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董明珠谈渠道变革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董明珠谈渠道变革论文发表

格力空调国民度真是杠杠的,我们选购格力空调往往不去国美、苏宁,而是去格力电器自家的专卖店。 这是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一手打造的格力电器渠道模式,即依靠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编织成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最终把格力推向“空调老大”的宝座。有了自建的渠道网络,即便在国美如日中天时,格力电器与其对抗都毫不惧怕,也没有影响格力空调的销量。 不得不承认,这是董明珠对格力电器最大的贡献。 但如今,市场的环境变了,董明珠在各大电商渠道频频亮相带货,开启格力电器新一轮渠道变革,实体店的渠道商跟格力电器的关系渐行渐远。 6月25日,格力电器公告透露,其第三大股东京海互联网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京海互联)6月24日减持格力电器1.86%的股权,令其在格力电器中的持股比例降至6.47%。 京海互联是谁?正是格力电器最核心的代理商,可以说格力电器有今天,京海互联功不可没。 但随着格力电器渠道转型深入,京海互联不断抛售格力电器股份。 2020年7月1日至7月9日,京海互联减持格力电器0.71%的股权,持股比例从8.91%降至8.2%。 2021年11月9日,格力电器注销第二期回购股份后,京海互联持有格力电器的股权被动上升至8.34%。本次减持1.86%股权后,京海互联的持股比例降至6.47%,前后两次减持股权累计达2.43%。 我们来看京海互联的股东结构。京海互联的大股东河北格力电器营销有限公司,河北国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75%、河北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持股25%。 而河北国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实控人是徐伟,其持股80%。石家庄华方德亿可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持股20%,华方德亿公司由徐自发控股95%;河北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股权穿透后,真正大股东也是国傲投资。 据媒体报道称,徐自发和徐伟是父子关系。徐自发则是空调经销圈大名鼎鼎的人物。 公开信息显示:徐自发生于1954年的。1999年7月至2011年6月,任河北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2015年6月起任格力电器董事,后于2017年10月提交辞职报告。 徐自发辞职可以说是格力电器和京海互联关系逐渐疏远的开始。接下来徐自发并没有闲着。 2021年11月,曾有媒体报道称,徐自发获得了飞利浦空调中国业务运营的授权,拟在安徽滁州投资建设智能家电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还请原格力电器执行总裁黄辉操盘。 黄辉当初从格力电器离职时,与董明珠闹得很不愉快,加上飞利浦又是格力的竞争对手。那么徐自发请黄辉来操盘,这也意味着徐自发已经不在意与董明珠的关系。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3月,飞利浦空调产研基地在安徽滁州奠基,该基地总投资100亿元,分三期实施,主要用于研发生产飞利浦家用空调、大型商用空调及压缩机、电机等配套设备。其中一期家用空调项目总投资35亿元,投产后预计年产能为500万套空调。 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之所以徐自发能够轻松从格力电器抽离,也是董明珠第一轮渠道改革大背景下“被动”离开。 如果跟着格力电器继续“有肉”吃,那么谁又会轻易离开呢? 我们可以看到,董明珠正在推动格力电器新一轮渠道改革,从线下模式变成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格力董明珠店的微信小程序网上商城是其核心,让各地格力零售商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零售商可网上直接下单,这必然也冲击到京海互联这种大代理商。 我们来看一下董明珠今年5月31日在格力电器2021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的讲话。她表示,格力过去20多年一直采用经销商压货模式,疫情使线上销售模式快速发展,因此格力这两年加快渠道变革。“渠道变革对销售影响不大,在此过程中,让每个经销商既会做实体店,又会线上运营,迅速满足用户需求。压货减少,格力用快速配送来替代。以前格力每年有约200~300亿元的空调压在渠道里,有待时间消化。渠道变革后,经销商有多少货、卖多少货,这使格力更有竞争力。” 因此说,董明珠正在一手打烂原有非常具有优势的旧模式,尝试建立一套新模式。这一次,格力电器还能如此幸运吗?

董明珠,渠道改革当然是动了各大电器经销商的蛋糕了

董明珠渠道改革动了传统大经销商的蛋糕,曾经十分倚重线下渠道的格力电器,在近两年疫情的冲击,以及奥克斯等竞对的花式玩法中,认识到了线上渠道的力量。不仅董事长董明珠亲力亲为做直播,一场波及众多线下经营商的渠道改革也就此拉开。但这场利好格力电器的改革,影响最大的则是过去那些铁杆大经销商。

刚刚,格力出了一个惊悚的事情,MSCI中国指数将格力电器从标准指数中剔除。

通俗来讲即摩根士丹利公司在适宜买入的中国公司名单中删去了格力。

第一反应是,难道是格力出问题了?

最近的苏宁不也是被曝出财务紧张?

但实际上,格力电器的现金流充裕,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极小,但外资究竟为何会选择从指数中删除呢?

不过,自疫情以来,家电行业普遍下滑40%,已经开始了重新洗牌,在这个时候,格力的股价长期徘徊在3000-4000亿元,而原来的美的已经悄悄的攀升到了6000亿元。

毫无疑问的是,格力正在经历着阵痛期。

一面是折腾不断的格力手机、格力新能源,格力小家电,格力慌了?

董小姐为何刚一卖货经销商就炸开了锅?

海尔美的大敌环伺,董明珠还能再拯救一次吗?

且听本文分解。

董明珠急了:格力危机重重

董明珠的一句"我只是一个做空调的",以及成龙大哥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词"好空调、格力造",这是格力专注于空调的直观体现。

正是因为这专注于做空调的态度,才使得格力始终制霸于国内空调市场,董明珠也因此获得"铁娘子" 的称谓。

但在2020,只做空调好像已经不能满足竞争了。

从格力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275.89亿元,同比下降了18.8%,净利润为136.99亿元,不过净利润的下滑幅度更大,达到了38.06%。

那老对手美的的成绩如何?

据美的财报显示,前三季度美的实现营收2178亿元,即使有疫情的影响,但下滑幅度仅1.88%,也就是说疫情带来的影响并不大,同时净利润反而实现了同比增长3.29%,达到220.18亿元。

在整体成绩上,美的可以称得上是遥遥领先。

更为紧张的是,美的的市值已经悄悄的超过了格力近2000亿,来到了6000亿大关。而这一差距在去年年底才仅仅百亿。

格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年的4月和10月,格力进行了两次金额超百亿的股份回购用于挽回股价。

但很遗憾,最后均没有实现大幅回暖,即使这已经是今年A股市场最大规模的回购了。

不过格力的危机不单单是股价,而是更为实际的东西。

那就是 业绩。

从2019年开始,格力的业绩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根据今年公布的家电三巨头数据来看,海尔、美的、格力只有格力的利润在负增长。

并且,格力最擅长的空调也被美的超过,据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美的空调销售额为640亿,去年全年是1196亿,而格力上半年仅有413亿。

格力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需要解决了。

但,原因呢?

格力之困:除了空调还有啥?

格力的危机来临,业务结构单一是绕不开的重要原因。

据2019年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的70%均为空调业务,而美的和海尔的空调业务仅占43%和14.6%,与此同时,美的的生活电器营收比例也占总营收的49%,海尔的冰箱占29%,而格力的生活家电仅占10%。

这也就意味着,空调可以是格力的全部。

不过董明珠早在七年前就发现了。

格力自己也一直在试图突破自己的困境,2013年,董明珠在公开发言中讲到,要逐年加大多元化力度。

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先后进入新能源 汽车 、智能穿戴、厨房电器领域,甚至还布局芯片、医疗设备等产业。

当然还有喊出要卖1亿部实则不过百的格力手机。

不过后来这些项目都逐渐碰壁,格力逐渐放弃了新能源造车、芯片等项目,在收缩版图的同时,格力转向聚焦家电品类的延伸。

例如旗下有专门做生活电器的大松,产品包括电饭煲、取暖器、电风扇等。

不过从本质上来说,格力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产品单一,而是其本身的品牌固化,导致了自己在多元化进程中有诸多阻碍,直白来讲, 就是格力的空调太出名了。

对于大众来说,像"波司登"基本上就等于"羽绒服","格力"就等于"空调",这是一把双刃剑,在稳固空调行业的地位上有着极大的作用,但面对多元化增长时,又会成为桎梏。

想要出圈,就要打破格力的刻板印象,那么再 造一个品牌呢?

从理论上讲确实有可行之处,但格力推出"大松"和"晶弘"两个独立品牌,相当于是从0开始,而不是像美的一样一个品牌全品类通吃。

这也就是格力当前面临的束缚。

经销商的博弈:断腕的格力

众所周知,格力所在的传统家电行业,广泛使用的是"格力+经销商"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将经销商的利益与格力捆绑,能够极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大家一起"发财"。

但这种做法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中间商层级较多,会抬高格力的最终售价,降低毛利率。

一面是新零售(即线上+线下)的趋势到来,一面是逐渐降低的毛利率,董明珠觉得渠道改革势在必行。

按理说,电商的发展趋势早就已经来临,格力的渠道变革来的不免晚了一些, 这究竟是为何?

这背后的问题是,董明珠不得不在股东、经销商之间进行博弈。

如果要准备进攻线上,就势必会分走部分线下经销商的蛋糕,这也就意味着,线上与线下的利益本质上是冲突的。

而格力的经销商在格力的股东中又拥有着极大的发言权,由全国区域经销商组成的京海投资就是格力的第三大股东。

董明珠的刀,必须得挥舞起来做个决断了。

在最近几年董明珠逐渐减少经销商层级来压低价格,并且还逐渐向线上迁移。

为了布局线上,格力推出线上董明珠的店,除此之外,在今年疫情期间,董明珠还亲自下场直播销售,几次直播下来,格力收入300亿,这是格力一个季度的营收。

这引起了诸多经销商的不满,有的经销商一怒之下投奔了美的,而且经销商背后的京海投资还用减持格力来表达自己的怨气。

不过没办法,变革注定是要痛的。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格力的变革也初见成效,据数据显示,今年1-10月的线上市场上,美的占据35.11%,格力拿下28.45%,随着格力的线上不断加码,与美的的线上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并且,格力也在持续营销小家电,2019年,格力的小家电同比增长了46.96%,是在格力普遍的颓势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业务。

结语

在今年上半年,格力的空调品类首次被美的超越,在普通人眼里,格力已然掉队。

董明珠则"淡定"的表示,长跑健将偶尔也需要找个驿站休息一下,作为格力的掌门人,董明珠仿佛胸有成竹。

美的的股价上涨得益于在小家电的布局先于格力,受到疫情消费预期的刺激,一路涨起来也是情理之中,所以股价并不能反应格力的真实竞争力。

事实上,不论是回归家电全品类,还是拓展智能家居,都需要3-5年的时间,格力当前的布局还没有到出结果的时候。

未来与美的,以及海尔的竞争,还尚未可知。

至于MSCI将格力电器从标准指数中剔除,这只不过是因为外资买格力太多,已经达到了28%上限而已。

不过,有没有谁来劝劝董明珠,真的不要再做手机了。

参考资料

商业人物:谁来劝劝董明珠

螳螂 财经 :格力的"阵痛"与"头痛"

连线:格力"渡劫"

梁效永康:从销售渠道分析格力电器的现状

远川商业评论:格力vs美的:一部空调,一条岔路

董明珠谈企业形象论文发表

董明珠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评判一个企业的好坏并不能够单单的依靠市值高低。因为这样的评判实际上算是比较片面的,想要真正的去评判一个企业,它是否好的话还是要从多方面去进行考虑,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的看出这一个品牌它是否是符合消费者心中的好企业形象的。

其实评判一个企业是否是好企业,我认为应该从三个角度去品牌,首先第1个角度应该是消费者的角度,第2个角度是员工的角度,第3个角度才是业内投资人士的角度。而通过市值高低去评判一个企业好坏的话,这应该算是业内投资者的角度。因为业内投资者会去通过评判这个企业在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来去推断,这个企业它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否够大。

那么他们本身就会认为一个企业如果说它的发展前景比较可观的话,那么它就是一个好企业,但是这样的一个角度却并不符合消费者以及员工的看法。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的话,一个企业它之所以能够被称得上是一个好的企业。那么首先它要有好的口碑,也就是这个企业它生产的商品是比较受消费者信赖的。

其次就是这个企业它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价格各方面来说都是十分不错的,这种能够获得消费者信任的企业才能够成为消费者口中的好企业。而对于员工来说这个好企业的定义则又发生了改变,员工会认为一个能够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利益,为员工谋福利的企业才算是好的企业。如果说一个企业总是去无限的压榨员工,或者说是丝毫不考虑员工的利益的话。那么对于员工来说,他们并不会认为这样的企业就是一个好的企业。

董明珠生动形象地把格力集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说明,并强调管理的重要性,讲解了管理的技巧与方法,使我明白了管理的根本是制度。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企业才能发展。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1、同行同业,借鉴学习要围绕自身企业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管理者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追求管理创新,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所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来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企业发展前进的要求,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2、结合自身,不断总结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放在本企业中运用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认真审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3、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贯彻循序渐进的管理原则,要求做到:一是管理制度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不能想当然的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二是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台阶出发,由低向高,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管理制度要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4、公司自身特色管理道路正确评估,审视自身,走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道路。常言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模式,但有相同的框架。要形成自我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要对制度有效宣传,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才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既不附合,也不盲从;既不骄傲自大,也不悲观消极,以科学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它;三是对制度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旧的管理观念一旦进入管理者的潜意识,就容易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清理干净,所以,因地制宜的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度是一个正常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勇气去自我调整或自我否定。5、公司管理制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责、权、利明晰。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归根到底是执行力问题。有调查研究表明,执行力差的问题归结为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领导管理风格决定企业的管理整体水平和效果;二是中层管理队伍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决定企业管理的综合实力;三是职工队伍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决定企业管理制度的最终命运。

我觉得也是这样,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CEO特别自恋的话,他就不能看到别的企业的长处去取长补短。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董明珠自不自恋是她自己的事情,跟企业没多大的关系

董明珠发表论文

我认为这论文有些不太正常,毕竟这个论题说实话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价值,而且这个论题后续研究方向也没有,说白了就不该去研究。

我认为该论文不正常,因为作为一篇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这是一个很没有意义的问题,别人是否自恋,我认为用不着去研究。

这个论文···,在我看来,从分析的角度来说,也算正常,毕竟论文嘛,研究嘛,探讨什么的,写写也无所谓了,探讨也是有益的。所以可以说正常。只是实用性如何这个就有待验证了!

据报道,浙江工商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这篇论文是以研究企业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其中更是以格力电器CEO董明珠作为例子。

论文中表示:

因为篇幅较长,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找到文章阅读,但是总结来说,作者觉得董明珠具有自恋型人格,导致的后果有三点,主要为:1、渴望支配性权力;2、采取冒险决策;3、固执己见。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颇有一种马后炮的意味,且内容苍白,分析ceo的人格特征, 并指出其中的利害,又给出解决方法如下:

究其本质,无非就是在说格力电器ceo过于独断自恋,应该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权利均衡才是对成熟期企业好。

不知道董明珠本人看了作何想法,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这种论文颇有种纸上谈兵的味道,把一个企业看得太简单了的感觉。

对于这起事件大家如何看待,欢迎留言探讨

我觉得不正常。我认为这种研究对学业并没有任何的关系,反而显得这个人很八卦。

董明珠新行业分析论文发表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的一篇名为“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的硕士论文引起热议。

我觉得不会。我购买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主要看符不符合我的预期和预算,和公司的CEO或者创始人没有关系。

我觉得也是这样,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CEO特别自恋的话,他就不能看到别的企业的长处去取长补短。

决策失误,固执己见。公司领导者自恋会出现决策失误。如果CEO固执己见,不听取各部门意见会不利于公司发展。

发论文的渠道是什么渠道

这个一般来说,有两种为主要,一,投稿到各大杂志社, 通过他们的审核后 就可以发表了。二,是在网上找个机构帮你发, 这样的好处是 发表得快点因为他们有关系 而且专业 不过 坏处是 你可能会遇上,这个的话, 我跟你说个网 你自己去看, 诚信 义论文 发表, 这站挺不错的 。

论文发表渠道是什么意思介绍如下:

⼀般只有两种渠道,⾃⼰投稿或者是找论⽂发表机构代投,当然了,如果你在编辑部有熟⼈,可以直接投稿过去,这种⼩概率事件就另当别论了。

论文发表渠道填普刊、核刊、CSSCI、SSCI、SCI等等。

一、自己投稿

自己投稿的话,那么就得自己去找期刊,在论文写作前最好就找好自己的目标期刊,这样是比较理想的状况,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方向,去找相关的期刊,不同等级的都看一下,等级高的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等级一般的这个可以作为我们投稿的参考,了解自己能否达到这个标准,后期经过努力能否超越这个标准。

在论文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周期来确定找哪种渠道投稿,如果时间比较充裕的话,对自己的论文也比较有把握,可以考虑自行投稿,就是到知网寻找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如果是前期看过纸质版刊物了,那在期刊上也很容易找到投稿信箱。

二、找论文发表机构代发

如果是时间比较赶,对期刊也不是很了解的作者,就可以考虑找论文发表机构代投,代理在这里就是起一个居间服务的作用,帮助作者推荐适合的期刊,因为靠谱的代理对期刊的了解要远多于缺乏发表经验的作者,他们可以根据作者的目标和论文的水准推荐成功发表率比较高的期刊。

代理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缩短周期,比如自行投稿的审稿周期一般都是比较长的,期刊的等级越高越长,作者一篇文章投出去,光是审稿就要等几个月才能确定对方收不收,如果是周期比较紧张的作者,这个时间就完全浪费了。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途径:可以选择直投,直投就是在即找官网,寻找相应的投稿方式进行投稿。

还可以选择渠道投稿,对于核心、SCI的,动辄好几万,二话不说定金可能就上万。另外从核心开始,文章就不是想发就发,甚至有些专业的SCI/EI源都比国内核心好发很多。明确一点,敢说百分百包录用你就可以直接拉黑了,核心不比普刊,差个名字就是不一样的编辑部运营。在这方面一定要时刻注意。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误区

1、宣传的力度越大越好

有些学生就认为宣传力度越大,发表实力越雄厚,被表面的现象吸引了,没有了解清发表期刊和代发机构的真实情况,结果上当的还真不少。

2、发表论文越多越好

一般情况,核心期刊的门槛高,发表一篇论文确实不容易,有些大学生就在普刊或增刊上发表论文,熟不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就能一锤定音,而发表在普刊或增刊上多篇论文的效果就是数量比较多,其实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3、发表的越快越好

核心期刊对投稿审查特别严格,发表等待期比较长,一般需要三、四个月。大学生不要一味的追求快,随便找一些网站就进行发表,最后论文发表也不成功。

自己投稿等审核,通过了就刊登发表你的论文,通常快不了。除了你是专家,人家主动向你约稿。我之前找的淘淘论文网,加急发表1-2个月可以出来,不加急2-4个月可以发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