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目标锁定于此。拉动农民消费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对于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扩大农民消费有很多制约因素,如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其中,农村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民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希望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启动农村市场,从而扩大农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农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国内需求发展缓慢,国外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又严重受阻,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产生了重大变化。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由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内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过分依赖进出口和投资,对国内需求的重视不足。国内需求又分为城市需求和农村需求,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对城市需求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村需求,而城市需求发展已逐渐步入正轨,发展潜力有限。因此,农村需求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需求的发展趋势,扩大内需的关键便在于培育农民的消费需求[1]。然而,中国农民消费长期低迷,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发展滞后。虽然政府对拉动农村市场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农村消费需求还是严重不足,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其消费水平仍然偏低。
一、农民消费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消费环境不尽人意
对于农民消费长期低迷的原因,理论界作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农民收入过低、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消费观念保守等几种观点。wwW.133229.Com我认为,农村消费环境差是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是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原因。
(一)农民居住环境不利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中国农村消费环境先天不足。农民聚居以村落为单位,而村落又以田地为中心而形成,在中国农村田地并非都像平原地区那样集中,尤其是在山区,不仅分散而且面积狭小,这就导致农民分散而居的局面。农民居住过于分散使得农村商品供应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商品零售价格偏高,甚至有些在需求较小的农村,没有商品供给点。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小村落人口少,无法发展第三产业,如餐饮、洗浴等服务业,农民的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环境薄弱严重制约农民消费需求
在中国农村很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无论在布局、规模上,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上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或是农村对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费用较高,远不能满足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电力供应不足,缺乏电力传输及相关设施,所有家用电器无法使用;自来水供应系统还不到位,无法使用依靠自来水的商品,如热水器等;道路状况不佳,运输不便,农村与外界农产品交易和其他的经济交易无法正常进行,而且,农民无法购买车辆和其他农用机械设备,也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对先进农用机械工具的需求;手机和电脑网络网络覆盖率还不够,网络建设成本较高,网络信号不稳定,这些无疑都极大地抑制了农民对先进通讯商品的消费热情[2]。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不完善挫伤农民消费热情
在中国,绝大部分消费品生产和服务网络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消费品市场却异常冷清。第一,市场总体规模小,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在农村商业网点大多以农家超市、代销点或乡村集市为主,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些商业网点也呈高度分散状,而且规模总体偏小,分散经营且实力不强,尚未形成系统的服务网络,不仅服务质量差,而且农民购买的不少大型机械、电器的维修成本也比较高。第二,市场秩序混乱。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把大量劣质、假冒的商品在农村消费品市场上公然销售,使农民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害。由于市场监管不力,一些经营者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市场秩序得不到保证。第三,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农村商业网点进货渠道狭窄,进的货样式少,不能及时把新产品带到农村消费品市场上;由于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在于城市,而缺乏对农民消费问题研究,与农民收入、农村消费环境及农民消费心理相适应的产品不多,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农民遭遇“买难”的尴尬。
(四)农村治安环境不佳限制农民消费意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上各种矛盾也凸显出来,一些农民价值观念扭曲,加之当地执法队伍力量不足,农村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民外出务工的时间里,农村自我防备能力薄弱,一些不法分子的犯罪异常猖獗,特别是偷盗、拦路抢劫、甚至是杀人等恶性犯罪。农民出于自我保护,很少购买大宗、贵重商品。在这样的治安环境下,农民培养出了谨慎的消费心理,他们的消费仅限于生存和基本生活消费,严重抑制了农民消费意愿。
二、中国农村消费环境失谐的原因分析
(一)优化发展城市的战略是农村消费环境失谐的历史原因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由来以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选择了“城市偏向、工业先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忽视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方针,先发展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先富带动后富,以农哺工,农民消费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政府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不仅没有在财政政策上倾斜农村,还剥夺了农村自我发展的空间,给农民造成大量损失。没有政策支持,农村消费环境才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
(二)城乡二元结构和中央转移支付不力是农村消费环境的失谐的制度原因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这些“二元结构”把城市和农村严格地分开,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差越来越远[3]。农村消费环境不佳的另一个制度原因是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作用有限。现行的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制度,不管是在支付规模上,还是在支付形式上都没有刚性规定,对农村的转移支付缺乏透明性。于是就出现了挪用专项款、搞政绩工程、领导项目和感情项目等一系列问题,而很少真正用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上,起不到均衡地区间差异的作用。
(三)相应法律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强是农村消费环境差的社会原因
目前,中国规范农村消费的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地方政府很难依据宪法精神制定具体法规来保护农民利益。加之农民法律意识不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也只能自认倒霉。由于农村执法队伍力量不强,在保障农村治安稳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的公安机关在接到农民报案后,只接受不处理。使农民对地方执法队伍信心不足,无法安心进行农业生产,更不敢进行贵重物品的消费。
三、改善中国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民消费的对策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分散农民集中定居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在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后,应积极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建集中生活小区或是实行村庄合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把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建成新村。当地农民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二)提高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的效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提高中央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能力,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建立严格的专项拨款项目准入机制。把好专项拨款立项关,清理和压缩现有的专项支付项目,取消当前一些名不副实的项目、重复交叉项目、过时项目,把这些款项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制度,提高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效果。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监督评价体系[4]。在此基础上,政府加大向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方面倾斜,为农民消费提供条件。对农村的转移支付也具有层次性,只有了解农民对不同层次的基础设施的需求愿望,政府才能因农民不同需求从而给予满足,农村具备了各种消费条件,农民才能够积极消费。
(三)规范农村消费品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首先,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工商部门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出台一些具体性的政策,对侵犯农民消费权益行为作出明确的、严格的处理。地方政府还须建立一套长效监管考核机制,对工商部门的执法力度实行考核,对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勾结不法商贩的执法者予以严惩,切实保护农民消费权益,提高农民消费信心。其次,健全商品流通体系,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地方政府还须鼓励企业投资,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地方政府应该配合企业做好对农村市场的调研,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农民的消费心理,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生产满足不同层次农民需求的产品,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充分挖掘农民的消费潜力。
(四)强化农村执法力度,保证农村社会稳定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治安管理的投入,加大农村的执法队伍力量,加强农村执法力度,违法必究,从严从重,给农民创造安全放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对那些消极懈怠、甚至是勾结不法分子侵犯农民权益的执法者予以严惩,维护法律权威。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课题.扩大农民消费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8):20-39.
[2]胡雪萍.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与扩大农民消费需求[j].农业经济问题,2003,(7):24-27.
[3]张飞.后危机时代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9):52-56.
[4]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