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汉方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汉方医学杂志

疾医《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於现在的内科医生。疡医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参见「疾医」条。食医相当於现在的营养医生。参见「疾医」条。带下医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 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十三科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 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唐代四科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 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宋九科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 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清代九科清代太医院内医学分科很不一致,有分为五科的,也有分为十一科的。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大方脉我国古代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於现在的内科。小方脉(少小)「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 疾病,相当於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风科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於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 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金镞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妇人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於现在的妇产科。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西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著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 ,并出版有《东医杂志》。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著作比较丰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 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於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於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 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 。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的人。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於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於医药发展的限制,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於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 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於《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对能称得上为上工的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即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而且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治愈率。 中工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此 「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下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於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於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法医 《礼记.月令》中有「瞻伤」,「视折」.「审断」等,是古代法庭检验伤死案件的简单记载。 五代时的《疑狱集》(公元 951年),和凝父子所著,系现存最早的法医著作。宋代有《内恕录(著者佚名),《折狱龟 鉴》(郑克著於公元 1200 年),《棠阴比事》(万荣著於公元1213 年 )等著作。南宋时采用《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丰富了法医学的内容。后来宋慈采取《疑狱集》,《内恕录》等书的精萃,结合当时在法医学上的新经验,编成《洗冤录》(公元 1247 年),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某些机械死伤原因,当时的各种毒物及急救解毒的方法等, 此书为古代法医名著,对国外亦有较大影响。兽响 专治牲畜疾病的医生,见《周礼.天官》。现存的兽医书,有著者佚名的 《安骥集》(公元 906 以前? 唐.贾诚重校)、明.喻仁、 喻杰的《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等

古代医生的称呼有:1、疾医: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2、大夫:始于宋代,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大夫,大夫一称流传至今成为对医生的敬称。3、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于宋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4、坐堂医: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

皇汉医学各版本差异最主要是体现在文化差异。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皇汉医学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产物。在日本明治维新的西化浪潮中,汉方医学一度被禁止,而民间仍有有识之士积极传承中国古老的医学智慧,并延续使用对发明汉方医学的汉民族的尊称“皇汉”。由于军国主义时代,日本老百姓以自称“皇国人”而自豪,崇拜天皇陛下、崇拜天照大神,因此自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之后,全面肃清军国主义的文化印记,“皇汉医学”因“皇”字也受牵连,不得不改为“汉方医学”。“皇汉医学”之词,流行很短,现在的医界已无人用此词。

矢数格汉方一贯堂医学有中文版。 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以下简称“一贯堂医学”),是日本近代后世方派汉医森道伯(1867~1931年)积数十年临床体会,于晚年创立的独特诊疗体系。其主要理论,诊治规律及治疗经验,经森道伯的门生矢数格的系统整理与归纳,以《汉方一贯堂医学》一书的出版而为世人所尽知。它不仅在日本现代汉医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受到了一些现代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学术特点一贯堂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是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它将人的体质分为三大证,即瘀血证体质、脏毒证体质和解毒证体质,认为这3种不同体质的患者,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可继发多种不同的疾病;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分别以通导散、防风通圣散、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进行施治,以达到改善体质、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意义掌握了上述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在临床上,便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体质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测知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将来可能罹患的疾病。也就是说具有某种体质的人,容易患何种疾病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各种体质特征的发病规律,便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地治疗疾病。从这一意义上说,一贯堂医学的体质分证法和药物调治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

北方药学汉杂志

当然是核心期刊啊,不过没那么高要求的话省级的就可以

其实去学校阅览室看就好了呀…………

据学术堂的了解,医学论文是医者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总结,通过论文的载体方式来展现医者的临床医学经验。下面是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知识分享,欢迎阅读指正。1.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国际刊号:1671-0800国内刊号:33-1268/R出版地方:浙江邮发代号:32-121创刊时间:1994发行周期:月刊《现代实用医学》(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宁波市医学会、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主办。以“立足宁波、面向全国、服务城乡”为宗旨,学习和汲取中华系列杂志和我省品质杂志的办刊经验,自觉以省级杂志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现代实用医学》在办刊特色方面,力求体现“现代、综合、实用”,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准绳,突出多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研讨,报道内容新颖实用,密切结合临床。《现代实用医学》每期都安排了一个专题,邀请省内外着名专家为“专家论坛”栏目撰搞,相关专题论文相对集中,重点突出。2.当代医学杂志 部级期刊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国际刊号:1009-4393国内刊号:11-4449/R出版地方:北京邮发代号:82-829创刊时间:1994发行周期:旬刊《当代医学》《当代医学》(旬刊)创刊于199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部级综合性期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DE)》统计源期刊。获奖情况:2004年获卫生部期刊奖。《当代医学》是目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以系统阐述职业化医院经营与管理理念的部级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当代医学》杂志将帮助中国的医院院长解析中国的医药宏观政策和相关法规;洞察医药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把握世界医学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掌握医院战略规划、财务和资本管理、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讯管理等现代医院职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引领医疗信息化建设潮流,打造21世纪的职业院长。3.安徽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安徽省卫生厅国际刊号:1000-0399国内刊号:34-1077/R出版地方:安徽邮发代号:26-22创刊时间:1973年发行周期:月刊《安徽医学》主要介绍本省在医学临床、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全省医学发展水平,增进群众身体健康。读者对象是中、高级医务工作者。《安徽医学》创刊于1973年,是一本综合性医刊。1992年并荣获北大核心期刊。4.北方药学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内蒙古自冶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国际刊号:1672-8351国内刊号:15-1333/R出版地方:内蒙古邮发代号:16-421创刊时间:2004发行周期:月刊《北方药学》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由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主办,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药学会协办的《北方药学》于2004年6月28日诞生了。《北方药学》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技学态度,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我国西部医药学与传统医药学科技的提高与发展。本刊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医药卫生人员、药学教育、科研人员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人员。主要反映国内外药学科研成果,以及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广大药学工作者及各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为我国西部地区广大医药工作者与国内外医药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开辟途径和渠道,提供和搭建广阔的学术平台,也为国内外学者更多的了解中国民族医药,使我国民族医药走向世界,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北方药学》的创刊,顺应了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的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策略,是我们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一件大喜事,它实现了广大西部药学工作者多年的心愿,必将激励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及国内更多的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医药科技、学术的发展。《北方药学》以创新、存真、求实的严肃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及编辑部的管理,力争把《北方药学》办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医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重在实用的专业性刊物。广大读者可借助本刊了解西部医药科技的发展动态,捕捉思路,提高学术水平,展示科研成果。5.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部级期刊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国际刊号:1671-8631国内刊号:14-1300/R出版地方:山西邮发代号:22-39创刊时间:1974发行周期:月刊《临床医药实践》杂志创办于1974年,是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办的国家综合性医学期刊,也是我国传播医药卫生新理论的医学期刊之一,创办多年来,为各级医学科技人员服务,为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服务,为促进我国医学科技信息转换为社会生产力而服务。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韩国汉方医学杂志官网

上中外医学研究杂志官网方法如下:1、打开浏览器,输入中外医学研究杂志的英文名“JournalofMedicalResearch”或中文名“中外医学研究杂志”等关键词进行搜索。2、打开搜索结果中最符合要求的官方网站链接,可以直接访问中外医学研究杂志的官方网站。3、在中外医学研究杂志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浏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了解医学前沿动态、查阅已发表的文章、提交投稿等内容。

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於现在的内科。小方脉(少小)「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 疾病,相当於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风科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於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 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金镞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妇人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於现在的妇产科。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西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著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 ,并出版有《东医杂志》。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著作比较丰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 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於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於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 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 。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的人。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於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於医药发展的限制,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於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 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於《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对能称得上为上工的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即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而且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治愈率。 中工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此 「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下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於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於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法医 《礼记.月令》中有「瞻伤」,「视折」.「审断」等,是古代法庭检验伤死案件的简单记载。 五代时的《疑狱集》(公元 951年),和凝父子所著,系现存最早的法医著作。宋代有《内恕录(著者佚名),《折狱龟 鉴》(郑克著於公元 1200 年),《棠阴比事》(万荣著於公元1213 年 )等著作。南宋时采用《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丰富了法医学的内容。后来宋慈采取《疑狱集》,《内恕录》等书的精萃,结合当时在法医学上的新经验,编成《洗冤录》(公元 1247 年),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某些机械死伤原因,当时的各种毒物及急救解毒的方法等, 此书为古代法医名著,对国外亦有较大影响。兽响 专治牲畜疾病的医生,见《周礼.天官》。现存的兽医书,有著者佚名的 《安骥集》(公元 906 以前? 唐.贾诚重校)、明.喻仁、 喻杰的《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等 回答者:沙轩迷人 - 秀才 二级 11-19 14:56--------------------------------------------------------------------------------

1、中华首席医学网:成立于2003年,2008年更名为首席医学网。由华夏时代(中国)投资集团投资创办,通过互联网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及服务的平台。

2、丁香园:原名《丁香园医学文献检索网》、《丁香园医学主页》,始建于2000年7月23日,创办者李天天,是一个医学知识分享网站。

丁香园的诞生是为了给中国生命科学专业人士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一个情感交流的家园。截止2018年4月,丁香园拥有550万专业用户,包含200万医生用户,业务可大致分为医生端、大众/患者端、医疗机构端与商业服务端四个板块。

3、中国卫生人才网,是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管、北京卫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举办的专业性人才网站,中国首家最大、最权威、分公司最多的医疗卫生领域人力资源网站,专门面向全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提供人才招聘服务。

4、维普资讯: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公司全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文献数据库。

5、中华医学网:《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医学杂志社)是以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为主要任务的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也是中华医学会对其所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实施管理的重要业务部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首席医学网

百度百科-丁香园

百度百科-维普资讯

百度百科-中国卫生人才网

中华医学网官网-《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疾医《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於现在的内科医生。疡医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参见「疾医」条。食医相当於现在的营养医生。参见「疾医」条。带下医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 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十三科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 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唐代四科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 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宋九科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 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清代九科清代太医院内医学分科很不一致,有分为五科的,也有分为十一科的。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大方脉我国古代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於现在的内科。小方脉(少小)「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 疾病,相当於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风科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於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 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金镞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妇人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於现在的妇产科。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西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著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 ,并出版有《东医杂志》。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著作比较丰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 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於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於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 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 。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的人。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於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於医药发展的限制,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於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 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於《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对能称得上为上工的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即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而且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治愈率。 中工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此 「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下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於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於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法医 《礼记.月令》中有「瞻伤」,「视折」.「审断」等,是古代法庭检验伤死案件的简单记载。 五代时的《疑狱集》(公元 951年),和凝父子所著,系现存最早的法医著作。宋代有《内恕录(著者佚名),《折狱龟 鉴》(郑克著於公元 1200 年),《棠阴比事》(万荣著於公元1213 年 )等著作。南宋时采用《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丰富了法医学的内容。后来宋慈采取《疑狱集》,《内恕录》等书的精萃,结合当时在法医学上的新经验,编成《洗冤录》(公元 1247 年),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某些机械死伤原因,当时的各种毒物及急救解毒的方法等, 此书为古代法医名著,对国外亦有较大影响。兽响 专治牲畜疾病的医生,见《周礼.天官》。现存的兽医书,有著者佚名的 《安骥集》(公元 906 以前? 唐.贾诚重校)、明.喻仁、 喻杰的《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等

汉方医学论文

你所说的“引用分值”应该是指“影响因子”吧。要知道,只有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的杂志才有影响因子。日本目前只有163种期刊被收录,而且绝大多数是以英文出版的,以日文出版的极少。况且其中没有中医(汉方医学、东洋医学等)相关的刊物。这些杂志的影响因子也不高。建议,如果是中医的论文,可以向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等西方杂志投稿。如果是中医临床方面的,还可以在日本找一个SCI收录的临床医学相关的杂志投稿。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1 浅探中医妇科腹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部诊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多年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传统中医腹诊方法,当代中医的新发展、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以其促进中医妇科临床诊断的发展。结论:作为中医的重要部分,中医妇科腹诊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源于《内经》、《难经》、并在随后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所发展,逐渐形成,腹诊的内容丰富,辩证思想贯穿其中,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医妇科腹诊成为中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分支,在结合当代的腹部探查方法,使得诊断技巧更佳丰富,大大降低了误诊率,促进了治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妇科病 腹诊 四诊 中医诊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分支,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器械辅助检测使得内诊广泛应用,传统的腹诊在临床上越来越少,本文就临床腹诊经验,文献、历史资料、展开讨论,浅谈腹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1 腹诊在中医妇科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腹诊主要作为一种临床手段,用于中医临床上的辨证,最早出现在《内经》、《伤寒论》等古老的医学专著之中,《内经》中关于腹诊的记载是后来腹诊发展的起源,《伤寒论》则是将腹诊与辨证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将其运用在对治病机理的分析,临床辨证,预后判断中,形成了初步较完整的腹诊理论体系,对腹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医妇科腹诊作为中医腹诊中的重要部分。但在近年看来,已经被传统的内诊取代,滞后了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妇科腹诊已经逐渐走向狭窄,偏离了传统中医的发展方向,并且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医腹诊包括较为广泛,不应当只局限在腹腔,还包括了胸腔的望闻问切。若腹诊只单单指腹部的诊断,或只是内诊中某一项检查,那是对腹诊的狭隘理解。 现代腹诊主要包括胸腹以及五脏六腑的城廓,因此中医腹诊是包括了胸腹部内所有脏器的,即使只是从临床上对腹诊进行狭隘的理解,即指的是胸腹部的切诊,这一块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五脏六腑当中就有三脏五腑是位于腹部内的,十二经脉当中,只有足太阳膀胱经脉不是循行于腹部当中,而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均是在腹部内,因此,若出现妇科疾病的症状、体征,就会表现在腹部内,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中医妇科腹诊在内科诊断中具有广阔的视野,能从全局出发,提高了确诊的概率。 2 中医妇科腹诊的具体应用 腹部在医学上,泛指胃脘下至耻骨毛际的部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对腹诊中的腹部进行了如下定义:腹部是指包括胸区、心区、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小腹、右少腹、心下十一个区域。其中在中医妇科腹诊中主要检测的区域是上腹、脐腹、少腹、小腹等区域,应广泛的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腹诊的概念:腹部诊断即腹诊,腹诊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是指对胸腹部的按诊、触诊,应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范畴,即被临床上普遍理解的腹诊,清代医学家俞根初这样描述:“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而另一种腹诊则是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这一观点主要在日本汉方界多见,不仅仅是对胸腹部的触诊,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整体形态变化,塌陷或膨隆,腹白线的异常等,也受到我国很多学者的支持,包括王邦言等人在内。 腹诊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腹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胸腹诊、虚里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断四个方面,胸腹部的诊断则是指对胸腹外在形态、颜色、温度、紧张度、胀气度、疼痛、痞硬、急结等症象诊察,属于腹诊的一部分;而虚里诊则是指,对非实物虚里的位置、脉搏、音量、色泽、等多角度的诊断,属于腹诊中的核心内容。脐诊则是对脐形态、周围气血运行的状态的诊断;通过腹部周围穴位的诊断而判断内部脏器的病理变化。具体的将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望诊主要是通过对腹部形状、色泽、润枯等外在的变化来判断内部器官的形态和状态,即望诊主要是医生运用视觉对胸腹部的形态、色泽、心尖搏动、腹形、脐部改变及腹部动悸等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了解人体胸腹体表的正常和异常状态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一般来说,腹部色泽暗淡、腹部形态塌陷、多可以归属于虚证;反之若腹部的颜色光亮,腹形饱满圆润,那多可归为实症;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下,若患者腹部皮肤松弛、干枯色黄、疑为气血亏虚或胎儿不正常,也可能胎死腹中;又若当患者妊娠时,腹部过大,可能为羊水过多。 闻诊:闻诊指的是,医生运用听觉去了解胸腹部的情况,主要可以依据听诊来诊查腹部的声响去了解内在病变的方法,必要时也可借助听诊器辅助诊断。诊察内容:包括脏腑自然发出的声音和叩诊或按压胸腹时所出现的音响,(如患者形体素肥,今见消瘦,肠鸣漉漉,多为痰饮作祟;腹中鸣响,嗳气时作,多为肝郁气逆;食后腹胀,摇腹声作,多属中气下陷,常伴阴吹正喧,前者如呼吸咳喘、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等),按压音则主要依据不同部位扣压后所反映出来的鼓音、实音、浊音具体情况,来判断内在脏腑组织的胀气、肿块、水饮、瘀血等不同病变情况;此外,腹部听诊还可以检测胎儿在体内的发育的状况等。 问诊: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家属,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进行初步了解、判断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相关的情况,是辅助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 切诊:所谓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去按压、切压患者腹部的多个部位,通过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腹证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诊在腹诊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腹证奇览》一书中将按压法分为覆手按压法、三指探按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妇科腹诊中主要的诊断手段,主要通过医生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去切触腹壁、以探查内部腹壁的坚硬、温寒、以及其他积压疼痛情况来确诊。传统上讲,若腹中按压出积块,需要细心诊察肿块小大、形状、硬度、活动度及喜按拒按等情况以辨识其良恶性质。 参考文献 [1] 王邦言.中医腹诊浅议[J].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2] 孙忠年,陈选平.中医腹诊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1-276. [3] 稻叶克,和久田寅.腹证奇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2 浅谈女性妇科不孕育的中医治疗 摘要:不孕症是指婚后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达1年以上而未能怀孕者。女性不孕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输卵管不通、子宫体小、黄体功能低下、不排卵、月经不调、闭精等。 关键词:妇科不孕不育中医治疗临床 近些年来,女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很多困扰。经过多方面研究,中医专家认为,造成了女性不育(孕)症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因素、营养缺乏等,而近年来不育(孕)症上升的原因包括了化学污染、环境污染、滥用药物、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加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患者开始寻找众多多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据专家介绍,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一些疾病往往很难用西医治疗,有的疾病尽管诊断明确,但治疗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而中医对此有独到之处,很有优势。由于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医药对不孕症的治疗在2000多年来也没有间断过,流传发展至今。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有其独特的优势,治法多种多样,毒副作用较小,用药期间就可以受孕,疗效也较高。 1中医对女性不孕不育的症状分析 中医治疗主要是运用针灸,偏方药方等治疗不孕症,中医治疗认为不孕症可分为五型:肾阳虚,肾阴虚,肝郁,痰湿,血淤等。对于女性不孕治疗,中医认为凡女子不孕以肾虚为根本,或为素体亏虚,禀赋不足;或为不慎房事,损伤肾精;或久病多产伤肾。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无源而致不孕。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亦可使女子不孕。论治则当安五脏、通气血,调经种子,孕育乃成。[1] 若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 肾阳虚型不孕症的中药治疗:婚久不孕不育,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少,闭经,面色晦暗,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方药: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紫河车、丹参、香附。 由宫寒引起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治疗原则应温补肾阳,可服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针对宫寒的女性,中医妇科专家介绍了几种药膳疗法:鸡煮益母草:乌鸡1只,益母草500g(分4份,分别用酒、醋、姜汁、川芎汁浸透炒干)。将制好的益母草,放入鸡膛内,用清汤煮,鸡淡吃,或酒送下亦可。鸡骨并药渣焙干为末,加当归120g、续断60g、姜18g为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早、中、晚各服l丸。主治久不孕者;红花孕育蛋:取鸡蛋1只,打一个口,放入藏红花,搅匀蒸熟即成,月经来潮的第二天开始服,每天吃1个,连吃9个。持续服3~4个月经周期。主治气虚夹瘀不孕,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2] 2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注意事项 治疗不孕不育症,专家还指出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女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舞蹈等增强体质。戒除酗酒及过度吸烟恶习、注意经期卫生;重视婚前检查,以便预先发现生殖系统之先天性畸形或生理上异常;避免过早性生活、性生活要适度,避免伤精耗阴。注意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把握排卵期,在排卵期间(包括排卵时及其前后的一两天这段时间)性交,能增加受孕的机会。排卵在下次月经前的第14天左右。如月经周期28天,则排卵正好是两次月经中间。月经不规律的妇女,最好是探测基础体温3个月以上,寻找自己的排卵期。(妇女在排卵前期,基础体温较低,在℃之间,排卵后体温上升℃,直到月经来潮前下降。)亦可同用LH试纸探测排卵时间。[3] 再者,女性还要按时接种疫苗,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各种危害女性生育能力的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等;要掌握一定的性知识,了解女性生理特征和保健知识,如果发现卵巢有不同于平时的变化一定要及时诊治;如果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高温及毒物,一定要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和防护章程作业,千万不要疏忽大意,如果近期想要孩子,最好能够脱离此类工作半年后再生育;改变不良的习惯,戒烟戒酒;不要吃过于油腻的东西,否则会影响性欲;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接触生活当中的有毒物品,如:从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要放置几天再穿,因为干洗剂会影响性功能;要重视婚前的体检,早期发现异常,可以避免婚后的痛苦。结婚以后要经常夫妻双方交流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配合、互相谅解。 简而言之,中医的辨症施治能对某些功能性疾病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如精神心理性因素),女性不孕症患者应该遵循科学治疗不孕不育的原则,不要盲目用药,要先确诊、后治疗,依据不同的病种选用不同的助孕措施。同时专家提醒,中药治疗也需对证,女性不孕不育者切忌随意就诊,多家尝试,而应问诊于专业的老中医,以免耽误治作为中医治法。 参考文献 [1]肖承悰,吴熙.《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 [2]罗颂平,许丽绵,刘雁峰.《中医妇科学科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08年版 [3]毕焕英.《中医妇科问诊方法浅谈》,《中医教育》.2003年第02期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产科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5. 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

看看这个你就明白了

一句话:源远流长

汉方医学期刊

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於现在的内科。小方脉(少小)「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 疾病,相当於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风科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於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 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金镞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妇人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於现在的妇产科。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西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著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 ,并出版有《东医杂志》。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著作比较丰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 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於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於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 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 。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的人。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於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於医药发展的限制,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於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 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於《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对能称得上为上工的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即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而且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治愈率。 中工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此 「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下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於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於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法医 《礼记.月令》中有「瞻伤」,「视折」.「审断」等,是古代法庭检验伤死案件的简单记载。 五代时的《疑狱集》(公元 951年),和凝父子所著,系现存最早的法医著作。宋代有《内恕录(著者佚名),《折狱龟 鉴》(郑克著於公元 1200 年),《棠阴比事》(万荣著於公元1213 年 )等著作。南宋时采用《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丰富了法医学的内容。后来宋慈采取《疑狱集》,《内恕录》等书的精萃,结合当时在法医学上的新经验,编成《洗冤录》(公元 1247 年),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某些机械死伤原因,当时的各种毒物及急救解毒的方法等, 此书为古代法医名著,对国外亦有较大影响。兽响 专治牲畜疾病的医生,见《周礼.天官》。现存的兽医书,有著者佚名的 《安骥集》(公元 906 以前? 唐.贾诚重校)、明.喻仁、 喻杰的《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等 回答者:沙轩迷人 - 秀才 二级 11-19 14:56--------------------------------------------------------------------------------

矢数格汉方一贯堂医学有中文版。 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以下简称“一贯堂医学”),是日本近代后世方派汉医森道伯(1867~1931年)积数十年临床体会,于晚年创立的独特诊疗体系。其主要理论,诊治规律及治疗经验,经森道伯的门生矢数格的系统整理与归纳,以《汉方一贯堂医学》一书的出版而为世人所尽知。它不仅在日本现代汉医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受到了一些现代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学术特点一贯堂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是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它将人的体质分为三大证,即瘀血证体质、脏毒证体质和解毒证体质,认为这3种不同体质的患者,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可继发多种不同的疾病;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分别以通导散、防风通圣散、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进行施治,以达到改善体质、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意义掌握了上述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在临床上,便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体质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测知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将来可能罹患的疾病。也就是说具有某种体质的人,容易患何种疾病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各种体质特征的发病规律,便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地治疗疾病。从这一意义上说,一贯堂医学的体质分证法和药物调治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就有友好往来。早期的日本与中国医学的接触,主要是通过古代朝鲜进行的。此后,我国与日本的往来就比较频繁。中国医学在传入日本后被称为汉方医学或东洋医学。但中国医学进入日本的确切时代,至今还并不十分清楚。比较公认的是在公元5世纪时,朝鲜使者用中医药治愈日本天皇的疾病,使日本人认识到中国医学的价值,并且接受了这一医学体系,从而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及至我国明代末叶和清代,日本的江户时期(公元1603~1876年),日本医学界掀起了研究仲景医学的浪潮。形成了学术上的古方派,成为汉方医学之主流,并与后世方派在学术上产生论争,使汉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诞生了日本传统医学:汉方医学,或称东洋医学。在清代,中国医生仍不断到日本行医或传授医学。如1627年后,任唐通事的马荣宇入籍于日。其子寿安,号友松,以北山道长著名,在大阪开业行医,学术富瞻,颇有声誊,遗有《北山医案》等著作十余种。北山友松被誉为具有“旷世之才,授闽医之传,善得法外之法。故治术别开生面,触手生春之妙矣”。他擅长象胥学,又融通儒释道三教,并从中领会、学习仲景奥旨,还师从戴曼公而深得《内经》、《本草》精蕴。既而又谓皇朝医风不可不研,乃师从小仓医员,原长庵冈本玄治高弟,遂大成其业。《北山医案》记录了北山友松生平治病的部分医案。本书对各医案的记述全面,脉证俱详,且多有诊疗过程中的治病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内经》、《难经》、《本草》等著作的相关论述。即用经典的论述作为辨证论治的指导方针,同时又用疗效来反证经典的权威和正确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告诉今人如何治病。

1、汉方医学 公元5世纪由朝鲜传入。因当时的朝鲜使者为天皇治病收效,使日本认识到中国医学的价值并且接受,中国医学便以朝鲜为媒介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医学的起源。 公元552年,梁元帝赠给日本《针经》一套,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及医药书籍164卷到日本,开始了中日医学的直接交流。至隋唐之际,中国由统一走向兴盛,成为亚洲经济、文化、医药等方面的中心,两国交往月益频繁,公元608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药师惠日、留学生倭汉直福因等来中国学医,历时15年,于628年学成回国,带回大量隋唐医书。公元754年唐高僧鉴真应邀,携带大批医书东渡日本成功,对日本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此后隋唐、宋代医学及医药著作大量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医学的主流。 ‍‍ 公元15世纪末,田代三喜(公元1465~1537年)入明拜僧月湖为师,专攻金元医学,留学12年回国后,首倡李朱医学。适逢当时日本社会盛行宋儒性理学,其弟子曲直漱道三大力推广普及,并建立启迪院,教授门徒800余。李朱医学逐渐遍及日本各地,风靡一时。1571年,曲直濑道三代表作《启迪集》问世,该书引用中国医书达63种之多,其内容以引李东垣《脾胃论》、《兰室秘藏》,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为最多。但并不拘于医家,而是博采众长、首次提出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表现,在此基础上察证辨治,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了日本汉方医学独立发展的基础。曲直獭道三以后,追随者甚众,其弟子大多成为当时名医。江户前期以及其后约100年间道三学派,即金元医学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日本汉方医学第一支学派,即所谓“后世方派”,真正开始了中国医学日本化阶段。 江户中期,古方派与后世方派互相对立,学术争鸣非常活跃,使汉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及明显的学派倾向;理论上以《伤寒论》为基本框架,并高度简单化;临床上注重方证与“方证对应”;诊断上强调腹诊的重要性;方药上以方剂为单位。终于实现了中国医学日本化的过程,从而诞生了名符其实的日本传统医学——汉方医学或称东洋医学。2、“兰学”医术的传入 几乎与此同时,西方医学也传入了日本,但真正受到注意井发生影响是在17世纪,随荷兰人进入日本之后。公元1754年京师医官山胁东洋根据西医人体解剖,订正古医籍的错误,撰《脏志》一书,为日本近代解剖学之嚆矢,引起一些汉方医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举趣。继而,有关西医解剖、生理、临床各科、药学方面的书籍不断问世,使仅方医学家们较广泛地接触西医理论,发现其可取之处,逐渐接纳了西医,并试图将汉方医学与西医相融合,建立新型的医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的“汉兰医学折衷派”。折衷派吸收了后世方派和古方派优点,扬弃其不足并吸取一些西洋医学观点而立论,主张无论是哪一派,只要在临床有效就应选用。开发中药麻醉剂,在世界上最先成功地作了乳癌摘除术的华岗青洲、永富独啸庵,以及明治前期主宰汉方界,被称为幕末明治的汉方巨头浅田宗伯等都可以说是折衷派的代表人物。但到德川幕府的末朝,传统医学的主体与折衷派分开,而出现了考证学派,并取得了支配地位。他们将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其代表人物如山田正珍以及丹波氏家族。此后,至19世纪中叶,日本汉方医学界古方派与折衷派影响较大,前者强调“经验实证主义”,重临床经验而轻视理论;折衷派中则以考证学派居主流,侧重于古文献的考证、训诂、笺注,理论上全尊古,无所创见,造成汉方医学学与术的分离,使医术的传授受到很大的影响。至明治以前的幕府末期,名医已很少,加之医学传授方面的保守和神秘主义,引起当时民众的反感和不满。此外,汉方医学与当时发展战伤外科、预防医学、集体治疗医学和防疫医学等“群体防治医学”的需要相矛盾,使汉方医学在与西医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明治以后西医的强势 公元1868年,进入明治时期的日本政·府;打破德川幕府推行了200余年的闭关自守政策,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同时在倾向于西洋文化的社会大潮的背景下,医学也转向于西洋医学。汉方学馆被封闭,领导权由西医执掌,片面强调西医的优点,根本忽视两种医学的不同,大力提倡西医,采用西医药分业制度。通过西欧医学教育,大量培养西医师,此时的汉方医学陷入低谷。明治8年以后,汉方医学甚至处在法律上难以生存的状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