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朱海燕的论文发表了什么

发布时间:

朱海燕的论文发表了什么

采油气工程的论文

采油气工程是一个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与装备高效地钻探地下油气资源、最大限度并经济有效地将地层中的油气开采到地面,安全地将油气分离、计量与输运的工程技术领域。我整理的关于采油气工程的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

摘要 :纵观我国石油开采技术发展的整个历程,从其最初的探索试验阶段发展到分层开采阶段,再发展到如今的多种油藏类型采油工艺技术、采油工程智能技术等,期间走过的道路是非常曲折和艰难的,同时,这也体现了石油人的勇于奉献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随着采油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工艺配套技术也不断完善,这使得油田的产量也不断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要想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油田产量,则仍然需要不断的改进我们的采油技术,这才能够让我国的石油工程处于良好的发展之中,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油田已经处于高含水,高产出阶段,产量呈递减的速度,水油比上升造成的油气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研究采油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这对我国的经济带来的帮助也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 :采油技术;工艺;产量;创新

采油是油田开采的过程中,根据开采的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的总称。众所周知,油田的产量高低取决于采油技术的好与坏,因此,采油技术就成为我国实现油田开采技术的重要途径,另外,采油技术还影响采油速度的快慢、最终采收率的大小、经济效益的优劣等油田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一采油技术的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的采油新技术发展很迅速,有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以及各种综合的方法等,但其本质都是在努力提高原油采收率。从技术的应用时间顺序和技术原理上来看,可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顾名思义一次采油,就是依靠油藏天然能量进行油田开采的一种方法,常见的一次采油方法有溶解气驱、弹性水驱和气顶驱等;经过一次采油之后,地层压力明显变小,需要为油井注水以平衡地下能量的减弱,这被称为二次采油。通过二次采油之后,采取注水,并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等,扩大注水的波及范围以便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主要是依靠化学方法,辅助开采最艰难的层面油藏,一般包括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复合驱等。与二次采油相比,三次采油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技术和高效益,在二次采油水驱的基础上向油层注入排驱剂来采油,不同的排驱剂有不同的排驱机理。三次采油增油的效果非常好,近年来已经被国内外广泛重视和研究。

二 我国采油技术的现状

1. 完井工程技术 。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的,但又与其相对独立的工程,从钻开油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到投产的一个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直井、定向斜井、丛式井、水平井的技术上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并且掌握了多种完井的方法,比如裸眼井补管完井、下套管射孔完井、套管内外绕丝筛管等完井方法。根据油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油藏情况等来确定并采用不同种类的方法,比如象华北迷雾山油藏,由于它的地质条件为碳酸盐岩裂缝油田,因此采用了裸眼完井方法,这样不但保护了生产阶段,且也取得了油井的高产,大大提高了采油率。另外,由于大庆油田属于老油田,所以采用了注水开发的方法,对加密井采用高密度钻井液完井并进行油层保护,这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在实践中发展配套了采油和钻井联合协作的技术,以保护油层、达到高产为目标。目前,我国的钻井技术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发展,下套管射

孔完井、裸眼完井、各种衬管完井技术被一些油田采用,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2. 人工举升工艺技术 。

根据各类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需要,在最近的五十多年中,我国发展配套和应用了多种人工举升工艺技术,比如:抽油机有杆泵采油技术、电动潜油泵采油技术、水力活塞泵采油技术、地面驱动螺杆采油技术、气举采油技术等等。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又研发了井下诊断和机杆泵优化等技术问题,极大地提高了采油效率。

3. 分层注水技术 。

分层注水技术已经在多层油藏注水开发中被广泛应用,它的关键技术就是要提高注入水在地下的波及效率。早在多年前,克拉玛依油田就在调整中应用了分层注水技术,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研究成功的管式活动配水器和支撑式封隔器,在油田的分注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业,并且取得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90年代河南油田、大庆油田进一步研究成功了液压投捞式分层注水管柱、并且达到了一次可测试、调整多层的细分注水的目的。

4. 热超导技术 。

热超导技术是控制物质的热阻,并且使它趋近于零,它主要是利用化学技术,在封闭的管体内加入复合的化学介质,利用物质受热不均产生的相变,激活气状分子,使其在巨大的气化潜热中以声速传递热量。热超导技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能耗自平衡稠油技术,它主要是利用超导液,在地下注入超导液之后,利用其导热的性能,把地下的热能传递到井口,从而提高井口产出液的温度。在不经过任何加热装置辅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清蜡降粘、减少抽油机悬点载荷、提高泵效的节能目标。另外一种是超导加热热洗技术,它是将应用超导技术加热之后的产出液注入到油套内,通过循环升高井筒内的温度,从而实现清蜡降粘的目的。采用这种技术的好处是环保,并且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安全可靠,是油田普遍应用的一种技术。

另外,我国的采油技术还有压裂、酸化工艺技术,堵水、调剖工艺技术,稠油及超稠油开采技术,多层砂岩油藏“控水稳油”配套技术等。

三 目前采油技术遇到的问题

常规采油工艺难以满足目前开发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大泵提液技术越来越大,目前应用的大抽液泵主要有0.70mm泵和0.583mm泵两种。二是有杆泵加深泵挂受到限制。三是斜井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由于需要加深的泵挂,部分油井的杆、管等抽油设备进入斜井段。四是高温限制了电潜泵的应用范围。另外就是开发后期的垢、绣现象日益严重;重复堵水的措施的效果日益变差了等。

四 采油技术的前景展望

未来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复合驱油法、混相法、热力采油法、微生物法等等。并且在未来油田的生产中,生物工程技术也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生物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广泛应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便使其成为采油技术的一种新的研究。随着老油田注水开采的延续,石油的综合含水的不断上升,污水处理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生物工程技术具有污染小、成本低的特点,这使得它将成为油田采油技术中的一项新的技术,而且会不断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另外,碳纳米管在油井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密度小,但强度却是钢的100倍。未来的油田开采中将会利用其轻、柔软、结实等特点,制作油管或抽油杆,其性能会比现在的钢管更强,这将为油田的开发和挖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战略,针对西部油区的油井深度大、产量变化范围广、地质矿藏多样以及复杂、气候恶劣、天然气充足等特点,应该采用较先进的采油技术,从而提高开采的效率,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磊.本源菌采油矿场应用先导技术研究[J].油田化学,2010(04)

[2] 谷艳容.柔性金属抽油泵排砂采油工艺,2005

[3] 孙志前.生产一线大排量螺杆泵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2003

[4] 邬光辉,朱海燕.和田河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类型再认识及其意义[J].天然气工业,2011(07)

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朱海燕论文发表

1.《加强能力考察,透视社会热点》,1998年7月17日发表于《舟山晚报》2.《从<考试说明>变化看99年历史高考》,1996年6月25日发表于《舟山晚报》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五规”与“五法”》,2000年9月发表于《杭州教育学院学报》第五期4.《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四种教学方法》,2000年12月发表于《舟山教科研》第五期5.《谈高考历史复习的三个要点》,2001年6月27日发表于《浙江教育信息报》6.《美国内战时期马里兰等州没有脱离联邦原因浅析》,2001年9月发表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7.《从文综高考插图测试看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10月发表在《教学月刊》第10期(上)8.《从2005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看2006年备考》,2005年10月发表在《教学月刊》第10期(下)

1.Wang Yuanfei,Ye Lei, He Honglin ,Zhang Chao ,The Study on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Real-tim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Agent Architecture,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04,Vol15(4),pp620-6272.王远飞,张超:GIS支持下的城市工业源污染扩散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3(11)801-8043.王远飞,张超:GIS和引力多边形方法在公共设施服务域研究中的应用,经济地理,2005,Vol25(6),800-8034.王远飞, 朱海燕,叶雷:GIS与Voronoi多边形在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配送服务中的应用,测绘科学,2005,Vol30(5),62-645.王远飞,周枫等: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浦东新区实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2,27-326.王远飞,陆涛,宓伟杰等 基于构件GIS技术的热带气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37.王远飞,医疗服务设施地理可达性分析:GIS与Voronoi多边形方法,测绘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Vol(29),No.3,77-808.王远飞,吴建国, GIS与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华东经济管理,2006,Vol(20),3,111-114)9.王远飞 陆涛 朱海燕 孙健鹤 张伟,基于GIS的热带气旋相似路径检索系统研究,测绘科学,2006,Vol(31),5,124-12810.王远飞,朱海燕,刘黎明等,GIS支持下的过程降水不确定性处理技术,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待发表)11.姚丽萍,王远飞 基于MPI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并行计算研究,计算机工程,2005,Vol 31(22),54-5712.丁鹏飞,王远飞,李卫江 基于Kohanen神经网络的劳动力市场聚类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Vol20(4),40-4313.宓伟杰,王远飞,陆涛,朱海燕 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配送服务-利用GIS与Voronoi多边形,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52-5414.丁鹏飞,王远飞 基于Relly法则与加权Voronoi图的连锁超市商圈分析,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Vol6(4),12-1615.孙建鹤,丁鹏飞,李山,王远飞* 面向商铺网点管理企业的GIS应用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Vol(30),12A,84-8516. Shuguang Wang, Yongchang Zhang, and Yuanfei Wa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Shopping Centre Development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ournal of Shopping Center Research, 2006,Vol(13), N0.1,pp19-55

朱小燕发表的论文

朱小燕,女, 31岁,汉族,硕士,中共党员,2001年7月毕业于济南大学,留校担任辅导员。先后在机械学院、土建学院担任辅导员,现任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团委书记、学办主任。共担任过30个班的班主任,2000多名学生的辅导员。朱小燕多年来扎根于学生工作一线,爱岗敬业,坚持深入学生宿舍,切实推行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用爱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学生、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济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济南大学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济南大学优秀班主任,多次在年度考核中评定等级为优秀。 朱小燕所带学生曾获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三等奖、全国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学科竞赛非专业组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国家级奖励。所带学生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优秀学生、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宋健奖学金等荣誉称号,分团委多次被评为济南大学红旗团委。所带班级学生学习风气好,实践能力强,多次获得校级、省级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和优秀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最高达41%,多名毕业生考取了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的研究生。朱小燕先后发表了20余篇学生工作论文,承担或者参与了10余项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

颜德岳院士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科研经验极为丰富。在其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许多学生都成为了杰出的科学家,其中包括:1. 邢展鹏:颜德岳院士的第一个博士生,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2. 陈振声:颜德岳院士的第二个博士生,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量子物理。3. 刘永毅:颜德岳院士的第三个博士生,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和量子物理。4. 朱杰:颜德岳院士的第四个博士生,现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研究领域为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这些学生的学术成就和科研经验都非常出色,他们的发展离不开颜德岳院士的指导和帮助。颜德岳院士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对学生的培养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研究所定位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PI制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主要前沿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形成了三大研究集群,涵盖五大前沿领域 。三大研究集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筹)五大前沿领域 :基因调控RNA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与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和其它重大疾病机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干细胞技术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在十二五及创新2020期间,研究所将力争在“染色质结构与功能的调控”、“细胞谱系建立和转化的功能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对炎症/肿瘤的调控”等三项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 。 2009-2011年,研究所新增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竞争性科研项目(课题)共184项,获得竞争性经费3.73亿元 。 重大科研项目(2009-2011年)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历史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 干细胞战略先导科技专项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第一批启动战略先导专项中唯一的生物专项,是“创新2020”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执行期5年(2011-2015),总合成经费9.2亿元 生化与细胞所积极承担专项科研任务,景乃禾研究院担任专项项目一“细胞谱系的建立于发育调控”负责人,13位研究员担任专项一、二、四学术骨干,获得子课题合同经费共计1.07亿元。自2011年初专项启动以来,至2012年,专项取得重大进展,至2012年7月,已发表Cell 1篇,Nature 2篇,Science 1篇,Cell Stem Cell 1篇, Nature Cell Biology 1篇,Developmental Cell 1 篇,Molecular Cell 1 篇 。 SCI论文发表(截止2015.01.31) (生化与细胞所发表文章必为重要科研进展,均为英文文章。 基础研究文章不同于社会科学等文科论文,无灌水抄袭一说,请阅者尊重那些辛勤的科学家)2015年,共计8篇,其中,Nature 1篇。2014年,共计64篇,其中CNS(即Cell 、Nature、Science生命科学领域三大顶尖杂志)及子刊文章共计6篇。2013年,共计66篇,其中CNS 文章5篇。2009-2012年7月,研究所共发表SCI论文388篇 ,其中:* 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6篇,包括Cell 2篇,Nature 3篇,Science 1篇。* 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59篇,包括Cell Stem Cell 2篇,Development Cell 3 篇,Molecular Cell 1篇,Blood 2篇……2001-2011年生化细胞所发表SCI论文篇均影响因子 注:影响因子是表征文章重要程度(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关于其正确与否存有争论,但需知在中国,影响因子超过5的文章即被认为是极高水平的工作成果,而绝大数发表的SCI文章(包括国内主办的一些杂志)影响因子往往在零点几,甚至无影响因子可言。 2001-2011研究所发表的影响因子>JBC(该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4.60 )文章占全部SCI论文比例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2001-2011年所获得的科研荣誉部分 获奖成果(2001-2013) 成果名称获奖时间奖励名称奖励/等级单位/排序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新的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TGVT)201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Nudel蛋白在细胞分裂、迁移和胞内运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2012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李劲松)2012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的基础与临床2011上海市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阿片类药物信号转导新机制及其在成瘾中的作用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亮氨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的识别2008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8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7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7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细胞因子神经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活性多肽毒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的方法2004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上海市科技功臣(张永莲)2003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重组基因工程药物凝血因子FVIII的研究制与开发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空间细胞电融合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200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1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成瘾中的作用2001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动物保护效果评估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神经功能显像及基因治疗实验研究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200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2012年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申请的专利 授权专利号专利名称授权发明人专利类型200710040600.0蓬乱蛋白和β-连环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剂2012-12-19李林 甘肖菁 王计勇 席莹王伟发明专利200710044543.3胆固醇代谢调节蛋白及其用途2012-11-07宋保亮 曹剑 王江 戚炜缪红华发明专利200910051737.5抗桥骨蛋白OPN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9-12孙兵 等发明专利200710043800.1一种胆固醇代谢调控药物筛选系统及方法2012-09-12宋保亮 唐静洁发明专利200910055694.8抑制癌细胞侵袭性的方法和试剂2012-09-12金由辛 史毅 赵波涛发明专利200910051760.4CK19单克隆抗体 其制备方法及用途2012-09-12孙兵 潘荣 曹刘丽 季永镛田林发明专利200810202412.8一种利用单层培养技术制备和分离定型内胚层细胞的方法2012-09-12王欣 徐晨欢 吕晓雯发明专利200910045147.1一种抗病毒相关蛋白及其用途2012-09-12王琛 阳凯 石贺欣 刘心义单玉飞发明专利200910198665.715-氧代绣线菊内酯抑制Wnt信号途径的新应用2012-09-12李林 王伟 郝小江 刘海洋发明专利200810042946.9稳定表达细胞周期因子FoxM1的体系及其医药用途2012-08-15王欣 何志颖发明专利200810200483.4一种定型内胚层细胞的制备和分离方法2012-08-15王欣 丁小燕 李福明发明专利200710038085.2α-突触核蛋白在筛选帕金森症药物中的应用2012-08-15胡红雨 谢圆圆 林东海发明专利200410025464.4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异种核糖核蛋白K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25曾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辰谈冶雄发明专利200810207233.3抑制TM4SF4表达的干扰分子及其应用2012-07-25赵慕钧等发明专利200610031028.7一种体外酶催化合成腺苷甲硫胺酸的方法2012-07-18赵辅昆 罗赟星 袁中一发明专利200910051004.1一种固相化SUMO化系统及固相化去SUMO化系统2012-07-18杨淑伟 程夏楷发明专利200810203005.9一种重组表达可溶性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23亚基的方法2012-07-04王纲 黄燕 姚潇 杨冠珍发明专利200410025465.9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原癌蛋白18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04曾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辰谈冶雄发明专利US8193162B2肝再生2012-06-05赵慕钧 刘章武 秦佳 李载平发明专利200810200207.8转基因构建物及其在制备时空可调性肝脏损伤模型中的应用2012-05-02王欣 胡晓发明专利200810033254.8天花粉蛋白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疾病模型2012-05-02孙兵 王媛 毛开睿发明专利200810033086.2非洲爪蟾XPAPC基因启动子及其组织特异性增强子2012-01-11丁小燕 王金虎 娄鑫发明专利200810037362.2抗H5N1来源的血凝素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1-04孙兵 庄筱筱 季永镛发明专利200810041219.0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相关基因及其用途2012-01-04陈江野 逯杨发明专利200510029160.X已酮糖(磷酸)激酶的应用2012-01-04曾嵘 袁新雨 李辰 周晓发明专利200510029165.226S蛋白酶体调节亚基1非ATP酶的应用2012-01-04曾嵘 袁新雨 李辰 周晓发明专利200510029155.9CD59糖蛋白的应用2012-01-04曾嵘 李辰 周晓 袁新雨发明专利国际专利(2009-2011)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获得的重大国际专利 一、培养目标 1.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2.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3. 身心健康。二、培养年限 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半。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三、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一级学科为生物学,学科专业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基因表达调控为主要核心,蛋白质科学和表观遗传调控为主线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及以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等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为核心,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为主线的细胞生物学领域。四、培养方式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经过2-3个实验室轮转学习,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负责制。2.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方向,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所统一组织开题报告。研究生根据开题报告的评议意见进入论文工作。3.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时按照硕士生培养,入学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转博考核,即博士生资格考核。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时,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获得导师推荐,由导师小组在考核前对研究生的课题工作给予指导,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在学成绩和研究课题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可攻读博士学位;未通过者半年后可以有第二次考核机会。最终没有通过者改作硕士培养或退学处理。4. 硕-博连读生转博后在博士二年级开始时由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对其课题工作进展进行考核和指导,即相对标准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可以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建议硕士毕业。5. 研究生在博士三年级按照生科院的要求完成专业综述,以加强对其研究领域的深层次认识。同时研究所组织一次工作进展考核。如果研究生在考核前已达到研究所毕业答辩的发表论文要求的,可以不参加工作进展考核,届时需提出申请并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建议其硕士毕业或退学。6.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研究生每学期必须参加各类学术报告不得少于6次,并于每学期末提交每次报告的题目,时间,报告人以及100字左右摘要或体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奖学金 年级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博生研究生一220022003100二240024003400三260031003800四3400五3800注:1 以上奖学金为研究生所在年级的平均数 2 所有在读研究生部收学费3 自2014年下半年始,奖学金略有提高。4 奖学金由国科大和实验室共同承担,以二年级2500元(2015年)为例,国科大 500元,余下由实验室发给。5 中科院研究生除基本奖学金外,还有诸多竞争性的奖学金和各种福利。

1、北京科技大学学士,19822、日本神户大学硕士,19873、 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博士,1990 1、日本(株)エレクトロダイン研究所,研究员,1990-19932、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教授,2001-20023、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64、 清华大学,教师,1993起 1998年在日本九州大学短期访问。2002-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访问工作一年。200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工作半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信息处理,其中包括:模式识别;神经元网络;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提取,智能问答系统等。近年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生物领域文本信息处理和新一代智能信息获取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863,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多项。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各种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包括国际刊物Genome Biology, Bioinformatics, BMC Bio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 IEEE Tran.on SMC,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Neural Parallel & Science Computations,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以及国际会议SIG KDD,ACL,Coling, CIKM等。1990年至1993年任日本(株)エレクトロダイン研究所主任工程师。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1993年回国。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汉字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学等。 近年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期刊Bio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等上发表多篇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973、9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开发的手写数字识别系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脱机手写体汉字与数字识别系统”1998年1月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光电录入系统”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朱小燕教授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的 IRCI项目(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hair Initiative)中被竞聘为IDRC信息技术讲席教授(IDRC Research Chair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该项目是加拿大政府面向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公开征集讲席教授,并对相关研究项目进行资助。2009年共批准了8项,其中中国学者共获得两项。朱小燕教授的研究项目为“Breaking the barriers to Internetaccess”,项目执行5年时间,获得资助金额为100万加元。

朱燕论文发表

论文的题目可以有标点符号。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一般题目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如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

扩展资料: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一:可以的。二:若标题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或现象,且之间表示承接、层进和并列关系时,中间可用间隔号。.由疑问句构成的标题或小标题后面可用问号。在文艺评论、文学鉴赏或读后感式的文章标题中,可在副标题中用标点来解释说明对象。三:例如:一篇八十八字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赏析,名文未必无讹——也谈《读孟尝君传》。

这个题目可以做,很好,很有新意。

[1]徐兴欣;马金龙;刘雯;高彦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信号传导机制在高温致畸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20[2]林万润刘雯马金龙, Secretagog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的表达[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6 [3]张梅英高彦丽马金龙陈晓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大鼠中MAPKS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3)[4]潘晓燕高彦丽马金龙陈晓,磷酸化JNK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3)[5]王静,马金龙,王强修,刘莹,.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与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3). [6]王静,马金龙,王家耀,王强修,.MCM蛋白与肿瘤[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3). [7]王凡,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刘莹,.P16~(INK4A)、CDK4和cyclin D1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8]马金龙,高彦丽,南瑛,黄东林,陈琴,马明福,.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 [9]马金龙,高英茂,高彦丽,刘凯,.层粘连蛋白及生长抑素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11). [10]马金龙,高英茂,刘凯,高彦丽.Bcl—2、Bax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9). [11]侯丽,马金龙,王来城,张捷,焦玉莲,马春燕,崔彬,赵跃然.真核表达载体pVAX1-mSLC的构建及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9). [12]鹿群,马金龙,高选,赵跃然,陈子江.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对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孤雌激活作用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8). [13]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朱燕.甲状腺肿瘤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4). [14]马金龙,高英茂,高彦丽,刘凯.c-myc和p53基因与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细胞凋亡发生的相关关系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4). [15]陈子江,李梅,马金龙,李媛,马水英,高选.不同成熟期人卵母细胞慢速冷冻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6). [16]刘鸣,汤春生,张水红,穆玉兰,马金龙.上皮钙粘附素/连环素复合体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3). [17]尉立京,夏庆华,马金龙,王家耀,吕家驹.膀胱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4,(18). [18]刘杜先,张慧,王家耀,王强修,马金龙.端粒、端粒酶与肿瘤诊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 [19]刘鸣,汤春生,穆玉兰,马金龙.上皮性钙粘附素及其mRNA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 [20]李乐平,侯连泽,阮永威,公伟,马金龙,张敏,吴泰璜.耐药基因蛋白Pgp、MRP、LRP、GST-π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3,(1). [21]张晓菁,温泽清,兰守敏,赵兴波,马金龙.口服大剂量MPA对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5). [22]刘薇,王育华,刘明,刘春雨,马金龙,汤春生.药物流产前后血清TNF-α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现象的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 [23]吴荣德,马睿,于启海,郭宗远,高英茂,季海萍,马金龙.新生儿肾积水[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6). [24]王延军,马金龙,王春霞,李建峰.肝炎肝癌组织中CD86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6). [25]马金龙,高英茂,刘凯,王家耀.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定量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1,(2). [26]王强修,刘杜先,马金龙,王家耀.囊性脑膜瘤16例报告[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3). [27]王强修,刘杜先,马金龙,王家耀.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诊断(附21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5). [28]温泽清,兰守敏,赵兴波,王家耀,马金龙,刘莹.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6). [29]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胃癌p16蛋白与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1,(1). [30]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李新功,刘杜先.甲状旁腺腺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1). [31]王强修!250021济南,马金龙!250021济南,王家耀!250021济南.胃癌p16和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4). [32]郝晶,高英茂,马金龙,张保华,朱传菊.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关系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2). [33]刘秀美!泰安市(271000),马金龙!济南市(250000),侯刚!泰安市(271000).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2000,(6). [34]刘杜先,刘焕刚,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食管鳞癌中Langerhans细胞的免疫组化观察[J].山东医药,2000,(24). [35刘凯,高英茂,马金龙,张保华.人类胚胎肾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2). [36]马金龙,高英茂,刘凯,管英俊,张保华,.维生素A致心脏畸形过程中细胞表面糖基变化的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1). [37]管英俊,马金龙.癌胚抗原与胚胎发育及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8,(2). [38]刘凯,高英茂,马金龙,管英俊,史桂芝,邴鲁军,宋卫华,许冬梅.人类胚胎脾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3). [39]马金龙,高英茂,刘凯,管英俊,王琳,许冬梅.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过量维生素A酸致心脏畸形中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8,(2). [409]高英茂,马金龙,管英俊.aFGF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作用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8,(1). [41]马金龙,高英茂,刘凯,武玉玲,高彦慧.高温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中细胞凋亡的组织学观察[J].解剖学报,1998,(3). [42]刘凯,高英茂,马金龙,张保华,许冬梅,史桂芝.人类胚胎胸腺细胞凋亡的定量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4). [43]刘凯,高英茂,马金龙,史桂芝,张保华,许冬梅.人类胚胎甲状腺及肝脏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Ⅱ.人类胚胎肝脏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2). [44]刘凯,高英茂,马金龙,史桂芝,许冬梅,张保华.人类胚胎甲状腺及肝脏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Ⅰ.人类胚胎甲状腺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2). [45]管英俊,高英茂,马金龙,刘凯,李盛芳.NGF和FGF对高温干扰神经细胞生长分化之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1997,(3). [46]栾世钦,武玉玲,马金龙,宋卫华,陈乃文.叶酸、维生素C拮抗环磷酰胺致大鼠胚胎神经管畸形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5,(1). [47]高英茂,刘凯,马金龙,.神经管畸形胚胎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1994,(10). [48]马金龙,高英茂.凝集素受体在神经管缺陷发生中作用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4,(1). [49]马金龙,高英茂.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解剖学报,1994,(2).[50]马金龙,高英茂.凝集素在胚胎发生中作用研究(综述)。《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2,11(3):142-146

朱松纯发表了什么论文

在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建设20周年大会上,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共同宣布成立“北大-阿里妈妈人工智能创新联合实验室” (以下简称实验室)。实验室将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为社会和企业带来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 据介绍,实验室由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者朱松纯教授领衔学术指导,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邓小铁等组成学术指导组并参与建设,北大智能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宋国杰和阿里妈妈技术负责人郑波担任联合主任。 实验室将发挥双方在基础研究和大规模业务场景实践的优势,首期已经启动了包括大规模图预训练模型、决策智能、智能音乐生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朱松纯表示:“联合实验室要锚住国际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在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人等前沿方向大胆探索,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发展道路,为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程立表示:“阿里与北京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北大-阿里妈妈人工智能创新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迈入了新阶段。未来,实验室要成为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样本,在重要研究领域以及核心产业场景做出让企业和消费者都受益的好科技。” 据悉,实验室首批研究成果已成功落地。基于阿里妈妈开源图学习平台——Euler2.0,研究团队对大规模图预训练模型进行了优化、适配和效率提升,首次实现了分层图预训练模型在工业级超大规模图上进行预训练的技术落地,将有效提升商家经营效率,未来该技术还将应用于交通系统、分子结构预测、程序推理等领域。 阿里妈妈总裁刘博表示,阿里妈妈内部业务已全面实现AI化,未来将继续为实验室的技术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和验证场景,共同推动商业数智化进程。 过去五年,阿里妈妈技术团队在国际顶级会议已发表100多篇论文,并向业界开源了DIN(深度兴趣网络)、XDL(深度学习框架)、EULER(分布式高性能图表示学习框架)等AI模型和平台。

我觉得这种讨论的背后焦点要比理论和应用的关系更为深刻,它表明的是不同的学者对于智能(包括视觉在内)完全不一样的学术方法论。这种争论有一个并不明显但是非常重要的假设上的不同,那就是实现智能“是否需要”和“是否有可能”像物理学那样去将复杂的体系简化成易于理解的严谨描述。这一描述在物理学里面几乎是一致地数学的,因为它是目前人类可以用于严谨描述规律的唯一方法。然而若是要研究智能现象本身,它是否能够被归约成(Reduce)严谨的规律还是一个未知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经过长期科研训练的科学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所有现象都可以简化成严谨描述”变成了类似公理的假设,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假设是否适用于智能本身。这一思路较为极端的例子应该算是英国的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爵士,他连续撰写了三部书《皇帝的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意识的阴影》(The Shadow of the Mind)和《庞大,渺小,及人类意识》(The Large, the Small and the Human Mind),来阐明意识(我认为这里的“意识”与“智能”没有什么定义上的差别)的解释需要完整的量子引力(Quantum Gravity)理论,并且用图灵机停机问题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来说明目前基于经典物理的技术不可能创造出意识来。然而,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论时至今日都是不存在的,不然就不会有《星际穿越》(Interstellar)这么好看的电影存在了。以彭罗斯为代表的科学家在这方面仅仅是作了一些猜测,远远不能证明他们是对的。此外,彭罗斯对于图灵机停机问题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使用是对于机器的,将人变成了第三方的视角。然而第三方的视角对于主体而言必然不会存在这些悖论,如果想要出现这些悖论,每个人类个体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他自己而不是别的逻辑系统。也许哪天外星人看到了我们人类,然后在人脑的某种模型中应用了一下康托尔的对角线原理,然后说“看,人类是没有智能的,因为他有悖论”——这明显是错误的思考方式。这一派的人其实还不少,比如施一公、饶毅(相关参考:巅峰对话:生命科学的欣赏、普及、升华)还有题主的朱教授,以及绝大多数理论学派的学者(注:这里面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这个智能理论需要量子重力理论为前提,但他们都认为智能现象是可以归约为严谨描述的)。不过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他们使用了这一假设来看待智能。这一派的特点是对一切都尽量追求完美的解释,如果能够将所有的智能现象都归约成一个公式那是最好的了。不过,目前来讲这样的尝试还没有完全成功。一个例子是传统的统计机器学习理论,应用到实际模型上因太过偏离实际应用而变得没有办法参考,不过这是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对最坏情况的“上界的上界”,自然无法描述实际使用的一般状况。深度学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跳出这种“上界的上界”的限制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受益于数据、计算量和模型等各方面的进步。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一派的研究其实是非常有用的,即使最终无法将智能归约为几个公式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搞清楚那些可以搞清楚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成果。反过来,有另外的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智能作为一种现象,实际上只是人类对自己生物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复杂性的一种直观描述。因为复杂性是它的根本要求,因此它是不可能被归约成(Reduce)严谨的规律的。这种不可归约性甚至包括了“如何定义智能”这一问题。图灵在1950年发表的著名哲学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所提出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就是一种基于这种观念的对智能的定义,即只要被测试者大体上(即统计上)无法与由判定人(Judge)一致认可的智能参考物(即人自己)有所区别,那么就可以认为是有智能的(在我看来,这一描述实际上是一种早期且非严谨的PAC学习理论雏形)。我个人觉得这种承认智能复杂而不可归约的看法才是朴素而有用的。深度学习的祖师爷辛顿(Geoffrey Hinton)在2016 IEEE/RSE James Clerk Maxwell奖章颁奖典礼上就曾说过,图灵和冯·诺伊曼本来就不承认基于逻辑可以创造智能。如果联系历史,我个人猜想他们拒绝的是整个认为智能可以归约成严谨规律的思路,而类似神经网络这样的工程化方法也许才是进步的源泉。更何况,我们互相承认每个人类个体都是是智能体,然而我们从来没有要求我们每一个体都必须将另外的个体归约成一个理论或者搞清楚他神经元的每个状态才能去理解他——这在物理上是不现实的。随着人造机器计算能力的提升,我们也许会不得不只能去关注系统的行为,而对其内部运作的机理则只能处于无法归约的层次上。这当然也取决于人类智能的物质基础,如果日后我们人类的生物大脑变得无比强大,那个时候看待现在的神经网络也许就跟我们看待过去的机械算盘一样明白了。此外,就算个体智能可以归约成严谨理论,还有比人类个体智能更为庞大的现象,那就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进化(如何创造机器实现社会和进化?)。目前大多深度学习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一思想的,主要在模型设计、优化算法、应用领域等实际的方面来拓展。我个人觉得,既然这样的尝试目前来讲还没有看到尽头(比如不断的有新的任务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变得可能),那么就没有必要以“发明一种理论来描述所有深度学习”作为目标,因为我们还不清楚深度学习这一系列方法在实用中的边界在哪里,更不清楚“将智能现象归约成严谨的规律”在根本上是否可行。在结束之前我想说明的是上面的两种派别的区分并不是绝对和独立的,有许多研究员在完成许多优秀实际工作的同时,也为理解这些模型提出了非常好的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不像物理学科那样有强大的归约性,但是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没什么事是百度解决不了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