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鼻咽癌靶向药物治疗论文

发布时间:

鼻咽癌靶向药物治疗论文

鼻咽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的上皮性肿瘤,位于鼻腔后端狭窄的管状通道(鼻咽腔顶部和侧壁)。原发肿瘤可能表现为光滑的黏膜隆起、散在结节伴或不伴表面溃疡,或者侵袭性的菜花样肿块。常见病变侵蚀入颅底,伴或不伴颅神经受累。由于海绵窦旁肿瘤侵犯,第Ⅲ、Ⅴ、Ⅵ和Ⅶ对颅神经最常受累。鼻咽癌常起源于咽隐窝,即Rosenmuller窝。由于该部位在临床上比较隐蔽,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由于这一较长的无症状期,或者在部分患者中由于误诊,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是局部和/或区域性晚期疾病。男性鼻咽癌的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对于高风险人群,发病高峰在50-59岁,此后发病减少。对于大多数低风险人群,鼻咽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为多发区。鼻咽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少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症状都是晚期了,所以早期发觉异常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鼻咽癌分为3种组织病理类型: ●角化性鳞状细胞癌:散发性鼻咽癌最常为这一亚型(WHOⅠ型); ●非角化性癌:这一亚型又被细分为分化型(WHOⅡ型)和未分化型(WHOⅢ型)。地方流行性鼻咽癌常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亚型(WHOⅢ型);这一亚型与EBV密切相关,并且具有比其他类型更好的预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005年,头颈肿瘤WHO分类中加入了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报道的此类病例很少,但此类病例因侵袭性临床病程和较差的生存率而令人关注。 鼻咽癌的发生原因 鼻咽癌的发生原因还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EB病毒感染 :研究表明,EBV 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大部分角化鳞状细胞癌和几乎所有未分化的鳞状细胞癌都有EBV 的存在。全世界大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均感染过EBV,但只有少部分人成年后有鼻咽癌的发生。EBV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机体免疫系统对EBV感染的控制作用及EBV逃避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是研究的重点。机体免疫系统对EBV 感染的控制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来实现,近几年研究表明,EBV不仅能感染B淋巴细胞,还能感染T和/或NK细胞,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I 。 ②化学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诱发鼻咽癌的一种原因,在广东调查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的微量元素镍的含量较低发区高,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中镍的含量亦较低发区高。动物实验表明:镍能1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生活中易接触甲醛的人群也容易患鼻咽癌。也有报道说,食用咸鱼及腌制食物是中国南方鼻咽癌高危因素,且与食咸鱼的年龄、食用的期限额度及烹调方法也有关。很多致癌化学物质如亚硝酸胺类、多环芳烃类及微量元素镍等与该病的发病均有一定关系。 ③遗传因素 :鼻咽癌病人有种族及家族聚集现象,如居住在其他国家的中国南方人后代仍保持着较高的鼻咽癌发病率,这提示鼻咽癌可能是遗传性疾病。鼻咽癌的治疗方案 同步放化疗是目前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局部晚期以及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单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不理想。基于此,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作为现有治疗手段的补充。 ●放疗(放射治疗):是早期鼻咽癌的主要一线局部治疗方法。选择对周围正常组织受损小,疗效较佳的放射线。对早期(Ⅰ期)患者,推荐单纯放疗,而非联合治疗。对于更晚期的肿瘤患者,与单纯放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降低远处转移率,并改善局部控制和总体生存率。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 1.分化较高的鼻咽癌如腺癌鳞癌I、Ⅱ级,恶性混合瘤的早期病例; 2.放射治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病灶局限于顶后壁或顶前壁或仅累及咽隐窝边缘而无其他部位浸润、无张口困难体质尚好者; 3.放疗已给予根治剂量,鼻咽原发灶尚未消失或出现抗放射现象者,休息一个月后可行手术切除。 4.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后不消退,呈活动的孤立性包快,鼻咽部原发灶已控制者,可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化疗(化学治疗):利用抗癌药物杀死癌细胞,发挥其作用的方法,是扰乱癌细胞的繁殖。主要用于中、晚期病例。放疗后未能控制及复发者,所以是一种辅助性或姑息性的治疗。常用的给药方式有三种:全身化疗、半身化疗、动脉插管化疗。常有药物有铂类(顺铂、卡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类、噻替哌、伊立替康、长春碱类、紫衫醇类、依托泊苷等。 ●分子靶向治疗:现目前主要有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帕尼单抗等)、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帕唑帕尼、舒尼替尼、索拉菲尼等),研究数据表明靶向治疗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在转移或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方案中,不作为首选推荐。●中药治疗:一般来说疗效较差,通常作为对症支持治疗,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 ●免疫治疗:鼻咽癌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过继免疫细胞治疗、EBV相关疫苗和提升宿主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 1.过继免疫细胞治疗采用的方法是将浸润到肿瘤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到一定数量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科莫利(Comoli)等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难治性,复发性EBV阳性鼻咽癌患者身上取得初步的疗效,且毒副反应较低。 2.利用疫苗对感染EBV的潜在鼻咽癌患者进行预防与治疗,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主要包括预防性疫苗与治疗性疫苗。贾(Chia)等利用修饰过的病毒或自体树突细胞携带EBV肿瘤抗原作为疫苗治疗鼻咽癌,临床试验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并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3.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抗体、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抗体、LAG3等抗体,用来解除肿瘤导致的免疫抑制。有研究显示鼻咽癌PD-L1阳性率高达95%以上,并且癌巢周围有大量的浸润性T淋巴细胞,提示PD-L1抑制剂在鼻咽癌中具有很大的治疗潜力。 近年来,国产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发展迅猛。国内的鼻咽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也相继开展,为鼻咽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试验都是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相关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开展,由当地的权威医生诊治和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观察和随访指导,并且所有试验相关的检测和试验用药费用均免费。以下是研究的主要入选及排除标准,供您参考 项目一:AK105在二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开展的单臂、开放、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 主要入排标准: 岁,ECOG 0-1; 2.组织病理学确诊的非角化性分化型或未分化型鼻咽癌性 (IVb 期),不适合接受根治性的局部治疗或治疗失败的转移性鼻咽癌(经一线、二线治疗失败的均可),但所有因药物不耐受而改变治疗方案的不算做治疗失败 ; 3.有可测量病灶(病灶>1cm或淋巴结短径>); 4.没有脑转移。 需提供资料:病理检查报告,CT报告单,出院记录,查血单子等 注:以上为主要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研究医生掌握。 如果您有意愿了解该研究更详细的情况,请点击链接: 项目二:评价KL-A167注射液在复发或难治性鼻咽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Ⅱ期临床研究 主要入排标准: 1.年龄≥18岁,ECOG 0-1; 2.组织病理学确诊为中分化或者未分化的局部复发/转移的鼻咽癌患者; 3.既往接受过一线含铂化疗(单药或者联合)和二线接受过单药或者联合化疗失败的临床Ⅳb期患者; 4.可测量病灶(病灶>1cm或淋巴结短径>); 5.没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不要甲亢患者。 需提供资料:病理检查报告,CT报告单,出院记录,查血单子,甲状腺功能检查报告等 注:以上为主要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研究医生掌握。 如果您有意愿了解该研究更详细的情况,请点击链接: 项目三: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鼻咽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主要入排标准: 岁≥年龄≥18岁;ECOG评分0~1; 2.初诊的晚期鼻咽癌(IVb期)患者,或不适合局部治疗或根治性治疗的复发鼻咽癌; 3.有一个可测量病灶(病灶>1cm或淋巴结短径>)。 需提供资料:病理检查报告,CT报告单,门诊记录,查血单子等 注:以上为主要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研究医生掌握。

应在具有治疗经验的临床肿瘤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勿私下盲目尝试,以免出现严重副作用反应。

鼻咽癌 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WHO统计,约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我国鼻咽癌的发病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地域聚集性,呈南高北低趋势,以华南、西南各省高发;种族易感性,在世界四大人种中蒙古人种高发,同时存在某些家族高发倾向。

诊断: 鼻咽癌临床表现可概括为 七大症状 为:鼻堵,血涕,耳鸣,耳聋,头痛,面麻,复视和 三大体征 :鼻咽肿物,颈部包块,颅神经麻痹症状。

1.鼻部症状:早期可出现回吸涕中带血或擤鼻涕中带血;时有时无。间歇性、进行性、继而持续性鼻塞;单侧,继而双侧鼻堵。

2.耳部症状:部分鼻咽癌早期可出现一侧耳鸣、耳闭塞感及听力下降,有时易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

3.颈部淋巴结肿大:60%的鼻咽癌患者首发症状为颈淋巴结肿大,开始为单侧,后发展为双侧。因此颈部肿块一旦发现应该引起注意。

4.脑神经症状:发生于 鼻咽咽隐窝的肿瘤,可破坏颅底损害脑神经,出现偏头痛、面部麻木、疼痛、复视、上睑下垂、视力下降等症状(Ⅴ、Ⅵ、Ⅱ、Ⅲ、Ⅳ对脑神经损坏);或可出现软腭瘫痪、进食呛咳、声嘶、伸舌偏斜等症状(Ⅸ、Ⅹ、Ⅺ对脑神经受损)。出现脑神经症状病情一般已不属于早期。

由于鼻咽解剖位置隐蔽,鼻咽癌早期可以无症状或不典型,仅在常规体检或普查时检出,或直至颈淋巴结转移才被发现,临床上容易延误诊断,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与体征时,应特别提高警惕,及时就诊检查。凡有五官症状或有头痛、颈部肿块或普查EB病毒抗体滴度,尤其是EA-IgA滴度明显增高者或来自于鼻咽癌高发区,或有鼻咽癌家族史者,均应作 鼻咽镜、影像学及病理学 等一系列临床检查,以便确诊、了解病变范围、提供临床分期依据和规划治疗方案,也作为今后疗效判定及随访基准。

治疗: 鼻咽癌多为低分化癌,癌肿位于鼻咽部靠近颅底神经、血管较丰富,周围解剖位置上的淋巴组织结构,外科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企及,不是单纯外科手术能控制的,手术的刺激和骚扰还有可能影响到病情的发展。因此,一直被列为单纯外科手术禁忌证,这一点并不是所有外科医师都能认识得到。

鼻咽癌对放疗十分敏感,目前鼻咽癌公认和有效的根治性 首选治疗手段为放射治疗 ,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NCCN2020指南,对于早期,也就是I期鼻咽癌多采用单纯放疗,而II期以上的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的最佳治疗方式尚有争议,包括采用同步放化疗。放疗的方式推荐调强适形放疗(IMRT)。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IMRT成为放射治疗的主要技术,鼻咽癌可以从IMRT中明显获益,局部控制率显著增加,同时可以降低急性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分子靶向药物技术以及以PD-1/PD-L1为代表的的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鼻咽癌在治疗上,不是外科为主的,而是以放射治疗为主。首诊治疗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很不恰当,手术不是鼻咽癌治疗的首选,而且既往经验证明是不利于患者的。在某些地方耳鼻喉医生采取鼻内窥镜手术切除的方法,仅适用于放疗后,鼻咽有限范围的局部复发病灶切除,少部分患者患者肿瘤残存或复发病例在符合手术治疗条件时,行手术挽救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预后: 决定治疗预后的因素众多。早期发现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早年放射治疗后5年生存率在50%左右。近10年来资料已显示鼻咽癌的放疗疗效有了显著的提高。早期病变的局部控制率可达到90%以上,采用IMRT治疗后,局部控制率显著增加,可达80%以上,鼻咽癌的5年总生存率可提高至80%以上。

1.患者相关性因素 年龄( 40岁 vs 40岁),性别(女性 vs 男性),人种(亚洲 vs 非亚洲),均认为与预后相关。

2.疾病相关因素 T和N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体积、颅底和颅神经受侵、椎前间隙受侵等是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

3.治疗相关因素 放疗的方式、总剂量、化疗与否,靶向治疗的使用等均可影响预后。

近年免疫治疗的使用,对部分复发/远地转移的患者生存获益,或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

4. 分子生物学相关因素 血浆EB病毒抗体和DNA水平,以及相关基因的改变与鼻咽癌的预后有显著相关性。

一、外科治疗外科治疗是采取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达到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早期没有转移和与重要脏器及大血管无严重粘连的肿瘤方面效果较好,但中晚期效果则不如早期。二、放射治疗放疗是利用同位素衰变和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治疗恶性肿瘤。主要适用于肿瘤全身扩散前、相对局限、对射线敏感肿瘤,如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鼻咽癌、喉癌、上颌窦癌、乳癌、脑瘤、皮肤癌等。肿瘤一旦扩散或局部侵润广泛,放疗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且放疗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近期或远期副作用。三、化学疗法化疗是利用化学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主要适用于对抗癌药物敏感性肿瘤及身体状况良好者,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主要有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减少等。四、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在X光机(或C型臂)、CT、B超等设备引导下通过穿刺针或导管插入人体肿瘤病灶或肿瘤供血血管注射化学药物,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但也可出现类似全身化疗后产生的副作用。五、其它疗法生物、基因、中医药疗法,多作为辅助应用或尚待发展,临床上多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此外还有如多弹头射频治疗、全身及局部热疗、激光、冷冻等方法,在治疗肿瘤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其应用范围较局限。

鼻咽癌靶向治疗利弊论文

鼻咽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的上皮性肿瘤,位于鼻腔后端狭窄的管状通道(鼻咽腔顶部和侧壁)。原发肿瘤可能表现为光滑的黏膜隆起、散在结节伴或不伴表面溃疡,或者侵袭性的菜花样肿块。常见病变侵蚀入颅底,伴或不伴颅神经受累。由于海绵窦旁肿瘤侵犯,第Ⅲ、Ⅴ、Ⅵ和Ⅶ对颅神经最常受累。鼻咽癌常起源于咽隐窝,即Rosenmuller窝。由于该部位在临床上比较隐蔽,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由于这一较长的无症状期,或者在部分患者中由于误诊,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是局部和/或区域性晚期疾病。男性鼻咽癌的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对于高风险人群,发病高峰在50-59岁,此后发病减少。对于大多数低风险人群,鼻咽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为多发区。鼻咽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少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症状都是晚期了,所以早期发觉异常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鼻咽癌分为3种组织病理类型: ●角化性鳞状细胞癌:散发性鼻咽癌最常为这一亚型(WHOⅠ型); ●非角化性癌:这一亚型又被细分为分化型(WHOⅡ型)和未分化型(WHOⅢ型)。地方流行性鼻咽癌常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亚型(WHOⅢ型);这一亚型与EBV密切相关,并且具有比其他类型更好的预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005年,头颈肿瘤WHO分类中加入了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报道的此类病例很少,但此类病例因侵袭性临床病程和较差的生存率而令人关注。 鼻咽癌的发生原因 鼻咽癌的发生原因还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EB病毒感染 :研究表明,EBV 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大部分角化鳞状细胞癌和几乎所有未分化的鳞状细胞癌都有EBV 的存在。全世界大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均感染过EBV,但只有少部分人成年后有鼻咽癌的发生。EBV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机体免疫系统对EBV感染的控制作用及EBV逃避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是研究的重点。机体免疫系统对EBV 感染的控制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来实现,近几年研究表明,EBV不仅能感染B淋巴细胞,还能感染T和/或NK细胞,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I 。 ②化学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诱发鼻咽癌的一种原因,在广东调查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的微量元素镍的含量较低发区高,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中镍的含量亦较低发区高。动物实验表明:镍能1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生活中易接触甲醛的人群也容易患鼻咽癌。也有报道说,食用咸鱼及腌制食物是中国南方鼻咽癌高危因素,且与食咸鱼的年龄、食用的期限额度及烹调方法也有关。很多致癌化学物质如亚硝酸胺类、多环芳烃类及微量元素镍等与该病的发病均有一定关系。 ③遗传因素 :鼻咽癌病人有种族及家族聚集现象,如居住在其他国家的中国南方人后代仍保持着较高的鼻咽癌发病率,这提示鼻咽癌可能是遗传性疾病。鼻咽癌的治疗方案 同步放化疗是目前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局部晚期以及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单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不理想。基于此,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作为现有治疗手段的补充。 ●放疗(放射治疗):是早期鼻咽癌的主要一线局部治疗方法。选择对周围正常组织受损小,疗效较佳的放射线。对早期(Ⅰ期)患者,推荐单纯放疗,而非联合治疗。对于更晚期的肿瘤患者,与单纯放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降低远处转移率,并改善局部控制和总体生存率。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 1.分化较高的鼻咽癌如腺癌鳞癌I、Ⅱ级,恶性混合瘤的早期病例; 2.放射治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病灶局限于顶后壁或顶前壁或仅累及咽隐窝边缘而无其他部位浸润、无张口困难体质尚好者; 3.放疗已给予根治剂量,鼻咽原发灶尚未消失或出现抗放射现象者,休息一个月后可行手术切除。 4.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后不消退,呈活动的孤立性包快,鼻咽部原发灶已控制者,可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化疗(化学治疗):利用抗癌药物杀死癌细胞,发挥其作用的方法,是扰乱癌细胞的繁殖。主要用于中、晚期病例。放疗后未能控制及复发者,所以是一种辅助性或姑息性的治疗。常用的给药方式有三种:全身化疗、半身化疗、动脉插管化疗。常有药物有铂类(顺铂、卡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类、噻替哌、伊立替康、长春碱类、紫衫醇类、依托泊苷等。 ●分子靶向治疗:现目前主要有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帕尼单抗等)、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帕唑帕尼、舒尼替尼、索拉菲尼等),研究数据表明靶向治疗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在转移或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方案中,不作为首选推荐。●中药治疗:一般来说疗效较差,通常作为对症支持治疗,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 ●免疫治疗:鼻咽癌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过继免疫细胞治疗、EBV相关疫苗和提升宿主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 1.过继免疫细胞治疗采用的方法是将浸润到肿瘤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到一定数量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科莫利(Comoli)等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难治性,复发性EBV阳性鼻咽癌患者身上取得初步的疗效,且毒副反应较低。 2.利用疫苗对感染EBV的潜在鼻咽癌患者进行预防与治疗,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主要包括预防性疫苗与治疗性疫苗。贾(Chia)等利用修饰过的病毒或自体树突细胞携带EBV肿瘤抗原作为疫苗治疗鼻咽癌,临床试验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并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3.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抗体、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抗体、LAG3等抗体,用来解除肿瘤导致的免疫抑制。有研究显示鼻咽癌PD-L1阳性率高达95%以上,并且癌巢周围有大量的浸润性T淋巴细胞,提示PD-L1抑制剂在鼻咽癌中具有很大的治疗潜力。 近年来,国产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发展迅猛。国内的鼻咽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也相继开展,为鼻咽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试验都是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相关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开展,由当地的权威医生诊治和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观察和随访指导,并且所有试验相关的检测和试验用药费用均免费。以下是研究的主要入选及排除标准,供您参考 项目一:AK105在二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开展的单臂、开放、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 主要入排标准: 岁,ECOG 0-1; 2.组织病理学确诊的非角化性分化型或未分化型鼻咽癌性 (IVb 期),不适合接受根治性的局部治疗或治疗失败的转移性鼻咽癌(经一线、二线治疗失败的均可),但所有因药物不耐受而改变治疗方案的不算做治疗失败 ; 3.有可测量病灶(病灶>1cm或淋巴结短径>); 4.没有脑转移。 需提供资料:病理检查报告,CT报告单,出院记录,查血单子等 注:以上为主要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研究医生掌握。 如果您有意愿了解该研究更详细的情况,请点击链接: 项目二:评价KL-A167注射液在复发或难治性鼻咽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Ⅱ期临床研究 主要入排标准: 1.年龄≥18岁,ECOG 0-1; 2.组织病理学确诊为中分化或者未分化的局部复发/转移的鼻咽癌患者; 3.既往接受过一线含铂化疗(单药或者联合)和二线接受过单药或者联合化疗失败的临床Ⅳb期患者; 4.可测量病灶(病灶>1cm或淋巴结短径>); 5.没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不要甲亢患者。 需提供资料:病理检查报告,CT报告单,出院记录,查血单子,甲状腺功能检查报告等 注:以上为主要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研究医生掌握。 如果您有意愿了解该研究更详细的情况,请点击链接: 项目三: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鼻咽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主要入排标准: 岁≥年龄≥18岁;ECOG评分0~1; 2.初诊的晚期鼻咽癌(IVb期)患者,或不适合局部治疗或根治性治疗的复发鼻咽癌; 3.有一个可测量病灶(病灶>1cm或淋巴结短径>)。 需提供资料:病理检查报告,CT报告单,门诊记录,查血单子等 注:以上为主要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研究医生掌握。

鼻咽肿瘤是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南方较高。由于早期症状表现比较隐匿不容易被发现,到了晚期就要及时的治疗。鼻咽癌能治好吗?下面我们就请专家为大家做一下详细的介绍。 到了晚期,鼻咽癌患者会非常的痛苦,因为症状极为严重,不仅表现为生理感官上的痛苦,还包括心理上的打击,在鼻咽癌的这个时期,治疗上应该注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这时想要彻底治愈已经不可能。很多鼻咽癌重症患者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承受手术及放化疗的治疗,在以前只能坐以待毙,而现在生物治疗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 鼻咽癌中晚期生物治疗的五大优势: 1、能够避免因三大治疗所致的毒副作用及免疫力下降。 2、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3、选择性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与三大治疗联用,增强手术成功率,提高放化疗疗效。 4、激活机体免疫功能,有望根除肿瘤细胞,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提高肿瘤治愈率。 5、杀癌力强,杀瘤谱广,对多种肿瘤均有效。 生物治疗晚期鼻咽癌由于出现远处转移,或身体状态下降,不能或不愿接受放疗或化疗,进行生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癌变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和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长度。 生物治疗作为面向21世纪治疗肿瘤的医疗探索方向。发展至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可以说,生物治疗技术以其无创伤、无毒副作用、增强免疫力、维护机体生理平衡、强效杀灭癌细胞并阻止细胞复发和转移等优势,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癌症治疗时代。 以上就是针对“鼻咽癌能治好吗”进行的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能对您有一定的帮助。通过生物治疗也可以延长患者带瘤生存的时间,并且减少因疾病晚期带来的痛苦。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早、中期病人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给许多癌症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如早期的食管癌、宫颈癌、乳腺癌患者的5年治愈率已超过90%。即使中晚期病人经过手术也能大大提高治愈率,或者达到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因此,每个癌症患者一经确诊,皆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有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凡能手术治疗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莫失良机。癌瘤的手术分根治性和姑息性两类。根治性手术是指组织切除范围大于肿瘤,争取消除全部瘤组织(包括转移瘤)。 (2)放射治疗:放射源有同位素(镭、60钴、37铯等)、X线治疗机和粒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中子束等)。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类方法。外照射是指从体外一定距离来照射人体的某一个部位。内照射则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放入特制容器中置留病人体中,或把某种放射性同位素口服或注射,被病人的病变部位所吸收,从而受到照射。 放射治疗可造成正常组织细胞的损害,产生一些副反应,如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肠炎、血细胞减少、胃肠反应等,一般在放疗停止后均能恢复。为了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常配合养阴补肾、益气健脾的中药治疗。 (3)化学治疗:就是抗癌药物的治疗。对于中晚期的病人,癌肿的广泛转移,给手术、放疗造成困难,因此药物治疗就成为重要的手段,由于抗癌药物的发展及化疗方案的改进,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使不少晚期癌症病人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抗癌药物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五类:①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如甲氨喋呤、阿糖胞苷、氟尿嘧啶、巯基嘌呤等;②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长春新碱、门冬酰胺酶等;③直接破坏DNA的药物:如环磷酰胺、氮芥、丝裂霉素等;④嵌入DNA中干扰模板作用的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光辉霉素等;⑤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4)中药治疗:中药配合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肿瘤,多采用调理培补之法。既可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抗病能力,又可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中药治疗容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配合泰欣生更有效果“泰欣生”全称“重组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生物类新药,可以用来治疗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上皮源性肿瘤,在临床试验中,联合放疗可以将鼻咽癌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提高30%以上,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放射治疗一直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法,原因是多数鼻咽癌为低分化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高,并且原发灶和颈部淋巴引流区域容易包括在照射野内。放射治疗禁忌证:①KS分级60分以下;②广泛远处转移者;③合并急性感染病者;④放射性脑脊髓损伤者。

抑癌靶向治疗论文

您好,可以的+

该怎么样对待肺癌患者,保证足够的睡眠可以促进肺癌患者康复吗?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肺癌靶向治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床上不少使用靶向药物的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失效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肿瘤科主任林丽珠教授介绍,“其实,大多数药物都会产生耐药性,包括靶向药物在内。”林丽珠解释称,分子靶向药物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最后使其死亡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各种特定的分子靶向药物是针对某种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起作用的,只能抑制肿瘤生长的一条通路而已。当一条通路受到抑制时,肿瘤细胞会不断自寻“生路”,选择其他通路合成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久而久之可使分子靶向药物失去作用,即产生耐药性。例如,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TLI抑制剂的中位有效期是9~13个月,基本上每个病人迟早都会出现耐药。

另一个常见的困惑是:为什么患同一种病,服用同样一种药,有的人有效,有的人却无效?对此,林丽珠表示,对于特定的靶向药物,使用前应做相关的基因检测,弄清楚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上是否有符合相关靶向药物“打击”的位点。有了“敏感”的靶点,药物才能起效。另外,靶向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中是前进了一步,但仍然有许多未知的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因此,即使起效后也可能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而失效。

滥用靶向药小心人财两空

广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张华教授坦言,近十年来,靶向治疗的科研和临床似乎已经超越了所有肿瘤研究的风头,学术推广和商业营销一浪高过一浪,推出新药的速度和临床运用的数量史无前例的高涨。

张华指出,目前国内对靶向药物的使用已出现滥用的苗头,有医生方面对适应症把握不严的原因,临床上有不少该做的基因检测没认真做便随便用药的例子;另一方面,病人自身受某些药商夸大宣传的影响,将其当作救命“神药”,对疗效寄以过高的期望。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患者的用药缓解率为20%~50%,中位生存期延长5~15个月。但靶向药物是癌症药物中最昂贵的,病人服用一个月花费常需数万元。受癌症折磨的家庭到最后病急乱用药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砸锅卖铁,钱花了不少,药用了却没多大效果,最后落得人财两空。

“客观来讲,这类药物对适用的人群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并非像某些夸大宣传所吹嘘的那样安全有效。”张华告诉记者,靶向药物的滥用不仅已经影响了癌症病人的规范治疗和基本治疗,还会拉低分子靶向药物本身的疗效,并增加其副作用。他就诊治过因为靶向治疗药物造成的肺纤维化和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副作用的病人,皮疹、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发生率也并不低。

1.肺癌脑转移

肺癌病人出现无原因的头疼、呕吐、视觉障碍以及性格、脾气改变可能为肺癌转移到脑部引起的颅内高压或脑神经受损所致。常见于小细胞肺癌、腺癌类型。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呕吐多出现在头痛激烈时,特点为喷射性呕吐;视力障碍则说明肿瘤已经影响压迫或侵犯到视神经,除上述常见症状之外,肺癌脑转移还可出现复发、阵发性黑蒙、猝倒、意识障碍、血压增高、脉搏减慢、严重者可因肿瘤压迫产生脑疝导致呼吸停止,危及病人的生命。另外,近年来由于对肺癌病员脑CT检查的普遍应用,发现了许多无症状的脑转移患者,为治疗赢得了时间。因此对诊断为肺癌的病员脑CT应列为常规检查,以尽早发现脑转移。

2.肺癌骨转移

大约有50%肺癌病人最终会出现多个部位的骨转移。骨转移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骨同位素扫描可发现有病变的骨骼。骨转移症状与肿瘤转移的部位、数量有关,如肺癌肋骨转移引起的胸痛,多表现为胸壁部位局限的、有明确压痛点的疼痛。脊髓转移引起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躯干的骨转移引起该部位的局限性疼痛。骨转移并非威胁肺癌病员生命的直接原因,但如肿瘤转移到机体承重骨如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则可造成瘫痪的严重后果。因此对肺癌出现骨转移患者应及时治疗。

3.肺癌肝转移

肝脏也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约有28-33%的肺癌出现肝转移。肝转移是原发性肺癌的癌细胞脱落后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肝脏并在肝脏种植生长,肝转移可以是单发或多个结节转移灶。最常见的症状为肝区疼痛,为持续性涨痛,同时可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4.肺癌肾及肾上腺转移

肾及肾上腺均是肺癌晚期出现血道转移的结果,约有17%-20%的肺癌病员出现肾及肾上腺转移,患者常无症状,有部分病员可出现肾区涨痛,但很少出现影响肾功能。

5.肺癌其它部位转移

肺癌除上述几种常见转移部位外,较少见的转移部位有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腹腔内、心脏等部位的转移,症状常与转移部位相关。如转移到心脏可出现胸闷、心悸甚至气急、晕厥、心律紊乱等症状。

6.转移临床表现

晚期肺癌压迫邻近器官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时,可以产生:

① 压迫或侵犯膈神经,引起同侧膈肌麻痹。

② 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③ 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部静脉怒张皮下组织水肿上肢静脉压升高。

④ 侵犯胸膜,可以引起胸腔积液,多为血性。

⑤ 癌肿侵入纵隔,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1.传统抗肿瘤药物[2]根据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四类:直接作用于 DNA,破坏其结构和功能的药物;干扰 DNA 合成的药物;抗有丝分裂的药物;基于肿瘤生物学机制的药物。 直接作用于 DNA 的药物 烷化剂类作用机制。 从有机化学的角度看,烷化剂和 DNA 之间的反应,实质是亲核取代反应。 烷化剂上有较好的离去集团,能在体内形成缺电子的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亲电性集团的化合物 ,DNA 中含有富电子的集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在和 DNA 反 应时,烷化剂或通过生成正碳离子的途径与 DNA 发生 SN2 反应,或直接和 DNA 按 SN1 的方式进行烷基化,从而影响或破坏 DNA 的结构和功能,使 DNA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不能发挥作用。 金属铂络合物作用机制。 顺铂络合物进入肿瘤细胞后水解成水合物,该水合物在体内与 DNA 的两个鸟嘌呤碱基 N7 位络合成一个封闭的五元螯合环, 从而破坏了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上嘌呤基和胞嘧啶之间的氢键,扰乱了 DNA 的正常双螺旋结构,使其局部变性失活而丧失复制能力。 反式铂络合物则无此作用。 博来霉素类作用机制。 博来霉素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肽类抗肿瘤抗生素,它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 DNA,使 DNA 链断裂和裂解,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干扰 DNA 合成的药物 作用机制干扰 DNA 合成的药物又称为抗代谢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 DNA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代谢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药物分类叶酸拮抗物、嘧啶拮抗物、嘌呤拮抗物 抗有丝分裂的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干扰细胞周期的有丝分裂阶段 (M 期), 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细胞质中形成纺锤体,复制后的染色体排列在中间的赤道板上,到有丝分裂的后期,这两套染色体靠纺锤体中的微管及马达蛋白的相互作用向两极的中心体移动。 抗有丝分裂药物作用于细胞中的微管,从而阻止了染色体向两极中心体的移动,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3]。有丝分裂抑制剂与微管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这些抑制剂大多数是从高等植物提取的天然产物及衍生物。2.新型抗肿瘤药物传统抗肿瘤药物都是通过影响 DNA 合成和细胞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的,这些肿瘤药物的作用比较强,但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也比较大。 人们希望能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高度选择地打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组织。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有关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始走向靶向合理药物设计的研究途径,产生了一些新的高选择性药物。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靶向药物。 从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的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把药物定向地输入到肿瘤发生的部位,如临床上已采用的介入治疗,这是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亦称为被动靶向治疗。第二个层次:利用肿瘤细胞摄取或代谢等生物学上的特点,将药物定位到要杀伤的肿瘤细胞上,即细胞靶向,它带有主动定向的性质。如利用瘤细胞抗原性质的差异,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4])与毒素、核素或抗癌物的偶联物,定向地积聚在肿瘤细胞上,进行杀伤,效果较好[6]。第三个层次:分子靶向,利用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融合、吞饮及代谢上的不同特性, 将抗癌药定位到靶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血管抑制剂药物的发展。 肿瘤生长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癌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血管生长是必要的条件[3]。 新的血管生成涉及到多种环节, 例如在血管内皮基底膜降解时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重建新生血管及形成新的基底膜时有许多生长调节 因 子 参 与 , 包 括 纤 维 生 成 因 子 (FGF)、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生 长 因 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及转化生长因子(TGF)。 它们能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使 DNA 合成增加。 另有一些调节因子能抑制血管内皮的生长,如血管抑素、 内皮抑素、干扰素 α 和干扰素 γ 等。 针对上述不同的环节及有关靶点,已研发出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例如对金属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的 Marimastat,抑制血管内皮生长的内皮抑素 Endostatin,抑制整合蛋白识别的 Vitaxin 抗体及非特异性抑制剂反应停等。 此类新药进入临床试用的已有数十种,对多种肿瘤及肿瘤转移显示出治疗效果,它们与常用抗癌药合用时能提高疗效,但其确切疗效仍需临床验证的最后报告。3.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前景 靶向抗肿瘤药物将继续不断发展(多药耐药)逆转剂MDR(耐药性)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肿瘤化疗的一大难点,因此寻找发展 MDR(多药耐药)逆转剂是非常必要的,或者加用两种或更多种抗肿瘤靶向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传统细胞毒化疗方案的抗肿瘤效果[4]。 抗肿瘤转移药物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大约有 50%以上的已经发生了转移,而大部分癌症患者最后都死于转移,因此研究开发抗肿瘤转移药,如肿瘤转移多肽抑制剂、肿瘤细胞水解酶抑制剂也是必须的。 吕彦恩等人通过对 IL-2 基因修饰的细胞毒 T 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IL-2 基因转染的 CTL 过继回输,可直接杀伤和诱导激活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使体内抗肿瘤效果显著增强,有效抑制实验性肺转移瘤的生长[5]。 基因治疗2002 年 10 月 7 日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的发现项目是:“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 这项发现使得人们认识到,随着基因导入系统、基因表达的可控性的深入研究以及更好更多的治疗基因的发现,人们可以通过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抗耐药基因及反义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工程瘤菌等来治疗癌症[3]。 基因治疗将会成为综合治疗恶性肿瘤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4.总结传统抗肿瘤药物虽然作用比较强,但是特异性较差,毒副作用较大, 因此, 它在今后的抗肿瘤药物市场中所占比列将会日益下降;同时,具有靶向功能的抗肿瘤药物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占据市场很大的份额;而基因治疗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癌度对肺癌的相关文献研究和科普将会一直进行。癌度致力于帮助患者和家属获取相关信息,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决策,获取更好的可能。

一、认识肺癌

肺是一个位于胸腔的锥形器官,当人吸气时把氧气带入身体,呼气时把人体的二氧化碳排出。人有左右两个肺,分别位于胸部的两边。每个肺由支气管与气管相连。左右两肺各由一条斜行的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上叶又被一横行的副叶间裂分出一中叶,故左肺为两叶,右肺为三叶。一层称为胸膜的薄膜包围着肺部。

肺具有柔软的、海绵状的构造,在呼吸时可以伸展。肺的内部就像树的枝杈一样。支气管不断分枝,越来越细,最细的分枝称为细支气管,比头发还细,每一条细支气管末端是一团细小的被称为肺泡的囊(见下图)。肺泡行使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功能。

图:肺脏的构造

据统计,每年全球新发肺癌180万。肺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4-17%,这与发现时的分期以及地理区域有关。肺癌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分为非小细胞肺腺癌、非小细胞肺鳞癌和肺大细胞癌。目前靶向治疗研究最多的非小细胞肺腺癌,非小细胞肺鳞癌和肺大细胞癌有相应的临床试验药物。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目前看来还比较远,不过小细胞肺癌对放化疗很敏感。

肺癌初诊后,后续的治疗大致遵循以下的步骤:

二、肺癌的早期诊断

肺癌的早期诊断目前没有较为稳妥的技术,常规体检的胸片对于发现肺癌无太大助益。国内外目前认可的是对高危患者使用低剂量CT,高危患者的定义:55岁以上,每年抽烟≥30包。低剂量CT筛查出较小的结节也不一定都是肺癌,而且CT还存在一定的辐射性,且成本较高,不适合作为普筛手段。而且低剂量CT筛查具有一定的假阳性,如果很小的结节在每一年的检查中没有大小变化,一般倾向于观察。未来如果可以把分子检查手段,如肿瘤标志物、血液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和低剂量CT结合起来,可能有望提供肺癌早期诊断的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癌度请您看下图:国内外几个大型的临床试验,使用的都是低剂量CT,这些试验入组了几万名受检者,连续跟踪很多年,可以看出来筛查出的早期肺癌比例约在1%以下,而且I期肺癌比例很高,都在60%以上,I期没有发现转移的肺癌治愈率是非常高的。因此癌度提醒您,如属于高危人群,确实感觉不适就做个CT吧,胸片不大管用。

图:临床试验中I期肺癌的诊断比例

这一次癌度通过柳叶刀杂志最新的一篇文献,来给大家梳理下肺癌现在的治疗措施和比较新颖的靶向治疗手段。

三、早期肺癌的治疗

目前,手术是肺癌治愈的唯一手段,即在肺癌发生转移之前就手术切除原发病灶,但很多时候肿瘤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生了转移,因此没有办法保证I期肺癌可以100%治愈,因为没有人可以承诺100%没有转移,虽然影像学看起来很小,而且其他脏器没有发现转移灶,但仍无法100%排除。总而言之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还是要好很多。下面是几种肿瘤分期的五年生存率。

试验分析表明,IB至IIIA期患者在手术后使用辅助化疗可以获益,在五年生存率上可以有的提升。但是早期肺癌患者辅助使用贝伐单抗对于生存获益没有影响(ECOG1505),非选择的早期肺癌患者使用EGFR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也没有生存获益。对于存在EGFR突变的早期肺癌患者使用EGFR-TKI的研究正在进行中,ALK靶点的早期肺癌患者亦是如此。因此对于早期肺癌患者,使用贝伐单抗、EGFR的靶向药物需要仔细咨询医生再决定。

对于I期肺癌患者如存在手术禁忌症,或者排斥手术,可以考虑使用大剂量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肿瘤病灶进行局部控制。一些II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5年局部控制率在85%左右。

IIIA-B期的局部进展期肺癌一般不适宜使用手术切除,常规的是使用顺铂、卡铂等含铂的化疗,配合放疗进行控制。

四、晚期肺癌的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进展很大程度受益于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约69%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找到潜在受益的靶向药物。对于年轻的、非吸烟的腺癌患者,找到潜在靶向药物的概率较大。没靶向治疗机会的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方案仍然是以铂为基础的化疗,也可以添加贝伐单抗。需要注意的是贝伐单抗不适用于非小细胞鳞状细胞癌,这容易导致较大的出血风险。最近发展起来的PD1对鳞状细胞癌较为适用,其他肿瘤类型也有相应的临床试验。

目前分子靶向研究和应用较为成熟的非小细胞肺腺癌,也是靶向药物最多的肺癌亚型,下图是肺腺癌的基因突变和对应的频率。需注意的是亚裔患者的突变频率有一定的特点,EGFR基因突变频率更高。

图: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突变和频率(中国人的EGFR突变频率更高,在40%左右)

肺腺癌常见的基因突变、频率和靶向药物如下:

1、EGFR靶点

EGFR基因突变在肺腺癌里频率较高,非亚裔的频率是10-20%,而亚裔非吸烟患者的频率在40%左右,也有文献统计说50%,这也是为何很多患者盲试易瑞沙和特罗凯也有效的原因,频率几乎一半。EGFR基因在鳞状细胞癌里偶尔出现,没有特别高的频率,因此鳞癌患者谨慎盲试EGFR靶点的靶向药物,最好做基因检测确定突变情况。

EGFR基因90%以上的突变发生在19号外显子缺失和21号外显子的L858R。这两种突变位点适用于第一代EGFR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19外显子缺失和L858R突变之外的称之为罕见突变,如L861Q,G719X,S768I等,这些突变位点适合使用第二代靶向药物阿法替尼,即不可逆的EGFR和HER2双重抑制剂。虽然有临床研究表明,阿法替尼相比吉非替尼可改善PFS和客观响应率,但是副作用较大,目前阿法替尼优势还是在EGFR的罕见突变位点,或Her2突变导致的耐药。

一般而言靶向药物总是存在耐药的问题,一代EGFR靶点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EGFR基因的二次突变,即产生了T790M突变,频率为50-65%,存在T790M突变的患者适用的靶向药物是奥希替尼(AZD9291),临床阶段的靶向药物还有Rociletinib(CO-1686)。当然奥希替尼也会耐药,耐药的原因可能是EGFR基因的C797S突变,或者Her2,或者c-MET扩增等。C797S突变如果和T790M突变在同一条染色体则称为顺势构型,目前没有靶向药物,如果C797S和T790M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反式构型,则可以使用一代和三代靶向药物联合来治疗。

存在脑转移的EGFR患者,现有的研究表明如果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控制就不进行放疗,全脑放疗仅有一次机会。如果病灶数目小且不超过3个,不能靶向控制,就使用伽马刀。入脑效果较好的靶向药物有特罗凯,达克替尼(PF299804)、AZD3759,AZD9291等。癌度提醒您,需注意的是临床阶段的AZD3759不具有T790M靶点,存在T790M突变的脑转患者建议选择AZD9291。

2、ALK融合

ALK融合基因发现于2007年,后续一系列对应的靶向药物相继出现,目前ALK的靶向药物也有3代了。最常见于ALK基因的20号外显子与EML4发生融合,其他的融合伴侣基因还有KIF5B、TFG和KLC1等,目前发现有27种融合形式,因此检测时需确保这些融合位点都做了详细的覆盖,避免漏检。ALK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突变频率为2-7%,年轻非吸烟的患者较易出现该基因突变。ALK基因的检测方法有FISH、免疫组化(IHC)、测序等。一般而言是与其他驱动基因互相排斥。

ALK突变的第一代靶向药物是克唑替尼,2011年获批上市,克唑替尼具有ALK、ROS1和C-MET三个靶点。存在ALK突变的患者使用克唑替尼的中位PFS约为个月。克唑替尼耐药后可以使用第二代ALK抑制剂,主要有色瑞替尼(LDK378)、艾乐替尼(CH5424802)、Brigatinib(AP26113)和X-396,其中色瑞替尼和艾乐替尼已经获批上市。这些二代ALK抑制剂都有相应的临床试验,癌度需要着重提醒的是,不同的二代ALK抑制剂对不同的ALK耐药位点起作用(详细见癌度ALK专帖),因此克唑替尼耐药后,较为灵敏地检测出ALK是什么耐药位点,对于选择恰当的二代ALK抑制剂非常有益,由于组织样本难以获取,因此如果对血液样本使用数字PCR检测ALK常见的这些耐药位点,将使得很多患者受益,再次呼吁基因检测公司引起重视,早日开发。

ALK的第三代靶向药物是PF-06463922,该药几乎可以抑制导致克唑替尼耐药的所有耐药位点,靶向ALK和ROS1。最新的研究发现ALK的L1198F突变也导致PF-06463922耐药,但是这一耐药位点可以重新用回第一代克唑替尼。

入脑能力上,艾乐替尼的入脑效果较强,研究显示PF-06463922和克唑替尼也具有入脑能力

3、ROS1基因

ROS1基因的突变形式也是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突变频率为1-2%,多见于肺腺癌,目前鉴定出9种融合突变形式。ROS1基因检测的金标准是FISH,其他检测技术有免疫组化、二代测序等。存在ROS1突变的患者一般较为年轻。

ROS1的获批靶向药物为克唑替尼,之前经过化疗治疗的患者使用克唑替尼,72%的患者响应,中位PFS为个月。ROS1突变的患者克唑替尼也会耐药,耐药的形式主要是激酶区域的二次突变(CD74-ROS1的G2032R),其他的耐药情况有旁路激活,如c-KIT或KRAS基因突变,目前正在研究的其他ROS1靶向药物包含色瑞替尼、卡博替尼、PF06463922。癌度需要提醒的是ROS1的靶向药物与ALK的靶向药物不是完全重合的,比如艾乐替尼对ROS1的效果就不理想,因此任何时候请参考数据,慎之又慎。

4、RET融合

RET基因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突变频率为1-2%,非吸烟的肺腺癌和鳞癌里都可能存在RET基因融合突变。RET基因的检测技术与ALK和ROS1的一样,都是FISH、免疫组化和测序等。

多种靶向药物显示对RET基因具有控制作用,如舒尼替尼、索拉菲尼、凡德他尼、卡博替尼、艾乐替尼、阿帕替尼、乐伐替尼和帕纳替尼等,以上靶向药物多数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比较确定的是凡德他尼和卡博替尼。有关RET的靶向药物和相应的临床数据详情请见癌度微信号的RET专贴。

5、c-MET扩增或14外显子跳跃突变

c-MET扩增在肺腺癌的频率为4%,在肺鳞状细胞癌的频率为1%。C-MET如果扩增倍数较高(MET:CEP7比例大于5)可能对MET抑制剂有较好的响应率,如卡博替尼、克唑替尼和INC280(Capmatinib)等。

另外最近发现的c-MET基因的14号外显子跳跃式突变也是一个驱动突变,14外显子跳跃式突变在肺腺癌的频率为3-4%,患者使用克唑替尼或卡博替尼也可以获益。

6、HER2扩增

35%的肺癌存在HER2蛋白过表达,HER2基因水平的扩增频率约为10%,HER2突变在非小细胞肺腺癌的频率约为2%,主要突变形式是20外显子插入突变,女性、非吸烟患者较为常见。

目前没有大样本的数据确切地表明HER2过表达在肺癌里可以应用曲妥珠单抗获益,虽然曲妥珠单抗在乳腺癌、胃食管结合部癌有效,但不是所有肿瘤都可以照搬,有一定组织器官的因素影响其有效性。一项临床II期试验表明达克替尼(PF299804)客观响应率在12%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达克替尼具有EGFR和HER2两个靶点,入脑效果很好。其他临床阶段的靶向药物还有曲妥珠单抗、T-DM1。

7、BRAF突变

肺癌里BRAF基因突变频率为3-5%,在吸烟的肺腺癌里较为常见。肺腺癌里BRAF基因V600E占了50%左右。存在BRAF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对维罗非尼、达拉非尼等靶向药物敏感,客观响应率为42%,中位PFS为个月。在黑色素瘤里观察到联合使用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可以获得较高的客观响应率(63%)。癌度之前报道了肠癌患者联合使用BRAF抑制剂和PI3K信号通路的mTOR抑制剂,有效率也更高。有需要的朋友可搜索关注癌度微信号,回复关键词找到该贴。

8、KRAS突变

KRAS突变在肺癌里非常常见,12号密码子突变频率大于90%,13号密码子频率低于10%。肺腺癌里的KRAS突变频率约为25%,鳞癌里KRAS基因突变频率为5%,在长期吸烟的非亚裔患者里,KRAS突变频率更加的高。直接针对KRAS突变的靶向药物目前还没有,思路是打击KRAS基因下游的MEK靶点,目前的药物有曲美替尼、司美替尼、MEK162、bemaciclib,索拉菲尼和索坦也有MEK靶点。不过目前看来这些靶向药物和化疗联用可能获益更大一些。

9、PIK3CA突变

PIK3CA的突变频率也不是特别高,但是该基因发生激活突变,会导致mTOR信号通路上调,一般使用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雷帕霉素等。针对PIK3CA的处在临床阶段的靶向药物有LY3023414(临床II期),PQR309(临床I期)。

PI3K信号通路里的PTEN、NF1基因等如果发生了失活突变,也可以使用mTOR抑制剂,有关该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内容,请关注“癌度”微信号查阅。

10、NTRK1和NTRK2重排

NTRK1和NTRK2基因重排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频率约为1-2%,重排突变的检测技术是FISH、免疫组化和二代测序。目前有一些NTRK抑制剂处于研发之中。这些药物分别是Entrectinib(临床II期)、LOXO-101(临床II期)、卡博替尼(临床II期)和DS-6501b(临床I期)。

11、肺鳞状细胞癌的基因突变

癌症基因组图谱的一项研究表明,96%的肺鳞癌患者存在基因突变(检测样本数178例),包含FGFR扩增,PI3K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DDR2、EGFR和HER2的突变等,另外肿瘤抑癌基因TP53和P16突变也常见。

肺鳞癌里FGFR扩增的频率为5-22%,DDR2突变的频率为4%,目前有相应的靶向药物抑制这两个基因突变的临床试验开展,但无确切数据表明有较好获益。

12、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小细胞肺癌里几乎都存在TP53基因和RB1基因的失活突变,有时还有基因组水平复杂的重排。四分之一的患者在NOTCH基因家族也有失活突变。与其他肺癌亚型不同,最近25年里,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没有什么突破。唯一批准用于二线的药物是托泊替康。

小细胞肺癌通常对化疗敏感,但很多时候快速地发展出抗药性。因此多数患者使用依托泊苷(在日本使用伊立替康替代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或卡铂的双药化疗。

13、抗VEGF靶向药物

抗VEGF的靶向药物比较适合于化疗联合,但是需要谨记的是局限于肺腺癌,而且没有咯血风险的患者。雷莫芦单抗已经获批与多西他赛联合用于非小细胞肺腺癌。另一种靶向药物尼达尼布获得EMA批准,与多西他赛联合治疗肺腺癌患者,但是FDA没有批准尼达尼布。

14、EGFR抗体

Necitumumab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靶向于EGFR,Necitumumab与顺铂、吉西他滨联合使用,可以改善晚期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获益。该药已经被美国FDA批准,但是欧洲EMA仅限该药用于存在EGFR过量表达的患者。

15、免疫治疗

肿瘤的进展不只是基因突变的事情,与肿瘤细胞的环境也有关系,尤其是免疫环境。最近靶向免疫检查点的靶向药物PD1可谓红遍了天。几个进入临床应用或即将进入临床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如下。

PD1药物对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改善非常好,一项包含129例患者的纳武单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试验表明,2年生存率为24%。吸烟的患者和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效果较好。目前PD1药物的使用是二线用药,纳武单抗、派姆单抗都已经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鳞癌。对于存在PD-L1阳性的非鳞状细胞癌也有推荐使用。但是PD-L1表达不是评估是否能用PD1的标志物,因为PD-L1阳性的患者也有无效的,PD-L1阴性的患者也有有效的,而且PD-L1的检测由于不同机构使用不同的抗体、检测技术不同也有差异。

对于未经过任何治疗的患者,使用PD-1或PD-L1靶向药物,一年生存率超过了70%,这是非常好的数据。

图:PD1/PD-L1靶向药物临床数据

上图为临床试验阶段PD-1或PD-L1靶向药物的临床数据,以上数据源自最近的几个大型临床试验,对照为化疗药物多西他赛。可以看到对肺癌患者来说,PD-L1阳性意味着较高的有效率,但PD-L1阴性也是有效的,不是完全不能用。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患者已经没有其他的靶向治疗措施了,想试试PD1药物时,做PD-L1表达的检测似乎没有太大必要,因为阴性表达也不是说完全无效,还是可以试试的。

16、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分为继续维持治疗和换药维持治疗,培美曲塞是一种既可用于换药维持治疗,也可用于继续维持治疗的化疗药物。另外厄洛替尼也是一种维持治疗的选择。

一般而言4-6个周期的化疗,然后观察,成为了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存在EGFR或ALK等其他靶向药物抑制的患者,持续服用靶向药物是维持治疗效果必须的。如果存在耐药的症状,需结合CT病灶变化,以及其他的症状考虑重新活检,进行基因检测,查询耐药原因,更换药物进行治疗。

癌度结语:

凭借一篇长帖把肺癌的靶向治疗现状、未来说清楚,非常具有挑战性,癌度的这篇文章不敢说完美,但确实也力求极致,尽量完善。癌度通过一篇长帖较为系统地讲述了肺癌的遗传性突变,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药物PD1,基因突变频率和药物有效率等等。在这繁杂的信息时代,对于初诊的肺癌患者,是十分有帮助的。

自助者天助,“度”癌用癌度,癌度愿与您一起努力,未来一定有更多的办法,所以我们相信未来。

编者:翱宇

参考文献:

1、Hirsch FR, et al., Lancet. 2016 Aug 26. pii: S0140-6736(16)30958-8.

2、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公众号“癌度”,了解更多关于肿瘤和基因的资讯。

下载癌度APP,一分钟检索相似病友,自助者天助,“度”癌用癌度。

鼻咽癌治疗论文

鼻咽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三种。但首选治疗方法是放疗,原因有三:一是鼻咽的特殊解剖位置,鼻咽的位置隐蔽,其后壁为颈椎,顶壁为颅底,且周围与重要血管和神经相邻,不便于手术操作;二是鼻咽癌多为低分化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放疗后能得到较好的疗效,早期病人放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总的5年生存率达40-50%;三是鼻咽癌发展迅速,且发现时多为中晚期,不宜手术。

《鼻咽癌的最新研究与对策》主要内容包括,鼻咽癌的基本知识,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检查与诊断,鼻咽癌的中西医治疗方法,鼻咽癌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治疗鼻咽癌的中药及药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鼻咽癌的生物、基因和抗血管生成疗法,鼻咽癌的护理与预防,鼻咽癌的预后与影响预后的因素等。

1.放射治疗一直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法。

原因是多数鼻咽癌为低分化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高,并且原发灶和颈部淋巴引流区域容易包括在照射野内。自40年代起,我国即开展了鼻咽癌的深部x线放疗。50~60年代起又开展了60Co的外照射放疗,并将鼻咽及颈部联合大野照射改为小野照射,减少了放疗反应并提高了生存率。目前最有效和最肯定的方法是用60Co远距离治疗机。

2.放射线的选择和照射范围

(1)照射野的设计:设计照射野的原则是“小而不漏”。对肿瘤累及的部位要全部包括在照射野内,但对照射野内的正常组织,尤其是对放疗敏感的组织,要予以保护。鼻咽部原发病灶主要用双侧耳前野,若鼻腔及鼻咽旁隙受累可加照鼻前野,眼眶受累时可加照眶上野或眶下野,要注意用铅片保护眼部,勿使发生放射性白内障。颈部的照射范围视淋巴结的病变而定。对未扪及颈部淋巴结者常做两侧上颈区的预防性照射,如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除照射转移灶外,对转移灶下方引流区常做预防性照射。

3.放射剂量和时间

(1)连续放射治疗:每周5次,每次200cGY,总量TD6000~7000cGY/6~7周。(2)分段放射治疗:一般把放射治疗分成两段,每周5次,每次200cGY,每段约3.5周。两段之间休息四周,总剂量TD6500~7000cGY。

4.后装腔内放射治疗

(1)适应证:①鼻咽局限性小病灶(肿瘤厚度少于0.5cm),位于顶壁、前壁或侧壁者;②外照射后或鼻咽癌手术切除后的残存病灶符合①项者。(2)治疗方法:常以外照射加腔内照射相配合,外照射量4500~6000cGY,外照射1~2周后再加腔内放射1~2次,每次间隔7~10天,每次剂量均以粘膜下0.25cm为剂量点,给予1000~2000cGY/次。

1、鼻咽癌原发灶切除术

(1)适应症:①分化较高的鼻咽癌,如腺癌,鳞癌I、Ⅱ级,恶性混合瘤的早期病例。②放射治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病灶局限于顶后壁或顶前壁,或仅累及咽隐窝边缘,而无其他部位浸润,无张口困难,体质尚好者。③放疗已给予根治剂量,鼻咽原发灶尚未消失,或出现抗放射现象者,休息一个月后可行手术切除。(2)禁忌症:①有颅底骨质破坏或鼻咽旁浸润,颅神经损害或远处转移者。②有肝肾功能不良,全身情况欠佳者。(3)手术方法:先行气管切开插管,全麻下手术。沿上腭牙根内侧距齿槽0.5cm处做马蹄形切口,切开硬胯骨粘膜,在粘膜下剥离至软腭部分,去除部分硬胯骨板和犁骨。在软硬腭交界处横切鼻底粘膜,暴露出鼻咽腔的顶壁、两侧壁前分和肿瘤。于鼻中隔后缘和后鼻孔上缘切开鼻咽粘膜直达骨面,做钝性或锐性分离,沿鼻咽顶侧交界处切开,各下至口咽和鼻咽后壁交界处横切粘膜、把整个鼻咽顶后部粘膜连同癌肿整块切除。

2.颈淋巴结清除术

(1)适应症:鼻咽原发癌病灶经过放疗或化疗后已被控制,全身状况良好,仅遗留颈部残余灶或复发灶,范围局限,活动,可考虑行颈淋巴结清除术。(2)禁忌症:①颈部的残余病灶或复发病灶与颈部深组织粘连、固定者;②出现远处转移或皮肤广泛浸润者;③年老体弱,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未能矫正者。(3)切除范围:将上起乳突尖、上颅骨下缘,下至锁骨上缘,前起颈中线,后至斜方肌前缘区域内的淋巴结及脂肪结缔组织连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颈内、外静脉、肩肿舌骨肌、颌下腺、腮腺下极和副神经等组织的大块切除。

3.颈部淋巴结单纯摘除术

对放疗不敏感的颈部单个淋巴结或放疗后有颈部孤立性淋巴结复发者可行单纯切除术。局部浸润性麻醉后,切开转移灶表面皮肤、皮下组织,将转移灶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完整切除。术后伤口可稍加压包扎。

1.鼻咽癌化疗的指征

(1)Ⅳ期患者以及Ⅳ期有明显淋巴转移者;(2)任何病人怀疑有远处转移者;(3)颈部区域淋巴结巨大块状转移,作放疗前诱导性化疗;(4)作为放疗前增敏作用的化疗;(5)作为放疗或手术治疗后辅助性化疗。

2.常用联合化疗方案

(1)CBF方案:环磷酰胺600~1000mg/次,静脉注射,第1、4天应用。争光霉素15mg/次,肌肉注射,第1、5天应用。5-氟尿嘧啶500mg,静脉注射,第2、5天应用,疗程结束后休息、l周,共用4个疗程。有效率为60.8%。(2)PFA方案:顺氯氨铂20mg和5-氟尿嘧啶500mg,静脉滴注5天;阿霉素40mg,疗程第l天静脉注射。3~4周后重复一次,有明显缩小肿瘤作用。(3)PF方案:顺氯氨铂20mg/m2和5-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连用5天后休息2周,可用2~3个疗程。此方案可用于放疗前使肿瘤缩小,或用于单纯化疗的病例,有效率为93.7%。

3.区域动脉内插管灌注化疗

对上行性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鼻咽癌可采用动脉插管化疗。可选择颞浅动脉或面动脉逆行插管。常选择作用力强而作用时间短的几种化疗药物的联合或序贯治疗。给药前先注入2%普鲁卡因2m1,以防止动脉痉挛,再注入抗癌药物,然后以2.5%枸橼酸钠溶液充满管腔,封闭管端。如需连续用药可用加有肝素溶液100m1和抗癌药物的5%葡萄糖盐水1500mg,24小时连续滴注。

鼻咽癌治疗原则:1、以放射治疗为主。2、辅以化疗,如全身化疗或动脉插管注药。3、对于放疗后原转移颈部之淋巴结仍有残留,可行手术切除。考虑到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身体情况,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治疗方法的选用既考虑去除局部癌肿,更关注全身性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鼻咽癌中药治疗论文

鼻咽癌中医治疗方法有:1、张文彭说清热解毒化痰法:适用于热度较重的初发鼻咽癌患者,如黄芩、鱼腥草、千金苇茎汤;2、化痰、软坚散结法:如贝母、僵蚕、蝉蜕、山慈菇;3、凉血止血法:鼻咽癌患者较多发生回缩鼻涕出血,可采用生三七、生地、丹皮、白茅根、芦根;4、固护正气、益气养阴法:养阴类中药材包括生地、玄参、麦冬,扶正类中药材包括黄芪、党参、太子参;5、对症治疗法:西医化疗、放疗后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疗鼻咽癌对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中,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对患者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患者身体的组织有一定的损害。但是,中医治疗就减少了这方面的困扰,对治疗鼻咽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普通发现的早期鼻咽癌病人,除极少数偶尔有耳鸣、涕血外,一般无症状。鼻咽癌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有鼻塞、涕血、中耳炎、耳鸣、视力减退、眼外展运动障碍、复视、偏头痛、牙痛、发热、声嘶、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由远处转移所引起的相应症状。目前,西医技术治疗恶性肿瘤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方式。手术治疗固然能切除癌肿,但存在缺陷,如存有残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血管中癌栓存在等,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也有相当大的副作用。中医技术则可以弥补此缺陷,防止癌细胞的复发和转移,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并巩固和强化放疗、化疗的效果。对于晚期、术后及不宜手术和放化疗的患者而言,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有它独特的优势。刘献周四联疗法采用传统中医药技术,结合养生学和心理学最新科研成果,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医疗方法,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收效。

众所周知,中医的中草药在调理身体方面非常有效果,而在治疗鼻咽癌也有一定的效果,那么鼻咽癌吃什么中药有效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治疗鼻咽癌的中草药,希望能帮到你。治疗中草药 1、千金藤 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风止痛的功效。原用于咽喉肿痛,牙痛,胃痛,水肿,脚气,尿急尿痛,小便不利,外阴湿疹,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疖。可用于治疗鼻咽癌,取其清热解毒及化痰散结之功。 2、猫爪草 性味甘、辛,微温,归肝、肺经。具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的功效。原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虫蛇咬伤,偏头痛,疟疾,牙痛,可用于治疗鼻咽癌之颈淋巴结转移者。 3、石上柏 性凉味甘、微苦、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抗癌、止血的功效。用于癌症,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目赤肿痛,眼结膜炎,肺热咳嗽,肺炎,乳腺炎,湿热黄疸,风湿痹痛,外伤出血,可用于治疗鼻咽癌之毒盛者。 4、山海螺 性平味甘、辛,归肺、肝、脾、大肠经。具有败毒抗癌、补气养血、消肿排脓的功效。主要用于癌瘤积毒,如用于肺瘤、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能使肿结软缩、呼吸急促、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缓解。还兼有补气养血、消肿排脓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鼻咽癌之毒盛者。 前期的症状 鼻涕中带血丝 若鼻涕中反复出现血性分泌物,鼻涕呈淡粉色或是痰中带血丝时,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回吸涕带血”的情况,为鼻咽癌的早期危险信号,若有加重变现,同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耳堵等症状,则应警惕鼻咽癌的发生。 脖子出现迅速增大的硬块 此外,若是脖子呈现迅速增大的硬块,也可提示鼻咽癌,因为鼻子内部结构复杂,而鼻子内的淋巴管为鼻子通向外界的通路,使得癌细胞在脖子靠近耳垂后面的处所变成颈部淋巴结肿大,若短期内硬块长到鹌鹑蛋大小,则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偏头疼 鼻咽癌的另一早期症状为偏头疼,假如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伴有头疼,则癌肿细胞有可能已转移到颅内,早期头疼通常为间歇性,晚期则呈现持续性激烈头疼,此时患者应引起重视,最好做颅底照片或CT扫描以确定病因。 放疗的危害 1.口干、龋齿。在鼻咽癌放疗过程中,经常会导致腮腺受损。腮腺位于两侧面颊的深面,在常规放疗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高剂量照射,使其分泌口水的功能大打折扣,甚至在放疗几年后仍难以恢复。很多病人表现为口干,每隔几分钟就必须喝水,进食米饭难以下咽。口水中含有各种溶菌酶,分泌减少导致口腔细菌繁殖,部分病人放疗数年后出现严重龋齿、牙齿毁损。主要的预防手段包括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勤漱口,用含氟的牙膏刷牙,放疗前修复或拔除口腔的坏牙。 2.张口困难。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为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与颞颌关节受到高剂量放射有关。部分病人张口严重受限,影响进食和讲话。放疗期间及放疗后进行必要的张口锻炼可降低其发生率,如口含软木塞、张闭口练习等。 3.听力下降、耳聋。鼻咽癌放疗后有百分之八的患者有明显的听力受损,百分之三的患者表现为双侧耳聋,这与中耳、内耳接受到高剂量的照射相关。除降低放疗剂量,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 4.颈部纤维硬化。鼻咽癌放疗后数年,部分病人可出现颈部肌肉、皮肤纤维化,表现为颈部肌肉萎缩、颈部变细和皮肤菲薄。积极的转颈运动可能降低其严重程度。 5.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鼻咽癌放疗后,两侧的颞叶组织受到高剂量照射后出现放射性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头痛等,一般的处理包括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VitminB12、弥可保等营养神经的药物。猜你喜欢: 1. 鼻咽癌能完全康复吗 2. 鼻咽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3. 引发癌症的6大元凶 4. 鼻癌的五大症状介绍 5. 鼻咽癌症状

鼻咽癌治疗选择中医中药治疗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并同时杀灭癌细胞,控制肿瘤扩散转移,有扶正祛邪的优势;而且患者在治疗期间痛苦小,用药安全,增加治疗机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