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还占相当大比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村。因此,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平衡结构、缩小差别,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农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和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整体推进不够快、不够好等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创新选人理念、创新组织设置,克服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偏低、致富带富能力较弱、党组织影响力下降、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弱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上要有新思路,在自身建设上要增添新活力,在提高农民素质上要出新举措,在农村建设上要谋新篇章。1.2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历史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发展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骨干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教育引导作用,把农村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推动和谐发展,共同搞好新农村建设。
1.3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问题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者和执行者。要妥善解决村干部的生活保障和继续发展问题,尤其要关注那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贡献的老村干、农村老劳动模范的生活待遇问题。提高老村干、农村老劳动模范的生活待遇,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对工作的肯定,才能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
1.4充分挖掘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随着党的“三农”政策的逐步推进,农村的整体面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使农民能够积极地去关心时事和社会热点,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进一步活跃业余生活,提高素质,值得我们认真研宄和探讨。
2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是立足于现实需求,还是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都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确保食品安全供应,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2.1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小是基本国情。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村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这就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困扰,造成了农村“新三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弱化、农业副业化”,年轻人不屑种地,也不会种地,形成了“农民断代”。这就导致部分土地撂荒。
基于当前农村的现状,农业生产向着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是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尽快搭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使土地从农户中解放出来,有序进入市场流转,这样,有利于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农业耕地现代化和规模经营农业创造基础和前提,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2.2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要用工业化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山地农业开发和现代设施农业园建设,扶持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组织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展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构建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与农科教单位的联系,完善远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起连接全国农科教单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网络,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专项技术推广。
3.农民增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3.1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作为劳动力主体的青壮年农民能否留在农村,受过教育的农民子女能否回流农村,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农民能获得理想的收入,成为一种让人羡慕的职业,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这就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乐园。
3.2建立多种形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农民的分散生产与自主经营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畅通的营销渠道,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品牌培育、生产技术的规范统一、农业科技的应用、营销模式的创新,从土地规模化经营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的产出率,减低成本,增加收入。
3.3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更多权能,促进土地流转,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中获取收益,实现与土地的分离,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刘景良
(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