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解放军医学杂志青年编委

发布时间:

解放军医学杂志青年编委

眭维国眭维国出生于1964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文名:眭维国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64年6月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职业: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主要成就: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代表作品:《器官移植内科学》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基本信息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6月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专业:外科学(泌尿外)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导师类别:专业学位型最后学历: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外科学专业硕士学历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任职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医院主任医师,肾脏科主任,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器官移植学会常务委员、器官移植内科学杂志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科研简介概述主持开展了全国例数最多的在线式透析病人血容量监测工作,主持肾移植高致敏患者应用多种血液净化方法清除肾移植高致敏患者体内抗体研究,使该类肾移植受者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在国内首次采用交叉反应组配型为PRA阴性患者进行供受者配型,同时在军内最早为高致敏人群采用交叉反应组配型,显著提高供受者HLA相配率,上述两项研究均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在肾移植研究方向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编《器官移植内科学》,参编《器官移植并发症》,《肾脏替代治疗学》,《临床医学动物实验基础理论与方法》等专业论著。于2004年获得军队医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军区医学科技创新一等奖,2006年军队医学成果三等奖,2007年军队医学成果三等奖。于2008年发表的关于肾移植排斥反应研究方面的SCI文章,并获得卫生部、广州军区以及广西科技计划基金课题三项。于2006年先后被被聘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肾脏学组成员,广西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器官移植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器官移植内科学》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特约编委。于2005年起任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近3年来共主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参编《器官移植内科学》,《肾脏替代治疗学》,发表论文11篇(第一作者),其中SCI论文2篇(第一作者)。主要研究方向1、肾脏移植排斥反应分子生物学机理2、肾脏、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术表学术专著《器官移植内科学》2009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获奖情况1、致敏与非致敏患者肾移植配型研究获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颁发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高致敏人群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预防获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颁发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肾移植排斥反应分子机理系列研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研课题1、广州军区课题“军事损伤所致MODS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研究”,项目起止时间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课题经费12万。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IgA肾病患者B淋巴细胞编程紊乱机制的研究”,项目经费8万元。目前可支配总经费:20万元

杂志总编辑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编委会顾问委员为中国工程院程天民、黄志强、鞠躬、黎介寿、黎磊石、卢世璧、王正国、王志雯、吴孟超、姚开泰、俞梦孙、钟世镇院士,编委及审稿专家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以及全军和国内外医学领域各学科的著名专家教授。

1917年3月3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36年 毕业于省立南京女子中学(育群中学,今南京市中华中学)。1936~1940年 在国立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学习并毕业。1940~1941年 任国立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教员。1942~1945年 任兰州中央医院护士长及护士督导员。1945~1947年 在成都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师资进修班进修。1947~1949年 任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教务主任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1949~1961年 任兰州军区总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校长。1950~1986年 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61~1969年 任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1969~1978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医务处副主任。1978~1984年 任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1979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护理专业业务组组长,兰州军区医学委员会常委。1983年 任《中华护理杂志》副总编。1987年 任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1988年 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兰州金城联合大学兼职教授。

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百度百科—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您好,建议您去相关的专业学术网站或者是论坛上进行相关咨询。

杂志总编辑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编委会顾问委员为中国工程院程天民、黄志强、鞠躬、黎介寿、黎磊石、卢世璧、王正国、王志雯、吴孟超、姚开泰、俞梦孙、钟世镇院士,编委及审稿专家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以及全军和国内外医学领域各学科的著名专家教授。

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哪些

眭维国眭维国出生于1964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文名:眭维国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64年6月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职业: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主要成就: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代表作品:《器官移植内科学》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基本信息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6月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专业:外科学(泌尿外)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导师类别:专业学位型最后学历: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外科学专业硕士学历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任职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医院主任医师,肾脏科主任,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器官移植学会常务委员、器官移植内科学杂志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科研简介概述主持开展了全国例数最多的在线式透析病人血容量监测工作,主持肾移植高致敏患者应用多种血液净化方法清除肾移植高致敏患者体内抗体研究,使该类肾移植受者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在国内首次采用交叉反应组配型为PRA阴性患者进行供受者配型,同时在军内最早为高致敏人群采用交叉反应组配型,显著提高供受者HLA相配率,上述两项研究均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在肾移植研究方向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编《器官移植内科学》,参编《器官移植并发症》,《肾脏替代治疗学》,《临床医学动物实验基础理论与方法》等专业论著。于2004年获得军队医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军区医学科技创新一等奖,2006年军队医学成果三等奖,2007年军队医学成果三等奖。于2008年发表的关于肾移植排斥反应研究方面的SCI文章,并获得卫生部、广州军区以及广西科技计划基金课题三项。于2006年先后被被聘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肾脏学组成员,广西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器官移植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器官移植内科学》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特约编委。于2005年起任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近3年来共主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参编《器官移植内科学》,《肾脏替代治疗学》,发表论文11篇(第一作者),其中SCI论文2篇(第一作者)。主要研究方向1、肾脏移植排斥反应分子生物学机理2、肾脏、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术表学术专著《器官移植内科学》2009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获奖情况1、致敏与非致敏患者肾移植配型研究获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颁发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高致敏人群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预防获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颁发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肾移植排斥反应分子机理系列研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研课题1、广州军区课题“军事损伤所致MODS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研究”,项目起止时间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课题经费12万。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IgA肾病患者B淋巴细胞编程紊乱机制的研究”,项目经费8万元。目前可支配总经费:20万元

空军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空军首席专家,国家级师承制导师。全军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中心主任、少将军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中医学会副会长、顾问;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名誉主席; 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七届国际疼痛会议金牌奖等诸多奖项。1942年2月出生,1960年入伍,1965年入党。技术一级,少将军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科)工作近40年。2001年12月被空军聘任为首席专家。担任《解放军医学杂志》 、 《中国骨伤》 、《航空军医杂志》等杂志编委。2007年5月被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军队国医名师光荣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空军优秀知识分子”、“全国百名优秀医师”、“九五”期间空军医药卫生突出贡献专家;

邱景富 副院长(主持工作)邱景富,男,1967年5月出生,199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预防医学博士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教授职称。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的分子耐药性与环境微生物控制。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加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厅校级课题。共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 收录10篇。完成省级科研成果3项,1项获得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解放军医学杂志》特约编委,卫生部预防医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卫生微生物学》副主编。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分会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卫生局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周荣华 书记周荣华 男、1955年10月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调重庆医科大学(原重庆医学院)工作,先后在设备科任副科长、科长,设备处任副处长,机关总支任副书记、书记,检验医学院党总支书记,2011年10月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蒲 川 副院长蒲川,男,四川人,1968年6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会员,重庆市部门级“五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重庆市卫生政策支持专家。199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从事医事法学、卫生政策研究。先后承担卫生部、WHO、最高人民法院、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市科委、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教委等10余项研究课题;出版专著2部;总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事法律专业系列教材1套,主编教材3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卫生政策与法制研究钟晓妮 副院长钟晓妮,,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第二届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与《医学教育探索》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近年,主要从事居民健康、卫生服务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研究。参编了国家级统编教材6本、专著5部,先后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等项目10余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了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我国西部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减少HIV新发感染的可行性研究”;主持研究项目《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获重庆市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何俊琳 副院长何俊琳,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遗传优生教研室主任。重庆市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生物学组西南组理事。主要从事遗传与优生学、医学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方向涉及:①胚胎着床及其发育的分子机制;②遗传性出生缺陷临床诊断及其发生机制和预防;③环境与生殖健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儿童基金会项目3项,重庆市科委项目2项、以及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人口与计生委等厅局级项目5项。作为主研人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卫生部、国家计生委规划教材4本,专著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尹定洪 副院长尹定洪,男,湖北人,1969年3月出生,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1992年、1998年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分获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和卫生统计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先后参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七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等学校和重庆市重大、重点教改项目并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现分管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编委

1982年~1991年 全军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 《消毒工作通讯》通讯编辑1988年 第三届《消毒与灭菌》杂志主编《医院感染》杂志编委1990年 广东省科委科学基金项目基础医学评审组成员第一军医大学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1991年 广东省流行病学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1993年~1997年 全军反生物战专业组副组长1995年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编委1996年 在“八﹒五”期间科技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第一军医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工程”学科带头人1996年~1999年 广东省学位评审组成员1996年~2000年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决策咨询专家组成员1997年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价评议组(临床医学I)评议组成员广州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决策咨询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顾问教授军队医药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1998年 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第一同委员会副会长第三届军队医药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 广州区联勤部卫生防疫队名誉教授1999年~2005年 广东省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主任委员2002年 国家科学技术部医学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厅医疗成果评审组预防医学组组长2002年~2005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省流行病学会主任委员2003年 中国医促会健康与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2010年 广东省热带病学会理事长

是核心期刊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解放军预防医学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和解放军预防医学中心主办的预防医学学术性刊物,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自然科学...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没有恢复收稿。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系军事医学科学院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主办的预防医学学术性期刊。《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前身为1983年1月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创办的《军队卫生杂志》,时为季刊,内部发行。1987年划归全军预防医学中心主办,并转为公开发行,成为全国性学术期刊。为了适应全军预防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经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于1988年更名为《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1年改为双月刊。

医学杂志青年编委

姚志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南京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省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主任,江苏省抑郁症诊疗中心负责人,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抑郁障碍学组组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精神病学)学术带头人、学科副主任。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工程(第二批),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2011年当选为中共江苏省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012年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编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青年编委,卫生部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文名姚志剑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毕业院校南京医科大学职业教授主要成就个人荣誉主要成就于1993年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病区负责医师、副主任医师等职。对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02-2005年在英国Sheffield大学神经认知与功能影像研究中心学习,并荣获英国政府优秀海外博士研究基金;2006年作为访问研究员赴美国Indiana大学精神系工作。植根于临床实践,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国内较早利用功能MRI 开展精神疾病发生机制研究,以及探讨抑郁症的神经网络基础。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题课题,组织实施精神疾病及心理疾病的诊断防治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第一个“基于抑郁症功能影像学客观指标的智能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精神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时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项目等基金资助项目和中英合作研究课题。国内外专业核心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中文核心。《中国全科医学》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了。在广大专家、作者及读者朋友们的长期支持下,《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再次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之“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创刊于199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期刊。

据2019年7月《中国全科医学》官网显示,《中国全科医学》编委会有编委126人,青年编委57人,国际编委10人,学术顾问1人。

收录情况

《中国全科医学》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

EMBiology数据库(EMBiology)、EMCare数据库(EMCar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copus数据库等收录。

擅长 胸腹主动脉瘤/动脉夹层等大血管疾病微创外科治疗,瓣膜和房颤疾病的外科微创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介 胡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副教授,亚洲心胸血管外科医师协会常务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成都市青年联合会青年委员。2014年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新秀奖”,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优秀青年医师最高奖“杏林奖”获得者。201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五.四”青年榜样(医疗)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生导师 2009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胸外科,同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受训,2012年7月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后回华西医院工作。2015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破格成为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医疗工作,诊治各类复杂重症成人心脏外科疾病经验较为丰富,并致力于新技术的探索和实施,在心脏瓣膜外科,房颤外科治疗和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颇有建树。尤其在各类主动脉疾病的腔内修复和杂交手术治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成功开展大量危重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杂交手术治疗,疗效满意。2015年底创新性地完成国内首例Bentall术后复发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全腔内修复治疗,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相关技术经验及结果已多次在国内外大型会议上做专题报告交流,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学术任职: 亚洲心胸血管外科医师协会常务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 成都市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青年编委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青年编委 科研成果: 主研方向为大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律失常机理研究及外科治疗,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机理和治疗。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科技厅课题资助。另作为主研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已发表SCI收录论文36篇,中文核心期刊20篇。担任多种SCI收录期刊的特邀审稿专家。2014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研先进个人,2016年获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

国内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杂交手术“一把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