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东南大学刘峻峰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东南大学刘峻峰发表的论文

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福建闽候人。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天文研究所所长。 1946年再次赴美, 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 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 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 竺可桢(1890——1974年),我国代气象事业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7月16日,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钱伟长,1913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生于北京。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呼吸内科学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2021年11月,担任中国消防宣传公益使者。3、孙家栋孙家栋,男,汉族,1929年4月8日出生,辽宁瓦房店人。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德国的高斯从小就很喜欢数学。有一次,高斯去上学了。学校的老师感觉农村的孩子很笨,所以老师每天都很生气。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出了这一道题,1+2+3……+100=?同学们就乖乖地低下头计算,老师就在一边看起小说来,然后高斯举起手,老师想:“算得那么快肯定算错。”高斯说:“等于5050。”“啊?”老师惊异地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高斯不慌不忙地说:“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的两个数相加,和都是101,总共有50个101,那答案不就是50×101=5050”老师说:“你真聪明啊!”老师受到了震动,想:“这一种计算的等级不是很高的吗?我都没有教过你啊。”从此老师买了很多书给高斯读。

鲁东大学刘畅发表的论文

1. 发明专利:一种盐湖净化脱色的方法(CN1673124A),第二完成人2.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中除氟的改性壳聚糖交联树脂及其制备方法(ZL2007 1 018294.X),第一完成人3. 李华 时伟宇 邵宏波 邵明安 The Remediation of the lead-polluted garden soil by natural zeolit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工程类2.337,169:1106-1111,2009-4,特一级4. 时伟宇 邵宏波 李华 邵明安 杜圣 Progress in the remeidaiton of hazardous heavy metal polluted soils by natural zeoli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工程类2.337,2009,5(170):1-6特一级5. 时伟宇 邵宏波 李华 邵明安 杜圣 Co-remediation of the lead-polluted garden soil by exogenous natur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337工程类,2009,169(136-140),特一级6. 武瑞平 李华 曹鹏 风化煤施用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9):1855-1861,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7. 李国军 李华 狄贞珍 刘蕾 不同钾水平对苗期玉米铬的吸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1):2246-2250,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8. 陈绘丽 窦春娇 吴艳波 李华 席小莉 杨频Structure-Specific Binding of [Co(phen)2(HPIP)]3 to a DNA Duplex Containing Sheared G: A Mismatch Base Pairs,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 3.663生物类,2009,103(5), 827~832 sci核心A区(特二级)9. 李华 李永青 沈成斌 尹建平 贺振伟 风化煤施用对黄土高原露天煤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5):1752-1756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10. 李华 孔令冬 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其除氟性能研究,中北大学学报,2008,29(4):352-355其他正式刊物(二B)11. 李华 时伟宇 吴弢 外源沸石对铅污染菜园土修复作用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6):2067-2070,2007-11,二级学科主学报12. 李华 毕如田 乔显亮 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土壤,土壤,39(4):646-651,2007-4,统计源(二A)13. 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郭青霞 大型露天煤矿区土地扰动的时空变化,应用生态学报,18(8):1908-1912,2007-8,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14. 毕如田 白中科 叶宝莹 李华 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景观结构及其分形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3(4):339-344,2007-4,统计源(二A)15. 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叶宝莹.基于3S技术的大型露天矿区复垦地景观变化分析,煤炭学报,2007,32(11):1157-116116. 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李卫祥.基于RS和GIS技术的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8,4(12): 201-20417. 程芳琴 李华 刘畅 陆小华 董川 用活性炭吸附法除去盐湖卤水中杂质,无机盐工业,2007,1: 51-53.,2007-12,统计源(二A)18. 曹鹏 李华 李永青 尹建平 两种测定风化煤与土壤腐殖酸含量方法的比较,中国农学通报,(23)1:277-279,2007-1,统计源(二A)19. 李华 毕如田 程芳琴 吴俊兰 钾锌锰配合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204:46-50,2006-8,统计源(二A)20. 孔令冬 何积秀 王爱英 李华 含氟水治理研究进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6(8):143-144,2006-8,其他正式刊物(二B)21. 李达 杨凤玲 李华 程芳琴 浅谈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煤化工,2006(34):25-28,2006-5,统计源(二A)22. 李华 骆永明 宋静 吴龙华 P.christ Degradation of benzopyren in an experimentally contaminated paddy soil by vetiver grass,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8(1-2):172-177,2006-2,sci核心B区(一A)23. 李华 程芳琴 王爱英 杜红梅 三种水生植物对CD污染水体的修复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8(3):325-327,2005-8,统计源(二A)24. 程芳琴 李华 罗安程 董川 聚合絮凝剂法盐湖卤水除浊研究,水处理技术,31(8):62-64,2005-8,统计源(二A)25. 杨凤玲 程芳琴 李华 氯乙烯高沸液的精制技术及综合利用,聚氯乙烯,177(3):39-40,2005-3,其他正式刊物(二B)26. 毕如田, 李华. 不同地形部位耕地微量元素空间变异性研究-以永济市为例. 土壤, 2005, 37(3), 290~294.27. 李华 程芳琴 张秋华 重金属镉污染水体的吸附修复研究,无机盐工业,37(3):43-44,2005-3,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28. 李华 杨凤玲 程芳琴 蒙脱土与沸石对焦化废水中酚的去除效果比较研究,煤化工,121(6):41-43,2005-12,统计源(二A)29. 李华 程芳琴 郭吉刚 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研究,2004第9期110(9):141-143,2004-9,一C级30. 程芳琴 李华 姚少华 化学法处理废水氨氮的研究,无机盐工业,193(6):52-54,2004-4,统计源(二A)31. 吴龙华 李华 骆永明P.Christie. Nutrients can enhance phytoremediation of copper-polluted soil by Indian mustard.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04, 26: 331–33532. 刘世亮 骆永明 丁克强 李华 曹志红 吴龙华 宋静 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修复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9(2):197-203,2004-4,统计源(二A)33. 程芳琴 李华 湿式筛板除尘器的设计与应用,化工环保,24(1):66-67,2004-2,统计源(二A)34. 毕如田 王镔 段永红 李华 张耦珠 王晋民 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土壤学报,41(6):962-968,2004-12,一级学科主学报(一B)35. 王五一 李华 从水价调整浅析山西水资源状况,山西能源与节能,35(4):37,47,2004-12,其他正式刊物(二B)36. 程芳琴 李华 田园春 盐湖卤水净化除杂的试验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7(4):392-397,2004-10,统计源(二A)37. 吴龙华 李华,骆永明. 铜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养分调控研究,第八届全国青年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2002年11月4-6日,福州,p96-10038. 李华 骆永明 宋静 不同铜处理水平下海州香薷的生理特性和铜积累研究.土壤,2002,34(4):225-22839. 李华 杨肖娥 罗安程 不同氮钾条件下水稻基因型氮、钾积累利用差异.中国水稻科学,2002,16(1):86-8840. 李华 杨肖娥 罗安程 不同氮源与钾水平对杂交组合及常规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3):278-28441. 李华 杨肖娥 罗安程 水稻适应钾营养胁迫及其遗传特征.《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p122-125

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是卡特尔。

一、卡特尔简介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是20世纪初美国应用心理学先驱,是最早将心理学研究结果统计量化的心理学家,全世界第一位脱离哲学范畴而纯属心理学的教授。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伊斯顿市,逝于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市。

二、心理测验与测量论文

1、《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是1890年卡特尔发表于《心灵》杂志上。这篇论文首创了“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个术语,还由高尔顿加上了一篇附录表示支持。卡特尔所谓心理测验的含义很广,不单指智力测验,而是包括对人的一切能力的测验。

2、在该文中,卡特尔说:“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又说:“心理测验若有一普遍的标准,则其科学的与实际的价值一定可增加不少。”他当时就极力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

三、科特尔的主要贡献

卡特尔采用测验统计的分析方法研究个别差异,使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成为科学心理学与心理测验推动的中心,也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此外,他的兴趣在于编辑及出版,并且推动了许多科学社群与组织。

刘畅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8年制,所以18岁入学到26岁就是博士。

刘畅,26岁,来自河南郑州,2013年高中毕业于郑州外国语学校,毕业后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8年制。她2017年从浙大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工科学士学位。而今年6月,刘畅已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

刘畅已加入浙江大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开始3年的科研训练。其实,以刘畅的学历,是可以直接拿offer,但是刘畅为了博士后,最后放弃了offer。刘畅说自己的爷爷是医生,所以她也选择了学医。

要获得博士学位的条件

国家规定,申请博士学位的人员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含五年。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独立发表过四篇以上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或者出版过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其科研成果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励。这些要求都是申请博士学位的基本条件,任何人申请博士学位时,都必须具备。

刘强东大学论文发表

刘强东家里面非常贫穷,所以他现在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在他成功的路上,他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挫折无数,最终才成就了今天的刘强东。一、连锁饭店创业失败刘强东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出去做兼职,他当时会写一些软件的代码,所以帮助很多餐饮业老板写代码做兼职赚钱。这也让刘强东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当时对餐饮行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为当时国外有很多品牌,他们在全球都有非常多的连锁店,刘强东也想做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他还在上大三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租下来一家门店开了他的第一家餐馆。刚开始的时候,他对餐馆的生意很细心。这个餐馆也为刘强东赚到了很多钱,慢慢的他看中了这个市场就开始做连锁。在当地做了几家连锁之后,刘强东到了大四,忙于写论文,所以没有时间管这些餐饮的事情。后来他的员工因为刘强东经常不在,偷偷的贪污了很多菜款。最终刘强东这次创业失败了,还让他背负了很多债务。他当时觉得非常生气,他对他的员工特别好,但是他的员工还是选择背叛他,也因为自己管理不善,关掉了所有餐饮的连锁店,甚至还让自己负债累累。二、关停线下所有实体店刘强东第二次创业选择去深圳的中关村开了一家电脑店。当时的中关村大部分都是假货,但是刘强东他卖的产品永远都是正品,价格也比较实惠,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来他这里购买。慢慢的找他买的人多了,他的生意就异常火爆。他曾经一年在中关村租下12个门店,开京东连锁店。当时他只卖电脑,没有其他的分类。但是后来由于非典比较严重,他不得不关停所有的门店,在家里躲避非典。这个时候,刘强东第一次想到把店铺放在网上去卖。在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在网上店铺的生意也异常火爆,当时刘强东就选择把自己的生意转到线上放弃线下。他的这个建议让其他的合伙人觉得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线下的生意才赚钱,但是刘强东非常执着,他也因此和一些合伙人闹僵了。虽然当时的选择很难,但也成就了今天的刘强东。

抄袭之风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目前这种“学术市场”反映出现行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高校的老师无论平时上多少次课都没有多大用,要想表现自己的学术成就只能拼命地发论文,而且最好是核心期刊、国外期刊。一些高校老师可能精力有限,只能寻求旁门左道了。

第二,针对抄袭的惩处力度不够。无论是现在的网文抄袭还是学术抄袭,很少有通过法律程序能快速解决的,取证和判定以致最后的惩处过程都十分地艰难,抄袭者很少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这使得更多人有恃无恐地加入抄袭队伍。

第三,教师个人品行问题。尽管我们每天都在讲诚信、讲责任,但真正有学术道德的老师越来越少,有些老师并不喜欢研究学术,只是为了在高校里的稳定工作而发表论文,在他们眼中,抄不抄袭其实没有太大差别。

抄袭从大的方面来说,对我们国家的学术水平提高有害;从小的方面上来说,是个人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的一个污点,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拒绝抄袭!!!

摆摊高手,攫取人生第一桶金要结婚自然需要录像,而当时婚庆录像行业也在发生变革,从当年的录像带走向了VCD。所以当时国内很多影楼都跑到中关村来,希望能够购买到相应的设备。中关村摆摊卖刻录机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人都跑到刘强东那里进货,让竞争对手纳闷不已。原来,刘强东在客户购买了刻录机之后,还会免费为顾客进行培训,耐心地讲解使用过程以及如何刻录VCD。这样的服务态度,自然跟竞争对手大相径庭,也是很多人来这里买设备原因。很快,京东多媒体就在中关村打出了名声,而刘强东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资金。

再一次暴露学术不道德问题。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问题日益严重,学术问题反映的既是高校教师的内在问题,更放映了我国现阶段的学术环境问题,因此净化高校学术氛围刻不容缓。

学术界中的不道德行为主要包括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用以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该《办法》里面将学术不端定义为,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抄袭是指将他人作品的全部或部分以或多或少改变形式或内容的方式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论文抄袭属于学术不端的一种表现。

东北农业大学刘东发表论文

动物生物技术是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涉及的实验动物、生化试剂、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验技术和技能的学科,我整理了动物生物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动物生物技术论文篇一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安全监控和管理 摘 要 实验室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需运用大量的生物组织、化学试剂、仪器设备等。生物组织的安全操作、化学试剂的合理归放以及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和管理是科研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高校应加强 安全 教育 ,采取积极的防范 措施 ,保证高校实验室的正常高效运转。 关键词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1-489X(2015)16-0166-0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设立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动物生物技术是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涉及的实验动物、生化试剂、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验技术和技能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基因工程、人类疾病模型和医药工业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动物生物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目前,大部分实验室都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维护。实验室的使用、人员流动和内部管理产生许多新情况,其安全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因此,如果希望实验室安全、顺利、高效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就要求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进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1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现状 自2009年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开始实施,国家检验检疫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生物技术类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体系做出统一的执行方案[1]。虽然国家把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一直视为重点,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免不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实验室的 规章制度 不能有效执行;师生的安全意识薄弱,管理混乱,不规范操作仪器,对化学有毒有害药品不合理归置;对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生物安全控制不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设施条件未达到国家颁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未进行无害化处理便与生活垃圾混放或倾倒入下水道,实验后的动物组织、尸体随意扔入垃圾桶;等等。这都为实验室的安全和人员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关于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措施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2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的安全监控离不开人的作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这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验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较强的管理能力,还要能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2]。 要达到以上要求,可通过如下途径: 1)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仪器设备的安全规范操作、有毒有害试剂的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3)定期举办实验室紧急状况的处理和应急程序的演练,如洗眼装置的正确使用、伤口的正确处理、水电安全的应急措施、紧急逃生能力等; 4)学校要对实验室加强监督与考核,以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实验室进行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3]。 加强生物安全意识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是一类与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兔、鸡、犬、羊、牛等)、动物组织(细胞、血液、皮毛、排泄物、组织器官等)密切接触的实验室。这些动物、动物组织可能携带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病原体,通过各种方式(空气、器械污染、操作不慎等)对实验技术人员和环境造成污染。据报道,在过去几十年里,时有发生实验室相关感染的调查 报告 ,例如:200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实验室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实验人员的感染[1];2011年3月,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的27名学生及1名教师因使用4只未检疫山羊进行实验而感染布鲁氏菌病。为此,提出以下安全控制措施。 1)实验动物的来源确定及实验前观察。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所采购的动物,其来源一定要遵循国家的规定。所选动物必须是由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实验室提供[4]。在实验前,要观察、了解参加实验的动物,掌握其生活习性与 饲养 要求;在预实验中,要对动物组织、器官等生理解剖部位、动物对各种处理因素的反应情况作初步评估,以便预防正式实验过程中,动物在生理、精神状态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2)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首先要进行外观检查,包括:毛色光泽是否清洁贴身,行动是否异常,头脸有无肿大,背有无穹起,四肢、尾和皮肤有无缺损,动物有无喘息、鼻分泌物增多、肛门不洁等现象。外观异常是某些疾病发病前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疾病诊断的前期信号。如鼠的唇部、四肢、尾部出现水肿和小疱,则有可能是得鼠痘病毒感染所致;小鼠出现斜颈、眼鼻分泌物增多,有可能是肺支原体感染所致。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根据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应当具备生物安全防护二级水平[5]。具体要求如下: ①实验室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及规章制度,限制非实验人员进入; ②远离公共区域,与外界进行有效隔离; ③硬件设施包括二级生物安全橱、个人防护设备、工作台(耐热、耐酸碱、耐有机溶剂消毒剂腐蚀)、通风系统、洗手池、眼部冲洗装置、防蚊纱窗; ④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用消毒水泡手,工作服、手术器械要进行高温灭菌,离开后开启紫外灯。 3)动物尸体及组织的合理清除。动物尸体作为一种废弃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必须按照兽医卫生的要求和程序,严格动物尸体的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在运输过程中,车厢需做到无泄漏、密封严格,小型动物需装入密封塑料袋中。常用的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①深埋法处理:在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草原和交通要道,挖深度不少于2米、能容纳动物尸体侧卧的坑,坑底铺2~5厘米厚的生石灰,将尸体放入使之侧卧,再铺上2~5厘米厚的生石灰,用土覆盖土层厚度不少于1.5米,并与周围持平。 ②焚烧法处理:这也是处理尸体最彻底的 方法 ,一般用焚尸炉即可。 ③发酵法处理:将尸体抛入专门的尸体坑内,用生物热的方法将尸体发酵分解,堆尸体的坑封闭待尸体完全分解就可挖出作肥料[6]。 加强设备的统筹管理、化学试剂正确存放 1)对设备的管理。 一是明确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对仪器的保管、使用及维护进行管理。 二是对仪器进行分类标识,标明每台仪器的编号、名称、使用部门、保管人等,同时在仪器醒目位置标明“合格”“准用”(仪器设备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需要的功能正常且经检定/校准合格者)“停用”标识[7]。 三是资源充分利用:将闲置设备为多个实验室共用,避免资源浪费。 2)药品的管理。 一是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制,实验危险品入库前,必须进行检查登记,切实做到“四无一保”(无被盗、无事故、无丢失、无违章、保安全)和“五双”(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把门锁、双本账目)[8-9]。 校内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危险化学药品的登记记录(领、用、剩、废、耗),核对账物,检查个体防护设备及实验室安全设备状况。 二是对药品进行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根据药品的种类、性质,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爆、泄压、防火、防雷、报警、灭火、防晒、调湿、消除静电等安全设施,将药品存放在条件完备的专用仓库中。对实验危险品,特别是爆炸物品、剧毒物品,应严格遵守分类专库保存,精确计量和记载,严加保管,不得转送、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或用于食品、药品或其他非实验室使用。储存实验危险品的仓库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并根据消防条例配备消防力量、消防设施以及通讯、报警等必要装置。 三是定期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性质、储存、使用管理规定,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必要的应急措施等,以便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加强废弃物的清理措施 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卤素有机物、一般有机物、无机物废液要分别回收,不可混放,更不能作为生活垃圾随意倾倒,除了玻璃仪器的洗刷废水。且要注意剧毒废液应单独回收。集中回收后,可先对回收的废弃物做一些初步处理,处理时注意可能产生的发热、有毒气体、喷溅及爆炸等危险。对于危险性较小、普通实验室就可处理的废弃物可自行完成。如易挥发的有机试剂用量较小时,可使其在通风环境下向空气中自然稀释挥发;废酸、碱液,可加入相应试剂中和至pH值呈中性,再和大量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乙醇及醋酸之类有机溶剂,能被细菌作用而易于分解,经用大量水稀释后,即可排放;不富集重金属且不溶于水的此类溶剂,如乙醚可采用燃烧法进行处理(燃烧时装入铁制或瓷制容器,选择室外安全地方,点燃时取一长棒,站在上风方向点燃,监视至烧完为止)。其有害物质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对于剧毒废液和过期实验危险品要定期联系专业的处理厂进行销毁,并做好处置记录。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是一种风险管理,认真研究探索适应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措施非常必要,以切实保证学校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顺利进行[10-11]。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地,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必须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维护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有效地排除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梁宏伟,王玉兵,陈发菊.浅谈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研究生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7):92-93. [2]张凌.浅谈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与实验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8):168-170. [3]刘惠珠.浅谈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33):215-216. [4]赵忠华,樊春玲,汪淑英.管理在医学动物实验实施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08(19):204. [5]代小伟,刘云波.浅谈实验动物病理检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8):65-68. [6]李亚妮,韩建业,张海利.浅谈当前动物尸体处理的现状、危害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199. [7]向峰,王立前.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标识化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12(3):45-47. [8]韩燕,王淑红,雷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监控和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11(1):118-119. [9]莫寅斌.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6):175-177. [10]程月琴,刘春元,王杰.新形势下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J].科技信息,2011(12):1-9. [11]应佩蓓,杨奕,王磊.高职院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3):110-111. 动物生物技术论文篇二 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摘要 动物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针对该课程特点,从教学思想与目标、师资队伍、教材、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以及考核方法等6个方面探索该课程建设和改革思路,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26-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最悠久、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胚胎工程等几大领域,在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农业、食品业、医学行业等[1]。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学好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对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笔者在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的基础上, 总结 了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以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生物技术是指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其他类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对生物体或生物原料等进行加工或改造等,目的是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先进的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对生物体的改造是指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或加工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使其能够生产出对人类有利的产品[1-2]。 2 教学现状与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6年开始招生,2006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经过了16年的专业建设,首先于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开设36学时的动物胚胎工程课程(专业选修课),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36学时的理论讲授明显不足,于2005级学生中更改教学大纲,内容上增加了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理论教学增加到54学时,并增加18学时实验教学,课程性质首次转为专业必修课,并创新性地更名为动物生物技术,当时整个生物领域还未出现命名为动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直到2009年5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技术》,至此这一新课程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可参考。笔者调查了部分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有11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调查的农林院校中(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都开设《细胞工程》课程,目前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与《细胞工程》相近课程《动物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 3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3.1 教学思想与目标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掌握一种主动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成为富有知识和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的一人一课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力争紧跟各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督导组专家听课、评课,同时不定期开展自评和互评及学生评教,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材建设与改革 根据调研,笔者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蒋思文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技术》作为教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最新 热点 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自行编写部分讲义,以文本形式拷贝给学生,并推荐其阅读中外文的优秀参考书。 3.4 课程内容改革 动物生物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也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着这一新兴学科的知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做好与其他课程交叉内容的增、减和衔接。在课程内容上,首先介绍绪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概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性别控制,胚胎分割,嵌合体;其次,介绍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基础;最后重点介绍细胞核移植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5 教学方法改革 3.5.1 利用重大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如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让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失去活性,培养出研究价值极高的“基因敲除”小鼠,为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有了这些动物模型后,人类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治疗各种遗传病的新疗法,彻底攻克遗传病就为时不远了,这一成果使得他们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爵士,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的先驱者,因创建了“体外受精技术”,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门课程的讲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课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更丰富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于像动物生物技术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许多知识都处于动态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1]。 3.5.2 跟踪学科科研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 创新思维 。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因此,在应用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动物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有意识地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由日本的2位科学家于2006年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Cell》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体细胞去分化,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成果的研究者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也已日趋明显[6]。 3.5.3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 文化 ,使其融入其中,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适当增加专题讨论会,通过学生准备ppt演讲等形式,一改以往整节课教师讲、学生记,缺乏沟通的模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7]。 3.5.4 优化多媒体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有限的课时,着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对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等手段,从国外引进和下载原版图书和动感图像,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效率,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例如,细胞融合,精卵受精,细胞核移植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坚持适度运用原则和有机结合原则,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且结合使用板书、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喜欢学习[2]。 3.6 考核方法改革 首先,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将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重视实践、将重视成绩转变成重视课堂教学,今后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总成绩,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实践考核成绩,让教师、学生都能重视实践;其次,增减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等作为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体系,即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中成绩和40%期末成绩[9]。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因此各个高校要建设好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已迫在眉睫。课程组立足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身特色,通过分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3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注重该门课程特点,围绕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及考核体系,逐步完善优化动物生物技术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10]。 5 参考文献 [1] 王伟霞,李福后.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5. [2] 周欢敏.动物细胞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蒋思文.动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朱海英,苏娟,訾晓渊.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107-109. [5] 李淑芳,徐春厚,雍艳红.动物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5-67. [6] 刘锴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32. [7] 代建丽.植物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6):23,37. [8] 张一春.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__.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 张海泉,符晓棠,张里占,等.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69-74.看了“动物生物技术论文”的人还看:1.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2. 生物工程论文范文 3. 关于生物的科技论文 4. 动物生物化学论文范文 5. 有关动物细胞工程论文

[1] 张晓芳. 诚信是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J]. 职业技术, 2010, (06) . [2] 周波. 对消除会计职业诚信危机的思考[J]. 科技资讯, 2010, (21) . [3] 范洪广. “会计诚信”之管见[J]. 科技资讯, 2010, (21) . [4] 李滢.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主要问题之我见[J]. 中外企业家, 2010, (06) . [5] 徐立新. 论会计诚信建设[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0) . [6] 陈天安. 对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思考[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2) . [7] 刘学锋.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08) . [8] 曾广炜.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J]. 现代会计, 2009, (04) . [9] 莫琳.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J]. 现代会计, 2005, (03) . [10] 赵惠冰,程越. 会计诚信,不容挑战[J]. 现代会计, 2005, (03) . 本站是专业论文代理发网站,合作期刊全国公开发行正规刊物,快速发表论文详情: 手机: [1] 赵丽亚. 会计行业诚信度和公信力建设探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10, (08) [2] 陈芳, 朱友君. 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理论体系初探[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6, (04) [3] 张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初探[J]. 经济师, 2007, (03) [4] 唐建华. 中国转型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17) [5] 李永红. 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 河北煤炭, 2007, (03) [6] 朱隶, 徐文聪. 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重构[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 (08) [7] 邓顺松. 对民营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8] 王盛菡. 浅议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31) [9] 李华.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探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S1)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7 条 本站是专业论文代理发网站,合作期刊全国公开发行正规刊物,快速发表论文详情: 手机: [1] 付志坚.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2] 燕新梅. 浅议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D]厦门大学, 2001 . [3] 辛祥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关联方交易的规范[D]东北农业大学, 2001 . [4] 吴雪菲.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改革的探讨[D]西安理工大学, 2002 . [5] 李歆. 配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2 . [6] 肖朝阳.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信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 2002 . [7] 石春然. 会计行为问题研究——另一个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2 . [8] 般丽丽.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邱宜干.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02 . [2] 常宁. 我国经济信息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 2002 . [3] 覃东. 我国会计法律责任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 2003 . [4] 李延喜. 基于动态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30 条 [1] 杨家全. 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2) . [3] 夏菊子. 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 [4] 靳扣娟. 诚实信用原则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2,(04) . [7] 郭建伟,朱丽英. 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商业研究, 2003,(07) . [10] 张俊民. 会计诚信监管呼唤制度创新——基于虚拟经济的分析[J]商业研究, 2004,(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肖慧霞. 论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教育[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4 . [2] 吴俊生. 浅谈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A]2003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辑[C], 2003 . [3] 卢德湖. 会计诚信缺失及对策[A]2003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辑[C], 2003 . [4] 邱光辉. 会计信息质量和独立审计支撑[A]2003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辑[C], 2003 . 你可以从这些里面挑选自己比较合适的参考文献~

西南大学刘欣发表的论文

原颂周(1886-1975)男,广东番禹县人。1911年毕业于美国爱沃华农业大学,中国近代运用遗传学原理开展水稻育种的首创者之一,早年撰写出版的《中国作物论》的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作物栽培生长发育的理论基础书籍。1951年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讲授《作物栽培学》课程,从事红苕、玉米、豆类等研究 。陈兆畦(1895-1986),男,汉,广东省新会县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24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硕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上海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主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主任等职。1953年任西南农学院教授,兼任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担任过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重庆市生化学会名誉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生物化学,农业生化及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都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有《放射化学》、《植物生物化学》等专著。陈让卿(1901-1989)男,汉族,四川渠县人。1926年南京中央大学毕业,193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硕士,1950年参加筹建西南农学院,历任教授、教务长。对四川省甘蔗发展贡献卓著,著有《甘蔗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英文)、《四川沱江流域蔗糖业调查报告》、《中国甘蔗栽培学》、《西南地区作物栽培学》等。管相桓(1907-1966)男,汉族,四川营山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曾经留学于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博士。先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教授。1950年调至西南农学院,讲授《进化论》、《达尔文主义》、《遗传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四川农业建设和水稻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易明晖(1912-2005)男,四川富顺县人。1933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历任重庆大学、四川教育教院、四川大学教授。为国内知名气象学家。1953年9月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1963 年任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气象学教材编审组长,主编有《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一书,发表论文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王翊金(1912-1962)男,汉,江苏省东台县人。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大学后留校任教。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中央大学、相辉学院、西北农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棉作学》《作物栽培》、《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编著有《棉花栽培学》等多部教材;撰写了“棉花纤维品质测定”等多篇论文。刘明钊(1915-2002)男,四川乐山人。194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后留校任教,1952年到西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曾编写《细胞遗传学》教材和《英汉生命科学词典》,主编《农业科学技术自学丛书》。主持“棉花多抗育种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成果突出,达国内外先进水平。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教育技术学系取得显著成绩的部分校友 姓 名 性别 专业 年 级 单 位 职称/职务/成绩 龚 浩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民族大学电教中心 主任 张 勇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宜宾师范学院电教系 主任 曹龙升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重庆电力学校电教中心 主任 蔡乐才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四川理工学院教务处 院长助理、处长 黄列生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山东工商大学电教中心 主任 涂 涛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教授、副院长 刘革平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授、副院长 李 倩 女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大学 高级实验师 周中云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重庆教育学院计算机系 副教授、主任、重庆名师 刘 红 女 教育技术 1985级 昆明冶金专科学校教育技术中心 主任 熊亚利 女 教育技术 1985级 重庆通信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主任 罗化瑜 男 教育技术 1988级 重庆29中学 高级教师、电教中心主任 奚晓霞 女 教育技术 1988级 西南大学 副教授 瞿 坤 男 教育技术 1988级 西南大学 副教授 扬 华 男 教育技术 1988级 重庆工学院电教中心 副主任 陈 兵 男 教育技术 1988级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 主任(副厅级) 李 曼 男 教育技术 1993级 重庆邮电大学电教中心 副主任 马 健 男 教育技术 1993级 重庆交通大学电教中心 主任 李艳燕,女,1975 年11月生,博士,于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进入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分别于1998年 和2001 年在西南师范大学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5 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知识网格、E-Learning 、语义搜索、协同学习等。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 语义网格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其中以除导师外第一作者发表13 篇,其中在SCI 源国际学术刊物发表4 篇学术论文,在WWW 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 篇。2005 年论文“ Learning with Active E-Course in Knowledge Grid Environment ”获Sony 优秀论文奖;2004 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优秀奖”;获优秀研究生研究成果一等奖。雷 涛,女,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1985届本科毕业生,曾任《计算机世界》和《每周电脑报》副总编辑;McDATA中国公司技术总监;SNIA China任命为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陈 兵,男,1969年9月出生,1992年7月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系。1992年-1996年 机械工业部成都工具研究所,任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1996年-2002年 共青团成都市委,任统战部副部长、部长;2002年-2004年 成都市成华区对外经济合作局,任局长;2004年至今 成都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任主任(副厅级)。袁毅,男,西南师范大学1981级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学生,1985年毕业分配到珠海市第三中学任教,曾人深圳长城策划公司副总经理,现任深圳东方盛世营销策划机构总经理。黎和生,男,36岁,原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1992届本科毕业生,主任编辑,电脑报社副总编,21世纪人才报总编辑。

男,四川简阳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荣昌校区等 。社会兼职有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畜牧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副理事长。1983年7月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毕业留校任教, 1986年12月起先后任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01年起任西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西南大学副校长,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倡导、提出建立“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并积极参与科技城建设,得到社会公认,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完成的《植根西部畜牧业沃土,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荣获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西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校区办学七十多年来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 卢跃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0月出生,宁夏银川人,副教授,现任中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 。主持校区党工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统战、党校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 。1988年就读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1992年7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2起在西南师范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2005年6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1999年7月在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工作,1997年5月任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1997年9月任讲师,1999年调任中共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后更名为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5年3月任中共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2005年11月任副教授,2006年4月任中共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9月任中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 。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团委工作期间,多次荣获“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作为第四完成人的《常抓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课题在2000年9月获“西南农大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12月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期间,分管学生工作,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班主任的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01年,获“西南农大学生工作先进个人”,被学校和重庆市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2年被学校评为“档案工作先进个人”,所在党总支被学校评为“1999-2001年先进基层党组织” 。教学工作方面,先后担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良好 。 男,汉族,四川省井研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主任 。主持校区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规划、审计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科学系 。1985年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先后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学习。曾任畜牧系副主任、动物科学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等职。主要从事牛的遗传育种及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庆市重大专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出版著作6本,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肉牛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荣昌区人大代表等。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男,汉族,1969年6月生,四川开江人,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分管纪律检查、监察、工会、教代会、宣传、外事、安全、保卫、离退休、保密、信访、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信息管理系 。1995年1月起先后任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动物医学系团总支书记,生物技术系办公室主任、党总支副书记,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荣昌校区团工委书记,西南大学团委副书记、荣昌校区团工委书记,荣昌校区综合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曾多次荣获重庆市优秀团干部、重庆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主持、主研市级科研项目3项,副主编教材1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2篇。 男,汉族,四川岳池人,大学本科,教育学硕士,副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93年9月加入民盟,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民盟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支部主委,荣昌区人大常委。分管本科教育教学、网络与继续教育、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图书、档案、信息、体委、校办产业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网络与继续教育部 。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93年9月加入民盟,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盟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支部主委,荣昌区人大常委。 担任《生物统计》、《试验设计》、《社会经济统计》、《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全国高等农业技术师范教育类专业教材《生物统计》副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9月);参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水产生物统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7月);发表《植根牧渔业沃土 产学研紧密结合培育行业英才》.光明日报、《多元智能理论在农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实践探索》.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吸纳社会资源 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荣昌模式”》.经纪人(科学与教育探索)等论文20余篇。荣获国家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男,汉族,1969年10月生,四川渠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分管行政秘书、计财、国有资产管理、基建、后勤、计生、采购与招投标、医疗、环境、卫生、防疫、医保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1993年7月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专业,2007年获西南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起先后任校区教学办副主任、教学办主任、综合办主任等职。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主要从事牛羊生产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主持、主研校市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10余项,副主编教材和专著2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男,汉族,1978年12月生,四川营山人,中共党员,硕士。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副书记 。分管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团委、校友、校友基金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基础部。2003年6月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2003年7月到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团工委工作;2006年5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工委副主任干事;2009年11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委副书记;2011年12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委书记;2013年11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学工办主任。多次获得重庆市优秀团干部、重庆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 女,汉族,重庆荣昌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分管研究生、科学技术、学术委员会、学科专业、学位、学科平台、校地合作、科协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 。1983年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动物医学系副主任、动物医学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兽医药研究,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基础专项1项、农业行业公益项目1项、国家支撑项目1项。获西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7项。出版著作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农业部新兽药审评委员会专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理事、亚洲传统兽医学会理事、重庆市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重庆市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专委会成员、荣昌区政协委员等。曾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优秀青年中兽医科技工作者”称号,曾评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