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现状反思及工作方法的改进

2016-10-12 14: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三农问题已经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阶段性问题,三农问题如果能解决得好,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将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另一个层次,甚至不夸张地说世界可能进入中国时代。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由来有自己的产生原因和国情特点,我们必须立足于实际,不断反思解决三农问题所面临的现状,以不断改进解决三农工作的不足。

 

  1 概念

 

  简单的讲,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农村问题的侧重点是农民问题的居住地方面所表现的矛盾,对于农业、农民来说,可以理解为是环境方面内容;农业问题是指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现阶段的农业问题是相对于工业来说的,农业产业化太低,其生产带有自然性,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配置来完成农业资本的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农民所生产商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利润,农民收入过低,同时这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问题本质上就是农民的行业问题,农民从事的这个行业不能产生丰厚的利益,使城市化差距、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化;农民问题是指农民的素质、负担、就业、社会福利等各方面与城市居民差距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农民问题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程度,一方面制约农民自身的发展,阻碍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实施,从而也束缚了国家整体的发展。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主题的矛盾。三农问题就是在农村的生活环境下,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矛盾。

 

  2 “三农问题的由来

 

  2.1 城市化、工业化、市场经济资本化与农村、农业、自然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结果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中国这种小农经济持续了很长时间,除了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力的提高,转变了生产关系,到现在也没有脱离小农经济或者是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的农民几乎没有高产高收入阶层,农业生产劳动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在自然面前农民、农业还是十分脆弱。但是为什么以前没有三农问题,最起码改革开放以前三农问题没那么明显。就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太快,市场经济资本化改革,使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差距越来越大,农业在市场经济下难以资本化,所以农业基本没有发展,农村也难以城市化。在一个整体内,一方面发展太快,一方面发展太慢,就会出现不协调,就会相互制约着对方的发展,显而易见,矛盾就激化,越是强调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三农问题也就越严重;

 

  2.2 “三农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发展必然是落后的

 

  2.2.1 农村的特点

 

  农村作为农民的居住地,其形态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变化,都市以村落为单位,以户组成村落,多村为一乡,多乡为一县,都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这种形态是根据农业与农民的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农民要耕种土地,就要有可耕作的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这些就注定了农民要居住在院落式的房屋内。农村的家族形态要决定了不能像城市那样高楼林立,对面不识君。再者,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要把农产品拿去交换,这就形成了农村的集市,而在城市中就不能满足农产品的商品化。这种种特点就注定农村不可能简单的城市化,至少不会那么顺利。

 

  2.2.2 农业问题

 

  首先,中国的农业可利用土地总量很多,但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耕地数量却十分有限,在这种现状下形成了所谓的小农经济,即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成本投入也少,当然产出利润也小,在这种人口压力的前提下,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其次,农业作为一种自然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虽然人的劳动积极性很重要,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还是显得很弱小,这就使自然经济的特点;最后,中国农业经济只是一种商品经济,只能在市场经济低层次中生存,很难资本产业化,这就造成了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综上所述,农民增加收入不可能单纯的发展农业,必须综合其他行业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

 

  2.2.3 农民特点

 

  第一,中国的农民数量庞大,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其压力和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第二,是农民自身素质有限,这就决定了农民这个阶层不会有革命的欲望,或者是创新的动力,追求生活的稳定是这个基层的特点。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一些改革的措施很难在农民那里得到好的效果;第三,作为小农经济的主体,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有限,一方面他们收入低,只有在保证生活状况而且有剩余的前提下,他们才敢尝试新的东西;特别是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与农村、农业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收入的增长与支出的增长不成正比,所以中国的农民是一个不敢发展的群体。

 

  2.3 中国工业化的政策倾斜使工业与农业发展不平衡

 

  自中国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体三翼化改革,无论从政策还是物质各方面都大力支持工业化发展,那么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对工业化建设的付出是最多的,到现阶段,几十年的时间里,工业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而在这几十年中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就处在放任不管的状态,所以,农业基本上是没有发展的。当然这不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却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加剧了三农的矛盾。在另一个角度来讲,农业一直是工业倾销其产品的市场,这种现象自中国建国之初的三改一化就开始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刚刚开始起步发展,由于中国工业市场不成熟,只有将目标对准农业,把农业产品卖给农业,甚至是强行买卖。一直到现在,农用机械费用高,农资肥料价格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多年来农业作为工业产品的市场,支撑着工业的发展,为许多工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三农”问题现状反思及工作方法的改进


  3 “三农问题面临的现状

 

  3.1 “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实验性、探索性的现状

 

  中国的三农问题虽然不是独有的,但是绝对是有自己特点的,农民人数多、城乡差距大、城市化发展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力低、农业经济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情况大不相同,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三农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等许多问题都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外有类似的情况,也有解决的成功模式,但是我们只能借鉴一下,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没有历史经验可循,所以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是要一步一步实验、探索着前进,可能避免不了走弯路。

 

  3.2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但缺乏必要的力度和可行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中国在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回过头来发展农村、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是对的,也是可行的,其实在本质上讲,这是国家在宏观上实行收入二次分配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现在的医疗合作、社会保险等一系类制度在不断完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缺乏力度,且缺乏管理和存在制度的漏洞。在另个角度上看,这些措施虽然给农民带来了好处,但是也无形的将一些经济问题转化在了农民身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农民在为城市人服务。

 

  3.3 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过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农村城市化发展,农业朝着产业化、信息化发展,而主要措施就是将农民赶进楼里,土地集中,形成规模生产。且不说这条路对与否,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种变相的掠夺农民手中土地的做法,农民没了土地,这个阶层肯定就会不稳定,中国几亿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了剩余劳动力,很可能变成工业化的附庸,当剩余劳动力增加时,经济的压力也会增加。在另一个角度来讲,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和现代化发展、农民的文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农业、农民、农村自身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后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并不是现在人为主观的借助外力强行改变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急功近利的利用兴奋剂催促其发展。从现在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规模实现城市化、农业现在化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3.4 现在的三农改革正在减小农业、农村、农民对中国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第一,中国的发展需要农业、农民、农村的支撑,农民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看看我们城市建设中那些农民工就知道了;农业为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无论什么时候,人还是要吃饭的,如果没有农业,就谈不上什么城市化、工业化,更别说粮食安全问题了;农村作为工业化的市场,很多工业产品的市场靠农村市场才能顺利变成资本。第二,农业、农村、农民还可以为中国发展提供保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保护垫的作用。当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经济危机时或者劳动力过剩时,一般就会把这些问题转嫁到农业和农村上,让农业消化经济泡沫,让农村、农民养活一部分城市人口,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说明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简单的使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城市人口,把农村消灭。如果贸贸然进行三农改革,大规模的农场式经营那么会导致粮食安全和工业产品市场减小等问题;大规模农村城市化会导致农村可利用资源的浪费以及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来进行农村城市化等。这些改革措施都预示着农民、农村、农业对中国发展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在减弱。

 

  4 结语

 

  中国的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并非可以简单的用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就可以将几亿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给个方法似乎总是朝着消灭农业和农业人口的方向进行,这种理念是错误的。对于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做好三点:第一,改变工作观念,改变简单地将农民变为城市人口的机械理念,应该从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入手;第二,改变现在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方式,最起码不能照搬某一模式,应该具体地域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第三,制定相应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配套措施,使其有具体的方法思路可寻,否则容易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作者:孔令智 袁振宁 董成双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 2014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