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陶澍发表的关于污染论文

发布时间:

陶澍发表的关于污染论文

1 环境中氯酚类化合物的来源

环境中氯酚类化合物的来源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2 类。人为源主要是来自于炼油、炼焦、造纸、塑料加工等人类的生产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含有CPs 的有机化工废水。自然源主要包括2 类:① 由人类使用的一次化学物经过自然界的生物化学过程生成二次的CPs, 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2,4- 二氯苯氧基乙酸和2,4,5- 三氯苯氧乙酸等杀虫剂通过自然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生成CPs 等中间产物; ② 自然物质在某些催化作用下合成CPs, 如土壤腐殖泥层中的无机氯盐和有机化合物在过氧氯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会生成CPs,如4-CP、2,5-DCP、2,4-DCP、2,6-DCP 和2,4,5-TCP等。

2 氯酚类化合物的环境污染水平

由于氯酚类化合物是一类用途广、毒性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所以, CPs 一旦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释放到环境中, 就会污染自然生态环境, 进而威胁人类安全。目前, 关于氯酚类化合物在水体环境、沉积物和土壤环境及水生生物体内大量存在并造成污染的情况已有大量报道。

2.1 水体环境

CPs 广泛分布在水体的表面, 其含量与废水排放源有关。降水及水的流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种CPs 浓度的变化。有研究报道, 加拿大的Superior湖中被排入纸浆厂废水后, 其中DCP 和TCP 的浓度会迅速上升到4 mg/L 和13 mg/L; 荷兰境内河流及沿海海域中TCP、一氯酚(Mono-CP) 和DCP的浓度分别达到0.0030.l mg/L、320 mg/L 和0.011.5 mg/L。Gao 等研究发现我国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等水体中2,4-DCP 和2,4,6-TCP 的浓度较高, 且北方受其污染比南方严重; 而长江流域受PCP 的污染较为严重, 在85.4% 的地表水样品中能够检出, 且平均浓度达到50.0 ng/L。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中将氯酚类化合物列为非常规检验项目, 要求氯酚类总量(含2-CP、2,4-DCP 和2,4,6-TCP) 检出浓度小于0.020 mg/L, 2,4,6-TCP 的最低检测浓度小于0.010 mg/L, PCP 的最低检测浓度小于0.009 mg/L。

2.2 底泥沉积物和土壤环境

CPs 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 较大, 且随着苯环上氯原子个数的增多而增大, 导致其亲脂性增强。所以, 水相中CPs 易转移到底泥沉积物及土壤环境中。因此, CPs 在河流底泥中积累的量要远大于水体中的量, 在底泥沉积物中的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此外, 底泥中CPs的滞留时间和危害程度与CPs 苯环上的氯原子取代基个数成正比。加拿大British Columbi 地区海域内排入了大量含有CPs 的生产废水, 致使海底沉积物中的TCP 和四氯酚(Tetra-CP) 的累积总浓度达96 mg/k。韩国核电站附近海域底泥中CPs 的含量高达0.14516.1 g/kg (干重)。希腊Thermaikos 海湾和Loudia 河沉积物中均检出了2,4-DCP。波兰Dzierzno Duze 水库沉积物中2,4-DCP 的浓度接近0.02 g/kg, 2,4,6-TCP 的浓度为0.010.62 g/kg。此外,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备受血吸虫病害威胁, 各省长期使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 致使土壤和沉积物中积累了大量PCP。许士奋等检测了长江下游底泥沉积物中的CPs 含量, 发现PCP 浓度最高, 达到0.494.57 g/kg, 占18种待测氯酚含量的39.4 %, 明显高于其他氯酚在长江沉积物中的残留。此外, 张兵等测定洞庭湖区底泥沉积物中PCP 的含量也高达48.3 mg/kg (干污泥)。有监测数据报道, 台湾高雄地区的土壤环境中2-CP 的含量为28103.6 mg/kg[22]。Apajalahti 等检测了利用CPs 防腐的木材加工厂周围的土壤样品, 结果表明样品中PCP 含量达1 g/kg。

2.3 水生生物体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效果可用生物富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BCF) 来评价。水生植物一般需要1020 min 的时间来完全吸收CPs,对绝大多数植物来说, CPs 的吸收速率随着pH 的升高而减小,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水生动物或微生物而言, 动物类型、化合物种类和富集条件等因素对水中或食物中CPs 的BCF 有一定影响。蛤砺对PCP 的BCF 为41  78, 河螺对2,4,6-TCP 的BCF 可达7403 020。鳟鱼、金鱼对水中2,4-DCP 的BCF 分别为10 和34, 而藻类对2,4-DCP的BCF 高达257。Kondo 等报道青鳉鱼对2,4-DCP 在其体内的BCF 因CPs 种类和浓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 PCP 的累积能力较2,4- DCP 和2,4,6-TCP 更高; 当2,4-DCP 暴露浓度为0.23 g/L和27.3 g/L 时, 其对青鳉的BCF 值分别为340 和92; 当PCP 的暴露浓度为0.07 g/L 和9.7 g/L 时,其对青鳉的BCF 分别为4 900 和2 100。不同鱼类对2,4,6-TCP 的BCF 值也有所不同, 一般在250310之间浮动。王芳等对鲫鱼开展了毒性试验,其研究结果表明鲫鱼的胆、肝、肾和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对CPs 都有明显的吸收, 其中以胆对CPs 的吸收能力最强, 其BCF 值高达2 0006 300。

3 氯酚类化合物的去除方法

目前, 处理CPs 污染物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化学法、化学还原法和化学氧化法等。

3.1 生物处理技术

CPs 的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微生物以CPs 为碳源和能源,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CPs 分解去除,主要有好氧生物法、厌氧生物法、厌氧/好氧联合法等工艺。好氧法降解CPs 机理主要有2 种理论:① 氧化开环-脱氯机制:例如, 4-CP 在好氧菌Pseudomonassp. 的单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邻位氧化作用生成4-氯-儿茶酚, 然后4-氯-儿茶酚在1,2-双加氧酶的催化诱导下邻位开环生成氯代顺顺粘糖酸, 接着氯代顺顺粘糖酸通过内酯化作用脱去氯原子, 并被氧化成马来酰基乙酸, 进入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 最终被矿化成CO2 和H2O。② 氧化脱氯-开环机制:Flavobacterium sp. 和Rhodococcuschlorophenolicus 可在好氧条件下将CPs 苯环氧化生成氯代二酚, 接着逐步脱去氯取代基生成单氯二酚或对苯酚, 然后氧化开环, 进一步被矿化成CO2和H2O, PCP 被好氧菌Flavobacterium sp。此外, 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可成功处理含CPs 浓度达0.11.2 g/L 的工业废水。

微生物降解PCP 的反应机理主要是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 发生还原脱氯及厌氧发酵, 其主要厌氧降解的途径包括前端还原脱氯、后续厌氧发酵,即PCP 在厌氧条件下还原脱氯生成低氯酚和苯酚。然后, 苯酚在被产乙酸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 乙酸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最终转化成甲烷与CO2 。周岳溪等利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在中温条件下处理PCP 废水发现, PCP 在厌氧条件下经间位脱氯生成2,3,4,6-Tetra-CP, 接着间位脱氯生成2,4,6-TCP, 继续邻位脱氯生成2,4-DCP, 接着对位脱氯生成2-Mono-CP, 最后矿化生成CH4 和CO2。Armenante 等研究了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2,4,6-TCP 废水, 结果指出: 在厌氧阶段,

氧微生物作用下, 以甲酸、乙酸和琥珀酸为电子供体, 使2,4,6-TCP 还原脱氯生成2,4-DCP 和4-CP; 在好氧阶段, 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脱氯产物2,4-DCP 和4-CP 完全降解。Arora 等分别研究了CPs 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机理, 指出: 在好氧条件下, CPS 在细菌作用下形成对应的氯邻苯酚或(氯) 对苯二酚, 进而进入三酸羧酸循环; 在厌氧条件下, CPs 通过还原脱氯作用形成苯酚, 进一步转化为苯甲酸, 最终矿化为CO2。

3.2 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用于CPs 的去除, 主要是基于吸附材料的吸附去除。Hameed 等制备了椰壳活性炭用于去除2,4,6-TCP, 研究发现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 模型, 在30 ±C 条件下最大单层吸附容量达到716.10 mg/g。Ren 等通过磷酸活化香蒲纤维前体制备了具有比表面积大(890.27 m2/g) 和多种功能团(羟基、内酯、羧基等) 的活性炭吸附材料,可有效去除水中2,4-DCP 和2,4,6-TCP。Nourmoradi等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 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 修饰蒙脱土(Mt) 用于水中4-CP 的吸附去除, 其研究表明HDTMA-Mt 和TTAB-Mt 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9.96 mg/g 和25.90 mg/g, 相比之下, HDTMA-Mt 更有利于水中4-CP 的去除。Mubarik 等利用甘蔗渣制备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圆柱形多孔结构的生物炭材料用于2,4,6-TCP 的吸附去除, 结果表明, 在多种有机污染物共存条件下, 生物炭也可有效去除2,4,6-TCP, 且最大吸附容量为253.38 mg/g。

3.3 化学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处理CPs 污染物, 主要基于零价金属体系的还原脱氯作用Morales 等利用Pd(0)/Mg(0) 双金属体系可以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将异丙醇/水溶液中的4-CP,2,6-DCP、2,4,6-TCP 和PCP 完全脱氯, 尤其是化学性质极其稳定的PCP; 其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1.0g 浓度为2.659 g/L 的`20 目的Pd/Mg 双金属合金可在48 h 内将2.48 mmol/L 的PCP 完全脱氯, 且产物中也仅检测到易进一步氧化降解的环己醇和环己酮。零价铁渗透氧化硅混合物对2,4,6-TCP、2,4-DCP、4-CP 等氯酚类化合物的还原脱氯效果与CPs苯环上氯取代基的个数成正比, 即脱氯效果随着氯取代基数目的增多而增强, 其产物鉴定与反应机理研究表明, 零价铁渗透氧化硅催化还原脱氯降解CPs, 主要是零价铁提供电子进攻C—Cl 键, 发生逐级脱氯, 最终生成苯酚。此外, Zhou 等对比研究了Pd/Fe 双金属纳米合金与Pt/Fe、Ni/Fe、Cu/Fe 和Co/Fe 等双金属纳米颗粒对4-CP、2,4-DCP 及2,4,6-TCP 等氯酚类化合物的还原脱氯效果, 结果表明, Pd/Fe 合金纳米颗粒的还原脱氯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双金属体系, 且CPs 还原脱氯规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但是脱氯效果随苯环氯取代基个数的增多而降低, 即4-CP> 2,4-DCP >2,4,6-TCP。该研究与零价铁渗透氧化硅混合物还原降解CPs 脱氯效果相反。

4 总结与展望

目前, 关于CPs 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每种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生物法的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省, 但是需要特定种群驯化, 且处理周期相对较长; 此外,CPs 的毒性相对较大, 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物理化学吸附法用时短, 处理效果好,但吸附仅是发生了污染物的相转移过程,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物; 同时, 吸附后的固体吸附剂材料无论再生还是处理处置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再者, 常用吸附材料活性炭可有效吸附去除水中CPs, 但是吸附后活性炭的再生相对比较困难, 这将间接增加废水的处理成本。氯代物的毒性随着氯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增强, 化学还原脱氯可实现CPs 的有效脱氯脱毒, 但是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其矿化, 而化学还原脱氯只停留在脱氯的环节, 不能实现CPs 的开环和矿化。基于自由基反应的AOPs 具有氧化效率高、反应速率快、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 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尤其是CPs 污染物降解和去除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这些常用的AOPs 都有一定局限性, 如O3 氧化技术需要现场制备氧化剂O3, 且产率较低, 这将进一步增加能耗, 间接增加运行成本; H2O2、过硫酸盐等氧化剂的投入也需要较高的成本, 且过硫酸盐经氧化还原过程转化为硫酸盐, 增加了体系的离子强度和盐度, 可能会对后续处理工艺产生不良影响; 钴、镍、银等金属离子催化剂, 为有毒重金属, 将其引入反应体系势必会增加环境风险或造成二次污染; 自由基反应降解CPs 过程中可能还会生成毒性更强的'多氯代二次污染物等。因此, 需要研发绿色、高效、廉价的单元处理技术或联合工艺实现氯酚类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例如: 培育驯化耐高毒性、反应高效菌群; 研发可再生吸附剂; 将化学还原脱氯与高级氧化技术耦合, 形成分段式高级还原-氧化技术, 分步实现还原脱氯和氧化矿化, 避免多氯代二次污染的产生; 耦合生物还原脱氯与高级氧化技术, 实现CPs污染物的高效化、无害化处理。

这种说法我当然不信呀,因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不可能有人专门去进行调查。

我还是比较相信的,因为农村的污染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烧柴火所产生的烟,可能会对肺部有影响。

陶澍发表的论文

我还是比较相信的,因为农村的污染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烧柴火所产生的烟,可能会对肺部有影响。

我根本就不信,因为这种数据可能就是信口胡说的,几十万人死因各不相同,不一定是因为烧饭污染的。

这种说法我当然不信呀,因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不可能有人专门去进行调查。

《晚清幕府》(李志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晚清幕府

作者:李志茗

豆瓣评分:7.4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7

页数:260

内容简介:任何一种制度的出现并非刻意为之,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积之以渐,逐步形成完善的。晚清幕府制度就是如此。它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之际,从地方大员幕府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先是陶澍创立晚清幕府这种形式,经左宗棠再建构和诠释幕僚这个古已有之的角色,为之注入新的内容,再由曾国藩集大成予以呈现确立,而后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不断发扬光大,使之臻于完善。从制度沿革来说,晚清幕府上滥觞于明清幕府,下流播至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的离异与回归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就制度的运行而言,晚清幕府在危难逼来、清朝中央政府失能时显示出其灵活机动、富有弹性的一面,汇聚人才,“条综众务”,充当了应急机制,担负起本该由国家承担的社会管理、安全保障和对外交往职能。由此发端,事务越来越多,权限越来越大,俨然地方权力中枢,既插手军政事务,又总揽洋务新政,不仅使清代地方官僚政治的骨架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其所经办的于古无征事业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气象、新局面,对晚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李志茗

福建省仙游县人,博士,研究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讲师职称;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获副编审职称。2006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后转评为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史研究,出版《晚清四大幕府》《湘军——成就书生勋业的“民兵”》《大变局下的晚清政治》《幕僚与世变——<赵凤昌藏札>整理研究初编》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

陶澍发表论文

我根本就不信,因为这种数据可能就是信口胡说的,几十万人死因各不相同,不一定是因为烧饭污染的。

可能是我读书少,我本人表示不怎么相信。我只知道农村烧火做饭几千年了,也没听说啥空气污染。我从课本上看到的是工业革命之后,煤炭在工厂和家庭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继而让伦敦变成了雾都。我看到的是汽车的尾气排放让空气质量变差,是各种化工厂排出的浓烟。

北大教授陶澍院士的这个结论并不是随口乱说的,而是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这篇论文里面提到了:

2014年我国约有115万人因PM2.5的吸入而过早死亡,其中居民做饭、取暖等使用的固体燃料相关的死亡为77万人,而农村对PM2.5的贡献更大。其中,农村做饭和取暖燃烧的燃料,导致37万人离世。

猛一看,这话挺有道理的。但是仔细一想,我觉得有那么一点儿不对劲。

只要是生命活动,都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农村这么一个庞大的生命群体,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污染。但是,地球可以拥有自净功能的,它可以净化空气之中PM2.5,农村所产生的这部分污染,是在生态平衡系统之内的,它是相对稳定的。

真正打破这份稳定的,不是农业,而是工业。

当然,我也十分支持工业的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对所有人都是大好事。农村的确应该为了工业发展让步,减少柴火的燃烧,以此腾出一定的空气自然净化量,这样工业方面就会方便很多。

但是,既然农村做出了一定的牺牲,那就不能再往农村烧饭这上面扣黑锅。

把话摊开说明白,能产生PM2.5污染的不止有秸秆和木柴,还有:

煤炭、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各类垃圾焚烧;工业粉尘;建筑工地的扬尘;汽车的尾气排放。

同样,自然界之中的森林火灾、漂浮的花粉、细菌、海盐、火山灰、沙尘,以上这些都会产生PM2.5污染物。

大家扪心自问下,这里面到底是什么产生的污染最大?真的是烧了农村几千年的柴火吗?

工业发展的同时,请给农村留一点儿空间。我们日常也应该尽管选择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给环保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刷到了一条视频,颠覆了我的三观。

一位专家说:农村自榨的花生油不能吃,并给出了三个理由:

(一)不够卫生;

(二)非真空、不易储存;

(三)滚烫的花生油倒入塑料壶中,会产生有害物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一些专家开始对农村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陶澍教授说:农村烧火做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并发表了论文。一些 养生 专家说:农村的自榨花生油不能吃,会生病等等。

我们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每到8月份的时候,地里的花生熟了,我们把花生从地里拔出来晒干,然后剥皮,再晒干榨油。

那时候最爱吃的就是花生油炒辣椒,就着馒头吃,要多香有多香。但是也没听说过因为吃花生油得病的。

那为何专家会有此一说?

专家说:

(一)花生如果放的时间长了,会发霉,用它来榨油吃完会危害人的 健康 。

没错,这个是真的,但专家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农民而言,我们深知花生晒干的重要性,我们第一时间会把收到家的花生晒干,然后收到农仓里,不会让花生发霉的。

(二)花生榨的油是滚烫的,装进塑料壶里会产生有害物质。

专家们说出这样的话,一看就没有亲自去榨过花生油,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主,没错,专家你说得很对,因为塑料中有塑化剂,遇到高温的确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但花生榨出来的油,根本就不是沸腾的,换句话说,根本就达不到那个温度。

此外,花生油榨出来后,还会过滤晾一会,这时候的花生油,基本上就是凉的。

凉的花生油,装进塑料桶,你告诉我怎么产生有害物质?

因此,我建议这些所谓的专家,在发表一些言论的时候,一定要自己亲身体验一下,不能靠想象、脑门一拍,就得出一个结论。

一定要深入去了解这个事情,把这些细节啥的都搞清楚,否则只会闹笑话。

好,讲完了农村榨油,我们再来聊聊我们在超市买的油,写到这里,我嘴角微微扬起,忍不出笑出声来。

专家们,我们吃的油,至少是自己种的花生,自己榨的油,吃着放心,那叫一个天然绿色无污染,但你们买的所谓大品牌一壶油,我敢肯定不一定比我们农村人榨的油好。

就这样说吧,我们每年从美国进口了那么多转基因大豆,几千万吨是有的,那这些大豆跑哪去了?还不是被榨成了大豆油,作为食用油卖给了你们。

那这些油里,到底有没有添加防腐剂呢?恐怕谁也不敢保证吧?

我还是那句话,专家们或许在别的领域很厉害,但针对农村,所发表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还是建议你们亲自来体验一下。

在农村这一亩三分地上,你们还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全文完,觉得写得还凑合,请点赞。

陶澍教授发表的论文

没有死。北大陶澍教授没有死,北大陶澍教授是担任北京大学的教授之一,他年纪大了,但没死,所以,北大陶澍教授没有死。

2001年以来,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得到批准,其中2004年获得批准的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2005年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2008年获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2001-2004年每年参与和主持的863、973项目均在2项以上。直接进入本院的横向项目平均每年在15项左右。2003年,本院共有2个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分别是陶澍教授牵头的“重金属形态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生态效应”以及方精云院士牵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另有蔡运龙教授牵头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可持续性的区域评价、区域战略及操作途径”获该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方精云院士牵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许学工教授参与的(排名第四)“渤海西南岸滨海油区环境演变卫星监测及预测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环境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两方面的科研经费接近。2001- 2007年,无论是横向经费还是纵向经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8年度全院科研经费总额达到4500万元。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均呈稳步增加的趋势。方精云院士曾在Science上一年内连续发表2篇论文。2006年全院在SCI和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

刷到了一条视频,颠覆了我的三观。

一位专家说:农村自榨的花生油不能吃,并给出了三个理由:

(一)不够卫生;

(二)非真空、不易储存;

(三)滚烫的花生油倒入塑料壶中,会产生有害物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一些专家开始对农村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陶澍教授说:农村烧火做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并发表了论文。一些 养生 专家说:农村的自榨花生油不能吃,会生病等等。

我们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每到8月份的时候,地里的花生熟了,我们把花生从地里拔出来晒干,然后剥皮,再晒干榨油。

那时候最爱吃的就是花生油炒辣椒,就着馒头吃,要多香有多香。但是也没听说过因为吃花生油得病的。

那为何专家会有此一说?

专家说:

(一)花生如果放的时间长了,会发霉,用它来榨油吃完会危害人的 健康 。

没错,这个是真的,但专家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农民而言,我们深知花生晒干的重要性,我们第一时间会把收到家的花生晒干,然后收到农仓里,不会让花生发霉的。

(二)花生榨的油是滚烫的,装进塑料壶里会产生有害物质。

专家们说出这样的话,一看就没有亲自去榨过花生油,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主,没错,专家你说得很对,因为塑料中有塑化剂,遇到高温的确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但花生榨出来的油,根本就不是沸腾的,换句话说,根本就达不到那个温度。

此外,花生油榨出来后,还会过滤晾一会,这时候的花生油,基本上就是凉的。

凉的花生油,装进塑料桶,你告诉我怎么产生有害物质?

因此,我建议这些所谓的专家,在发表一些言论的时候,一定要自己亲身体验一下,不能靠想象、脑门一拍,就得出一个结论。

一定要深入去了解这个事情,把这些细节啥的都搞清楚,否则只会闹笑话。

好,讲完了农村榨油,我们再来聊聊我们在超市买的油,写到这里,我嘴角微微扬起,忍不出笑出声来。

专家们,我们吃的油,至少是自己种的花生,自己榨的油,吃着放心,那叫一个天然绿色无污染,但你们买的所谓大品牌一壶油,我敢肯定不一定比我们农村人榨的油好。

就这样说吧,我们每年从美国进口了那么多转基因大豆,几千万吨是有的,那这些大豆跑哪去了?还不是被榨成了大豆油,作为食用油卖给了你们。

那这些油里,到底有没有添加防腐剂呢?恐怕谁也不敢保证吧?

我还是那句话,专家们或许在别的领域很厉害,但针对农村,所发表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还是建议你们亲自来体验一下。

在农村这一亩三分地上,你们还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全文完,觉得写得还凑合,请点赞。

关于陶瓷的sci期刊

陶瓷学报是SCI。《陶瓷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主管主办的陶瓷类专业学术期刊

据2018年9月《陶瓷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陶瓷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有55人。据2018年9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陶瓷学报》共出版文献2545篇、总被下载422962次、总被引11794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7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613。

据2018年9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陶瓷学报》载文量为1937篇,被引量为7508次,下载量为90784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陶瓷学报》影响因子为0.7。

栏目方向:

(1)报道内容:

《陶瓷学报》主要报道该学科的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研究简报、学术动态、文献综述、陶瓷美术理论与作品。

(2)主要栏目:

《陶瓷学报》主要栏目有陶瓷材料科技类论文,兼及陶瓷机械、陶瓷窑炉及陶瓷艺术类学术论文。稿件包括陶瓷材料及工艺、陶瓷机械、陶瓷标准与检测、陶瓷艺术及理论等,涵盖先进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古陶瓷、艺术陶瓷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陶瓷学报

推荐《陶瓷学报》,核心期刊,CA期刊

《陶瓷学报》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是。中国学术界当中,陶瓷是sci,且位于第二区。sci,又称科学引文索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重要工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