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百合病的病机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百合病的病机分析论文

这个章节很有意思,目前为止西医也是无药可治,百合病近似于现代的神经衰弱症或厌食症。 为什么称之为“ 百合病”? 就是症状很多:胃口不好,口不渴,睡不好,吃什么药都不舒服,什么药都不受,这就是神经病。 这种病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大病初愈 和 长久忧郁 。中医观念里,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当五脏平衡时人的心情就好,会有正面的想法,当脏腑失衡时人会出现很多问题。中医视症去调平衡治情志病。 “ 意欲食,复不能食 ”就是想吃都不行,既吃不下,又不想吃。“ 常默默然 ”病人都是安安静静的都不讲话。“ 欲卧不能卧 ”想躺又躺不下来,魂是动,魄是静,动静之间讲的就是肝和肺,当肾水不够时,水不能生木,肝静不下来。“ 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 ”有的时候很想吃,闻到食物的味道后又不想吃。“如寒”看起来好像很冷,你问他冷,他又说没有。“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看似热又说不热,嘴巴又有点苦,小便是黄色的,看似热症其实又不是。“ 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 ”服用各类的药又不舒适。有时候“ 如有神灵者 ”就是突然看到什么神仙怪物之类的异象。摸他的脉,稍微有一点数。每次小便的时候就会头痛,因气很虚时一小便伤到津液。 后面几句是辨证和预测,“淅淅然者”是小便时感觉耳中有风,代表肾虚。 百合病有七个处方分别对应不同的症状 1、纯百合病:百合地黄汤 百合是食物里最好消化的食物,张仲景一看这个人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必须找一种最好消化的食物,要比米饭还好消化的,如果连百合都不能消化,病人就危险了。百合1-2两,地黄汁1-2两。开水烧开放入百合一滚即关火,这是做菜,当药的话须多煮会儿,成浓稠状。地黄生用,用热水泡,泡透后包入布中拧出汁,放入百合汤(一碗百合汤+半碗地黄汁)再同煮一会儿即可。 吃完后,“ 大便当如漆 ”,大便是黑的,是余毒,中医称之为“伏热”,大病初愈身体里还有些残渣。 百合色白入肺,肺的津液被补足,魄会静下来,“如见神灵状”会消失。生地黄色黑入肾,肾水一补足后水生木,肝臓受到滋养,“但卧不得卧”状消失。很轻的两味药推它一下就好了,其他的药不受。 百合地黄汤适合大病初愈和忧郁症,抗忧郁药吃了会自杀。一个人情绪忧郁太久会内生伏热,因为气被郁闷到,没有办法很正常的运转,于是热就会停在下焦伤到血分所以用生地黄。 2、百合病误汗后的补救:百合知母汤 百合病本来是大病初念体力还没恢复,结果医生看他生病就开发汗药,如何去弥补?就用百合知母汤。 知母三钱,百合五钱至一两均可。百合浸泡一晚是为了软化好煮好消化。 百合 把肺的津液补足, 知母 是除烦圣药。中医认为泉水是未经过太阳晒过的阴水,能够去虚热。现在用自来水就可以了,也是阴水。 3、百合病误下后的补救:百合鸡子汤 病人大病初愈被攻下后体内津液严重丧失,体力丧失,病人会下利,中医用涩济止利。 代赭石为涩剂,滑石利尿。 为什么不用茯苓、泽泻或猪苓利尿而用滑石? 因为百合病人身体很虚,完全依赖药物,金石类药力较强,滑石味又淡,故用滑石把水从小便排出,目的是止利。 百合1两,滑石3钱,代赭石一块如弹丸大,后两味均用棉布包起来煮。 4、百合病误吐后补救:百合鸡子汤 有的时候不一定是误吐,而是百合病人吃到不干净的食物而吐,伤到胃的津液,甘姜枣下去不受,只好在食物里找,便是鸡蛋黄。后面说“煎五分”,其实不要煎,一煎成蛋花汤了。我们用鸡子黄是取其滋阴的功效,去补胃里丧失的津液,蛋花汤下去也是“如食不食”不接受的。所以从食物中找出最易消化的东西把受伤的部分补足。 百合1两,鸡子黄一枚。 5-6、百合病变成渴者:百合洗方&栝蒌牡蛎散方 病人出现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身体又不受,只能从表把水分补下去,百合洗方让百合的药力从皮肤毛孔渗入,是外洗的处方。 百合剂量视体格大小,洗完后吃煮饼,北方人讲的“煮饼”就是面条,白的面,越清淡越好,千万不用加什么盐巴和豆豉,咸的会把水分散掉。 中医治渴的处方很多,这个处方很特殊,用在百合病上。如果你用百合洗方,洗完了还是照样渴,渴的时候病人水喝下去就下利出去,或是小便流失掉了,反正就是身体不受,渴症本是很简单治的,像是用栝蒌根或是用白虎人参汤之类都可以治渴,如果服用后照样还渴,表示身体已经不受,因为大病初愈的病人一定有虚热出现,遇到这种渴不解者,我们就要栝蒌、牡蛎并用,张仲景只有在这个方子中栝蒌牡蛎并用。 栝蒌根 味苦性寒,能生津止渴。 牡蛎 咸味、性寒,能把上焦的虚热导引到下焦来从小便走掉,再利用栝蒌根来增加病人的津液,这几个都是百合病的变方。 7、百合病变成发热者:合百滑石散 百合病人如果变成发热,一直没有好,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更换为百合滑石散。要靠滑石把热从小便利掉。滑石本身是利尿剂,会用到滑石,可能病人本身有百合病又兼有膀结石或者是肾结石。这种发热绝对不是高热,是低热,中医讲的热就是发炎,有破损了才产生热。这时百合用炙过,就是用火过,或是在锅子里面干炒过。 比例是:百合一两,滑石三两,将这两味药捣成散剂来服。“方寸匕”就是一汤匙,一天吃三次。如果吃了百合滑石散后有点下利时就可以停药了,表示药到了。 这个是说:百合病,病家本身的津液已经虚掉,身体是持续处在虚的状态, 病人在虚的时候不要强攻 。大黄、麻黄、桂枝、黄芩、黄连都是很强的药,当身体虚的时候,不要开很热的药或者很凉的药,病人都会受不了,要用滋阴法,开些滋阴的药先养阴液,比如麦门冬、党参等轻微的药把津液补一下,不要去挑经方中“一剂知”的药,然后再临证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治疗。

百合病 [编辑本段]症状与由来病名。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精神病疑似症状。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编辑本段]百合病治疗的辨证论治 古籍论治《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 阴虚内热型论治【证见】 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或自言自语,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治法】 清心润肺。【方药】1.主方百合地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方:百合、生地黄各30克,生牡蛎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知母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服。2.单方验方甘百栀地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莲子心3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水煎服。 痰热内扰型论治 【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失常态,头痛而胀,心中懊脓,卧寝不安,面红,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治法】 清化痰热。【方药】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处方:黄连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竹茹2克,枳实9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瓜蒌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头痛者加菊花12克;热盛伤阴者加百合、生地黄各20克。2.单方验方除痰安寐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处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实、龙胆草、栀子各10克,淡黄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心肺气虚型【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头昏,短气,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治法】 益气安神。【方药】1.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龙齿(先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2.单方验方(1)明志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处方:石决明、草决明各3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疾藜各15克,菊花25克,荷叶10克。水煎服。(2)柔意汤(许成吉等《中国中医秘书大全》)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克,百合、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合欢皮各9克,陈皮2.4克。水煎服。 百合病治疗的其他疗法1.饮食疗法(1)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煲熟,后加入鸡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2)糯米小麦粥:糯米、小麦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调味服食。以上两方适用于各型百合病。2.预防调护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患病应及早积极治疗。 多向病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说服、开导,以消除患者的疑虑或紧张。 狐惑病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惑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 治疗舒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甘草可以逐渐改变郁热内蕴,避免发展。如见可疑的疮常为本病欲作信号,服龙胆泻肝汤可以防患于未然。发展下去,见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逐渐出现口腔、外阴甚至眼见溃烂则为狐惑病征兆,治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大枣,如肝火偏重者,如见躁、 易怒、头晕、耳鸣、便秘、溺短者,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李积敏博士认为本病是由阴虚火旺,热毒内蕴之变,治疗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生熟地、麦冬、白芍、龟板、阿胶、石斛等滋阴补肝肾壮水,以补其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丹皮、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相伍,滋阴降火,水火相济,再兼外洗外敷等法配合治疗,故取得良好效果。李积敏治疗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案: 忤某,女,36岁,已婚,市某厂职工,1988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口腔、下阴部溃疡,反复发作5年。患者于1983年5月分娩后,曾发热数日后,出现舌尖及双颊黏膜生针尖样或绿豆大小溃疡,服维生素C、B2、B6后消失,1个月后又复发口腔、舌生疮,且出现外阴多处溃疡,疼痛伴外阴瘙痒,进行性增大,有脓性分泌物。四肢皮肤结节性红斑,曾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先后3次住院,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时而更重。刻诊:呈慢性病容,体检无殊。两眼涩痛,视物不清,行走困难,口腔黏膜、舌边尖等处有多个绿豆大圆形溃疡。患者咽干口苦,心烦,头晕失眠,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妇科检查:外阴唇黏膜有多处黄豆大小溃疡,表面有灰白脓样物。血常规:白细胞4600/mm3,红细胞400万/mm3,血色素11g,中性63﹪,淋巴25﹪,单核3﹪,血沉为26 mm/h。西医诊断: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诊断:狐惑病 证属:阴虚火旺,热毒内蕴。治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生地20g,熟地20g,麦冬15g,白芍6g,阿胶9g(烊冲),龟板9g(先煎),黄芩12g,黄柏12g,黄连6g,柴胡6g,石斛9g,五味子6g,竹叶6g,丹皮12g,当归12g,生甘草9g。水煎服。10剂,1日1剂,2次分服。外洗药:当归15g,黄柏15g,银花30g,苦参30g,枯矾20g。水煎洗外阴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min左右。外敷药:五倍子10g,冰片1g。将五倍子炒黄与冰片共研极细末,外敷外阴患处溃疡面。前药外洗后即敷。7月29日复诊:服药10剂后,疼痛大减,心烦、口苦已减,精神较佳,查溃疡也大为好转。继服上方10剂。8月9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及外阴溃疡基本愈合。前方去生地、丹皮、柴胡、竹叶、石斛,加茯苓、白术等,再服6剂。8月16日四诊:诸症痊愈。嘱其服成药知柏地黄丸两盒。随访至今未复发。

百合病听起来还是蛮奇怪的,这可不是什么鲜花,这是一种病,那么白合病到底是什么病症呢?应该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介绍下吧!

什么是百合病?  百合病,就是神有所思,神有所苦,健康不像健康人,患者不像患者等特异临床症状,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收治这名女子的主治医生谢旭东表示,该女子来就医时是因为有便秘困扰,并且曾吃健康食品帮助排便,虽然会连续2、3天拉肚子,但是又会便秘,她并曾经去很多大医院检查,怕肠子有病变还做了大肠镜检查,都没有问题。

这名女子不只是有便秘的问题,谢旭东医生指出,她还有胃食道逆流与失眠问题,若是有感冒,就觉得胸闷会喘不舒服,去看了西医很多科别,最后是被诊断有自律神经失调,并开给她安眠药与抗焦虑药,做症状治疗,因为自律神经失调不是一个病,而是很多症状的总称。

谢旭东医生进一步指出,中医认为,自律神经失调是百合病,主要是因为个性所引起,百合病的病人容易紧张与焦虑,总是会有求好心切的情形,而且凡事不能拖、要快,是由情志引起的疾病,中医则认为会肝气郁结。

肝是总管全身气机,谢旭东医生解释,气通不通都由肝来管,气是全身从头到脚都要通,否则就会痛,而这位女子就是因为气滞的问题,以致引起诸多不适症状,所以要从疏肝理气方式来改善,可以用中药逍遥散与小柴胡汤等疏肝药物来做调理。

谢旭东医生并指出,便秘也不会只用大黄之类泻药,而是会配合种仁类药物,因为富含油脂类药物,大便才不会干,这类润肠通便药如杏仁、栝蒌仁与薏仁等,大约吃2周药就可以改善便秘,而这名女子在经由服用疏肝理气药与安神药四、5个月后,抗焦虑药已减半,失眠药也不需要天天吃了。

(1)百合鸡蛋糖水:

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煲熟,后加入鸡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

(2)糯米小麦粥:

糯米、小麦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调味服食。以上两方适用于各型百合病。

你这是问题高手,这样的大问题得中医学高手才能做的出来,你自己研究研究吧。简而言之,百合病为癔病,情志抑郁,病淤滞心肺脉,虚耗精液,阴虚内热,调法以开宣肺气清热养阴方面治疗。除中药外配合针灸刮痧疏通心肺气机,效果应该不错。狐惑病楼上讲的很清楚了,就是现代的白塞氏综合征,为下焦湿热蕴结引起,跟情志郁结也有较大关系。两者相同之处是情志郁结,阴虚内热,不同处是百合病淤滞于上焦心肺,狐惑淤滞于下焦肝肾经脉。

中医脑病的病机分析论文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脑科学的发展受到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医学对脑及脑病的认识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脑科学成为生命科学前沿的今天,对中医脑病学的继承和发扬更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意义。为此,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中医脑病学术领域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学者们组成编委会,力求在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中医脑病学术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一部具有科学、实用、全面、系统、新颖、高级、现代的《中医脑病学》专著。一、本书在全面系统地总结现代中医脑病学术成就和经验、吸取历代中医脑病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和鲜活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脑病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即保持中医脑病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更注重中医脑病学的实践性、创新性,尤其应着力体现出中医脑病学学科体系的多层次、多形式、纵横结合的动态辨证论治体系。二、全书分为上篇总论、中篇中医病证、下篇西医病症及附篇现代研究四部分。全书收集中医病证37种,西医疾病49种,总计160余万言。三、总论系统阐述中医脑病理论发展简史,脑的生成与功能,脑与气血精津、五脏、奇经八脉的关系,以及脑病的病因病机、诊法与辨证、治则与治法、护理和养生、康复,其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关于脑病的“病因病机”、“诊法与辨证”、“治则与治法”以及“护理和养生、康复”等章节,不仅使理论与临床互相印证,还使许多临床经验在理论上得以深化,从而为中医脑病辨证论治开拓了思路。四、中篇是中医病证部分,其编写体例分为无标题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诊疗权变、转归与预后、护理与调摄、预防与康复、医论提要、医案选粹等十项,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蔚成一体。

中医肾病的病机分析论文

慢性肾炎患者的朋友往往容易出现水肿、排尿困难、肝肾阴虚等并发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专家提醒广大患者朋友,既要配合医生做好慢性肾炎的治疗工作,也不要低估疾病的并发症。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持续存在,易复发。目前对于慢性肾炎蛋白尿还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作一综述。此病属于虚实夹杂,虚实夹杂。虚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实有外感、水饮、湿热、血瘀、温浊、热毒。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脏腑以肾、脾、肝为主。本病的辨证分型可分为四型:脾肾两虚夹湿浊;脾阳虚水盛型;肝肾阴虚湿热;阴虚热毒两虚。从蛋白尿来看,无非是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无论是气血两虚还是阴阳两虚,都可以影响脾肾藏精摄精的功能。就致病因素而言,有湿热、风邪、血瘀等。至于这些因素与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因果关系应具体分析。部分患者蛋白尿持续时间较长,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健脾补肾等方法难以见效。但是蛋白尿加清湿热的药物后可以很快消失。再比如有的患者体内有感染病灶,导致顽固蛋白尿,或者有的患者曾一度蛋白尿转阴,导致感染复发。仍有许多患者因感冒未愈而出现蛋白尿,或因感冒使蛋白尿转阴而复发。这说明外感风邪对蛋白尿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此外,血瘀对慢性肾炎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慢性肾炎病程长,符合传统的“久病入络”和“久病必致血瘀”的理论。但瘀血建立后,蛋白尿往往顽固难消,除非是活血化瘀,否则不可能有效。堵塞肾络,精气不能通畅,受阻而溢,精气稍泄而形成蛋白尿。如疲劳、精神刺激等。还可能使蛋白尿难以消失或复发。总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如气虚血虚、肝功能异常、疾病和病原体的干扰等。大大增加了慢性肾炎的辨证论治难度。

肾的病机,即是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组织之一,由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 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肾阳、肾气、肾阴、肾精等方面。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主水功能。藏精功能失调,则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从而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机能不良;若肾主水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出现尿少,或聚水而为水肿或腹水、或为多尿、小便清长,甚则小便失禁等。 应当指出,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的病变中往往只言精气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所以,肾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等方面。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这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的精和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分述如下: 肾精亏虚 肾气不固肾的阴阳失调 肾阴与肾阳,分别代表着肾的生理活动中的寒与热、静与动、降与升、入与出等对立的状态,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方能维持肾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肾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肾阴亏虚、肾阳虚损及命门相火妄动等方面。分述如下: 肾阴亏虚 肾阳虚损 命门相火妄动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伤及各脏之阴,且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亦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伤肾精肾阴,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而命门相火亢盛,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之病理表现。可见形体消瘦、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症。 肾阳虚损,实即命门火衰。但在临床辨证中两者则有轻重程度之别。肾阳虚损,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或由房劳过度,肾阳损耗所致。其病理表现是阳虚则无以养神柔筋;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可见各脏腑组织器官机能衰弱征象并有明显的虚寒之象。 肾阴虚,命火妄动,则精关被扰而失固,阴虚阳亢则性机能亢奋,故可见性欲亢进,以及遗精、早泄等病理表现。阴虚则内热自生,故可见五心烦热。阴虚不能敛阳,心神难以入舍,故见少寐多梦等病。 肾病常见症状 肾病临床常见症状有阳痿、滑精、早泄、遗精、腰冷痠痛、下肢痿软、气喘、耳鸣耳聋、骨蒸潮热、虚烦失眠、健忘,或水肿、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尿等。其发生机理分析如下: 肾病临床常见症状发生机理阳痿、滑精、早泄、遗精此皆生殖机能衰弱的表现。肾阳虚衰,命门不足,不能鼓动则阳痿;肾气虚损,精关不固,失其封藏固摄之权,精液不交而自流,则滑精或早泄;因梦而遗,谓之遗精,多由肾阴虚,相火妄动所致。腰冷痠痛、下肢痿软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的阳气虚损,肾精不充,则不能温煦或滋养腰膝,或寒湿、湿热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冷痠痛、骨软无力、下肢瘦弱。气喘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气虚损,失其摄纳之权,气浮于上,不能纳气归元,故见呼多吸少而气喘。耳鸣、耳聋肾开窍于耳,肾精可生髓充脑,脑为髓之海。肾阴虚,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则脑转(眩晕)耳鸣如蝉,虚甚则耳聋失聪。骨蒸潮热肾阴不足则肺阴虚损,肺肾阴虚,阴不制阳,则虚热内生,而见骨蒸潮热。虚烦失眠、健忘多由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心神不能入舍,则虚烦而难寐。肾精亏虚,髓海不充,轻则记忆力减退,重则健忘。小便不利、尿闭、水肿多由肾阳虚损,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液不能蒸腾气化或下输所致。水液排出不畅,则小便不利;气化障碍则尿闭不通;水邪泛滥于肌腠,则发水肿。 尿频、遗尿多由肾气虚衰,封藏固摄失职,膀胱失约所致。

中毒病的中医病机分析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摘要

由于我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养身,也很注意身体健康,但对于这些了解的不多,自己想多知道一些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学期选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上了后觉得真的很有益,对平时生活和健康能给很多指导。

这门课是由医学院开的,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很不错,分别给我们讲了他么自己从事的领域的相关知识。我自己对中医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方面,写一下我上了这门课的收获。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中医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我对中医的理解:一、中医简介,主要从起源、特点、哲学基础几个方面阐述;二、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藏象学说:概论、肝脏、精气血精液、体质几方面;四、病因病机主要是外因、内因等;五、中医治疗 方法 ,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六、针灸学基础,主要有筋络、腧穴、十四经血、经外奇穴;七、四诊,即指望闻问切。

二、正文

(一)、中医简介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 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正是在这个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成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五行学说自引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其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中医学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古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构筑成一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促进和推动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说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其用到的一些概念也是对立的。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但其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阴阳对立制约,最终达到对立与制约的动态平衡。将中医应用于医学能帮助人医治疾病。阴阳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五行各有特点,均处于运动变化中。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三)、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也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精、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四)、病因病机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分为外因、内因、其他因素。外因包括六淫、疠气;内因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其他原因有痰饮、淤血。病机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这些均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

(五)、中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中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草药,几乎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这个与西药是相对的。中药可内服,外用、注射、外栓。针灸有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颅脑脊髓损伤、运动系统创伤、疼痛的功效。推拿是指在人体一定部位,运用各种不同手法和进行特定性肢体活动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六)、针灸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功能:阐释病理: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的作用。指导诊断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某些特殊的穴位会有特殊的意义,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七)、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闻诊主要从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几个方面。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 其它 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 经验 的 总结 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 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 思维方式 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中医科分类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历史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健康与疾病的定义

(1) 关于健康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不同时期,人们赋予健康的内涵不尽相同。健康在词典里的定义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这是 "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由此可知,"健康"既包括体能健康也包括精神健康,即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的健全和不虚弱,在生理上没有疾病,在心理和精神方面保持平衡状态,还包括人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与社会和谐相处。新的健康概念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结合、个体与社会结合,是对健康的全面定义。

(2)关于疾病

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疾病,有如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定义是适用的,如伤寒可以表现为一定时间内体温和血中"伤寒血凝素"(抗体)的增高。但是,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这一定义就不适用。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疾病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误划为疾病。缺氧时才出现症状的镰状细胞性贫血,就表现为适应能力的缺陷。对许多精神病人,特别需要考察其与环境的协调能力。但是适应功能的不良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

二、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1、人体生物学因素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在影响和制约人体健康的诸多生物学因素中,主要有遗传和心理两种因素。

(1)遗传因素

后代形成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称为遗传特征。遗传不仅使后代在形态、体质以至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和亲代相似,而且还把亲代的许多隐性或显性的疾病传给了后代。某些遗传病不仅影响个体终身,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对于遗传病,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如提倡科学婚姻,用法制来制止近亲结婚等。

(2 )心理因素

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肿瘤等。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人们适应环境的良好表现。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空气、阳光、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粮食、蔬菜、鱼肉、食盐等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

大自然在为人类提供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广泛存在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空气中的污染物、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质等。另外,气候的突然变化(如酷暑、严寒、气压、空气湿度异常等)也会影响人体健康。

( 2)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生产的成果(例如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例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风俗,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发达国家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进行过详细的调查,认为20 世纪7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中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已变成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以及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等,而这些疾病的起因都与人们滥用酒精和药物、过度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

4、卫生保健设施因素

保健是包括对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内的康复训练、普查疾病、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预防伤残以及健康 教育 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健全的社会保健制度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保障。

5、体育锻炼因素

人体在适宜的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良性变化,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然而,运动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伤害;运动量过小,又达不到刺激体内各组织器官,从而提高生理功能的目的。因此,体育锻炼要想获得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其科学性。

三、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和六大营养素相关知识谈预防疾病

1、食物和健康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出现情绪不稳定,体力不支,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此外,我在夏天的时候,很容易出汗,稍微一运动,整个人就像是洗了淋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这与日常饮食及六大营养素的摄入有很大的关系。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 措施 。

食物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从食物中吃出健康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饮食的要点就是: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饮食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有丰富的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适量的食物纤维,用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必须微量元素和水。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源来实现。

人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合理的膳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全身各部位、各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l)热能青少年生长发育快,活动量大,故对热能的需要量较多,平均每天需要热能大约2800卡。

(2)蛋白质青少年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成年人多,而且在质量上也比成年人要求高,每天大约需要蛋白质80~90克。青少年应多吃一些动物性蛋白,如蛋类、乳类、瘦肉类及动物肝脏。另外,还应将动物性蛋白分配到三餐中吃,不可集中在一顿饭吃,以防增加胃肠道负担。

(3)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A缺乏,会患夜盲症、干眼病;维生素B;缺乏,会患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2缺乏。会患口角炎、舌炎;维生素C缺乏,会患坏血病;维生素D缺乏,则影响其骨能发育等。为此,青少年最好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

(4)无机盐:青少年需要有足够的钙、磷、铁、碘等元素。钙和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材料,青少年缺少了钙和磷,骨骼发育就会出现障碍,严重时可患软骨病。铁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增长,血量逐渐增多,需要的铁也就较多,如果缺铁就容易发生贫血。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甲状腺素能促进机体代谢和神经骨骼的发育。青少年如果食碘不足,就会出现身材矮小,智力迟钝。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营养是疾病的温床。虽然有些疾病是由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作用所致,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肥胖、营养不均衡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因素。我们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营养健康理念,真正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2、饮水和健康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我不爱喝水,经常一天也喝不了一杯水,也常常以果汁、咖啡代替水,通过学习健康疾病与预防,我了解到饮水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六大营养素之一,它分布于:1、细胞内液(细胞质)2、细胞外液(血清)3、固体支柱组织(骨)。水占成人体重的比重约60%(有人说是70%,这个是不确切的),女性和男性稍微有点区别,只有50%多,因为脂肪多。温带居民每天吃流质食物2500毫升(根据季节和年龄不同可有所调整),一半来自水,一半来自食物,来自水的一半千万不要丢。

(1)水能防传染病

呼吸道是我们人体第一道防线,如果水补给少,呼吸道粘膜细胞因缺水而萎缩,分泌黏液就会减少,粘附病毒能力随之下降,细菌非常容易进入我们体内引发流感、气管炎等疾病。如患流感,须多饮水,可稀释病毒!

(2)•水能防肝癌

中国现在很重要的成就—防肝癌。其中,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肝癌,是癌症之王。肝癌患者中国占全球一半,每年发病35万人,死亡32万人,死亡率非常高,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沿海地区,都是我国肝癌高发区。肝癌与水污染关系密切。

乙肝、丙肝病毒污染水。吃入生的或未煮透的海产品能引起病毒性肝炎。水遭到污染后,富含各类营养,使水中的藻类繁殖快。其中最常见的蓝藻,带剧毒,可引发中毒性肝炎。水和食物被黄曲霉毒素(霉玉米、霉粮食中含量最高)污染,也能引发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为肝癌危险因素。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肝癌患者?因为中国人口密度大,而且清洁程度不高,污染非常严重,所以中国是全世界肝癌最多的地方,是最危险的地方。一个月前在广州开肝癌的防治会议,提出了这些新的数据和观点。

(3)水能防心脑血管病、泌尿系统结石和关节痛

喝水不足或不主动喝水,(特别是老人)导致身体缺水,会加快脏器衰退;喝水不足,使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由于缺水凝聚黏度高,造成供氧不足,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堵住脑血管引起脑中风、血栓堵住心脏的冠状动脉,引起心肌梗塞。多饮水可减少此过程。有些老人的“中暑”与此有关(301医院证实)。希望我们老人家可要注意,天天早上要喝一杯水,最好是喝活性水。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具体的我也不知该怎么说,给个思路吧:大医上可医国......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中医中暑的病机分析论文

中医对中暑的分型与防治

夏季酷热难耐,现代生活条件和环境都较好,很多家庭和工作场合都有空调,于是很多人认为“中暑”很少,离我们远了,而“空调病”越来越多。但你们知道吗?我们常说的“中暑”是中医对中暑概念的狭义理解,而“空调病”中有一部分也属于“中暑”范畴。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对中暑的分型与防治的知识,欢迎阅读。

首先,明确一下中暑的`概念。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中医将中暑为:阳暑、阴暑、暑厥和暑风四个类型。通常我们判断中暑,是有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较长这样的经历,症状可能表现为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中暑类型之一,中医称之为“阳暑”。此外,大家很少听说的是中暑的另一分型为“阴暑”。明代名医张景岳把暑天着凉称为“阴暑”。顾名思义,就是夏季暑湿较重的季节,喜欢贪凉饮冷者,包括整日待在温度较低的空调环境下,睡眠时温度过低,以及喜欢吃冰箱拿出来的食物,如冷饮、冰冻西瓜、冰冻饮料、冰冻绿豆汤等等,都是阴暑的致病因素。“空调病”部分人群可以列为阴暑范畴。症状常可表现为: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欲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中暑类型之三为“暑厥”,症状表现为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这类中暑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通常为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或暴露,补充水分不足,加之体弱者可发生此种情况。最后一个类型为“暑风”,表现为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红绛,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由此看来,后两种类型,即暑厥和暑风最为严重,常可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预防中暑。首先,应选择清淡爽口、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绿豆粥、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夏季瓜果较多,既富于营养,又清淡无腻味,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如西瓜、柠檬、葡萄、菠萝、山楂、水蜜桃和杏子等。如果已经中暑,可将上述水果榨成果汁,在冰箱中稍降温后少少给病人服用,不可一次大量服用。在对动物性食物的选择上,可选用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品进行清补,如海参、黑鱼、泥鳅、甲鱼、龟肉、鲫鱼、鸭肉、鸭蛋等。用这些食物作为原料,可做全鸭冬瓜汤、解暑益气汤、砂仁鲫鱼汤等多种药膳。炎热的夏季不宜食用热性食品,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雀肉、辣椒、花椒、白酒等。不宜食用油腻食品,如花生、芝麻、核桃、年糕、糯米、粽子、油条、和奶油蛋糕等。冰镇汽水、浓茶、咖啡等也不宜饮用过量,以免妨碍脾胃功能。吃生冷瓜果和凉菜时,要注意卫生,以防食物中毒。

中医对于中暑的处理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包括:穴位疗法、刮痧疗法、刺血疗法和擦药疗法;内治法就是服用中药。

1.穴位急救法

取温开水(或用糖开水)一杯给病人饮下,并扶到空气清新阴凉的地方,当患者出现热昏厥情况,可用一茶匙食盐混合600毫升左右的水慢慢饮下。

取穴:按摩太阳穴(有药油更佳,如风油精);如晕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间上1/3处);舒缓胸口不适,可加按内关穴(腕纹上二寸)。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头顶部两耳尖边线之中点)、涌泉穴(足底心前1/3处),可令病人尽快苏醒。可用西瓜皮或湿毛巾为患者抹身,加速体温下降。

2.刮痧疗法

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必须尽快进行刮痧治疗。通过背部自上而下进行刮痧,使邪气下降,经络中的气机得到通畅而正常运行,所以痧症得以痊愈。在进行刮痧之前,先用热水一碗,加入香油或者精油两匙,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着力,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

3.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4.擦药疗法

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轻度中暑。 5.内治法 阳暑常用清暑益气汤、清络饮、宣白承气汤等;阴暑常用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等。暑厥和暑风可用安宫牛黄丸等。

总之,预防永远胜于治疗。了解了中暑的发病因素,即可避开这些因素进行预防;明白了中暑的不同类型的症状,即可轻松的判断是否中暑,并助于正确、有效的去处理,而不至于南辕北辙。当然,严重者有危机生命可能仍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最后,引用《素问注证发微》中的话:“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祝愿大家健健康康度过夏季。

一、中医是如何解释中暑的?中医上的中暑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中医解释说:中暑往往是在高温还伴随着高湿或烈日暴晒时间过久的环境下,然后因为中枢性的体温调节功能产生了障碍,而发生的一组急性的热病。

二、中医认为夏天这个季节暑气当令,气候非常炎热,人们要是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的话,会伤及到自己的身体,天气太热了就会乘虚而入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会生病中暑。万一发生中暑的时侯,应该要尽快去医院求助,避免引起休克以及肾脏衰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中医一般都采用以下辨证论治的方法,一般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发生中暑常见的症状包括身体发热、全身没力气、皮肤特别热、头晕、很恶心、想呕吐、胸很闷、特别烦躁、血压下降等。重症病例的症状包括有头痛剧烈、甚至昏厥、昏迷等。中暑主要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着这3种情况。

四、人们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人们首先会出现“先兆中暑”这种情况,“先兆中暑”的症状表现为多汗、口非常渴、全身无力、头晕眼花、非常恶心、心悸、注意力没办法不集中、四肢会发麻、动作不协调等。这时侯如果及时将中暑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及时补充水和盐分的话,短时间内就可以恢复正常。

五、如果上述的症状加重的话,那就是轻症中暑的症状,患者的体温就会升高到38℃以上,患者的面色就会变成潮红或者是苍白的颜色,如果患者出现大汗,皮肤非常湿冷,脉搏很细弱,心率非常快,血压下降的一系列症状的话,患者有可能是轻度中暑,患者需要及时处理,并且需要休息几个小时。

六、中医认为有三类人非常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一个是体内湿气多,一个是肺胃有热,还有一个是阴虚的体质。以上中医所说的这三类人非常容易中暑,一般是脾胃功能虚弱导致的。

中暑往往是由于在高温、高湿或者是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者是进行体育运动,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轻症中暑的患者,及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补水对症治疗之后往往可以痊愈。

火与热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常混称。进一步比较,火与热仍有所区别。一般说来,热轻而火重。温为热之渐,火是热之极。由于温邪也是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温热又常并称。火、热、温邪致病,常有易伤阴津,动风、动血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眠,神昏谵语,甚则躁扰发狂。或生疮疡疗毒,或吐血,衄血,发斑疹。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病机分析火、热、温邪入气分则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入营血,则烦躁不眠,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疹;热扰心神则神昏谵语,甚至躁扰发狂;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则生疮疡疗毒;舌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候。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为娇脏,最易伤肺。燥邪致病常有凉燥、温燥之分。主要临床表现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烦,舌干苦黄,脉浮数。凉燥: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舌白而干,脉弦涩。病机分析温燥多因初秋气候炎热、干燥,燥与热相合迫于肺卫,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证。燥伤津液,则见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心烦;燥伤肺系,可见干咳少痰;舌干苦黄,脉浮数,都为燥热之象。凉燥多因深秋气候变凉,寒邪与燥邪相合而致病。燥寒侵袭肺卫,故既有恶寒、无汗、头微痛等类似风寒表证的现象,又可见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等燥而兼寒的症状;舌白而干,脉弦涩都为凉燥之证。 湿邪重着,粘滞,易耗伤阳气,阻遏气机,其病变常缠绵难愈。湿邪致病有伤湿、冒湿之分。主要临床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闷,口不渴,身体困重而疼痛,发热,身体倦怠,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头重如裹,四肢懈怠,遍体不舒,脉濡弱。如果侵犯关节,则关节屈伸不利,酸痛重着,活动受限。病机分析伤湿,是湿邪侵犯肌表之证。湿邪重着、粘滞,伤人后,阻遏气机,当清阳被遏时,就会出现头胀头痛,胸闷不适,身重疼痛,倦怠乏力等症状;湿困肌表,卫阳被郁,故见发热,湿为阴邪,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乃湿邪为患之象。冒湿,多指行居于云瘴山岚,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故头重如裹;湿性重着故四肢懈怠,遍体不舒;湿邪侵入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为病多见热象,暑邪易耗气伤津,且多夹湿,与湿邪相合为病。暑邪致病有伤暑、中暑之分。主要临床表现伤暑则恶热,口渴,汗出,身体疲乏,小便黄,舌红,苔黄,脉虚数。中暑则出现卒然昏倒,发热,大汗淋漓,口渴,气急,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病机分析感受暑湿之邪、耗伤津气则为伤暑。暑性炎热,迫津外泄,出现恶热、口渴、汗出、尿黄;气随汗泄,则身体疲乏,脉虚数;暑热炽盛,可见舌红、苔黄。中暑多为夏季人在烈日或高温下劳作过久所致。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热伤及筋脉,筋脉拘急,故见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暑热灼伤营阴,则舌绛干燥,脉濡数。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阻碍人体气血运行,导致各种病证。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喘促,苔薄白,脉浮紧。或见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见腹痛肠鸣,腹泻,呕吐。病机分析寒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络,则头身疼痛;皮毛受邪,内含于肺,肺宣降失司,出现咳嗽,喘促,寒袭肌表则脉浮紧,苔薄白;寒邪凝结,郁结经脉,阳气受损,阻遏气机,则肢体拘急,关节冷痛;寒邪入里,损伤脾胃之阳,升降失司,运化不利,故见腹痛肠呜,腹泻,呕吐等症。 风性轻扬开泄,易侵犯机体的体表;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具有起病迅速、变化多端、游走不定的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身疼痛,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皮肤见红色丘疹,时发时止,瘙痒难忍;或见肢体关节疼痛,或见颜面麻木,口眼歪斜。病机分析风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伤人卫气,卫气不固则发热恶风,汗出,头身疼痛;肺合皮毛,肺卫受邪,故咳嗽;风邪犯卫未及深入故见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于肌肤,故可见红色丘疹,时发时止,瘙痒难忍;风袭经络阻滞于经脉关节则肢体关节疼痛,颜面麻木,甚至口眼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