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决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从90年代中期以来,总体上呈回落减缓之势,而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日益加大, 2007年曲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474元,与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2006年全国有20个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贵州的4·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十分巨大, 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27∶1,④曲靖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4·05∶1。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民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多少和技术、市场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受到严重冲击,农民收入增长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由于收入水平低,导致农民量入为出,甚至有入也不敢出,谨慎消费,难以形成强劲的消费能力和旺盛的消费需求。
3·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民支出预期太高,收入预期不确定,有钱不敢花。当前,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收入预期不容乐观。农民在教育、疾病、养老、婚姻、建房、伤亡、丧事等方面的预期支出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负担和必须承受的巨大经济和心理压力。农民普遍感到未来预期负担尤其是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据调查,一个四口之家的普通农户,如果两个孩子都上中学、大学,将花费十年乃至十几年的积蓄,许多家庭为此不得不债台高筑,一定时期内“因教致穷”、 “因病致穷”的现象有相当普遍性,这些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因此,即使现阶段农民收入增加了,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婚丧、疾病等刚性支出压力巨大,收入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农民有钱不敢花,严重制约农村消费需求增长。
4·西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着电网老化、电价偏高、电视接受信号和手机信号弱、质量不高、覆盖面不宽。路况差甚至不通公路。生活用水缺乏,尤其是冬春两季更为突出,通自来水的村庄更少等问题,因此很多耐用消费品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导致农民即使想购买也有条件购买而不能购买,严重压缩了电视、冰箱、摩托车、移动电话、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市场需求。二是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购买日用工业品尤其是家用电器产品不方便,售后服务不完善,不合格的商品无法退换,商品坏了无法修理。三是农村打假维权力量弱。由于不少非法经营者将制假售假的“阵地”转向农村,农村商品质量没保证,农民维权缺乏有效的机制制度和组织保障,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农民消费心存余悸,很不放心,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消费信心。
5·金融支持乏力,限制农民消费需求。当前农村基层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网点基本撤完,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信贷品种主要是生产性贷款,对农民提出的因子女升学、就医、婚嫁等借款申请,需要提供有固定收入的担保人或财产抵押等较高的资信凭证,致使大多数农户只能向亲戚朋友举债,有的甚至不得不从民间贷款渠道取得资金。其他如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购建住房等信贷需求,基层金融机构基本没有给予支持。
6·缺乏有效供给,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
农村消费需求不足不仅受收入水平、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供给结构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以城市为中心,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缺乏能够有效刺激和引导农民进一步消费的代表性工业产品。同时,农村最需要的优良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产品加工、贮存设备、适用实惠的农机产品也相对不足。农村的消费热点和集中点难以形成,农民本来就很有限的购买力难以充分释放和激活。
三、拉动农村消费的对策措施
按照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拉动农村消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基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客观背景,基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发展的需要,拉动农村消费必然成为扩大内需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的政策着力点,因为农村消费需求起点低,基础差,人口多,潜力大,希望和前途也更大,为此,只有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标本兼治、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对策措施,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消除制约农村消费的历史性、体制性因素。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在于农民收入偏低,农民收入偏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历史性、体制性因素。必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体制机制支持。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提供收入支持。扩大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防灾减灾事业,加快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降低农民支出增加预期,稳定农民收入预期,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2·建立农民增收长有效机制,改变农民长期收入预期。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的数量规模和内在质量,提高产品加工率、转化率、升值率,培育一批特色、高效、大规模、高质量、产业链长的基础产业,使农民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改革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发展新型经济组织,带动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延长产业链,使农民从储藏、加工、流通、销售环节获得适度合理的利益。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91·扩大内需背景下的农村消费研究★李继红★做好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逐步使农民工进得去、住得下、能就业、能创业。通过上述各方面的综合措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长期收入预期,有效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一是加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农民潜在购买力,为家用电器、电信等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要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交通条件、人口密度、消费特点等因素,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社二次创业”、“财政补贴家电下乡”等为载体和契机,培育一批以集中大中型商贸农贸市场为依托,以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遍布村寨网点为延伸的布局合理、功能合理的市场体系,农民对工业品买得了、用得起、修得了,对农产品卖得了、卖得好,方便农民消费。三是下大力气为农村消费提供维权服务。工商、质检、消协等部门要下大力,把农村维权、监督纳入工作内容,为农村提供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监督管理和信息服务,严肃查处伤农、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农村消费营造良好服务。
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和降低农民支出预期。一是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业科学文化素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落实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快普及农村高中教育。三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四是探索建立城乡有效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贴水平,建立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五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改善农村环境。①5·引导农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
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农民喜事新办,丧事从俭,革除各种陋习,杜绝农村中日益漫延的效仿、攀比、封建迷信等消费行为和观念,改变不良消费习俗,促进农村消费不断向健康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
6·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目标,大力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精神和部署,加大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开发适合农民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完善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农民消费信贷需求,尽可能地启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使农民的预期消费变为即期消费,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7·加强农村工业品研发,增加和引导
农村工业品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工商企业要善于抓住和发掘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农村需求和农民消费特点,开发生产出适合农村和农民消费需求的价廉物美的产品,着重发展操作简单、价格适中,不易损坏和适用面广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如此,则不仅有助于解决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更有利于解决客观层面内需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