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2.《评介林仁川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3.《明初考官制度述论》,《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4.《清至民国建瓯土地契约中的经济关系探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5.《明清福建商人与社会环境》,《福建论坛》1990年第3期.6.《明清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0年第8期.7.《明清福建义田与乡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8.《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社会功能浅析》,《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第5期.9.《清代义田的发展与成熟》,《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10.《明清四都社区文化略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3---4期.11.《福建家族文化系统研究的新创获》,《福建论坛》1992年第3期.12.《宋以来义田发展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13.《吴本崇拜与社会效应》,《吴真人研究》第125--133页,鹭江出版社1992年5月版.14.《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3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3期.15.《试论明清文化的世俗化》《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1期.16.《区域性家族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史学集刊》1993年第3期.17.《家族组织宏观模式的新建构》,《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18.《明清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19《<儒林外史>与民族文化的历史审视》,《东南文化》1993年第4期.20.《吴本崇拜的地域界限与文化内涵》,《吴真人与道教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1《国内外中国会馆史研究述评》,《文史哲》1994年第3期.22.《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2)1994年第11期.23.《明清会馆与社会整合》,《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24.《论明清会馆神灵文化》,《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25.《吴甡:一个练达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史学集刊》1994年第3期.26.《明清徽州会社经济举隅》,《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27.《明清苏北水灾原因初探》,《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28.《闽南沿海商工文明的形成及其意义》,《石狮商工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29.《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30.《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31.《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32.《明清会馆的建筑设置、区位分布与文化内涵》,《原学》第4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33.《明清福建与江南义田的比较》,《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34.《宋以来义田生成机制论》,《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6年第3期.35.《清代地权转移中的非经济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36.《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辑.37.《明清时期的民间械斗与封建官府》,《福建史志》1996年第5期.38.《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39.《社学即官办初等教育说质疑》,《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40.《清前期福建地域间社会整合组织的比较研究》,《福建学刊》1997年第5期.41.《明清庶民地主家族延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42.《读<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光明日报》1997年8月19日第5版史林.43.《<简谈明清时期的会馆》《光明日报》1997年12月23日第5版史林.44.《〈中国原始艺术〉评介》《中国文物报》1997年12月21日第3版.45.《浅论近代工商性会馆的作用及其与商会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6.《<汀龙会馆:客家文化凝聚精神的实证》,《汀江与客家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47.《<明清民间办学勃兴的社会经济背景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48.《菲华社会文化脉动浅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49.《出土文物的艺术品鉴》,《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5期。50.《明清时期“行”的衰微与会馆的勃兴》武汉大学《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卷,2002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版。51.《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3辑,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版。52.《“外患纷起”与明清福建家族组织的建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53.《海洋思维:认识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历史研究》1999年第6 期。54.《商业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争鸣》《人民日报》1999年 7 月24日。55.《探隐索颐求本真 辨难问疑臻堂奥》《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2期。56.《十六——十八世纪福建沿海经济开发中的商业化倾向》《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57.《菲律宾华社对民间教育的投入》,《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58.《明清海洋管理政策刍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59.《明清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60.《走向民间的历史学》,《福建日报》2000年5月19日。61.《元明清政府海洋政策与沿海港市兴衰嬗变片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62.《论康熙的恤商思想与实践》,《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63.《地域性历史研究刍识》,《光明日报》2000年4月28日。64.《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光明日报》2000年7月21日。65.《长江下游农业历史地理断代研究的厚实之作》,《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66.《菲华商联总会的发展轨迹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5期。67、《清代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68、《论“书院改为学堂”——析从传统大学向近代高等教育转变的若干机枢》,《高等教育》2001年第3期。69、《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70、《傅衣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贡献及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1、《商业史研究的重新审视与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72、《明清科举制度对民营教育的促进》,《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3、《试论明清东南海洋经济模式的演迁》,《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74、《明清东南家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75、《施琅统一台湾与清初官方海防力量的加强》,《施琅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263—276页。2002年6月版。76、《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第25—29页。77、《从社会控制角度研究社会救济的成功之作——张文著〈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78、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第4期。79、明代东南海防中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80、施琅海洋经略思想初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1、平台过程中施琅与清政府对海洋认识的深化,《施琅与台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91页。82、简论林则徐对灾异的探源与对策,《林则徐与江苏》,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93-199页。83、徽州会馆与徽州戏的播扬,《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101页。84、官民的联结与互动: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黄山书社2003年版85、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多元双向传播,《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黄山书社2003年版。86、晚清至民国时期会馆演进的多维趋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中国近代史》第11期。87、乾隆朝黄梅案中民意的体现及其意义(与缪心毫合作),《吉首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88、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年第5期。89、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新高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90、清史修撰宜立足《清史稿》,着意体现时代感,《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91、清代宝庆府社会救济机构建设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婴堂和养济院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与雷妮合作)92、试论沈葆桢的海洋经略思想与实践。《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年6月版。93、清代晋江店铺买卖契约文书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与卢增夫合作)94、清代科举冒籍与土客冲突(与张学立合作),《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95、习礼成俗:明清东南海洋区域社会控制的一种路径,《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论点摘编。人民网2005年4月12日转摘。96、明清时期的商业风险及其防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97、从《问俗录》看明末清前期福建社会风习(与张宗魁合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98、从“行”到商会:宋以后商人社会管理中的官民互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99、从碑铭看明清福建的民间规约和社会管理,《中西法律传统》第4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厦大史学》第1辑。100“科举学”研究的阶段性升华——评刘海峰等著《中国科举史》,《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岳麓书院2004年版。101、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自域”与“共域”,《文史哲》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9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5期摘要,《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0期复印。102、从几起京控案看林则徐的为政风格,《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0期。103、从《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篇》看明代福建社会,《厦大史学》2006年第2辑。104、从《鹿洲公案》看清初知县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王亚民合作)《华中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105、试论清代宁化的民间经济纠纷及其解决(与陈瑶合作),《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第5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版。106、从盐仓看明清福建盐业变迁(与吕小琴合作),《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2期。107、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新趋向,日本《中国史学》第十五卷,2005年9月朋友书店版。108、从明清小说看科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09、明清福建民间规约与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借鉴,《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110、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111、谈坚持高考的权威性与冷静地对待高考的统一,《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第1期。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年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团委工作总结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在学校团委、学院党政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迎评”中心工作,继续实施团的“五大工程”,不断增强我院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二、主要工作(一)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倡导核心价值理念、打造优秀人才摇篮围绕“构建和谐校园,争当迎评先锋”、“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工作重点,全面抓好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养、日常行为规范的建设,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共青团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积极地为党组织输送人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载体加强了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1、加强团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继续开展时事政治理论学习、贯彻落实主题团日活动制度。今年的理论学习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关内容、“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重点。我们按照团委与团支部的两级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学习,学院团委结合时事政治发给相应的学习资料,对团支部的学习加强指导,各团支部利用每周三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班团员开展学习讨论,认真完成了工作计划中安排的理论学习任务。结合迎评的主题,广大团员围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宣传手册,通过政治学习、班会交流等形式展开大讨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学习热潮。此期间,不少同学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互相提问,也有同学自成小组进行讨论。为了使全院学生充分领会本科教学评估知识,学院先后两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宣传手册知识考试。从同学们的认真态度来看,此次学习取得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宣传手册的认真学习,以及学院各个宣传平台的舆论导向,为团员们以积极的精神状态迎接评估做了强有力的发动。“3、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是我院团学工作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党政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团委、学生会班子配备齐全,工作职责分明,考核评优严格规范,在团学工作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学生会干部经竞选与学院考核产生,采取部长负责制的工作机制,学院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管理注重策略,让团学干部有充分的自主发展和锻炼空间,以利于学生干部全面提高能力素质。关心学生干部的专业学习,帮助他们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与此同时,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的工作,将我院师生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对外展示。我院学生会被评为2006年度南通大学“优秀学生分会”,徐杰等5名同学被评为2006年度南通大学“优秀学生会干部”名单。为了将我院团学组织打造成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从理论和精神层面更好地对广大团学干部加以引导,2007年我们分别以“构建和谐校园,争当迎评先锋”和“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为主题,举办了两期青共校暨团学干部培训班,帮助团学干部进一步明确在“构建和协校园、争创优良学风”的工作中自身所应肩负的责任,以便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团员青年发挥好“迎评”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明确团员青年的努力方向。还邀请专家带领大家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加强团学干部的党性理论修养;邀请教科院丁锦宏院长就当代大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进行分析和辅导,激发团学干部不断提高自身公民素质的积极性,从而积极组织广大同学进行公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更好地为广大同学起表率和引导作用;为了塑造团学干部良好的仪行风范,邀请学校团委副书记李清湘老师进行基础礼仪培训;在学院青共校培训班上还安排了团学工作的主题研讨,让团学干部们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交流切磋。4、认真完成“组织推优”工作,严把“推优”工作质量关,为党组织输送优秀人才。本年度团支部推优155人,被党组织吸收的优秀团员114人,有1名优秀的团学干部经过组织部门的严格考察后入选选调生,另有1人已被列入为选调生的候选名单。在各级团学评优中,我们教科院的许多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小学教育042班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教育技术专业蔡晓彤同学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小学教育许娟同学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学生干部、小学教育吴怡英、张时玉同学被评为南通市“三好学生”;在2006年度南通大学“五四评优”中,应用心理041班团支部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吴一成等4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干部”,胡秋萍等30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陈佳等17名同学被评为2006-2007学年度南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团的各类评优表彰公开、公正,极大地激发广大团员的进取热情。认真做好团员证管理、团组织关系接转和团的组织统计、足额收缴团费等工作。新团员发展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操作。各类团学工作档案材料记录完整。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团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5、继续实施“公寓建团”团建创新的工作模式,在我院学生居住的公寓楼完善团总支和团支部建设,选派优秀团员担任公寓团干部,注重团员的“公德、守纪、关爱、自尊”素质的培养,组织广大团员加强理论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艺术活动。为了发挥公寓团组织在学风、校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给我院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展现同学们创新进取、多才多艺的青春风采,我们举办了“美在通大”教育科学学院“公寓文化嘉年华会”。活动分“我型我秀”服饰赛、“谁与争锋”棋类挑战赛、“我爱我家”演讲比赛等环节。其中,我们举办的服饰比赛充满了时尚与创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服饰比赛分为“清新校园风”、“引领夏风时尚”、“晚装风情”和“花样年华”等系列,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地表现着青春时代的才情与活力;“我爱我家”演讲比赛围绕大家的公寓生活,健康清新,诙谐幽默,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公寓文化嘉年华会”给同学们带来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进一步为大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目前,我院开创的“公寓文化嘉年华会”这一系列活动已被学校公寓建团工作所吸纳,这也是我院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实践为学校团建工作做出的贡献。我院广大团员积极参与公寓建团的各项工作,他们的实践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肯定,在2006-2007年度南通大学特色公寓团小组的表彰中,我们教育科学学院获得表彰的“学习先锋”团小组有6个,“青年先锋”团小组有10个,“创新先锋”团小组1个,“文艺先锋”团小组5个,“志愿先锋”团小组有7个。在2006年南通市的“五四”表彰中,我们教育科学学院团委获得了南通市“五四红旗团委”的荣誉称号。(二)科技文化、社团活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统揽,以提高我院青年团员综合素质为主线,以高品位、多层面的学院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推进品牌项目建设,积极营造具有教育科学学院风格和气派的校园文化氛围。1、积极参与学校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加强我院学生的科研实践,继续深化以“挑战杯”为龙头、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优秀作品参加了学校“挑战杯”的选拔赛,以及学校第二、第三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立项,促进了我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学校第二、第三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立项工作中,我院选送的19件作品全部获得立项并得到学校专项基金的资助。选送四件作品参加学校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其中一项作品进入决赛。选拔学生参与我院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优秀学生,提高我院人才培养的层次。2、配合学院“三五”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学生听取各类学术报告,并开展了一系列读书交流和读书征文活动。本年度组织学生听取了二十多场学术讲座,如南京师范大学博导赵志毅教授的《品格结构的多维思考》、江南大学艺术学院徐湘教授的《华彦钧作品的本体之美》,南通大学副校长、博导彭怀祖教授的《榜样与偶像》等等。系列学术讲座为学生们打开了大学生活的另一扇门,展示了教师别样的风采,开拓了同学的视野,成为了大家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导航灯;“读书交流”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们“以书会友”,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同学们交流的书籍包括时政文集、中外经典名著等等,读书交流会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大家既分享了知识,又增进了友谊。读书征文比赛的举办则是让同学们把读书的感受流淌于笔尖,融入感悟、怡养性情,提高人格修养。征文比赛共收到作品近50篇,作品有阅读教育名著的体会和评论,有品评书籍、感悟人生的散文,征文比赛评出了学前041陶萍的《布瓜的世界》等20个获奖作品,学前041、小教061、学前051班获得了优秀组织奖。还结合学生生活、时事学习,举办了07级新生“我的军营生活”征文比赛、教育科学学院“一封家书”征文比赛、“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比赛,学生们热烈参与,好作品迭出。同时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各类学术文化竞赛活动中去,如,南通大学第二届“读书、理想、人生”系列活动中,小教061班的朱茵获得“我为迎评作贡献”演讲比赛三等奖,施丹红在“读书、理想、人生”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07年校学工部主办的“我的青春,我主笔”征文比赛,我院王康慧等6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3、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同学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为广大学生展示专业素养提供平台,我院举办了“桃李争春”首届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本次大赛设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两大项目,公共技能项目设有“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一话”(普通话朗读与英语演讲)、课件制作和说课比赛。专业技能项目充分体现了各专业的特色,如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了唱歌、舞蹈、手工作品创作、讲故事等;小学教育专业设置了讲课、写教案等;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了理论知识竞赛、个案分析、实验操作等;教育技术专业设置了摄影作品、FLASH制作和DV作品等;音乐专业设置了声乐、钢琴演奏、新歌视唱、器乐等。大赛在一至三年级的同学中展开,参赛人次超过了全院学生的一半,同学们认真准备、踊跃参与,大赛的举办在全院营造了“练好技能、立志成才”的良好氛围。大赛中,精彩不断、好戏连连。说课比赛中选手们各显风采,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娓娓道来,思路清晰,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课件制作既要求凸现本学科的专业学养,更是对同学们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综合考验,许多参赛作品设计新颖,颇具教学价值;“三字比赛”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书法作品。在专业自选项目的比赛中,选手们更是各显魅力,将不同专业学生应有的技能水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11月中旬我们还举办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展示会,并且邀请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以及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赵国祥教授的参观指导。展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学前教育、小教教育专业学生的绘画和“三笔字”、应用心理专业心理知识解读、学生自办刊物《心语》期刊展以及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多媒体课件、DV作品、Flash制作演示等。同学们的成果展示体现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专家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平时付出的勤奋努力让同学们在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时能够从容面对,屡获佳绩。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董辛辛、董浩、叶小艳同学分别获得C类二、三等奖,;由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等组办的“中华魂”青少年艺术风采国际展示活动全国展示活动中,我院音乐042班的张晓晓同学获青年组民乐比赛古筝金奖;全国首届艺坛新星艺术盛典江苏赛区选拔赛中,我院孙斯宇、刘浩同学分获青年组声乐类金奖、银奖,曹海粟同学获得青年组器乐类银奖;在“天籁之声”南通大学第四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专业组比赛中,音乐系陈琦等5名同学分获特、一、二、三等奖,其中3名同学被授予“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在南通大学“我的校园生活”DV大赛中,我院教育技术专业的刘飞、王冬艳等7名同学的作品分获二等奖、优秀奖,“我眼中的南通大学”摄影大赛中,教育技术专业费铁玫等3名同学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优秀奖。4、用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浓郁的文学艺术氛围来培养学生美好情操、陶冶人格是我院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追求。为此,我们围绕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校园旋律组织了许多主题活动。比如,为了迎接08年奥运会的到来,我们组织了“奥运知识大擂台”活动,来自不同专业的五支参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在“中国与奥运”、“展望2008”等五个比赛环节中展开激烈角逐,展现了他们雄厚的实力,现场观众组成的“智囊团”也是摩拳擦掌、热烈参与,比赛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发扬奥运传统、践行奥运精神的热情;为庆祝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激发广大同学的爱国热情,我们举办了“向十七大献礼——爱国情·学子心”赛诗赛歌会,06、07年级的各班发动全班同学组队,参加了大合唱和集体诗朗诵的竞赛,各班围绕“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主题,用诗词和歌声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对党的颂扬,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彩的演出博得现场阵阵热烈掌声。赛诗赛歌会的圆满举办,也让广大的同学展示了才华,体会到了创作的喜悦、团结的力量,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也为我院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添上精彩的一笔。为了锻炼学生健康体魄,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们与北大青鸟电脑培训中心进行了篮球友谊赛,举办了我院第二届趣味运动会。篮球友谊赛中,我院一、二年级四支队伍参加了。在比赛过程中,大家都挥洒着汗水,努力地拼搏,用一个一个的灌篮与投球,展现着我院的篮球水平,体现着我院每支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大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成为了朋友。而趣味运动会的举办旨在让大家在闲暇之余,能够彻底地放松自己,积极地投身到运动中去。活动包括三人四腿跑、慢骑自行车、对踢毽子、跳绳跑和猪八戒背媳妇儿这五个单项,以及团体跳长绳、集体快递和拔河比赛这三个团体项目。广大学生踊跃参与,活动中团结协作,尽情欢娱。此外,我们还举办了教育科学学院“我为迎评做贡献”演讲比赛、院“科技与人文”辩论赛、院“校园歌手”比赛暨“南通大学十佳歌手”选拔赛、“11·9”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作品比赛、首届心理情景剧大赛、“红丝带”防艾滋病知识手抄报比赛,等等。在南通大学首届大学生心理小品、情景剧大赛中我院荣获了二等奖、优秀组织奖,南通大学第三届青春风采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大赛我院获得了二等奖,南通大学第四届“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中,我院李莹、周岩同学分获二等奖,南通大学“才智T型台”比赛中张叶叶等4名同学荣获二等奖、王莉等5名同学荣获三等奖奖。5、学生社团是学生自行组织的群众团体,对于学生的社会化和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我院对各个学生社团的组建和良性运作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且认真选高职称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季学军老师也亲自担任指导工作。目前,我院有“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第二课堂”社、梦舟艺术协会、影评社、家政社5个学生社团,各个社团一直正常地开展活动,还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在会员心目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比如,“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在他们新建立的实践基地——南通市雁滨小学开展的义务支教活动就广受好评,他们举办的“风华少年训练营”涵盖了艺术、体育、计算机运用、心理健康等诸多内容,他们举行的“心系村小”活动,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游戏之中,得到学校的肯定与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还多次举办小学生素质教育汇报成果展,邀请我校教育理论教授、雁滨小学教师、小学生家长共同观摩,交流讨论,为改进该校的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出谋划策。该社团还经常开展会员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为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广大会员从中收益,“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被评为南通大学A级社团、优秀学生社团,并且受到了南通市的表彰,获得了南通市第29次文明新风典型的荣誉称号。我院的其他学生社团也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校园文化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中的作用。第二课堂社、“梦舟艺术协会”被评为南通大学B级社团,并分别被评为2006年南通大学优秀学生社团、创优学生社团;“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的“参观110指挥中心”活动、第二课堂社的“英语角-Happy English”、梦舟艺术协会的“王抒俊校园歌友会”活动被评为2006年南通大学优秀学生社团活动;孟娟等3名同学被评为2006年南通大学优秀学生社团干部,孙莉等5名同学被评为2006年南通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分子。学生社团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我院学生锻炼专业技能、促进专业学习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更为广大会员接受文化艺术熏陶、发掘个人潜能提供了舞台,我们将一如既往,对此项工作常抓不懈。(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提升团员人格层次、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在组织好寒暑期社会实践的同时,积极拓展各班级各专业的社会实践和服务基地,加强“莫文隋”志愿者队伍建设,使广大青年团员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的系列活动更加深入化、持久化地开展下去。1、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系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提倡“每周奉献一小时”,做到了班班有基地、月月有活动,拓宽了服务领域,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形成多专业合作的工作态势。以“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的工作成绩为示范,不断壮大我院志愿者队伍,建立了一支“莫文隋”志愿者行动的示范群体。做好无偿献血、救灾捐献的组织工作。做好西部计划、苏北计划我院大学生志愿者的宣传发动与组织报名工作。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关怀力度,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采取“一(人或集体)帮一”方式,开展扶贫帮困工作。2、组织“爱心使者在行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系列社会实践、社区共建、志愿服务。比如,音乐学042、音乐师范061班的同学分别到市区郭里园、千禧园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活动。同学们以展板、宣传单、海报等形式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文明交通的理念、文明交通需要做些什么;“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在助教的同时还采取“一帮一”的形式为来自安徽的一对姐弟进行义务家教,使他们在异乡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增强社会归属感、树立了自信心;小教051班全体同学定期前往南通辅读学校,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情系你我他”的爱心支教活动,使那里的孩子感受到来自南通大学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关怀;我院“莫文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应用心理041班小分队,到南通西藏民族中学为藏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解决他们因长期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而带来的某些心理问题,同行的音乐小分队还给西藏民族中学的师生们带去了艺术的盛宴,使藏族学生在“汉藏一家亲”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06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爱心净网活动,一方面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我校同学上网情况,另一方面深入社区,向广大居民介绍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和戒除网瘾的方法;学前06班、应用心理学051班的同学分别到三里墩幼儿园、钟秀校区宿管办公室、教学主楼打扫卫生,为南通市的“创卫”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音乐061班团支书带领十多位优秀团员,在通大钟秀校区校园内风风火火地开展了“共铸诚信”宣传活动,他们将红色的宣传海报张贴于学校各个布告栏,并向过往的学生发放传单,向广大的同学发出了“诚于心,信于行”的呼吁。同学们耐心细致、认真周到,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提升了道德层次,增强了为人做事的责任感。4、探索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高年级同学社会实践着重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低年级同学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主要目标。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规范化。目前我院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已建立了近二十个社会实践基地,各个基地的实践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拓宽学生发展空间、提升人格层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实践一直是我们教科院人才培养工作中高度重视的一环。“紧扣学生专业成长,搭建实践服务平台”。基于这样的认识,07年暑期我们组织了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实践团队,其中校级团队2支、院级团队10支。学院选派了高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划拨了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各支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关注社会热点,带动了全院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我们的校级团队“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在南通郊区的雁滨小学举办了“欢乐暑期夏令营”,为他们延续了七年的光荣历程书写了新的篇章。他们的活动受到了中国共青团网站的关注。另一支校级团队,“心系奥运,共建和谐”文艺宣传实践服务团,同学们的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各支院级团队也是紧扣专业开展社会服务,进行就业前的实战训练。音乐专业学生去南通德民花苑进行音乐普及、心理学专业学生赴南通戒毒所开展心理辅导,学前专业的学生则来到观音山中心幼儿园进行支教,实践服务提高了大家的专业技能;还有学生结合教育理论开展社会调查的,如:苏北留守儿童学业现状调查小分队,小学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小分队,“第二课堂社”暑期“探路”小分队,调查与走访让同学们了解了国情,体味了创业的甘苦;另外,我们还有着全校人数最多的一支团队,那就是由音乐系120名同学组成的艺术实践团,大家冒着高温酷热返校半个多月,参加了迎评晚会节目的排练以及南通市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军歌嘹亮”大型歌会的演出,同学们的辛勤付出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院的实践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四十多篇宣传报道被团中央网站、南通各家媒体以及学校网站录用,众多的实践单位,有的寄来感谢信,有的写下赞许的评语。同时,我们还制作了三部专题电视片,编印了十四本成果集,将活动的体会和感悟加以总结交流。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们教育科学学院被评为2007年南通大学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实践小分队被评为南通市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南通大学先进集体,缪绿青同学的《戒毒人员性格、职业倾向分析及团体辅导技术在其职业指导中的应用》被评为南通市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查报告,我们的实践基地南通市雁滨小学被确定为南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钱文晶等8名同学被评为南通大学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周寰寅同学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回顾2007年的工作,我们感到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进一步努力的方面:1、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力度有待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探索精神与科研实践还不够,学院的引导和扶持还需要再上一个台阶。2、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校期间的创业研究和实践与学生就业前途的关系已愈益密切,加大这一方面的工作投入不仅体现着共青团组织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真切关爱与帮助,更是能够促进共青团组织提升自身能力层次、不断提高威望的必要举措。今后,我院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和实践方面作出新的努力与尝试。如今,所有的成败得失都成为记忆,当然也成为我们执著前行的不竭养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在学校上级部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继续努力、继续探索,为我院共青团工作取得更大成绩、为实现南通大学的跨越发展而作出不懈奋斗。共青团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委员会2007年12月28日
颧骨?犬骨?这是所有有关颧骨骨折文献,我也废了大功夫了,自己查查总结吧1 晚期颧骨骨折的矫治 田奉宸; 李克莉; 杨庆; 濮礼臣; 庞晓纲; 张洪杰; 朱光辉; 韩娟; 齐莉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5-08-15 期刊 1 3 2 口腔颌面部损伤学 130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周树夏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1998/01/01 年鉴 0 0 3 颧骨骨折的广泛切开暴露复位及坚强内固定 严文洪; 陆肇曾; 余卫星; 黄爱玉; 张孟殷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9-12-30 期刊 6 3 4 三维CT平面测量在颧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梁朝东; 王仁贵; 唐光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05-25 期刊 10 40 5 颧骨骨折继发眼部畸形的临床研究 何冬梅; 张益 第三届中国国际暨第六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 2002-11-01 会议 0 0 6 28例颧骨骨折的治疗 葛俊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2-06-25 期刊 2 4 7 颧骨骨折分类和治疗方法分析 运新跃; 李世芬; 郑金曙 天津医药 2001-09-15 期刊 0 7 8 颧骨骨折五例报告 颉志坚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0-07-01 期刊 0 0 9 130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东耀峻; 魏民宪; 杨成; 王世平; 赵吉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7-12-30 期刊 9 5 10 124例颧骨骨折治疗回顾性研究 李根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7-03-30 期刊 3 1 11 95例颧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徐如元 交通医学 2002-09-20 期刊 0 6 12 颧骨骨折并发复视的临床研究 肖洪芬 山西医药杂志 2002-06-20 期刊 0 2 13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和固定方法的探讨 东耀峻; 李祖兵; 张壁; 赵吉宏; 金辉喜; 魏民宪 口腔医学纵横 2000-05-30 期刊 10 10 14 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医学美学问题 黄征难; 邓玲玲; 朱艳; 吕兴海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9-12-15 期刊 0 6 15 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切开复位治疗体会 程瑞修; 黄良平; 王玉刚; 王润求 口腔医学 2003-04-28 期刊 4 5 16 牵拉复位法治疗颧弓颧骨骨折64例报告(摘要) 张广茹; 王秀英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2-12-26 期刊 1 4 17 30例复杂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李新军; 郭晓丽; 柳新华; 籍艳萍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0-06-25 期刊 0 2 18 牵引加填塞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吴军 江苏医药 2004-09-20 期刊 0 3 19 合并颧骨骨折的爆裂性眶壁骨折 王绍莉; 河井克仁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7-02-28 期刊 1 5 20 颧骨骨折的诊断分类与坚固内固定 许君武; 郑昆华; 高洪; 林毅 福建医药杂志 2001-09-28 期刊 21 冠状切口复位内固定颧骨骨折的护理 文小丽; 张磊华; 贾宝梅 实用医药杂志 2003-10-30 期刊 1 2 22 闭合性颧骨骨折的小切口锤击复位 薛炜玲; 叶桂荣; 刘云超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9-08-26 期刊 0 1 23 粉碎性颧骨骨折的治疗 李文刚; 张世周; 袁锡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09-25 期刊 1 10 24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的护理 徐佑兰; 何腾霞; 蔡国静 护理学杂志 2004-09-30 期刊 2 7 25 颧骨骨折眼部并发症的治疗 柳江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8-11-30 期刊 0 2 26 颧骨骨折睑下切口复位内固定术18例报告 朱国雄; 黄迪炎; 于书娟; 赵枫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3-05-29 期刊 1 6 27 颧骨骨折时对眶底的估测 林伟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0-05-01 期刊 0 0 28 颧骨骨折合并眶底损伤早期整复的临床观察 段宗华 眼科研究 2003-08-30 期刊 0 3 29 颧骨骨折并发症21例临床分析 袁书海; 傅桂凤; 王万伟; 蒋继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0-11-30 期刊 0 5 30 冠状切口在颧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吴发印; 谢文扬; 董平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3-10-30 期刊 1 3 31 医用有机玻璃夹板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中的应用 樊功为; 尚伟; 贾暮云; 赵保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6-03-30 期刊 0 3 32 冠状位切口在颧骨骨折三维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李坚; 马开宇; 施琥; 徐品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1-12-30 期刊 0 3 33 三维定位面弓的设计及其在颧骨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09-25 期刊 3 27 34 62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齐鸿亮; 郭敏 山西医药杂志 1999-10-20 期刊 0 2 35 颧骨骨折复位在恢复面中部形态中的作用 陆守昌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1-03-30 期刊 1 2 36 小型金属板单点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 杨兰; 董玙; 邢占奎; 谢富强; 李淼 创伤外科杂志 2005-08-15 期刊 0 8 37 颧骨的应用解剖和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研究 张清彬 武汉大学 2005-04-01 博士 1 44 38 颧蝶缝在颧骨骨折30例复位术中的应用 李一桃; 王翔; 顾晓林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10-15 期刊 0 4 39 62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刘晔; 李欣; 于兴海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0 0 40 62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刘晔; 李欣; 于兴海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41 颧骨骨折的Zingg分类及治疗 张淳萌; 王世惟; 方品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00-03-25 期刊 0 8 42 陈旧性颧骨骨折及喙突过长合并眼部症状(附4例报告) 宋健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1985-12-31 期刊 0 0 43 颧骨骨折66例临床总结报告 夏镇斌 天津医药 1982-05-31 期刊 0 0 44 颧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黄明泽; 韦远泉; 陈声莲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0 45 保守与手术治疗颧骨骨折68例疗效分析 刘会英; 赵民朝; 赵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11-15 期刊 0 1 46 颧骨骨折14例治疗报告 程铎; 游铭谦; 常启经 山西医药杂志 1964-04-30 期刊 0 0 47 颧骨骨折的分类和治疗:1025例回顾 武淳秋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3-08-29 期刊 0 0 48 手术加弹性牵引治疗嵌入性颧骨骨折的体会 石子英; 刘宝林; 余绍明; 彭品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89-07-02 期刊 1 0 49 眶-上颌-颧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 葛自力; 刘健; 陈剑华 江苏医药 2003-04-20 期刊 0 5 50 颧骨骨折导致眼心反射一例报告 王懿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2-06-15 期刊 0 10 51 下睑缘切口颧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白庆瑞; 王毅军; 张维军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1-09-19 期刊 0 2 52 克氏针导入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及局部解剖学研究 赵来友; 陈克功; 蔡晓玲 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5-05-15 期刊 0 1 53 复杂性颧骨骨折:经眉部途径手术处理的评价 张瑞玉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74-06-30 期刊 0 0 54 210例颧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东耀峻; 张清彬; 李祖兵; 赵吉宏; 程波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0 55 颧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技术 林野; 王兴; 伊彪; 李自力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0 1 56 颧骨骨折治疗效果之探讨(附108例临床分析) 李根渊 口腔医学 1988-12-30 期刊 0 0 57 颧骨骨折复位径路与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 东耀峻; 张清彬; 李祖兵; 魏民宪; 赵吉宏; 程波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01-30 期刊 11 40 58 眶颧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梁利荣; 赵士芳 浙江医学 2004-10-25 期刊 1 7 59 微型夹板单点固定治疗颧骨骨折 林伟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88-04-30 期刊 0 0 60 颧骨骨折的治疗 李士忠 ; 顾圣祖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78-03-02 期刊 0 61 颧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技术 林野; 王兴; 伊彪; 李自力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0 1 62 上颌骨内壁骨折的诊断和处理 田振明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77-05-01 期刊 0 0 63 经下睑睫毛下切口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 朱国雄; 黄迪炎; 于书娟; 赵枫 实用医药杂志 2003-01-30 期刊 1 4 64 颧骨及颧弓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附38例病例分析) 孙弘; 王贤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0-08-28 期刊 0 3 65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赵科; 罗洪; 黄光磊; 陈燕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3-04-30 期刊 0 4 66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研究和治疗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顾晓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05-30 期刊 22 63 67 22例颧骨骨折治疗分析 杨建新; 顾松筠; 刘瑾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6-02-25 期刊 0 0 68 改良的颧骨弓投照方法 李华兵; 李佐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04-25 期刊 0 11 69 改良切口治疗颧骨骨折典型病例介绍 姚治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8-12-28 期刊 0 0 70 颧骨骨折悬吊支架的改进及应用 陈曦; 田素芹; 赵秀兰 口腔医学纵横 1996-11-30 期刊 0 1 71 头皮半冠状切口钛板固定术治疗颧骨颧弓骨折 李伟忠; 李少萍; 廖远超 广东牙病防治 2008-07-20 期刊 0 5 72 眶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宋维贤 眼科 2002-08-15 期刊 13 16 73 下睑缘切口行颧骨骨折内固定术 李皇; 秦少泽; 武立刚; 徐卫东 吉林医学 1999-12-20 期刊 0 1 74 颧蝶缝复位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李文刚; 张世周; 袁锡兰 上海口腔医学 2003-04-30 期刊 4 9 75 颧蝶缝在颧骨骨折中的意义研究 周晓清 山东大学 2007-05-10 硕士 0 5 76 上颌骨、颧骨骨折早期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王翰章; 彭继跃 中华创伤杂志 1990-06-30 期刊 0 0 77 改良颌面损伤严重度评分用于颧骨骨折伤度分析的初步研究 张清彬; 东耀峻; 李祖兵; 赵吉宏; 董福生 北京口腔医学 2007-08-28 期刊 0 17 78 眶周小切口在颧骨颧弓骨折中的应用 肖文芝; 陈涌; 张莉; 杨容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08-30 期刊 0 7 79 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24例 李建成; 廖圣恺; 徐锦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07-15 期刊 0 1 80 颧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育新; 唐友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09-28 期刊 0 20 81 丁字单钩治疗颧骨弓凹陷性骨折 赖钦声 北京医学 1980-12-26 期刊 0 0 82 改良式冠状切口坚固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评价 张治国; 董卫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06-10 期刊 0 6 83 颧骨骨折内固定术切口的改进 阎仕广; 梁斌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85-07-02 期刊 0 0 84 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法治疗颌骨及颧弓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滕敏; 孙芳 口腔医学 2005-04-28 期刊 1 15 85 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张海燕 实用医技杂志 2005-02-28 期刊 0 7 86 颧骨复合体骨折伴颅骨缺损的手术治疗 陈志远; 刘静明; 邱鄂; 李永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04-28 期刊 0 15 87 坚强内固定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孟海峰; 杨刚岭 上海口腔医学 2003-02-28 期刊 0 8 88 冠状切口与局部小切口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疗效观察 陈伟仕; 杨茂林; 芮建功 现代实用医学 2006-07-20 期刊 1 6 89 颧骨和颧弓骨折 孙弘; 王贤俶; 王文崔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82-03-02 期刊 3 1 90 颧骨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 陈世润; 邴宇庆; 王强; 张竹; 李闻博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1 91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面中部骨折23例疗效观察 张政; 陈锴 基层医学论坛 2007-06-01 期刊 0 6 92 半冠状切口加下睑切口修复颧骨与上颌骨复杂骨折2例 庞文英; 王新中; 王媛; 刘晓梅; 武琳; 杨涛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12-25 期刊 0 8 93 口腔颌面部外伤88例临床分析 张文科 安徽医学 1985-12-27 期刊 0 0 94 美容切口颧骨颧弓骨折内固定效果分析 周卫东; 马红 中国基层医药 2005-12-28 期刊 0 5 95 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前后咬合力的对比研究 孙玉华; 唐友盛; 徐兵; 史俊; 彭玲玲; 赵颖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12-15 期刊 0 8 96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定量测量指导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修复 赖仁发; 刘湘宁; 沈山; 邓玉瑛; 史长征; 陈铁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4-07 期刊 1 13 97 兔颧弓骨折骨缺损植骨临界值的确定 张德辉; 张益; 段登辉; 昌红; 周经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04-22 期刊 0 18 98 眼眶-上颌骨-颧骨复合骨折的手术治疗 周军; 宋维贤; 殷卫红 眼科 2000-03-25 期刊 2 6 99 Bellevue中心医院1955-1976年面中部骨折的治疗 杨永沛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79-12-27 期刊 0 0 100 颧骨颧弓及上颌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附235例报告) 钟大文; 刘方柏; 潘燕; 黄音; 曾红泉; 邓诚; 张志杰; 张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84-09-30 期刊 4 101 颌面部外伤93例分析 杨荃香 口腔医学研究 1987-04-02 期刊 0 0 102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研究和治疗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2 103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三维CT平面测量在颅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王松灵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 104 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07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陈红; 张磊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07-10-25 期刊 0 1 105 颌面部创伤 郭庆科; 肖光裕; 唐文杰; 南平; 阎颖; 王鸿 中华创伤杂志 1992-03-01 期刊 0 0 106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面中部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胡升; 丰景; 黄镜根 医学信息 2006-10-05 期刊 0 0 107 内固定治疗眶颧骨骨折127例的手术配合 李荷花; 马玲平; 厉小丽; 梁利荣 实用医学杂志 2006-12-25 期刊 0 3 108 颧骨骨折内固定术切口的改进 阎仕广; 梁斌 口腔医学 1987-12-31 期刊 0 0 109 颧骨骨折眼部并发症的治疗 柳江太 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 1996-11-01 会议 0 0 110 三维CT立体测量在陈旧性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0 111 头皮冠状切口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研究 东耀峻; 张清彬; 李祖兵; 赵吉宏 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 2004-10-01 会议 0 1 112 颧骨(弓)骨折103例临床分析 崔耀庭; 朱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1-07-02 期刊 0 0 113 锌对颌面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杨莽; 姚隆浩; 王国民; 徐兵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0 0 114 口腔颌面部损伤学 羊颧骨粉碎性骨折的实验研究 王翰章; 王彦亮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 115 颌面骨折119例临床分析 焉晋绪; 侯瑞芳; 吕勤英 青海医药杂志 1984-04-30 期刊 0 0 116 发际内头皮冠状位切口在颌面复合骨折中的应用 李坚; 马开宇; 施琥; 徐品然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1-06-30 期刊 1 4 117 颧骨颧弓骨折76例急救治疗的探讨 何心道; 邓晓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9-03-15 期刊 2 2 118 眼眶骨折的CT诊断 李季; 陈志功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09-10 期刊 0 5 119 口腔医学学术会议 全国口腔颌面创伤专题座谈会 孙冠名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1988/01/01 年鉴 0 0 120 眶骨骨折并发复视的临床治疗研究 王勇; 肖洪芬 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 1999-04-01 会议 0 0 121 颧骨颧弓骨折46例临床分析 李凤和; 王戟; 薛毅; 梁晓龙 华北国防医药 2003-02-28 期刊 1 2 122 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护理 陈慧贞; 林凤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09-18 期刊 1 3 123 86例面中部骨折临床分析 侯瑞芳; 焉晋绪; 吕勤英 青海医药杂志 1986-08-29 期刊 0 0 124 颧骨弓前后位倾斜角放大摄影法 杨仕猛; 覃爱同; 赵凤莲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11-25 期刊 0 5 125 自制弹性外固定支架在颧弓骨折急诊治疗中的应用 谭志军; 杨松; 刘忠梅 医疗装备 2005-06-15 期刊 0 5 126 18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和治疗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1 127 手术治疗颧骨(弓)78例报告 马建军; 刘士梅; 高秀云 山东医药 1999-05-20 期刊 0 2 128 微夹板内固定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潘洪祥; 王国相; 王雅娴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9-09-30 期刊 0 0 129 颧骨牵引固定器在颧骨骨折中的应用 黄锦标; 李键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0-12-15 期刊 0 1 130 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颧骨骨折 李文刚; 张世周; 袁锡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10-30 期刊 2 32 131 72例颧骨颧弓骨折的诊治及分类学探讨 孙庚林; 李克莉; 吕德恒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989-07-02 期刊 0 0 132 经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切开复位术 程瑞修; 黄良平; 王玉刚; 王润求; 徐鸿骏 实用医药杂志 2002-12-30 期刊 1 2 133 81例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体会 林江红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6-03-15 期刊 0 3 134 记忆钉在颌面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金泽浩 吉林医学 1997-04-20 期刊 0 1 135 颧骨与邻骨形成各骨缝的皮下段形态观测 罗亚丹; 张宏; 陈庆丽 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9-11-15 期刊 0 6 136 口腔颌面损伤学 颧骨骨折治疗效果之探讨 周树夏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1990/01/01 年鉴 0 0 137 颧骨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南欣荣; 令狐清溪; 张磊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08-30 期刊 2 9 138 Analysis of zygomatic fractures with the submental-vertical radiograph ; ; ; ; European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2003-06 Springer 139 Versorgung von Jochbeinfrakturen über einen transkonjunktivalen Zugang mit lateraler Kanthotomie unter Schonung des lateralen Lidbandes ölzle; ; ; ölfelschneider; ; Mund-; Kiefer- und Gesichtschirurgie 2004-09 Springer 140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颧骨颧弓多发骨折 严斌; 李哲光; 游士奇 现代实用医学 2006-04-20 期刊 0 141 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128例分析 张树民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12-25 期刊 0 4 142 经半冠切口治疗颧骨及颧弓骨折—附9例临床分析 糜华泰; 吴家末; 刘世勋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0-02-29 期刊 0 1 143 颧骨复合体骨折31例治疗分析 蒋锋; 刘家武; 傅成扬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9-25 期刊 1 14 144 游离骨块植入治疗眶底壁骨折18例 金艳红; 王卫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7-20 期刊 0 3 145 颧上颌复合体骨折坚固内固定 颜学德; 黄建华; 郭新程; 陈良健; 杨浩 湖南医学 2001-08-26 期刊 1 11 146 颧-上颌骨复合型骨折治疗探讨 刘晓峰; 程树基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9-01-15 期刊 0 0 147 可吸收固定板和螺钉用于颧眶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观察 程晓兵; 刘彦普; 张浚睿; 杨耀武 中国美容医学 2001-12-15 期刊 0 5 148 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的临床研究 王昭领; 黄迪炎; 李东临; 付崇建 口腔医学研究 2005-04-28 期刊 5 16 149 Subciliary incision and lateral cantholysis in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of 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s 钟来平; 陈关福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004-06-01 期刊 0 9 150 半冠状切口结合小钛板固定治疗颧骨、颧弓多发性骨折 陈舜岳; 王姝; 章小泉; 刘治慧; 黄磊; 胡永杰 上海口腔医学 2003-12-30 期刊 0 6 151 可吸收性垫片在颧弓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王绪生; 陈丽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7-30 期刊 0 2 152 颧骨颧弓骨折36例手术复位和固定方法的临床分析 程希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09-20 期刊 0 5 153 合并眼眶-上颌骨-颧骨复合骨折的义眼台植入21例体会 缪爱红; 孙玉兰; 欧阳小华 陕西医学杂志 2006-10-05 期刊 0 1 154 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35例临床分析 朱家稷; 林泼水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05-10 期刊 4 3 155 头皮冠状切口径路治疗上颌骨颧骨多发性骨折 附7例报告 龙文; 胡传真; 东耀峻; 李宏札; 张国志; 黄宏章 口腔医学研究 1991-12-31 期刊 1 0 156 穿刺内固定治疗颌骨颧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时荣新; 滕敏; 甘艳; 杨庆玲; 伏瑞修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2003-12-15 科技成果
张富生教授,1964年出生,英国伯明翰访问学者,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校级教学名师。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科研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其中一项获一等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在《外语学刊》、《河南大学学报》、《名作欣赏》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4篇,出版专(译)著2部,主编教材9部,获校级科研项目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一项。
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大学周期:双月主 编:乔家君编辑部主任:程遂营 副主编:张敬来 编辑出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地:河南省开封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4978CN:41-1100/N邮发代号:36-2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34《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河南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她源自1934年创刊的《河南大学学报》,历经沧桑之变,停刊复创,几易刊名,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服务。1934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校最新科研成果,河南大学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河南大学学报》。同年,《河南大学学报》在出版3期后因战乱等故停刊。解放后,河南大学复校,后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学报》获得新生。1956年11月,复刊更名为《开封师院学报》;1971年增出自然科学专辑;1975年文理分刊,《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出版。1979年8月,因学校易名,《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并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季刊;1984年5月,随校名恢复更名为《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现代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建筑结构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等栏目,面向科技界、教育界刊载专业学术论文、综述报告和科研成果报道,是河南大学对外交流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干福熹院士,山 仑院士,李吉均院士,孙九林院士,邹广田院士,陆启铿院士,侯 洵院士,郭柏灵院士,薛群基院士主任:宋纯鹏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圣彦,马建华,万师强,孔云峰,孔德志,王天泽,王 华, 王超杰,刘先省,乔家君,陈咏梅,杜祖亮,李起升,李 捷,李登峰,李锁平,宋纯鹏,张伟风,张治军,尚富德,武相军,郑逢斌,赵建军,郭立俊,顾玉宗,秦耀辰,鲍 鹏,薛冬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ATH)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河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3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3—4978/CN41—1100/ N。双月刊,逢单月16号出版。本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主要刊登有关数学、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生命科学、自动化基础理论与信息技术、建筑环境与结构、科学技术研究等学科的有创新性内容,数据翔实,表述规范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来稿要求如下 : 文稿务求主题鲜明、数据可靠、评价客观;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无产权争议;作者的署名及顺序由作者自定,所有署名作者需对文稿署名认可。 文稿书写格式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城市名、邮编) 、中文摘要、关键词(3~8 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 、英文工作单位和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投稿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收稿日期、论文资助基金项目、基金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 、性别、籍贯、民族(汉族可略) 、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具体格式请参照近期学报。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偏正结构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征性内容,一般不超过20 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并应在题名中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 摘要应完整准确的浓缩论文的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一般200~300 字。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 正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例如1 ,1. 1,1. 1. 1,1. 1. 1. 1,一般不超过4级,均左顶格编排。 图和表应精选和科学设计,具有自明性,切忌与文字重复表述。图大小要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宜,剪裁得当。表设计格式采用3线表,表目明确。图、表内容要与正文一致。图(表)要求英文图(表)题。 量和单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名称及单位名称、符号、数字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书写规范化,并注明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 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文章(未公开发表的重要资料必要时可列在当页地脚),并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在文末著录格式为:期刊:[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J ].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专著:[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论文集:[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C].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出版年. 文稿著作权除《著作权法》的规定外,属于作者,本刊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可对文稿进行修改。 本刊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酬一次付给。 在投稿时注明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 凡投本刊的稿件,请勿一稿多投。经本刊通知作者修改的稿件,一般已被录用,将按本刊编排计划刊出。
李永文,男,本科学士,教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兼职研究员。河南杞县人,汉族,1953年生,1981年12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1982年1月留校任教。1996年11月任教授;1995年1月~2001年12月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2002年1月~2004年10月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总支书记;2004年以后任《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执行主编。1996年9月~1997年9月曾到日本大正大学作高访学者一年。近十多年来,曾担任河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导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人文地理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区域经济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大学优秀学术群体成员。2004年以后被特聘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海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导师。
柳青1、柳青(1916—1978)(图)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在民脂县一个乡政府任文书,历时3年。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柳青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年4月号),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第: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第:版)。作品简介1929年冬,就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J岁的宝娃随寡母逃难到渭南下堡村,被村民梁三收留。于是梁三便娶妻收子,宝娃改名为梁生宝。梁三带领全家人苦熬苦做,想创起一番家业,无奈时年不济,一次·一次以失败告终。土改后,梁三分得了土地,他欣喜若狂,重萌创业雄心,想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养子生宝已长大成人,而且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一心办互助组,张罗集体创业的大事。于是,矛盾和冲突便时时在两代人中间发生。故事一开始,正是1953年春天,这大清早,梁生宝便动身去郭县买稻种,为实行稻麦两熟的计划使互助组多打粮食。梁三对儿子的所做所为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劝阻,只好向生宝娘发火。村中的富裕中农郭世宫这天正给新房上梁,梁三和村民前去观看,心中好生羡慕,他觉得这样的发家致富才是正经庄稼人的榜样。村民代表主任郭振山和富农姚士杰原是一时仇人,如今却同为郭世富的座上客,梁三见此景心中不是滋味。此时正当春荒时分,区上号召“活跃借贷”,郭振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想凭借自己在村中的威望发动村中大户拿出余粮借给困难户,不料郭世富等人拒不吐口,郭振山十分尴尬。困难户们也非常失望。土改以后郭振山便一头扎进个人发家致富之中,极少关心群众利益和集体事业,在村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梁生宝一路上省吃俭用从郭县买回稻种,分给众人后,自家的倒不够了,这又使梁三老汉大为不满。村里有个俊俏女子唤改霞,她念过三年初小,土改时和生宝在一起开会学习,彼此产生好感。郭振山常劝改霞到工厂去当工人,为此,改霞心中矛盾,想找机会与生宝好好谈谈,生宝也对改霞有心,只是苦于没机会接近。“活跃借贷”失败以后,村里的困难户就把希望盯在生宝身上,因为生宝的互助组准备进山割竹挣钱,这无疑是一种生产自救的可行之路。他们提出扩大互助组,也跟生宝一起干。出于党员的责任心,生宝应允下来,重新制订了进山计划,并让高增福组织人运扫帚。进山之前,生宝又拿出与供销社订购合同的预支款分给众人做安家费用,一时众人都很兴奋,感到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梁三老汉见儿子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挑起这么大的事情,心中很是不安,他找卢支书诉说心事,卢支书细细给他做了一番思想工作,老汉心中才踏实一些。生宝进山后,村里有了一些变化。先是郭世富仗着财大气粗从郭县买回的稻种要比生宝买的多一倍。他故意让人敲锣吆喝:“唔——喜愿分百日黄稻种的,都来分啊!不限互助组不互助组……”他要比下梁生宝,在众人心中建立威信。富农姚士杰的女人坐月子,他雇来栓栓媳妇素芳来家做月工,并借机诱奸了她,然后挑唆她勾引生宝,破坏生宝的名誉。互助组的欢喜留下来照看田里的庄稼,上级派来韩技术员指导密植水稻,二人耐心地向群众宣传推广科学育秧,渐渐使恪守旧制的乡民信服。生宝带人进山以后,先扎好茅棚安家,然后做出具体计划分工,劳动进行很顺利,只有栓栓不小心割伤了脚板。生宝便尽心照料他,并提出自己代栓栓干活。他的这种公道能干的品性博得众人的拥戴。栓栓受伤的事被他爹王二直杆得知以后,到生宝家大闹一场,并宣布坚决退组与富农姚士杰搭伙种地,梁大老汉家也接着退了组。这使生宝一行人刚从山里一回来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栓栓、梁大两家一退组,任老四等人也开始动摇,八户之中只剩下生宝、有万、欢喜三户。生宝毫不动摇,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终于使动摇的人稳住了阵脚,同时他又吸收了二户新组员,这一番调整,互助组的力量大大增强。经过一番苦干,到秋天,生宝互助组的密植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产量比单干户要高一倍。这一成功,使得总路线的意义在蛤蟆滩成了活生生的事实。他们自动向国家出售余粮50石,合万斤。这一下大大促进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郭世富在这场和平竞赛中成了输家,春天的那股神气现在完全收敛了。他病了,虽能下炕,但不出街面。姚士杰则公开顽固反抗统购统销方针,最后受到群众斗争,他不得不低头。郭振山经过党的教育,他的退坡、自发思想有了改变,又重新为集体的事奔波,显示出一个庄稼人卓越的魄力和组织才能。他积极热心地组织起一个声势浩大的送粮队,欢天喜地去交售余粮。此时,梁生宝、有万和欢喜早到县上互助合作训练班学习去了,经过这次培训,他们回村后便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筹建灯塔农业合作社,梁生宝被推举为社长。梁三老汉在事实面前认识到互助合作的优越性,他开始理解儿子的事业,决心全力支持儿子的工作。这个曾一心向往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的老汉现在成了受人尊敬的灯塔农业社社主任的父亲,他穿着生宝妈为他缝制的新棉袄裤,终于带上生活主人的神气。至于生宝和改霞的恋爱,最终却没有圆满结局。生宝一心办互助组,以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他与改霞之间缺少沟通,对她考工厂的事产生误会。改霞这边,她细细地考虑了生宝与自己的个性,觉得两个强性子扭在一起有些勉强,再者;论自己的性情也未必能安心做个农家媳妇——每日做饭带娃苦受一辈子。理智战胜了感情,她终于带着几分惆怅离开了下堡村,去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当了一名工人。作品鉴赏《创业史》(第一部)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反映了深刻广阔的思想内容。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只讲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但却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农村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唯一出路的重大主题,从而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农民命运的深深关切。(二)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梁生宝是作家着墨最多、倾注最大热情塑造出来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作为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甘心情愿去吃苦、去节省每一分钱,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甚至有些多情善感。这些不同的品格侧面显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这是一个老一辈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最后,在事实面前,他心悦诚服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大道。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其中饱合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挚爱之情。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则阴险狠毒、诡计多端。其他人物如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杆、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众多人物几乎包括当时农村社会各个阶段,阶层的典型,组成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三)艺术上成熟,形成独特风格。首先,全书结构严谨细密、匠心独具。开篇用“题叙”提供生活源头,最后有“结尾”承上启下,显示生活的去向,并与下一部相衔接,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产生史诗效果。其次,在形式上,作者往往打破时空限制,巧妙地穿插进人物的历史回忆或对事件及进程的概括综合的叙述。以增加篇幅的生活容量。在艺术描写上,作者既具有细节烘染和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之长,又兼擅俯视开阔、气概雄浑之胜。语言洗炼生动又清丽流畅,并富有关中的乡土气息,使小说极富感染力。诚然,这部小说也有明显不足,如情节发展沉滞迟缓,对一些人物的把握不当。尤其是小说在1977年再版时,作者为迎合一时政治需要而进行几处“重要修改”,造成了严重失误。60年代初严家炎曾对梁生宝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提出疑问,文章发表后引起作者和学术界对此展开讨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对历史的反思,也有人认为《创业史》尽管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但也受到了“左”的思潮干扰,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该书所反映的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对书中梁生宝等一系列形象也要重新审视,这些又引起新的争论。柳青创作轶事三则“原来他是个作家”解放初,柳青在皇甫乡安家,群众只知他是柳书记。他刚下来时,穿了件黑呢大衣,戴了个墨镜,凡见人围成一堆,就凑上前去听,但农民一看他这模样,不敢跟他搭言。柳青很懊恼。第二天他就学农民样剃了个光头,又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件黑粗布对襟褂子和一双老棉鱼头布鞋穿上。这下他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挤在人堆里,人们再也分不清哪个是农民,哪个是柳书记了。平时,他对什么事情都极有兴趣。互助组评工、分配活路、开会发言,他用心记;村里人打架骂街、婚丧嫁娶、说长道短,他听得津津有味;逢三、六、九,就戴个草帽、挎上篮子去赶王曲镇的集。什么买卖牲口、倒腾粮食、卖箔子买椽他都饶有兴致,仔细地看人们如何在帽子底下、袖筒里捏码子,如何讲话,有什么表情……一转就是半天。没事时,柳青喜欢跟人拉闲话,尤其是爱找王家斌他爹和他妈谈,什么旧社会逃荒要饭、租地押佃,根根底底都问到了。有次过年,天快黑了,他把王家斌和董廷之叫到家里,让马葳炒了几个菜,又拿出瓶酒煞有介事地说:“今天过年,咱不谈工作,专口片闲传。”说完,咧开嘴笑了。“都口片些啥?”王家斌问。“你就口片小时候如何跟你妈逃荒要饭,如何被你爹引回……”柳青说。“我口片些啥?”董廷之问。“你就口片此地人情世故,谁家男人爱偷人,谁家媳妇爱嫁汉(偷汉)”。于是,他们边吃边谈,整整谈了个通宵。后来,《创业史》出版了,柳青用一万元稿费给公社盖了个农机厂,村里人才知道柳青是个作家。王家斌感叹地说:“哟,原来他是个作家,还能写书。这往后咱说话要注意,不然,他可把咱写到书里头!“三访模特儿有一天,柳青风风火火地来找董廷之。“廷之,你把咱乡里作风最坏的女人介绍几个,我要去看看。”柳青说。董廷之告诉他一个。柳青非要跟他去看。走到路上,董廷之问:“咱去了见那女人说啥呀?”可也是么。柳青搔着脑袋,沉吟半晌说:“他男人做啥呢?”“农民么,能做啥?不过,当了个小组长。”柳青喜出望外,说:“对,对!就找她男人,说有公事。”到了那人家门口,董廷之敲门。女人出来了,风骚得很。董廷之跟她问话,柳青目不转睛地看着。不巧,女人说男人不在家,应酬两句就进去了。二人只得悻悻地回来,走到官渠岸上,柳青忽然收住脚步,说:“不行,咱还得去!我没把这女人走路看清。”董廷之说:“你看看,人家说了男人不在,咱再去可咋说?”柳青一本正经地教他:“你去了就问她男人哪去了?去干啥?找不着咋办?到哪儿找?……”说完两人折回头又去了。这次总算满了柳青的意。那女人的一颦一笑,忸怩走路的姿势,柳青全记在心里。后来,他们又第三次进这女人家拜访过一次,仔细地听了那女人说话。现在,我们从《创业史》中写得很生动的李翠娥、素芳妈身上便能看出这个女人的影子。养鸽子皇甫有个二流子,柳青很想了解他的生活,但总囿于身份悬殊不得接近。一天,柳青去赶集,猛然瞧见“鸟市”里人欢鸟叫,一片嘈杂。偶然的机缘触发了灵感:“这男人爱玩鸽子,我何不买两只鸽子去接近他。”于是,柳青就买了两只鸽回来了,兴冲冲地拎上鸽笼去找这男人?“××,你看我这俩鹁鸽咋样?”那男人乜斜着眼,撇了撇嘴:“两头黑,肚子大,飞不快。”“这个呢”?柳青谦虚地问。“这个叫‘一点红’,飞得远。”“何以见得?”“一点红头小、腿长,像个纺锤,飞起来特别利洒。”接着柳青就向他请教如何喂食,一天几次,喂啥最好……两人愉快地攀谈起来。这以后,柳青常去他们家,一块放鸽子、拉家常,谈得很融洽。这男人也视柳青为“知己”,无话不说,还私下议论:“哼,别人看不起,柳书记看得起咱!”后来,这男人就成了《创业史》中白占魁的模特儿。2、柳青1952年8月生,汉族,山东莱芜人。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工学硕士。1968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吉林省建设厅厅长。历任:吉林市江北机械厂子弟学校教师;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省计委社会事业处、固定资产投资处工作人员;省计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副处长、处长;吉林北银投资公司总经理;省工程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主任;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3、柳青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云南省计算机学会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5 年 7 月本科毕业于云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3 年 3 月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5 年留云大计算机系任教后,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9 年 9 月至 2000 年 9 月被选派到美国伊利诺大学( UIUC )访问学习。 2003 年 11 月调入软件学院工作。 目前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参加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 10 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 8 项,发表论文 10 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皆排名第二)。 历任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 科 研 方 向 : 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编译技术、分布式计算 主 要 论 文 与 论 著 : 1. 分布式实时语言的特征,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3),79~82 2. The Solution of a Few Technical Problems in JAVA Programm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Yunnan University - La Trob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Vol. 1. Kunming : Yunnan University , 1998. 57~60 3. A Study on Data Com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Yunnan University - La Trob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Vol. 1. Kunming : Yunnan University , 1998. 52~56 4. 基于 Web 服务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6),83~86 5. 基于 Linux 的集群及其负载均衡技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主 讲 课 程 : 操作系统原理与 UNIX 、数据结构、编译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并行处理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4、柳青字思燕,1920年生,广东潮州人,国画家、擅长山水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重庆美协名誉理事,重庆嘉陵江书画院名誉院长,重庆中山书画社顾问,泰中艺术家联合会高级顾问,汕头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柳青自幼习染丹青,少年时师从广东著名国画家孙裴谷,毕业于广东省立韩山师范。抗日战争时,从事抗敌救亡美术宣传活动。四十年代在粤、湘、鄂、川、康等地举行个人画展,及在成都、重庆举办“大凉山画纪”个人画展。后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专科部美术组任主任并任教。解放后任重庆美协执行委员。后调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任美术专业干部美术组长,53年创办“重庆工人画室”从事重庆职工美术活动组织辅导工作为25年,培养众多的业余及专业美术人才,79年退休后,从事国画专业创作及美术社会活动。92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聘为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柳青从事美术工作数十年,在国画创作上既师传统而又不断探索和创新,融汇而有所发展而自成风格。其作品曾在北京、香港、及国内外展出和发表,为国内人士及日本、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人士广泛收藏。90年代以来,曾在重庆、深圳、汕头、泰国等地举办《柳青国画展》。中国书画家协会授予“亚洲中国华人艺术家荣誉证书”。其作品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有《柳青国画集》及《柳青画集》。作品及辞条曾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多种辞书。5、柳青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特聘培训师,中国第一代专业培训讲师。曾任eNET硅谷动力网络公司培训经理,Nokia中国学院培训讲师,人民大学MBA特邀讲师,DHL中国销售培训经理,吉百利中国培训经理,1995年接受英国国际培训机构TACK首次中国培训讲师认证。擅长的培训课程有销售类和技能类培训课程,如专业销售技巧、大客户销售技巧;时间管理、团队建设、沟通技巧等。6、柳青(—)四川汉沅人。擅长油画。1949年在四川省艺专学习,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50年起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历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员、一级画师、中国美协理事。作品《三千里江山》、《锦州城上》等,为军事博物馆收藏并收入《中国美术全集》油画卷;《粥》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泉洋河畔》入选第三届亚洲艺术展。7、柳青(1965—)黑龙江人。中国女篮优秀运动员,中锋、前锋,身高米。原是黑龙江省篮球队队员,弹跳出众,助跑摸高达米,抢篮板球能力强,身体素质好。选入国家队后第1次参加亚洲锦标赛,就获得了“敢斗奖”。1982掉第9届亚洲女篮锦标赛时为中国女篮夺得金杯立下汗马功劳。1983年参加世界女篮锦标赛获第3名。1984年在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上又获铜牌。1986年世界女篮锦标赛上获第5名。第10届亚运会上获冠军。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
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调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路向新颖而独到,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关于马克思原始文本、文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填补了这一文本研究的空白,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是国内这一领域“文本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1.《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2.《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独著,民族出版社2002版。4.《经邦济世——周恩来经济评传》,独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5.《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独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版。6.《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著,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8.《马克思在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合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9.《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超越“后发展”困境——社会理论发展图景中的当代中国发展观》,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1.《“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12.《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13.《〈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及其当代性》,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4.《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5.《〈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91年1.(1)《从主体性原则看王学认识论》,《学术论丛》1991年第6期。1992年2.(1)《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构架》,《传统文化》1992年第1期。1994年3.(1)《论主体的自我意识》,《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1995年4.(1)《万花纷谢一时稀——俄罗斯哲学研究现状分析》,《俄罗斯研究》1995年第2期。5.(2)《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社会科学》(上海)1995年第4期。6.(3)《反思与超越:当代青少年研究现状之分析》,《当代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2期。7.(4)《哲学学:一门亟待建构的新学科》,《学习》1995年第6期。8.(5)《〈历史学笔记〉:一部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述》,《哲学动态》1995年第6期。9.(6)《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及其当代意义》,《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7期。10.(7)《儒学热:一种新的文化误区》,《发展导报》1995年8月19日。11.(8)《敲响世纪之交的暮鼓晨钟》,《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12.(9)《引渡当代哲学的舟筏在哪里?》,《学习》1995年第11期。13.(10)《论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4.(11)《穿越思想的迷障》,《学术论坛》1995年第6期。1996年15.(1)《神的户籍在人间》,《学习》1996年第1期。16.(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建构》,广西人民出版社《今日中国哲学》1996年7月版。17.(3)《“苏联模式”的文化体征》,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史》1996年9月版。18.(4)《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当代青少年研究》1996年第4期。1997年19.(1)《邓小平发展阶段论形成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20.(2)《暮色苍茫看劲松——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研究演变轨迹》,《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3期。21.(3)《千秋功过,谁人曾予评说——俄罗斯学术界近年对十月革命的评论》,《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5期。1999年22.(1)《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点》,《光明日报》1999年3月12日。23.(2)《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24.(3)《国家体制改革的最早探索》,《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2000年25.(1)《哲学文体问题:研究现状与图景勾勒》,《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2001年26.(1)《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当代形态的邓小平发展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创新与21世纪的中国》2001年版。27.(2)《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8.(3)《逝去的不会是空白”——前苏联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2001年版。29.(4)《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30.(5)《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格局》,《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31.(6)《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变革与后果》,《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32.(7)《关于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1世纪哲学创新》2001年版。2002年33.(1)《哲学文体问题省思》,贵州民族出版社《理论视野——哲学》2002年版。34.(2)《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五种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35.(3)《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可能与基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7期。36.(4)《学术性与思想性: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省思》,《哲学动态》2002年第9期。37.(5)《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逻辑路向——一种文本学的考察与探悉》,《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38.(6)《当代西方发展理论论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2003年39.(1)《如何体现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当代水准?》,《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40.(2)《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1.(3)《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意义与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42.(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共十六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2003年版。43.(5)《关于马克思哲学历史定位的三种观点及其论证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44.(6)《“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个表征马克思研究新的学术趋向的重要范畴》,《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8期。45.(7)《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症结与可能的出路》,《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46.(8)《拓展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界域》,《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47.(9)《哲学文体:一个尚待展开研究的重要问题》, 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 , .(10)《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再省思》,《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2004年49.(1)《在当代哲学研究的格局中重新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 .(2)《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一份学术基础的清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51.(3)《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观照——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52.(4)《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哲学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53.(5)《马克思全集有独立价值的五种版本》,《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5日。54.(6)《不断书写中国社会思想史》,《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55.(7)《马克思是‘哲学终结论者’吗?》,《光明日报》2004年10月19日。56.(8)《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57.(9)《终结、消解还是重构——“元哲学”的现代处境及其未来一种可能的出路》,《韩华学报》2004年第3辑。2005年58.(1)《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哲学重构》,《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59.(2)《马克思著述知多少?——从“书志学”(bibliography)方面所进行的清理、考证与统计》,《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60.(3)《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61.(4)《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础清理与方法论省思》,《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62.(5)《全球化与东亚的价值观》,《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3.(6)《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2006年64.(1)《理论史对于理论而言意味着什么?——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看马克思如何处理史论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65.(2)《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上),《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66.(3)《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下),《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67.(4)《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的考察》,《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68.(5)《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69.(6)《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特征与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2006年第3辑。70.(7)《〈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71.(8)《〈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光明日报》2006年8月14日。72.(9)《“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线索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19日。73.(10)《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证:必要性和有限性》,《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1日。2007年74.(1)《现代性之惑与现代化之累》,《岭南学刊》2007第1期。75.(2)《“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布鲁诺〉章解读》,《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76.(3)《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77.(4)《〈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第3期。78.(5)《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光明日报》2007年4月10日。79.(6)《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80.(7)《马克思是怎样了断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片段的解读和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3期。81.(8)《“现代化”与“发展”内涵的当代理解》,《邓小平改革与发展思想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82.(9)《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上),《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83.(10)《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84.(11)《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下),《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85.(12)《Preliminary Review:History of Studies of Marx's Tests and Reflection on Their Methodology》,Rething Marx: 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xxvi,.(13)《“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学习时报》2007年9月17日。2008年87.(1)《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质疑》,《理论视野》2008年第1期。88.(2)《把握人生的方式:施蒂纳与马克思》,《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89.(3)《国外四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90.(4)《观念能否解释历史:施蒂纳与马克思》,《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91.(5)《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92.(6)《〈资本论〉再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4月29日。93.(7)《近年来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省思》,《中国哲学年鉴2008》2008年6月。94.(8)《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人道自由主义——施蒂纳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95.(9)《“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哲学研究》008年第8期。96.(10)《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97.(11)《重新研究〈资本论〉:基本原则与基础文献》,《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98.(12)《思维能否“建构”世界: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99.(1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述评》,《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2009年100.(1)《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与思路》,《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2期。101.(2)《“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102.(3)《马克思文本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3日。103.(4)《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理解》,《光明日报》2009年6月2日。104.(5)《重塑学术灵魂》,《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日。105.(6)《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1日。106.(7)《论马克思思想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论文集)2009年版。107.(8)《为谁生活?缘何享乐?——施蒂纳的省思与马克思的分析》,《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108.(9)《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突出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地位?》,《理论视野》2009年第4期。2010年109.(1)《文本研究给马克思哲学的诠释带来什么》,《岭南学刊》2010年第1期。110.(2)《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两个誊清稿”》,《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11.(3)《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的还是“为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权力〉部分解读》,《现代哲学》2010年第1期。112.(4)《“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与环节——兼论“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解释的主线和界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34.(5)《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交往〉部分解读》,《哲学门》第20辑2010年第1期。114.(6)《学术翻译与内涵辨析:以Recht的中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6日。115.(7)《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现实归旨——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未誊清稿Ⅰ”》,《河北学刊》2010年第4期。116.(8)《文本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7期。117.(9)《两种形态的唯物主义之间的差别与分野——再析“〈费尔巴哈〉章”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哲学动态》2010年第7期。118.(10)《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建立在“哲学论证”的基础上?——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的批判》,《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119.(11)《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120.(12)《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历史考证版”》,《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9日。121.(13)《“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一个重要问题的阐释与论证》,《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2011年122.(1)《是什么影响着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123.(2)《“德国人”怎样撰写“法国”思想史?——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格律恩的批判为例》,《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124.(3)《文本与思想的理解和叙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25.(4)《哲学与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建构·导论》2011年版126.(5)《重读马克思:文本与思想》,《光明日报》2011年7月4日。127.(6)《经济现象的哲学透视:马克思的视角》(学术笔谈)之一《“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症结及其成因》,《光明日报》2011年7月19日。128.(7)《现实的复杂性、变革的主体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129.(8)《如何看待“歌德现象”:格律恩与恩格斯》,《哲学动态》2011年第10期。130.(9)《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依然“在场”——读特里·伊格尔顿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南方日报》2011年10月23日。2012年131.(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再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2期。132.(2)《重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价值》,《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4期。133.(3)《重估理论史对于理论建构的意义——再读〈剩余价值学说史〉》,《光明日报》2012年4月20日。134.(4)《为什么要重新研究〈资本论〉》,《光明日报》2012年6月25日。135.(5)《在思想史进程中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视野》2012年第7期。136.(6)《文本学方法及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运用》,《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137.(7)《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什么意义上拒斥人类之“爱”的?——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为例》,《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2013年138(1)《“巴黎手稿”再研究》,《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3日《理论前沿》。139(2)《〈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期。140(3)《〈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高校理论战线》2013年第2期。141(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景观》,《北京社科规划》2013年第3期。142(5)《“巴黎手稿”笔记本Ⅱ内容探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43(6)《唯物史观并未止步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日《理论探讨》。144(7)《关于“巴黎手稿”再研究的一个“路线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3期。145(8)《〈资本论〉研究的“当代”视角省思》,《光明日报》2013年8月27日。146(9)《〈资本论〉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147(10)《再论“犹太人问题”——重提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的一桩“公案”》,《现代哲学》2013年第6期。148(11)《「歴史が『世界歴史』に変わる」のプロセスと段阶について论じる―「唯物史観」が社会歴史を解釈する际に使われる粗筋と范囲もかねて》,《21世纪の思想的课题―転换期の価値意识》,日本 株式会社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カレッジ,。2014年149(1)《马克思的“新哲学”新在何处》,《前线》2014年第2期。150(2)《在何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哲学”?——从文本学的视角看》,《理论视野》2014年第3期。151(3)《不应忽视的文献及其思想》,《学习时报》2014年6月16日“思想理论”版。151(4)《“巴黎手稿”的原始面貌》,《学习时报》2014年6月30日“思想理论”版。152(5)《“巴黎手稿”的人性学说再定位》,《学习时报》2014年7月7日“思想理论”版。153(6)《研读经典著作 掌握看家本领》,《人民日报》2014年7月17日理论版。153(7)《爱的实现:青年马克思的体悟和理解》,《学术界》2014年第4期。154(8)《爱是什么:青年马克思的体悟和理解》,《新视野》2014年第4期。155(9)《“异化”的逻辑及其扬弃之径——如何释读“巴黎手稿”》,《学习时报》2014年7月17日“思想理论”版。156(10)《学术研究断想》,《前线》2014年第7期。
胡世强 男,1935年11月生,云南省江县人,纳西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授。1959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92年晋升为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大自然科学版)》主编。《大学物理》杂志编委、云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曾但任过物理系工会主席、系副主任、云南省高等教育督学、云南范大学教学督导、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云南省政协委员等职务。1971年他完成了省电办公室交给的研制磁性材料的科研课题,之后长期从事物理教育论及基础物理方面的研究,出版书籍三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资料》(专著),主编西南地区11所院校通用教材大学《物理实验》、与他人合作编译《物理实验手册》。在《大学物理》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相对论等离子体在匀强恒磁场中运动介电函数》等40多篇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平衡的量子纯态表示》课题负责人,1989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奖。1993年获全国曾宪 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
专著:《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三次科研评奖一等奖。 论文:1.《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获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二次科研评奖科研成果一等奖、“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文二等奖。核心内容被新华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2.《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3.《论政治国家的限度》,《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4.《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5.《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6.《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学术界》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7.《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学术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收录;《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辑览》收录;《资料通讯》2006年第5期转载。8.《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9.《人性假设与政府建构——中西政府建构传统的人性基础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10.《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第7期。1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12.《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契合与分殊——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例》,《福建论坛》2011年第7期。13.《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探析》,《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14.《追求正义与善:古典时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缘起》,《江淮论坛》2011年第6期。15.《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6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创新网等转载。16.《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17.《论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1期。18.《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和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19.《国家与社会:内涵、分化及其范式转换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4期。20.《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民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21.《论当代政府建构的四个转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22.《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获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3.《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24.《论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基本类型》,《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25.《尼采价值哲学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获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26.《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7.《论公民社会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28.《市场经济视野下公民社会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29.《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30.《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31.《马克斯·韦伯合法性思想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32.《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33.《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4.《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35.《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36.《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37.《“开放社会”的四大悖论及其解决——析波普尔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38.《哲学视阈中的有限政府——兼论有限政府理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意义》,《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39.《论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嬗变》,《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40.《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41.《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42.《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43.《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44.《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45.《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前沿》2011年第1期。46.《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前沿》2007年第12期。47.《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年5月22日。人民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管理科学院《前沿论丛》第75期等转载。48.《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学习时报》2007年10月8日。人民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社会学网等转载。49.《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之克服——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学习时报》2008年4月21日。人民网等转载。50.《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51.《civil society 意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6日。
兰俊思,刘斌,叶光雄,唐晴. 方正书版系统的一种高质量图文混排输出技术.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2).兰俊思,刘斌.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规范化写作.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邓玲,刘斌.加强编辑继续教育 提高编辑素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 晏绍明,刘斌,邓玲,何小燕.采用计算机绘制插图的分类处理. 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斌,何小燕,邓玲.一种基于Windows的插图绘制方案. 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五集).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斌. Internet与科技期刊. 编辑工作论丛. 四川大学出版社,. 黄治清,刘斌.工业电加热设备的恒温模糊控制系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5(3). 刘斌,陈明鸣. VRC试件的拘束度计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3(2). 刘斌.加强管理 教书育人.高等工程教育,1993(4). Liu Bin, Chen Mingming, Wang Yirong. Hot Cracking in Welded Metal of 09CuPTi Rare-earth Treated Steel. HSLA Steels: Processing,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SLA Steels, October 28th-November 2nd, 1990, Beijing, China. Warrendal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 .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十余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30篇被SCI和EI期刊检索,论文被引用达200余频次,出版学术专著一本,申请发明专利4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开发道路辅助设计/安全评价/驾驶仿真软件6款,并已在多条山区公路的设计实践中得到应用。担任《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系统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徐进博士取得了以下方面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突破性进展。1.构建了“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虚拟行驶系统(RDVES),使用该系统可以实现针对既有道路、公路设计方案、新建道路的多种驾驶模式下的不同车型的行驶仿真试验,尤其适用于线形复杂的山区道路汽车行驶仿真,可以得到整车以及车辆各关键部件的行驶响应参量以及驾驶输入量(转向输入、油门制动输入、档位变化等),为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化衡量公路行驶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分析手段,同时可进行多种车型的极限行驶状态仿真试验,得到临界行驶条件。此项技术为道路设计质量分析、事故再现与机理分析、极限仿真、车辆安全运行管理、交通工程仿真提供了分析手段和技术支撑。此方面的系列性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公路交通科技》《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期刊上。2. 提出了“在道路条件-驾驶输入-车辆行驶动力学-车辆运动学层面上协同分析驶离路面事故以及单车碰撞事故”的理念,用RDVES虚拟行驶系统进行事故的行驶过程重现,通过分析不同道路条件下的车辆行驶响应和、驾驶输入量变化,研究道路条件参数与车辆运行稳定性和驾驶负荷之间的敏感性和相互关系,先后得到了侧向风事故、S型曲线车辆驶离路面事故、直道积水路面行车事故、隧道洞口车辆事故、弯道避让事故、弯坡组合路段大型车辆事故的力学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为降低山区公路单车事故的发生几率,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中国机械工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等期刊上。3. 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山区公路汽车运行参数采集和驾驶行为参数采集。包括单车(移动测试车)连续行驶采集和路外特征断面采集,获得了汽车行驶轨迹、行驶速度、横向加速度、纵向加速度、行驶姿态、转向输入、驾驶员心电/肌电等参数的连续变化特征和统计分布特征。根据以上参数,明确了设计速度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目前运行速度安全性评价的优势和局限性。基于海量的汽车运行参数和驾驶行为参数的海量实测数据,首次明确了我国山区公路的代表性驾驶行为模式,包括代表性方向控制模式(轨迹选择模式)和代表性速度控制模式,并研究了不同方向控制模式与速度控制模式之间的匹配性。此项研究为公路设计理论中驾驶行为假定的修正、计算系数的修正提供了科学依据。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等期刊上。4. 山区道路汽车横向加速度实测研究。获得了六车道(及以上)、四车道、二车道等3类公路上大型车、小型车的横向加速度分布以及特征分位值,总体上掌握了山区公路的行驶舒适性水平;首次建立了适用于我国道路条件的分公路类型、分车型的ay-R回归模型和ay-V回归模型,包括均值模型和极限值模型。而我国上一次大规模的相关调查研究是在2002年左右,而十年多来,我国的车辆性能、交通组成、驾驶员构成、经济水平乃至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申请人开展的此项研究能够准确反映出这些方面的变化对汽车横向加速度和驾驶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此项成果可以为运行速度建模、路面设计、平曲线超高以及曲线半径的极值设置提供计算依据。此项成果发表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5. 提出了“视窗”假设和“前视断面选点”的轨迹计算策略,首次建立了面向复杂山区公路(赛道)的汽车行驶轨迹决策模型;揭示了轨迹-速度之间的耦合机理,首次建立了基于前视轨迹曲率的山区复杂道路汽车行驶速度决策模型。进一步发展了驾驶员预瞄跟随理论,并填补了山区复杂道路驾驶行为决策领域的空白。所建立的轨迹-速度决策模型,与现有的“预瞄-跟随”模型组合,可形成“决策-预瞄-跟随”驾驶员模型,进一步完善了驾驶员模型结构体系,本项成果已经成功用于“人-车-路(环境)”仿真系统构建,为复杂道路的车辆行驶仿真提供目标轨迹和目标速度。系列性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公路学报》等期刊上,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6.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行驶轨迹-行驶速度”协同控制的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该方法成功解决了目前设计速度方法和运行速度方法的缺陷,更贴近山区公路的真实运行情况,在5条山区公路新建设计和改扩建设计项目中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该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道路设计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步,即从设计速度方法→运行速度方法→多驾驶模式“轨迹-速度”协同控制方法的发展演进,为提升我国山区公路的运营安全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此项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并出版学术专著一本。7.通过海量的道路实测数据,深入分析道路条件-驾驶行为-车辆动力学-车辆运动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首次建立了三维线形条件下的复杂道路重载车辆行驶速度解算模型体系,包括通道宽度影响模型、曲线转角影响模型、圆曲线速度模型、长直道速度模型、路面状态限制速度模型、纵向加速度(减速度)模型、重车爬坡模型、驾驶习惯修正模型等一系列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型组,给出了复杂道路运行速度预测的完整方案。该项成果解决了目前预测重载车辆运行速度时需要针对平曲线路段和纵坡路段分别预测的局限,特点是能够快速解算,且具有足够的精度。由于能够计算出任意等级、任意复杂线形的山区公路的大型车行驶速度,该模型已经用于多条山区复杂道路的多车型运行速度安全性评价、道路限速管理以及安保工程项目。系列性成果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版)、TRB 93rd annual meeting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其增刊主要收录硕士研究生的,也包括教师及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稿件。投稿邮箱:,请注明增刊投稿。电话:唐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英文名称: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国际刊号:0258-2724国内刊号:51-1277/U邮发代号:62-104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954期刊收录: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EI工程索引(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联系方式免费咨询:400-6611-896编辑电话:编辑;635375618投稿邮箱:期刊简介综合科技B类综合期刊发表-工程科技II期刊发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创刊于1954年,原刊名为《唐山铁道学院学报》,其前身为1919年6月创办的《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杂志》(TheTangshanEngineeringCollegeMagazine),是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理工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学术讨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信息报道。读者对象主要为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师和学生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为全国核心期刊,得到了国内外多家权威检索机构的认可,被美国EiCompendex、德国《数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以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20多个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也是中国数学、力学、岩土工程、机械工程、无线电等众多文摘的引文源。目前列“综合性交通运输类”第1名。
国内统一刊号:CN 51-1277/U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8-2724国内发行代号:62-104国外发行代号:BM853出版周期:双月刊邮编:610031收录情况:全国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刊登理工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学术讨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信息报道。读者对象主要为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师和学生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已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 Compendex)、德国数学文摘, 以及中国数学、力学、岩土工程、机械工程、无线电等众多文摘作为引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