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辛弃疾词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辛弃疾词的论文参考文献

1、《作品简介》《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 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 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2、《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4、《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5、有关辛弃疾的小故事 宋人笔记有一则他的隐居故事。一个名叫陈亮的汉子策马数百里来看他。这人脾气暴躁,暴到什么程度?他的马过不了桥,他气得把马头斩了下来。辛弃疾呢,在楼上观望他,十分欣赏他斩落马头的劲头,感觉对胃口,“遂订交”。当晚两人喝酒聊天闲话朝廷,但到后半夜,酒醒的陈亮,开始怀疑辛弃疾:“陈亮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砍马又盗马,还是骏马,太不仁义。逃走后,居然“逾月,致稼轩书,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这样也好意思开口。辛弃疾却觉得这人有意思,挥剑斫马头,伸手要钱不红脸。豪杰与豪杰,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要什么,给他什么。有钱就是任性。 原来事出有因。这陈亮,看起来是无赖,其实不是一般人,宋代思想史、文学史,有他的一个坑位。南宋向金国称臣,万里山河拱手割让。这陈亮虽身在民间,几十年如一日奔走呼告。当年他落榜后,发誓不当官,却一封连着一封给宋孝宗写信,老长老长的信。什么内容?力请迁都,励志复仇。他的长信很走心,但和辛弃疾当年的那些军事论文的命运一样,递上去后无声无息。他就发牢骚,奇耻大辱你们能吞得下去,我可犯恶心。他指名道姓痛斥小人,然后就坐了牢,差点死掉。出狱不久,他便骑马拜访辛弃疾。他刚坐过牢,所以疑神疑鬼。辛弃疾引为知己,没有一丝犹豫。豪气可见一斑。6、《青玉案•元夕》鉴赏 《青玉案•元夕》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辛弃疾时年三十二,这是一首节序词,描写的是元宵佳节灯会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上元节夜晚的天空中,灯火璀璨,火树银花,烟火消散后,又纷纷垂落,恰似雨点般的星火。而在地上看夜景的人如何呢?“宝马雕车香满路”,装饰华丽的马匹和车辆拥塞在街道上,热闹非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箫声迭起,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花灯交相辉映,整个夜晚都是华丽的彩灯在街上流动。上阕从时空纵横的角度描写了灯会的盛况,绚烂非凡,热闹不已。到了下阕,则开始写众人之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各阶层的妇女纷纷佩戴着元宵节的首饰,在大街上观赏花灯,音容欣愉,好不热闹。但是,在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锋一转,从刚刚的热闹喧哗的氛围突然转到一种凄清与冷静。喧哗与热闹不属于我,我不断寻找着我心中的伊人,突然回首,才发现,你在淡泊宁静、人烟稀少的地方默默站立着,可谓神来之笔,有深刻的意蕴在其中。此诗也于此戛然即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人遐想连篇。[参考文献] 7714 黄三刀. 风一样的男子辛弃疾[J]. 福建文学, 2017, (4):116-118. 7714黄灿松.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哲理赏析——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和儒家思想为切入点[J]. 大众文艺, 2017, (15):20. 最近晚上总是睡不着,白天又起不来,复习计划和写作计划全部搁浅。于是想,不如读诗吧!反正睡不着。已经是2018年1月11号了,大家过的怎么样。 还是莫负好时光吧!不要蓦然回首时,你想要的,不在那灯火阑珊处。

一、简述:

辛弃疾词作中大量用典是其作品一大特色。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拓展作品的表现力,增加作品的深度,使作品更加凝练丰厚。但是有时候辛词也不免用典过多、不够自然之弊。

二、拓展:

1、用典的原因:

大量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他钟爱用典有很多历史原因。作为“归正人”他始终得不到南宋朝廷的完全信任和重用,一代将才无用武之地,牢骚必然是有的,但是直接抒发似乎太不明智。用典就为他提供了书愤的策略,所以辛词用典是为了使自己的苦闷显得含蓄一些。

2、取得的成就:

前人用典多化用诗句,譬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通篇化用前人多篇诗句。而辛弃疾不仅武略突出,文才也堪称盖世,写词时经史诗赋信手拈来,让人拍案叫绝。譬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难怪刘辰翁评价他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3、存在的不足:

不过,稼轩词有时也有用典过多,晦涩难解或不够自然之憾。但稼轩的尝试,开辟了词的新境界,成就是主要的。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决定于辛弃疾战斗的经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 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而不喜欢那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长松,堂堂直节的劲竹,而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里的秋瓜与冻芋。生动而夸张的描绘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而由于他一直处在南北分 裂时期,又经常受到妥协投 降 派的排挤和打击,辛词里也不可能有苏轼那种空旷、洒脱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比兴寄托的手法上。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 正”来的军人(注:南宋王朝歧视那些从北方归来的人物,称他们为“归正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 廷不相容,他政 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 戒他不能肆 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能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这部分词有时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云不雨时闪现的电光,透露了这倾斜欲倒的百年大厦将要在暴风雨里崩坍的消息。下面这首他从湖北转官湖南时写的〈摸鱼儿〉词,是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上述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家的爱国热情、政治理想与丑恶现实的尖锐矛盾,同时形成了辛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又接受了婉约词人物优长,形成了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他的词,经、史、子、集皆成词赋,这才有辛词多用典故的特征,却用得天造地设,从而成为其词的一大特色。

辛弃疾对北宋的升平、南宋的衰弱体会较深,这使他忧国伤时。加之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使奸佞们侧目而视,“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只好把眼光投向历史。他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写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愿像刘裕当年削内乱收复黄河以南广大故土那样恢复中原统一祖国。

在南宋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一位关心国事民情、立志雪洗国耻恢复中原的志士来说,与其直接批判南宋投降国策,不如借古讽今,委婉曲折地表达对南宋苟安王朝的怨恨。

辛弃疾尤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称著于世。词云:“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列举历史上陈皇后失宠之事,寄托他壮志难酬的怨恨。“蛾眉曾有人妒”不应只看作自古就有的忠奸之争,而应包括北人南归遭受猜忌的内容。“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者妥协投降国策的诅咒。作者急切报国,不为朝廷所容。全词曲折抒情,引人入胜。

辛弃疾从小经历了人生的不幸和民族屈辱的痛苦。他是北方人,是典型的沦亡者,可谓“国耻家仇”集于一身,形成了“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爱国情结。南归后,在当时苟安国策下,这位抗金志士竟受猜忌排斥,金剑沉埋,报国无门,时时处于“孤危”的境地,胸中时时萦绕着对国势的忧虑之情,便借典故曲折抒发。

辛弃疾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中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中下,都是封侯者。”“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英名远传,终不得封侯。借李广生平遭遇道出他心中的不平。

参考文献:《辛弃疾词的用典方法初探 》                                                                                                资治文摘2017年3期

有关辛弃疾的论文参考文献

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是为了:1.好任意驱遣古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恨。辛弃疾往往喜欢借用古代人物的形象来自况。他要古人出来代他说话,他让历史来为他作证,他对这些古人或爱或憎,或鄙视或仰慕,他把这样强烈的情感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赋予他们以生命,从而使他们个个具有了鲜活的启发、教育、鞭策和感染的力量。2.好连用数典,曲折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辛词数典连用,实在显出辛弃疾的功力不凡,无论怎样毫不相干的典故,一经他连缀成串,便具有了新的活力,不复是一个个孤立的典故,而成了一条龙,鳞爪飞扬,活泼跃踊动,令人叹为观止。3.好反用典故,更上层楼。套用典、反用典,则是更上层楼,令人耳目一新。总之,他把用典的艺术手法引进词的创作之中,从经史百家、汉唐故事、诗书楚辞之中广泛采撷典故,完全打破了诗、词分野的藩篱,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辛弃疾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又接受了婉约词人物优长,形成了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他的词,经、史、子、集皆成词赋,这才有辛词多用典故的特征,却用得天造地设,从而成为其词的一大特色。

辛弃疾对北宋的升平、南宋的衰弱体会较深,这使他忧国伤时。加之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使奸佞们侧目而视,“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只好把眼光投向历史。他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写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愿像刘裕当年削内乱收复黄河以南广大故土那样恢复中原统一祖国。

在南宋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一位关心国事民情、立志雪洗国耻恢复中原的志士来说,与其直接批判南宋投降国策,不如借古讽今,委婉曲折地表达对南宋苟安王朝的怨恨。

辛弃疾尤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称著于世。词云:“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列举历史上陈皇后失宠之事,寄托他壮志难酬的怨恨。“蛾眉曾有人妒”不应只看作自古就有的忠奸之争,而应包括北人南归遭受猜忌的内容。“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者妥协投降国策的诅咒。作者急切报国,不为朝廷所容。全词曲折抒情,引人入胜。

辛弃疾从小经历了人生的不幸和民族屈辱的痛苦。他是北方人,是典型的沦亡者,可谓“国耻家仇”集于一身,形成了“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爱国情结。南归后,在当时苟安国策下,这位抗金志士竟受猜忌排斥,金剑沉埋,报国无门,时时处于“孤危”的境地,胸中时时萦绕着对国势的忧虑之情,便借典故曲折抒发。

辛弃疾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中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中下,都是封侯者。”“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英名远传,终不得封侯。借李广生平遭遇道出他心中的不平。

参考文献:《辛弃疾词的用典方法初探 》                                                                                                资治文摘2017年3期

用典的关键是有没有斧痕匠气,词人基于大量文史阅读积累,信手拈来的典故,和后世有人为了“句句用典”拼出来的东西在气质和语感上都不一样。辛弃疾用典全是因事取意,自立一方天地。以前人的论断说是“驱使庄骚经史”、“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一经运用,便得风流”。这种特色一方面是因为辛词发前人所未发,自然要用前人所未用,不如此就不能表达胸中气象,这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不是有意要为生僻语;另一方面,稼轩本人才大气雄,词势有若三峡水泻、词境犹如山阴道中,有如此广阔的气象,自然要开辟新的材料源。所以辛词下笔驱使庄骚经史为之奔走,也是因为其个人腹中山川广大,自有磊落英雄气,必然要形之于外造成熔铸百家、笔力峭健的面貌。所以辛词用典是表象而非实质,它的实质应当是是以气驭词,自然造成的不同气象,辛弃疾被称作“词中之龙”,说的就是辛词的格局了。后来学辛者多学其表而没有辛弃疾的英雄气,写出来的东西既没有传统词作“本色”又没有辛词的气度,只能说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了。

一、简述:

辛弃疾词作中大量用典是其作品一大特色。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拓展作品的表现力,增加作品的深度,使作品更加凝练丰厚。但是有时候辛词也不免用典过多、不够自然之弊。

二、拓展:

1、用典的原因:

大量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他钟爱用典有很多历史原因。作为“归正人”他始终得不到南宋朝廷的完全信任和重用,一代将才无用武之地,牢骚必然是有的,但是直接抒发似乎太不明智。用典就为他提供了书愤的策略,所以辛词用典是为了使自己的苦闷显得含蓄一些。

2、取得的成就:

前人用典多化用诗句,譬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通篇化用前人多篇诗句。而辛弃疾不仅武略突出,文才也堪称盖世,写词时经史诗赋信手拈来,让人拍案叫绝。譬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难怪刘辰翁评价他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3、存在的不足:

不过,稼轩词有时也有用典过多,晦涩难解或不够自然之憾。但稼轩的尝试,开辟了词的新境界,成就是主要的。

关于辛弃疾的论文题目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则他不必“醉里挑灯看剑”,更无须“可怜白发生”了。虽则悲慨,依然执着,这应是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稼轩长短句》中一再出现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的往事的忆念和梦见的原因;这就是他所以在难以排解的矛盾苦闷中仍是希冀、期待着实现理想的时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祝英台近》);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头如同汩汩山溪一样激动着,无法入眠的缘故。即使入梦了也“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离不开江淮前线、大好中原!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爱国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全词紧紧扣住“今”与“古”两个时间的支撑点,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论。此时的辛弃疾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免职。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是稼轩词又一重要内容。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片写景。词人俯视赣江,眺望远山对当年逃难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对汴京至今仍在敌手深感忧愤。“无数山”还暗含抗金事业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滚滚东流的江水比喻故国之思的感情绵绵不断,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挡。六、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后者如单从手法上着眼,诚然似在“掉书袋”。其实,虽然辛弃疾在某些篇章中确有堆垛典故的缺点,但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磈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这里仅想举两首词为例略作阐说。一首是《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另一首词例是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曾被词论家誉为辛词第一佳作,因为它典范地表现了稼轩词的悲慨清壮、雄劲健举的风格。从手法上说,也是辛词善于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论与抒情相融汇的代表之作。写这词时辛弃疾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他白发飘萧应召来前线董理军备、以图开战。重临四十三年前曾经在这一带惩叛徒、抗顽敌的旧地,词人的心头是怎样的滋味?岁月流逝,人事几变,可是“佛狸祠”这入侵者的“祠堂”依然香火鼎盛——这是对乞和苟生者的一个重重的鞭挞。面对京口雄山丽水,北望“神州”万里山河,不由想起曾在镇江逞雄的“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来。“英雄无觅”,怀古实乃伤今,举出历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正是用一面镜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长期苟安的当今小朝廷。词既有借古讽今,又有借古鉴今——“元嘉草草”的历史教训,更有以古喻今、以廉颇明己志。但不管是讽今还是鉴今、喻今,贯联着的核心是求得一个大一统的理想局面。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七、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主战的正义之声不得振起而议和的声浪起伏不息的愤怒。他一再提到“夷甫”,以东晋王衍之流苟安江南、清谈误国的典实指斥现今手握大权而“低头拱手”、“终老不敢言兵”的大吏。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贺新郎》)“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至于传颂于人们口中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词,它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已记载有赵眘父子“见此词,颇不悦”的反响。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八、辛弃疾还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击苟安投降。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着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渔父词》之一、之五)这不能不引起爱国者的极大憎恶与愤慨。辛弃疾常把西晋的王夷甫清谈误国作为批判的对象,借古讽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上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感叹南渡以来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几人算得上是经邦治国、立志恢复的人才?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所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④的事实,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选李清照吧,女词人不多,有亮点!

2002 年 1.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李松扬//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2. 英雄失路的悲歌:论稼轩的英雄主义和稼轩词的个人主体意识/杨新民//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3.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叶帮义//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4. “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 :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李冬红//江淮论坛, 5.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廷杰(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15-19 6.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张书萍//淮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2, 7. 词人本色是将军:读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李俊//集宁师专学 报 , 8. 浅论辛词之“豪”/李颖//继续教育研究,-106 9.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陈鑫;刘尊明//阴山学刊:社科版, 10.辛弃疾赋词说财富/向洋//党风通讯, 11.壮士报国恨无门,徒留泪痕满襟裳--辛弃疾悲剧人生轨迹探幽/刘畅//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 科版, 12.辛词接受史导论/程继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3.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不同心态及表现/曾子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4.辛弃疾师承序考/程继红//南昌大学学报: 社科版, 15.论清代三大词派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程继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6.论晚清陈廷焯的辛词批评/程继红//江西社会科学, 17.辛弃疾《摸鱼儿》词“君莫舞”新解/邓新跃//中国韵文学刊, 18.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覃问秋//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19.辛词以文为词的语篇分析:[辛弃疾]/易匠翘//社会科学战线,. 年 1. 稼轩归隐心迹新论/李青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 辛弃疾与博山寺/苏家琪//贵州文史丛刊(贵州), 3. 辛弃疾词的艺术技巧/张景艳,鞠振永//语文学刊(呼和浩特), 4. 稼轩词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效应/熊黎明//楚雄师专学报, 5. 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袁毓林//语文研究(太原), 6. 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朱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7. 稼轩词俗语语词辨析/辛更儒//中国典籍与文化(京), 8. 美的“替代物”和乐的“消愁物”:试析辛弃疾农村词的局限性/叶志衡//湖州师范学院学 报, 9.辛弃疾、姜夔咏花词比较/滕春红//唐都学刊(西安), 10.夏夜的图景,丰收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郭杰//古典文学知识(南京), 11.情绪 外物 幻境: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赏析/梅子满//名作欣赏(太 原), 12.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杨小青//重庆工学院学 报. (1).99-101 13.“莫望中州叹黍离” :辛弃疾词的“故土情结”/朱丽霞//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4.略论稼轩谐谑词/范学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5.“别夜”新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刘德禄;俞继红//高等函授学报: 哲社版, 够了吗?不够看这个—— 绝对够了。

优秀辛弃疾论文参考文献

1、《作品简介》《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 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 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2、《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4、《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5、有关辛弃疾的小故事 宋人笔记有一则他的隐居故事。一个名叫陈亮的汉子策马数百里来看他。这人脾气暴躁,暴到什么程度?他的马过不了桥,他气得把马头斩了下来。辛弃疾呢,在楼上观望他,十分欣赏他斩落马头的劲头,感觉对胃口,“遂订交”。当晚两人喝酒聊天闲话朝廷,但到后半夜,酒醒的陈亮,开始怀疑辛弃疾:“陈亮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砍马又盗马,还是骏马,太不仁义。逃走后,居然“逾月,致稼轩书,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这样也好意思开口。辛弃疾却觉得这人有意思,挥剑斫马头,伸手要钱不红脸。豪杰与豪杰,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要什么,给他什么。有钱就是任性。 原来事出有因。这陈亮,看起来是无赖,其实不是一般人,宋代思想史、文学史,有他的一个坑位。南宋向金国称臣,万里山河拱手割让。这陈亮虽身在民间,几十年如一日奔走呼告。当年他落榜后,发誓不当官,却一封连着一封给宋孝宗写信,老长老长的信。什么内容?力请迁都,励志复仇。他的长信很走心,但和辛弃疾当年的那些军事论文的命运一样,递上去后无声无息。他就发牢骚,奇耻大辱你们能吞得下去,我可犯恶心。他指名道姓痛斥小人,然后就坐了牢,差点死掉。出狱不久,他便骑马拜访辛弃疾。他刚坐过牢,所以疑神疑鬼。辛弃疾引为知己,没有一丝犹豫。豪气可见一斑。6、《青玉案•元夕》鉴赏 《青玉案•元夕》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辛弃疾时年三十二,这是一首节序词,描写的是元宵佳节灯会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上元节夜晚的天空中,灯火璀璨,火树银花,烟火消散后,又纷纷垂落,恰似雨点般的星火。而在地上看夜景的人如何呢?“宝马雕车香满路”,装饰华丽的马匹和车辆拥塞在街道上,热闹非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箫声迭起,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花灯交相辉映,整个夜晚都是华丽的彩灯在街上流动。上阕从时空纵横的角度描写了灯会的盛况,绚烂非凡,热闹不已。到了下阕,则开始写众人之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各阶层的妇女纷纷佩戴着元宵节的首饰,在大街上观赏花灯,音容欣愉,好不热闹。但是,在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锋一转,从刚刚的热闹喧哗的氛围突然转到一种凄清与冷静。喧哗与热闹不属于我,我不断寻找着我心中的伊人,突然回首,才发现,你在淡泊宁静、人烟稀少的地方默默站立着,可谓神来之笔,有深刻的意蕴在其中。此诗也于此戛然即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人遐想连篇。[参考文献] 7714 黄三刀. 风一样的男子辛弃疾[J]. 福建文学, 2017, (4):116-118. 7714黄灿松.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哲理赏析——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和儒家思想为切入点[J]. 大众文艺, 2017, (15):20. 最近晚上总是睡不着,白天又起不来,复习计划和写作计划全部搁浅。于是想,不如读诗吧!反正睡不着。已经是2018年1月11号了,大家过的怎么样。 还是莫负好时光吧!不要蓦然回首时,你想要的,不在那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又接受了婉约词人物优长,形成了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他的词,经、史、子、集皆成词赋,这才有辛词多用典故的特征,却用得天造地设,从而成为其词的一大特色。

辛弃疾对北宋的升平、南宋的衰弱体会较深,这使他忧国伤时。加之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使奸佞们侧目而视,“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只好把眼光投向历史。他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写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愿像刘裕当年削内乱收复黄河以南广大故土那样恢复中原统一祖国。

在南宋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一位关心国事民情、立志雪洗国耻恢复中原的志士来说,与其直接批判南宋投降国策,不如借古讽今,委婉曲折地表达对南宋苟安王朝的怨恨。

辛弃疾尤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称著于世。词云:“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列举历史上陈皇后失宠之事,寄托他壮志难酬的怨恨。“蛾眉曾有人妒”不应只看作自古就有的忠奸之争,而应包括北人南归遭受猜忌的内容。“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者妥协投降国策的诅咒。作者急切报国,不为朝廷所容。全词曲折抒情,引人入胜。

辛弃疾从小经历了人生的不幸和民族屈辱的痛苦。他是北方人,是典型的沦亡者,可谓“国耻家仇”集于一身,形成了“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爱国情结。南归后,在当时苟安国策下,这位抗金志士竟受猜忌排斥,金剑沉埋,报国无门,时时处于“孤危”的境地,胸中时时萦绕着对国势的忧虑之情,便借典故曲折抒发。

辛弃疾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中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中下,都是封侯者。”“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英名远传,终不得封侯。借李广生平遭遇道出他心中的不平。

参考文献:《辛弃疾词的用典方法初探 》                                                                                                资治文摘2017年3期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议论文论据素材名人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2、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3、一次成功就够了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可不久又放弃了;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65岁那年,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保险金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88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

他,就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分析:一辈子都在追求中,只要一次机会,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放弃追求,再多的机会,你都不会成功。

话题:“挫折是一笔财富”“困境与成功”

4、孙中山的崇高信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40年如一日,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服、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分析:孙中山执著无悔于革命,在于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弥高。

话题:“成功与信仰”“成功的动力”“可贵的信仰”

5、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6、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7、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8、普罗米修斯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偷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难,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而惹怒了众神之王宙斯。宙斯用铁镣把他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耳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隶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分析:对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来说,任何加诸肉体的痛苦都无法战胜灵魂对自由的追求。

话题:“对自由的追求”“对信念的坚持”“理想与牺牲”

9、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10、80美元环游世界

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罗伯特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话题:“成功的魔杖”“梦想与坚持”“信念”

首先,读辛词,即使你不懂得其中典故也可以仅仅从文字和音律中领会其无可比肩的气势,其遣词造句已入万古之境。其次,在描述庞大的历史感的作品上,任何以景入诗都比不得以典入诗来的更直接和具冲击感,即使你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也基本不影响你感受其诗词的气势。用典只是表象,其实用什么典都表达不了辛所驾驭驰骋的状态。在那一刻,世上已经没有一个具象的事物能够完全传递辛的气势了。所以,用不用典,是三万里外的事。....贺新郎 赋琵琶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辽阳驿使音尘绝。锁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你还有力去思考典故吗。每次我读到这,都颤抖地无力思考,哪怕读一千次一万次,也是如此。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论文

用典的关键是有没有斧痕匠气,词人基于大量文史阅读积累,信手拈来的典故,和后世有人为了“句句用典”拼出来的东西在气质和语感上都不一样。辛弃疾用典全是因事取意,自立一方天地。以前人的论断说是“驱使庄骚经史”、“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一经运用,便得风流”。这种特色一方面是因为辛词发前人所未发,自然要用前人所未用,不如此就不能表达胸中气象,这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不是有意要为生僻语;另一方面,稼轩本人才大气雄,词势有若三峡水泻、词境犹如山阴道中,有如此广阔的气象,自然要开辟新的材料源。所以辛词下笔驱使庄骚经史为之奔走,也是因为其个人腹中山川广大,自有磊落英雄气,必然要形之于外造成熔铸百家、笔力峭健的面貌。所以辛词用典是表象而非实质,它的实质应当是是以气驭词,自然造成的不同气象,辛弃疾被称作“词中之龙”,说的就是辛词的格局了。后来学辛者多学其表而没有辛弃疾的英雄气,写出来的东西既没有传统词作“本色”又没有辛词的气度,只能说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了。

辛弃疾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又接受了婉约词人物优长,形成了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他的词,经、史、子、集皆成词赋,这才有辛词多用典故的特征,却用得天造地设,从而成为其词的一大特色。

辛弃疾对北宋的升平、南宋的衰弱体会较深,这使他忧国伤时。加之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使奸佞们侧目而视,“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只好把眼光投向历史。他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写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愿像刘裕当年削内乱收复黄河以南广大故土那样恢复中原统一祖国。

在南宋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一位关心国事民情、立志雪洗国耻恢复中原的志士来说,与其直接批判南宋投降国策,不如借古讽今,委婉曲折地表达对南宋苟安王朝的怨恨。

辛弃疾尤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称著于世。词云:“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列举历史上陈皇后失宠之事,寄托他壮志难酬的怨恨。“蛾眉曾有人妒”不应只看作自古就有的忠奸之争,而应包括北人南归遭受猜忌的内容。“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者妥协投降国策的诅咒。作者急切报国,不为朝廷所容。全词曲折抒情,引人入胜。

辛弃疾从小经历了人生的不幸和民族屈辱的痛苦。他是北方人,是典型的沦亡者,可谓“国耻家仇”集于一身,形成了“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爱国情结。南归后,在当时苟安国策下,这位抗金志士竟受猜忌排斥,金剑沉埋,报国无门,时时处于“孤危”的境地,胸中时时萦绕着对国势的忧虑之情,便借典故曲折抒发。

辛弃疾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中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中下,都是封侯者。”“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英名远传,终不得封侯。借李广生平遭遇道出他心中的不平。

参考文献:《辛弃疾词的用典方法初探 》                                                                                                资治文摘2017年3期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他的豪放词大都刚柔相济,陈廷焯说:“稼轩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婉约词柔中有刚,如《祝英台近》[晚春] 此词写怨女伤春,为传统的相思离别的题材,后人评为“风流妩媚”(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然细味此词,于词体“本色”的婉媚中又透出刚毅之气,这是辛词所特有的的风格。喜议论,善用典是稼轩词的突出特点。前人论苏轼有“以诗为词”之说,论辛弃疾则有“以论为词”之评。辛弃疾词中用典典源十分广泛,如《西江月》[遣兴] 全篇以文为词,用散文句法,却仍合词律;前、后两结句均用典故,随意点化,如吴衡照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莲子居词话》卷一)当然,用典过多不免有“掉书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l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之感。词史上常将苏、辛并称,但二人的词在风格上还是有所不同。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性情旷达,词作自然天成,稼轩性情豪放,词作沉郁痛快。在作词的态度上,苏多呈天籁,辛多以人力;苏词飘逸超诣,辛词功力深厚。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93。 本题知识点:辛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一生写了很多的词,但是用典的词只是他所有词的一小部分。之所以给人们留下一种大量用典的印象,实在是人们对于辛弃疾的了解仅仅限于课本。

课本之中出现了辛弃疾很多首脍炙人口的词,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几乎通篇用典,但是读起来更具气势,毫无生涩之处,这也是我们喜欢辛弃疾的一个原因。对于古人来说,这些典故已经很平常了,只不过现代的教育古文基础差,我们对于典故不熟悉,批评前人而已。

这里面孙权不用说了。寄奴是刘裕的小名,刘裕南宋的建立者,他也是最有希望北伐成功的人,但是功败垂成。辛弃疾这个典故不是用来凑字数,而是表明了一种心境,他自己也是提倡北伐之人,用刘裕的事迹来表明北伐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引起朝廷的重视。

再看一首辛弃疾的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就没有用典,但是韵律优美,朗朗上口,也能描写出作者的那种愁绪。

下面这首词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辛弃疾不是一个死板的人,他的婉约词境界也是高远: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能够用典的时候自然用典,不仅能够用简单的几个字说明道理,而且意味无穷。

所以我认为辛弃疾的词之所以能够流传,雅俗共赏,和他的用典是分不开的。他能够驾驭词的体裁,在词的框架内放进去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是非常了不起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