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由新蔡简“肩背疾”说到平夜君成所患为心痛之

2015-10-08 1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蔡简乙四: 61号简文云:

( 1) 尨 为君贞:以亓(其) 伓(背)疾

“ ”字也见于楚兵器铭文和古玺文。此字原形作 ,从“户”,从“肉”,从“攵”,看作上下结构则可以释作“ ”。所从“户”旁与新蔡简中独立的“户”字写法有别(参看甲三: 56,甲三:76,甲三:213,乙一:28,零:442),参照其它战国文字材料,仍当定为从“户”。一个字作为独立单字的写法,和它作为偏旁的写法有所不同,这是古文字中的常见现象。“ ”字见于《说文·肉部》新附,从“肉”,“启”省声,训为“肥肠也”,即腿肚子。《山海经·海外北经》:“无 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 。”用的正是腿肚子的意思。不过在上揭简文(1)中这个字作为人体器官名和“伓(背)”字并称,腿肚子和后背放在一起未免让人觉得奇怪。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考虑,不把这个字看成上下结构,而是看成左右结构,则可以改释为“ ”。

   先看字形。古文字材料中“肩”字本有写作从“户”从“肉”的,见于秦系文字  。《说文·肉部》说:“俗‘肩’从‘户’。” 现在知道楚系文字也有这样写的,可见“肩”字的这种俗体写法是有较早来源的,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经产生了  。楚兵器和古玺中作为人名的所谓“ ”字,很有可能也应该改释为“ ”。

再看词义。“ ”,字书所无,可以 分析 为从“攵”,“肩”声,在简文中当读为“肩”。“肩背”并称的症候名在古医书中是很常见的,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又《五邪》“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又《论疾诊尺》“肘后独热者,肩背热”;又《素问·金匮真言论》“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秋气者,病在肩背”;又《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等等,不具引。可见把 “ ”改释为“ ”,于词义上是很妥贴的。

从跟新蔡简所记墓主其它病症的关联上考虑,也能证明我们对“肩背”考释的可信性。据新蔡简中关于病情的记录,平夜君成所患病症主要就是背膺疾,  (或作 )胀,心闷,等等。例如:

( 2)王  (徙)于 (鄩)郢之 (岁), (夏) (之月),癸 (亥) (之日),彭定以少(小)尨 为君贞:伓(背)膺疾,以  (甲三: 204+零:199)

( 3) (之日),  与良志以陵尹怿之  髀为君贞:(背)膺疾,以 (瘬—胀),心 (闷),  (卒) (岁)或至  (零: 584、甲三:266、277)

( 4)为君贞:伓(背)膺疾,以 ((瘬—胀),心 (闷),  (卒) (岁)或至 (夏) (之月)尚  (零: 221、甲三:210)

( 5)少(小)司马陈 志(?)以白霝为君坪夜君贞:既心疾,以  (会)于伓(背),  (且)心 (闷)  (甲三: 233、190)

( 6)以陵尹怿之大保 为君贞:伓(背)膺疾,以 (瘬—   胀)心  (闷)。台(以)为贞,而敚(说)亓(其)祱(祟)。自 (夏)  (甲三: 219)

( 7)贞:既肧(背) (膺)疾,以 (胛)疾,以心 (闷),为集 (岁)贞:自  (甲三: 100+零:135)

( 8)贞:既  (背) (膺)疾,以 (胛)疾  (乙四: 8)

( 9)贞:伓(背)膺疾,以  痮(胀),心 (闷)(甲一:14)

( 10)伓(背)膺疾,以  痮(胀),心 [闷](甲一: 13)

( 11)膺疾,  痮,心 [闷](乙三: 35)

笔者请教了中医专家,根据简文所提供的症状来看,墓主所患很可能就是中医上的心痛之症。下面略引几条古医书对心痛的论述,以见一斑。《素问·脏气法时论》云: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素问·举痛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圣济总录·胸痹门》:

    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

《太平圣惠方》在“治心痹诸方”中指出:

    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

现代 医学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等病症,都能包括在传统中医所说的心痛病证之中。这种病常常会由于心痛而引发其他脏器、肌体不适,痛感由心肌放射到周边肌体组织,引起胸、背、肩等部位的疼痛,尤其是肩背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岐伯论五脏病变之脉象说:“(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微大,为心痹引背……”,正说明了这一点。上揭简文中的“背膺疾”、“胛疾”、“肩背疾” 与上引中医 文献 中的“ 膺背肩胛间痛 ”、“ 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相合;简文中的“ / 胀”和文献中的“胁支满”、“虚则胸腹大”相合;简文中的“心闷”和文献中的“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心中愊愊如满,蕴蕴而痛”相合。尤其是 “ 膺背肩胛间痛 ”一句,把简文中 “背膺疾”、“胛疾”、“肩背疾”几种病症都联系起来了。简文( 5)的“”是“合”字古文,读为“会”,交会集中之义。“既心疾,以会于背”就是指心痛引发的疼痛放射开来,又交会集中于背部。简文( 7)、(8)说“既背膺疾,以胛疾”,大概这时候肩胛之间的疼痛已经压过了胸肋间的胀满所带来的痛苦,所以记在了第二位。而简文(1)上来就说“肩背疾”,看来这时候背部肩胛间的疼痛已经超过胸痛,非常剧烈了。《金 匮 要略》描写心痛的临床症状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太平圣惠方》还专门记载了很多“治心背彻痛诸方”,可见心痛确实可以引起背部特别是肩胛间剧烈的疼痛。

以上这些,不但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对“肩背”考释的可信,也很好的说明了新蔡葛陵楚墓墓主平夜君成当时所患就是中医所说的心痛之症。

新蔡简记载了一些关于病症的词语,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医疗知识是很珍贵的材料。这方面的 研究 目前 开展得还不够,本文希望能够成为引玉之砖。所论有不当和谬误之处,恳请各方面专家指正。

  

  河南省文物考古 研究 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

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65页。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 1998 年 9 月,第 997 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 258页。

  新蔡简的年代学者一般认为在战国中期(《新蔡葛陵楚墓》,第 180 — 184 页。李学勤:《论葛陵简的年代》,《文物》 2004 年第 7 期),所用文字形体的产生当早于抄写时间。

  参看《实用中医内 科学 》第六章《心系病证》中的“心痛”一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第 332 — 344 页。

  参看李家浩:《包山 266 号简所记木器研究》,《楚简中的袷衣》,《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 教育 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第 249 页,第 295 — 296 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