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2016-04-17 13: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毫无疑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农村,其原因是由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所决定的。


  第一,我国当前农业人口多,农民就业压力大。目前,我国除港澳台外,共有2861个县级行政区,人口9.35亿,占总人口的73%。即便加上县城和小镇,全国城镇化的比值也只有37%左右,比国际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是发达国家1%左右。如果70%的农民达不到小康,那么全国的小康又从何谈起?如此众多的农民,现在可使用劳动力近6亿,而我国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约只需要1.5亿的劳动力。即使乡镇企业吸纳1.2亿的就业,还有3亿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并且这部分劳动力相对素质不高。农村就业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非常困难,而得不到解决就谈不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我国当前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还在拉大,虽然我们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与更髙水平的、全面的小康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主要在农村。据统计,改革开放23年中,农民人均纯收人从1978年的134元提髙到2001年的236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7.3%,增速较快。但分阶段看,增速最快的时期是1978-1985年,年均递增15.2%;1985年以后的16年速度放慢,年均递增为4%,特别是1997年以后,增幅连年下降,1997-2001年的速度分别为4_6%、4.3%、3.8%、2.1%、4.2%。后16年的增幅与前7年的增椹相差4倍,反差如此之大值得深思。据预测,今后20年均递增速度要达到5.5-6.0%,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才有可能达到6860元,后20年的速度比近16年的高1.5-2个百分点,要达到此目标,还需作很大努力。


  由于农民人均纯收人的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人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农民人均纯收人的倍数计算,1978年为2.57倍,1985年缩小为1.86倍,1991年又扩大为2.4倍,以后逐年扩大,到2001年扩大为2.9〇倍。以上仅为名义上的差距,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福利,而城镇居民享受了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3000元,加上此因素,实际的城乡差距应为5-6倍。而据国际劳工组织36个国家的统计资料,绝大多数国家城乡差距均小于1.6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据预测,今后2〇年,即使农民人均纯收人每年增长5.5-6%,城镇居民收人增长6%,城乡收人差距仍达3倍多,如果对农村没有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实际的收人差距也不会缩小,仍是5倍多。到2020年如果城乡差距还这么大,就会影响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


  第三,我国当前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普遍偏低。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査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小学程度的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8.3%,高于城市的23_8%和4.〇%的水平。毎百名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上占59.6%,小学程度占32.2%,文盲占8.1%。农村科技人员奇缺,建国以来国家培养的中高级农林技术人员累积达247万人,但由于城乡差别大,收人低,农村生活条件差,大部分改了行或留在城市,留在农林业的技术人员仅占有76.8万人。其中,在农业第一线的农技人员更少,平均每万名农业劳动力只拥有21人,与国外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00多人相差甚远。农村的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差别过大.农民缺乏生活安全感。据有关统计资料计算,近年来农村保障(包括优抚救济、养老、医疗保险、福利)每年约400多亿元.仅占GDP的0.5%左右,其中有2/3来自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自筹,基本上是农民自我保障。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人均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人均社会保障费的城乡比例为24:1。在养老保险方面,虽然已有几千万农民投保,但效果很差,只在一些沿海地区有一百万老人领取养老金,人均只有400多元,农村还有1/3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在扶贫救助方面,据民政部统计,2000年农村得到低保的仅占应保人数的25%,而城市已做到了应保尽保,2002年城镇低保人数达1960万人,中央和地方政府支付的低保资金达105亿元。在医疗方面,农民没有医疗保险,基本上是自费,由于收人低,一般都承受不了高昂的医疗费。据卫生部的抽样调査,在贫困地区患病未就诊的达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高达89%,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50%。


  第五,我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在我国,九亿农民滞留农村,加剧了土地资源、能源缺乏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使毁林、毁草现象泛滥。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人均仅0.11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草原面积仅0.33公顷,由于乱开滥垦超载放牧,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植被的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城市将一些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化工、造纸等行业转移到乡镇企业,使“二废”在农村扩散,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流域的水污染比较严重,我国人均耕地为〇?11公顷,有1/5耕地受到污染。大量数据表明,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农村生态自然环境仍将处于髙污染、低控制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严竣,从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会带来不^低估的直接影响。


  “三农”问题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巨任务,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夫难雇。解决“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加大政策力度,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市场化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以减少计划控制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的结果。近年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主要思路是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然而,事实上体制因素比结构因素对农民收人影响更大。结构调整必须体制创新。如果市场机制得不到应有的发育,那么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当前,农村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必须把培育土地市场、尊重农民意愿、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应当賦予农民以更大的土地处置权,以期促进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形成现代市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


  第二?必须坚决实行城乡统筹解决问题的正确方针。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按照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髙度来认识、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思路,它跳出了长期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老框框,抛弃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主观主义片面性思维模式。这是“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前提条件和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实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做到: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来考虑,真正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大政方针的制定,必须首先重视“三农”利益这个根本。要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在制定发展规划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冲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思维定势的影响,变城乡各自发展为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在具体政策的制订上,要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的思想。绝不能弱化农业、忽视农村、歧视农民。


  第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有新突破。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因此,当前推进结构调整要从几个方面突破: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髙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第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杜绝政出多门,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严禁拿支农资金和项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绝不能把农民收益当“唐僧肉”,绝不允许打农民钱袋子的主意,依法计征农业税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要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调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要大力提髙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流通、加工体系,以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占领市场,获得更高、更稳定的$益;乡镇企业要依靠农业,依托优质特色农产品进行农业产后加工、保鲜、贮运等。把农业做深、做大、做强,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建设的投人。这样以来,减负增收一起做,一定能使农民的收人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髙。


  第五,必须强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洛和保护力度。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下降,但这并未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市场不能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如强表业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农业补贴,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更需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要加大农业公共服务投人,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信息服务等体系,帮助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要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生产、运输等环节,降低农民的生产流通成本。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思想观念、财政扶贫、扶贫贷款、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社会保障#方面关注农村贫困人口这一弱势群体,加大扶持力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