是无需赘言的常识。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沛,则肌肉健美,肢体运动灵活,反应敏捷。反之亦然。同时,肢体少于运动,气血运行迟滞,脾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发挥,或内生痰湿,形体肥胖,或气血乏源,肌肉萎弱,形体日衰。这即是肢体常运反作用于脾胃的要义。古人讲养生,务令手足躯体常作导引欠伸,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并创立了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有效的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健身配合调息内养之法,不惟外练筋骨,尤且内强五脏,实在是中华医学给予人类摄生保健之瑰宝也。后天脾胃之疾患,与人情绪之状态,关系亦甚大。五行学说认为,木能克土,肝脏属木,暴怒急躁,抑郁寡欢,肝木失于疏泄,脾土运化不健,则诸类消化系统疾患所由来也。临床所见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几乎都可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体质,慎用药物

如今市场 经济的大势所趋,各种抗衰老养生保健药品琳琅满目。作为商家的宣传,夸大效果,夸大适用范围,包治百病,种种不实甚或欺性的 广告 手段皆是习以为常。而消费者就务必需要具备理性的鉴别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备医学的常识,也应该知道该去咨询专业的医师药师得到正确的指导,否则,本为促进健康不吝资财,反贻其害,岂不冤哉!人之体质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于掌握者也。平日饮食起居皆有所根据,确是能造福一般民众的真学问。至于疾病之寒热虚实,又非良医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为康复疗疾的初衷,轻信药品广告的蛊惑,甲药试服不效,乙药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病情愈治愈坏,原本单纯之病机,反为棘手之难题,诚可悲可叹哉!常有患者咨询于我。某某药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对症者良药也,不对症者,鸩毒也。除外药物,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温之别。譬如,牛羊肉、鸽子鹌鹑、葱姜桂椒之性热,莲藕、蕹苋笋蒿之性凉,人所共知。但多数人却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欲,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传统医学中尤关注房中阴阳之术,古籍中言之颇细颇多。总括之,精华糟粕并见,以简单之理论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禁,最为中肯。其余林林总总养生观点,尽可以中庸之道而约言之,凡事皆适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过。总之,鄙人的观点,但凡大道理,可便于实行者,简单最好。如果把一个养生的问题说得纷繁艰涩,便失去了实际的价值。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健康四大基石,简明易记,一望便知,所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讲得很好!

鄙人,从事中医临床者也,实际工作中所见,感受颇多,今试言养生,不免浅薄。然从辩证唯物之思维观之,余所言,应该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质规律,人所易于理解,易于实行也。诚如是践行,养生之事不难,且非但利于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会。国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质之全面提高,社会之和谐安宁,吾一届小中医之愿也!

【摘 要】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重视起居保健养生等。

【关键词】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病症预防。养生,含有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中医养生就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进行科学调养,减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减少疾病,使我们始终精力充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对社会、对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养生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这是颐养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最重要条件。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道家理论都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实践证明,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2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生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舒筋活血,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人的气血畅通无阻才会促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应该坚持运动,不仅防病治病,又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促进消化、增强意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运动的形式要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 体育运动 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 武术 、 太极拳 、太级剑、五禽戏、八段锦和适宜的群体运动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舒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极端、心理波动,情感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不利。根据中医原理,我们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的这些情绪与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过度悲伤或者极度愤怒导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证明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制约着人的寿命。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绝忧悲,节思虑,防惊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避免不良心志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增进健康。

4 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的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饮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帮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合理饮食、平衡饮食、均衡营养、合理调配、科学滋养,避免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而影响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气血充足、机体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功能才会活跃,人体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强,达到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饱,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饮食,要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调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合理的安排饮食不但保证机体健康,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又可以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食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历代中医都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科学调配,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质成分,长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寿。此外,饮食调养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营养;饮食要有节制,要定量、定时。饥饱适中,过饥或过饱,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养成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根据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来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