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资本主义论文

李斯特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

2016-07-30 11: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9世纪初,德国进入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酝酿阶段,尔后,它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中,相继完成了民族统一与工业革命两大历史任务,从一个落后、分裂的农业国迅速成长为统一的世界工业强国。而德国这一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主要归因于德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创立的经济理论和行之有效的经济体系。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李斯特关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理论、政策与实践上的贡献,来探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渊源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李斯特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拿破仑战争之后,德意志联邦已减少到38个,各邦之间甚至邦内的省区之间都各有自己的关税壁垒和地方税率,严重阻碍着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形成。在大陆封锁政策结束后,英国的积压商品大规模地涌入欧洲大陆,德国由于缺乏坚强的中央政权,对内无法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无法形成统一御外的关税,导致其在商战中严重受挫,国内工业遭到英国商品倾销的致命打击。而在十九世纪中期,亚当·斯密的理论学说已经征服了整个欧洲;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为了顺利在德国倾销其商品,大肆宣扬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以科学理论的姿态诋毁德国工商业者保护性关税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李斯特于1841年发表了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完整详尽地表述了他关于保护幼稚工业的思想。这本书立即在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德国资本主义指明了生存发展之路。

 

  二、李斯特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不在于对交换价值的占有,而在于对生产力的占有,正如同一个渔夫的财富不在于他所掌握的鱼,而在于他不断想捕鱼的意愿以及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和工具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因此,李斯特的结论是国民的福利绝不单纯取决于财富或者交换价值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对外贸易保护和对内建立关税同盟

 

  工业是科学、科学、文学、艺术、启蒙、自由、有益的制度,以及国力和独立之母。一个国家必须发展自己的工业,工业应该在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火车头的作用,而国家为了经济现代化必须借助于贸易保护政策。对于国内的经济活动,李斯特主张市场统一和贸易自由化,通过在国家内部推进优胜劣汰,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业,配置到社会效用最大的地方。他认为德国必须取消国内关税,采用统一的对外商业政策,积极主张建立关税同盟,进而实现国家统一。

 

  ()国家干预理论

 

  李斯特非常重视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干预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同时又认为对经济的一切部门实行干预并非明智,国家的干预和管制只能限于部分领域。为了我们国家的利益,这些或别的一些商品应当让我们自己来制造关于国民个人知道得更清楚、更加擅长的那些事,国家并没有越俎代庖;相反,它所做的是,即使个人有所了解、单靠他自己力量也无法进行的那些事。

 

李斯特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


  三、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具体运用

 

  ()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面对英法等国打着自由贸易主义的招牌向分裂、落后的德国倾销商品的严峻局势,《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经出版后便在德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了明显的上升。1843年棉纱的进口关税率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的进口关税率提高33%,金属、皮革制品的关税率提高了一倍。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德国相关工业,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建立关税同盟,推动国家统一

 

  在主张贸易保护的同时,李斯特极力推动成立包括整个中欧在内的德意志关税同盟。1819年,他以德国所有地区五千多名商人和工厂主的名义起草了《致德意志联邦议会请愿书》。在他的倡议下,普鲁士着手废除德意志联邦内部关税。1834年,在普鲁士领导下,德国关税同盟宣告成立。同盟的宗旨是在德意志联邦内部实行完全自由的贸易,对外国进口品实行统一关税。到1867年,除汉堡与不来梅外,德意志各邦都加入了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

 

  ()推动铁路建设,带动工业发展

 

  李斯特很早就意识到铁路建设对于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直到19世纪20年代末,德国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马匹牵引的矿山铁路。在李斯特等人的不断呼吁下,德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高潮。1850年,德国铁路长度已超过法国。到1860年,德国已建成欧洲大陆上最令人惊叹不已的铁路网。铁路的迅猛发展,恰恰成为德国工业化的生长点,促成了商业繁荣、金融活跃,带动了煤炭、钢铁和机器制造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德国工业化的动力。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使德国工业化少走了很多弯路,减少了盲目性,充分体现出正确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作用。19世纪中叶,当德国进入第一个工业化高潮时,其政治、技术和资本等许多方面的条件并不令人满意,但其工业化的整体成果却令世人瞩目。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德国的工业化是立足于充分的理论与政策准备基础上的,并且以其最佳的整体结构弥补了其他条件的不足。

 

  四、李斯特经济理论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中国自70年代改革开放后,贸易量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辆马车中,出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大大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距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在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上,必须注重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必须牺牲些眼前利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

 

  李斯特的生产力学说证明,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并不是一时获得的死板的交换价值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获得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他引用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等国的历史证明,这些国家的地主、贵族们用自己的农产品交换英国的廉价工业品,虽然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但由于没有及时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这些国家现在已然成了英国的农业国。可见,不重视生产力只重视交换价值,这对于个人的短期利益也许有好处,但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而言,它换来的永远是工业强国的奴隶,必然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历史上这些国家的教训,中国不能不吸取。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大力培养生产力的生产者

 

  李斯特提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加重要,而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依靠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资。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且也越来越为当今知识经济所证明。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世界上23个发达工业化国家、地区,自二战以来到80年代,其经济增长有30%来自科学技术的推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李斯特提出的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来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对我们的启发是不言自明的。

 

  ()注重精神资本,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外国的进出口贸易量也必然日益增大,应尽可能进口生产技术、管理等财富的生产力即精神资本,而尽量少进口财富本身即物质资本。实践也已证明,日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在二战后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于科技、管理发展相对落后的当代中国来说,李斯特增加精神资本进口的理论值得我们深思并借鉴。

 

  ()注重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相适用

 

  在目前,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有的理论把全球化描绘成对每一个国家都十分有利的现象。然而,全球化实际上却存在着非常尖锐的国家利益冲突。由于李斯特所强调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各主权国家利益差异和对立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学技术的优势依然主导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贸易依然存在,并由传统的商品贸易方面扩展到技术、服务等领域。因此,一种发达国家的理论和政策可能对发达国家来说是正确的、有利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许是错误的甚至是致命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应当用现实的、历史的眼光来正确地对待和应用西方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加强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

 

  与李斯特时代的德国相比,我国所面临的眼前利益更加诱人,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尤其是在汽车、电子产品、高端设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实力的差距巨大,市场依赖性极强。想要摆脱这种局面,单纯的保护性关税政策已经无法适用,更不会被世贸组织所认同,我国必须制定出符合国际主流经济学思想并且被拥有共同利益合作的其他国家所接受的方针政策,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行竞争与保护并重的贸易政策,有步骤、有层次的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规划,从而达到发展效率的最大化。

 

  五、总结

 

  德国历史学家法比翁克评价李斯特时,称其为德国关税统一、建立铁路网和实行保护关税的先驱。李斯特提出的生产力理论以及国家经济学、关税保护等思想,对于当时世界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生产力理论仍然是世界各个国家所竞相研究和借鉴的对象。我国经济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所起色,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资源、气候、环境、科技、教育、文化、法律甚至是社会制度等关系到生产力各个层面的要素,无论到何时,都会是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所不可小觑的力量。

 

  作者:崔允芝 来源:智富时代 201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