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同时对肝肾伤害特别大,所以,你所说的打水,应该是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腺泡细胞癌是一种腮腺区域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危险因素在于复发和转移。复发与手术是否切除干净相关。术后需要常规的化疗,预后相对较好,通常能大于80%的五年生存率。回家后无需注意特殊饮食,此肿瘤与饮食无关。
您好,您父亲目前情况怎么样?我父亲也同你父亲一样的病,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吗?我的QQ号是821238032.谢谢!
xián xiàn ái
在口腔颌面肿瘤中,涎腺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为常见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涎腺肿瘤,良性肿瘤在较为年轻的病员中发生,而恶性肿瘤则多发生在较大年龄,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涎腺癌是由涎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可来源于大涎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来源于小涎腺(多见于腭腺),即任何有涎腺的部位都可发生,病理分类有:粘液表皮样癌,乳突状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腺癌,鳞癌和未分化癌等。
1.涎腺区肿块,早期可为低度恶性表现,即病情缓慢,肿块范围小,活动,颈淋巴结也不能触及,很难与良性肿瘤相鉴别;晚期可分为高度恶性表现:即生长迅速,肿块范围大,不能移动,边界不清,可有疼痛,发生于腮腺者可有面瘫,所属淋巴结可发现继发肿块。
2.涎腺造影表现为侵蚀性破坏,出现分支导管破坏,碘油外漏等恶性肿瘤表现,CT片可见腺体被边界不清的肿块破坏或挤压移位,造影剂可渗入肿块中。
1.涎腺区肿物,早期可类似良性肿物表现,晚期出现生长加速,肿物固定,疼痛,面瘫,区域淋巴结肿大等。
2.涎腺造影示侵蚀性破坏影像(分支导管破坏,碘油外漏等),CT片可见腺体被边界不清的肿块破坏或挤压移位,造影剂外溢。
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可作为辅助治疗,切勿以后二者作为主要治疗措施。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手术范围较大,同时植骨或同时作较复杂修复者则一般采用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术创大,修复方式复杂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化学药物治疗可于术前或术后配合应用因其副作用较为严重,应在医师指导下对血象等严密观察下应用
1.对于临床表现较典型,肿瘤较局限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鉴别诊断较困难,肿物较大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或疑有转移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C”。
1.治愈:治疗后,原发瘤及转移源已彻底切除或消失,创面已基本修复。
2.好转:治疗后,肿瘤缩小,症状减轻。
从你的核磁共振结果来看,右侧腮腺是有问题的,至于你所说的第三次复发,肿瘤是不是恶性的,这个不能通过核磁共振来明确,需要做穿刺或者等手术标本做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至于能不能做手术,需要耳鼻喉科医生综合你的情况来评估。
腮腺肿瘤第三次复发,说不清楚是恶性的,还能手术吗?我觉得第三次复发了,可能是恶性的,你应该找专业的医师咨询一下
腮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向腺泡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大部分为低级别恶性肿瘤,预后良好,少部分为高级别预后较差,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常伴有不完整包膜。一般发病年龄为40-60岁,女性稍多,生长缓慢(病史一般1年以上,部分可达十年),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虽然外科手术是治疗其有效手段,但手中需注意两点:一是保护面部神经不受损伤,二是切忌弄破肿瘤包膜,否则会导致复发。从片子可以看出,肿瘤起源于腮腺,可能累及岩骨区、颞下窝、各肌肉间筋膜,弥漫生长。边界清,有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侵蚀乳突骨质、皮下。
腺泡细胞癌又称为浆液细胞腺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涎腺肿瘤。目前大多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腺泡细胞癌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但发生在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者也有报道。此病病程较长,从几个月到数十年不等。此肿瘤从少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以40~60岁的人群最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
癌症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现在癌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引起癌症的主要原因包括很多,比如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个人因素等都是常见的因素之一,在癌症当中,甲状腺癌也是比较常见的。
甲状腺癌是什么?甲状腺癌是发生在脖子上的腺体是像蝴蝶状的,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甲状腺癌目前女性患病率较高。甲状腺癌的生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会扩散到颈部淋巴结。整体来说甲状腺癌早期预后非常好,如果患者能早发现早治疗的话,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如何预防甲状腺癌?一、甲状腺癌的发生通常与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平时生活中适当的食用加碘的盐和海带,紫菜等海产品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另外,一定要注意日常的饮食,平时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者少吃被污染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二、辐射避免辐射,如果经常的接触辐射性强的物体,辐射剂量过大,颈部的细胞就容易导致发生癌变,诱发甲状腺癌,因此,建议大家尽量的远离射线。
三、避免肥胖,过于肥胖的体内的岛素就增多,胰岛素会刺激甲状腺细胞的增殖和转化,所以,肥胖人群可以适当的减肥,平时控制体重,避免甲状腺癌的发生。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很多疾病因情绪都有着一定的关系,情绪波动大就会导致内分泌失调,破坏机体的平衡。甲状腺癌的发生与情绪波动大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压抑和紧张,平时应保持愉悦的心情。五、避免烟酒,吸烟喝酒都是对身体有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加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所以戒烟戒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得身体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年应定期的检查,平时发现身体有异常应及时就诊,避免耽误疾病的治疗。
甲状腺是我们人体最大的一个内分泌腺,它属于我们一个内分泌腺,那么甲状腺位于我们颈前,气管正中两侧,就是我们在这个锁骨上方,气管正中两侧,在那个凹陷的一个窝里,一般我们从外观来说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通过触摸的话,没有异常增大的甲状腺,实际上我们也是摸不到的,那么甲状腺一般它的大小在4到5公分之间,非常的柔软。那么甲状腺如果肿大了,您才会发现,如果它从外观上能看到了,那就是肿大了,当然如果我们外观看不到,通过体检报出来甲状腺有肿大,这种您通过触摸,可能会微微地感觉到它有一定的肿大,那么甲状腺它的功能,是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这么一个腺体,那么甲状腺激素我们知道,对我们机体有各方面的影响,比如亢进了它会出现甲亢,低下了甲减,那么它对于我们机体的一些正常的一些功能是很有用的。 毫无疑问,中国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癌症类型的发病率都在提高。不同癌症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女性2000年到2014年的癌症发病率变化曲线。从中可以看出,女性最常见的三个主要癌种: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不仅发病率较高,而且都还在持续上升。值得关注的是甲状腺癌的上升。 那发病有哪些机制呢? 1、电离辐射 。⻓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低剂量的电离辐射随时和我们在 一起,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甲状腺癌越来越多的原因。电离辐射是目前最确切的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甲状腺是对辐射最敏感的器官,当机体暴露于辐射环境时可引起机体发生异常反应,如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从而可能诱发肿瘤的形成。2、基因。 没错,对于甲状腺癌还是有一些基因可以提示易感性的,当然也不必要过于紧张,因为这并不代表一定会患此类疾病。不过目前来讲我们还是知道以下这几个基因的作用机理的:1)BRAF基因 这个基因是编码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基因,它参与细胞增殖过程,同时也是控制甲状腺癌细胞胞内和胞外信号传导的关键基因。有学者认为BRAF基因突变只是乳头状甲状腺癌明确但非敏感的特征表现,因为在一些甲状腺早期损害中,很少检测到BRAF基因突变。BRAF基因突变的致癌性是由于该基因的突变引起了V600E氨基酸类的改变,从而激活了BRAF激酶系统的致癌性。 2)Ras基因 Ras基因编码的蛋白位于细胞膜内侧,作为信号传导分子参与RAS-RAF-MEK-ERK和PI3K/AKT1两条信号传导通路。当Ras基因突变时,会导致Ras蛋白信号分子持续活化,引起细胞恶性增殖,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目前多数研究表明,Ras基因突变在甲状腺癌发生的早期起作用,但对细胞恶性转化则并非起决定性作用。3)GARDNER综合征是引起甲状 腺癌的高发特点。还有髓样性的甲状腺癌,家族史的携带了内分泌肿瘤2型 (MENTU), FMTC, 和家族性的甲状腺髓样癌的基因非常相关,具有明 显的遗传性因素。3、雌激素。 甲状腺和乳腺和雌激素非常的相关。体检报告中的TSH,当我 们血液当中的雌激素水平升高的时候,甲状腺素TSH水平也会随之升高。 TSH升高,T3 T4就会相应下降,大脑就会认为分泌不够,这时就会导致滤 泡细胞和其他的一些小细胞进行非正常的增⻓。因为肿瘤来源于细胞的非 典型性增生,所以这是引起甲状腺肿瘤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甲状腺癌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3。有科学家指出α和β雌激素受体调节雌激素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所以推测雌激素受体的多态性可能是引起甲状腺癌性别差异的一个原因。4、碘摄入量。 碘摄入异常很久以来都被视为甲状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碘是人体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原料。碘的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发生成U型关系,即碘摄入不足或过多均可导致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增加。有研究表明慢性碘缺乏会增加患甲状腺滤泡癌的风险。而高碘摄入则增加患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的风险。5、肥胖。肥胖,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真胖,超重(25–29 kg/m2)和肥胖(≥30 kg/m2)和较粗的腰围都有关系。如先天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肿大等,另外还有糖尿病,当然现在具体的机理还有待研究,但这些都是目前认为的危险因素。另外,由于甲状腺癌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癌症,所以它还会和我们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关联性,过分顺从、忍让和自我克制、情绪压抑、爱生闷气、情绪悲观、不愿倾诉等,都不太好。
滤泡状腺癌 较乳头状腺癌少见,约占甲状腺癌的20%,居第二位,其患者的平均年龄较乳头状癌者大。癌肿柔软,具弹性,或橡皮样,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结节形。切面呈红褐色,可见纤维化、钙化、及坏死灶。分化良好的滤泡状腺癌在镜下可见与正常甲状腺相似的组织结构,但有包膜、血管和淋巴管受侵袭的现象;分化差的滤泡状腺癌则见不规则结构,细胞密集成团状或条索状,很少形成滤泡。播散途径虽可经淋巴转移,但主要是通过血液转移到肺、骨和肝。有些滤泡状腺癌可在切除后相隔很长时间才见复发,但其预后不及乳头状腺癌好。鉴于以上情况,建议还是化疗比较稳妥。
甲状腺肿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少数为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该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约1:2~3。一、病因学甲状腺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病因讨论最多有二:一是放射线,二是地方性甲状腺肿。二、疾病分类甲状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一)甲状腺良性肿瘤 主要为甲状腺腺瘤,约占甲状腺疾病的60%。以女性为多,据国内资料统计,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1。发病年龄多在甲状腺功能活跃时期发病,即20~40岁为多,40岁以后发病逐渐下降。(二)甲状腺恶性肿瘤1.甲状腺癌 其中乳头状腺癌约占75%;滤泡状癌约占10%~15%;髓样癌约占3%~10%;未分化癌约占5%~10%。2.甲状腺恶性淋巴瘤 单独原发于甲状腺者极少,常为全身性恶性淋巴瘤的一部分。3.转移癌 罕见。4.甲状腺肉瘤等其他原发恶性肿瘤 极罕见。三、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方法(一)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必须同时检查颈部淋巴结,注意区别颈部肿物是否来源于甲状腺。(二)放射性核素检查该项检查应成为甲状腺的常规诊断手段,放射性核素有:131I和99mTc。根据甲状腺的吸收功能可将结节分为四类:1.热结节 甲状腺结节区核素浓度高于周围组织,多见于滤泡型腺瘤或腺癌或毒性腺瘤。2.温结节 多见于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恢复期。3.凉结节 多见于甲状腺未分化癌、髓样癌、甲状腺囊性变及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期。4.冷结节 常为甲状腺癌,但并非绝对。(三)超声波检查探测甲状腺肿块的形态、大小、数目及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确定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明确颈部淋巴结的情况;以及作为穿刺检查的定位手段。(四)X线及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颈部正侧位摄片可了解肿瘤的范围、不同的钙化影象及与气管、食管的关系。CT及MRI检查可清楚显示甲状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与气管、食管、血管甚至神经的位置关系,充分明确癌肿侵犯范围,为手术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五)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优点 超作简单;不需麻醉(儿童亦可接受);无出血及癌细胞种植转移的危险;阳性率高,假阳性极少,假阴性率约10%。(六)实验室检查查明甲状腺功能有无异常,协助明确甲状腺肿物性质。常用的有:T3、T4 、TSH、FT3、 FT4、TGA、MCA、血浆降钙素(calcitonin)、ESR等。四、甲状腺癌甲状腺癌是由数种不同生物学行为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组成,它们的发病年龄、生长速度、转移途径、预后都明显不同,如乳头状腺癌术后10年生存率将近90%,而未分化癌病程很短,一般仅生存几月。甲状腺癌的治疗涉及外科、放射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但主要是外科治疗。下面分别讨论四种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一)乳头状腺癌乳头状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总数的3/4,分化程度较好,其中直径在1cm以下的称为微小癌,乳头状腺癌形成的肿瘤绝大多数无包膜,一般情况下为单发,也可以呈多发灶。该病有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晚期可出现肺部转移。1.一般资料 乳头状腺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但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病程进展缓慢,部分病人常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而来就诊,如未及时治疗,癌肿进一步发展可侵犯气管、喉返神经、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等邻近重要脏器,导致呼吸困难、声嘶等症状,并明显影响治疗效果。2.治疗 首选手术,即使是晚期病人,也不要轻易放弃手术。手术方式有:甲状腺切除,甲状腺扩大切除,甲状腺癌联合根治及甲状腺癌姑息性切除等,主张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不主张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颈淋巴结清扫以功能性颈清扫为主。手术重点在彻底切除肿瘤及转移淋巴结,保护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3.辅助治疗 有内分泌治疗,即甲状腺素片80~120mg/天,即使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也应辅以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晚期患者可辅助进行。4.典型病例 陈某,男,38岁,银行职员。因发现左上颈部肿物7年余于1995年9月入院。体检:左上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面扪及5㎝×4㎝质硬肿物,双甲状腺内扪及质硬肿物,余颈部扪及散在肿大淋巴结。拟诊:双侧甲状腺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术中快速病检确诊为双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施行双侧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术后辅以甲状腺素片治疗,至今健康存活。(二)滤泡状癌是以滤泡结构为主要组织特征的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与乳头状腺癌一起统称为分化性甲状腺癌。1.一般资料 滤泡状癌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妇女,病程较长,生长缓慢,肿瘤边界清楚,有包膜,和甲状腺腺瘤很相似,较易出现血行转移。2.治疗方法 外科根治治疗,术后辅以内分泌治疗及放射治疗。3.典型病例 刘某,女,54岁,退休职工。因右颈前肿物3年余、声嘶半月于1999年3月入院;体检:右甲状腺区扪及4㎝×5㎝肿物,质地中等偏硬,尚光滑,活动欠佳,右颈部扪及肿大质硬淋巴结,最大者2㎝×2㎝,呈串状排列。纤维喉镜下见右侧声带固定。病理诊断为右甲状腺滤泡状癌,施行右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及甲状腺素片治疗,已存活5年余。(三)未分化癌1.一般资料 临床少见,为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老年男性,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病程短,发展极为迅速。主要表现为颈前区肿块,质硬固定,边界常不清,极易侵犯气管、喉返神经、食管、颈动脉鞘,引起声嘶、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及颈耳区疼痛等症状;两颈常出现肿大淋巴结;易出现远处转移。2.治疗 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病情极早期可进行手术。绝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已失去积极治疗机会。3.典型病例 黎某,男,67岁,农民。因出现颈前肿块3天伴气促,于2001年11月入院。入院体检:颈前甲状腺区扪及3㎝×3㎝肿块,质硬固定于气管,边界欠清,双颈颈淋巴结肿大。入院后病情迅速发展,第三天出现吞咽梗阻,第四天声嘶,第八天肿块增至7cm×5cm,并侵及皮下组织,患者放弃治疗出院。诊断:甲状腺未分化癌。(四)髓样癌髓样癌来自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也称为滤泡旁细胞癌或C细胞癌。临床上除了和其他甲状腺癌一样有甲状腺肿块和颈淋巴结转移外,还有其特有症状:如慢性腹泻(30%),面部潮红等;其血清降钙素浓度可显著高于正常,与其具有分泌功能(APUD肿瘤)有关。髓样癌为中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机率相同。治疗同样以根治性手术为主。五、结语绝大多数甲状腺癌为分化性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其发病特点、治疗方式、预后有明显差异;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主张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不主张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放射治疗为主要辅助治疗手段,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所有甲状腺癌的治疗,一般不主张化疗;甲状腺癌的治疗同样要遵循个体化原则。
肺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乳腺增生病肝郁血瘀证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要素的分析 《内经》耳鼻咽喉科学理论探析及临床 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维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EGFR与EB两项在鼻咽癌临床作用的比较及与中医证型关系初探
乳腺粘液腺癌是一种预后较好的乳腺癌类型,癌肿直径>3cm,无淋巴结转移,ER、PR强阳性,提示术后只需要采取内分泌治疗,建议做好定期复查。
乳腺粘液腺癌的治疗贵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越早治疗癌症治疗效果越好。早期乳腺粘液腺癌做完手术切除后,应尽快检查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 HER2检查,全面评估复发风险。根据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和激素受体情况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如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方案,并不是说光靠单一手术切除就能治好的。 早期乳腺粘液腺癌由于病理分期较早,病理级别不高,手术切除治愈的可能性较大,但并不是说单手术切除就完事的。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如手术切除不彻底,对于一些微小的或残留于人体血液中的病灶尚会残留于人体内,手术治疗后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造成术后肿瘤细胞的复发转移,形成二次肿瘤,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因此早期乳腺粘液腺癌手术切除后应全面评估肿瘤复发风险进行必要的术后辅助治疗。 常规的乳腺粘液腺癌术后治疗包括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乳腺癌是对化疗较为敏感的一种恶性肿瘤,乳腺粘液腺癌术后采取化疗可短期内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防止肿瘤细胞复发转移,但化疗毒副作用大,每种化疗药物的不同,其产生的毒副作用亦不同。因此在整个化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患者体质是否耐受,严格控制化疗剂量和化疗时间,避免因产生极大的毒副反应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造成过度治疗现象。 内分泌治疗主要是通过如他莫昔芬等药物调节患者激素受体情况,缓解患者的内分泌功能,避免因激素受体过高增加乳腺癌复发的风险。 另外临床上还可建议联合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从患者本质上提高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活性,调节和增强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来达到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和目的。 早期乳腺粘液腺癌术后联合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不仅能有效消除体内残余癌细胞,全面抑制肿瘤细胞复发转移,还能有效提高患者自主抗癌免疫能力,帮助患者术后尽快恢复,提高早期治愈率,以获得长久生存期。
乳腺黏液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是预后较好的一种乳腺癌,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术后通常采用ac方案化疗就可。
乳腺粘液腺癌患者存活率问题在医学上并没有统一定论,乳腺粘液腺癌存活率取决的因素很多,多数研究者认为乳腺肿瘤组织中粘液的产生和量的多少在影响其预后中起重要作用,指出粘液形成是癌细胞变性坏死的结果,因而恶性度下降。粘液癌的粘液分泌越多,预后越好。另外,淋巴结转移亦是影响乳腺粘液腺癌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单纯型粘液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低,混合型粘液腺癌较单纯型腋下淋巴结转移率高。同时有报道称乳腺粘液腺癌10年生存率在80% ~92% ,均明显高于混合型粘液腺癌。影响乳腺粘液腺癌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就是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众所周知,癌症治疗三板斧,手术、放疗、化疗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首选。但在选择治疗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因病、因人而异。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综合治疗取代以往的单一治疗,效果显著。混合型粘液腺癌采用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单纯型粘液腺癌由于转移少、预后好,可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或单纯切除,并结合激素受体的检测情况辅以内分泌治疗及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调节乳腺癌患者内分泌问题,提高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增强患者体质,促进康复。另外应该注意的是癌症最令人致命的是癌症治疗后的再次复发转移,因此乳腺粘液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阻止肿瘤细胞复发,而预防复发的关键还是在于初次治疗时能否获得根治,治疗后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