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浅析“三农”报道

2016-05-20 10: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是涉农领域,其中取消农业特产税、加快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等一项项惠农政策得以逐步落实,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同样“三农”报道也是各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


  ―、目前“三农”报道特点


  所谓的“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即通过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使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三农”报道紧紧围绕这一主体进行,各级媒体在原有农业报道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报道方式,“三农”专题、专栏、篇幅等形式丰富多彩。然而由于一定原因,目前“三农”新闻宣传在整个新闻宣传中阵地有所萎缩,被挤占,专题类节目有所减少。在内部考核上,未能建立起有利于“三农”新闻宣传的有效机制。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忽视了农村新闻报道的特殊性,过多地用其他新闻的价值标准来度量农村新闻报道的价值。大家知道,农村宣传在整个新闻宣传领域属于一清二贫三苦的行业。随着“三农”新闻宣传阵地的缩小’“三农”新闻队伍人员减少,加上一部分人在利益比较中不再乐于从事“三农”采编工作,于是,使得“三农”新闻的采编队伍素质难以提高,制约“三农”报道科学有序发展。


  二、小方式构建大“三农”新闻报道体系


  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受众,在国内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文献中,也有不少人把受众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受众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与受众是否关注有着很大的联系。“三农”报道的受众主体自然是农民,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农民需要获取吃穿住行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所以新闻报道应采集能够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素材,向农民传授致富的诀窍和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让他们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知晓国内外大事’进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被采访者的角度出发。“三农”报道所涉及的领域大、范围广,但主体大致可分为行政主管部门、村两委、农民、涉农企业及群体等几类主体。针对行政主管部门,他们需要第一时间,准确地把党和国家的农业政策传达好,落实到位。报道时,这个相对程序化’针对具体选题,通过有效沟通行政主管负责人,采访、撰稿、剪辑、审核、播出一气呵成,播出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领域,主管部门自然成为“三农”报道的铁杆粉丝。针对涉农企业及群体来说,他们要的是效益,这样一来’我们采访时所选取的角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新农业经济体等方面可成为关注的热点,让更多的受众了解熟知这些领域,带动更多的人和领域关注农业,让涉农企业及群体收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最重要的采访对象是农民。目前由于农村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农民群体呈现出年龄新老两级分化、知识层面不断提升的现象,即剩下高龄的农村“老把式”和受到一定农业专业教育回乡发展的后辈。针对新生代农民,他们有知识、有眼光,但缺少的是经验的积累。采访他们时可以以产业发展、新项目应用、知识点与实际对接等方面人手,和新型农民做朋友、研究业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采访那些在农田里摸爬滚打的“老把式”来说,就稍微费劲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耐心。我身边有一位同事,他的农村等基层类稿件采写得非常好,特别是同期声,很出彩,总能把农民的一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挖掘出来,经常有人向他取经。他说,干电视媒体的同期声采访存在软肋,那就是摄像机。由于很多被采访对象比较“畏惧”它,特别是农民等基层对象’所以在采访时,要选择田间地头、门前屋后等被采访者相对熟悉的环境,同时要尽量让摄像机远离被采访者,让其能够尽可能地放松紧张的心情。然后和被采访对象唠家常,一个字“唠”,从家里几口人开始唠起,甚至能唠到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这样一来,就极大地缓解了被采访人的紧张情绪,更有利于采访出鲜活的话语。这位同事说,好的同期声是在不怕浪费磁带、不怕浪费时间和唾沫的前提下,像是钓鱼一样钓上来的,在这一点广播和平面媒体有着先天的优势。


  接地气捞活鱼。目前,新闻采编需要倡导的是沉下身子、扎根基层,这样才能采写出鲜活的稿件三农”报道尤为突出,可以把它概括为“接地气捞活鱼”。


  我有一位同事--刘彤,新闻界的同行们想必并不陌生,他就是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重大典型人物。2012年春节前两天,我有幸和刘彤一起登上了丹东开往上海的K190次列车,往返两地、行程近5000公里,采访春运。自走进车厢开始,刘彤就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夜间未睡过一个完整觉,每次都小憩一会后,又开始了不同角度的主题采访。乘务员、乘警、站内检修工、供信息,了解到更深入的情况。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俗话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亲自做过。记者写一般的新闻报道,可以不经过亲身感受,而他如果想写出打动人心的报道,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强烈感受。民生新闻经常进行体验式采访,能够使记者同生活保持有血有肉的联系,同各行各业保持息息相通的联系,所创作出来的新闻作品也因为体验式采访而变得与众水、供餐……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他采访的内容,三天三夜,经过不间断的行程,大年初一凌晨顺利返回丹东。当天刘彤就投人到紧张的创作当中,第一时间撰写播发了《春运日记》系列报道,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春运。事后,我问过刘影,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采访是怎么做到的?他说,这是他十几年跑农村战线形成的习惯。他说,新闻得去抢、去挖、去捞,不能去等。然而仔细想想,在我们身边,一些人行不久的年轻记者,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目前,大多记者采取了自驾或单位派车等方式到基层,特别是农村采访。但同样是到基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记者乘车遇到新鲜事马上就会停车,走去瞧瞧经过,尽可能多了解一些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即便是和本次采访无关,也可以为自己积累不同领域的经验。但也存在个别记者,十几里路甚至上百里,也不舍得下车看看,好像本次采访以外的任何东西与自己无关,到达目的地简单问问,要材料,“有没有电子版的?”糊弄了事,错过很多好的选题。“三农”采访如果失去了下基层的“泥腿子”精神,终将无受众问津。


                                                                 崔壮

                                                          (丹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