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学”与郭店竹简

2015-10-05 15: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在郭店竹简中,“学”(与“教”)有多种写法,现在大多数竹简思想 研究 者对此未进行过严格的区分。文章从“学”字的文字考据出发,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先于或同期于郭店竹简的“学”字的演变及不同的组合 分析 ,并结合历代学者如汉代的许慎、宋代的朱熹、明代的方以智等对“学”的不同理解 , 来获得对于 “ 学 ” 在先秦思想中的真相的认识,并对先秦儒道关系做一新的思考。

关键词: 学;教;郭店竹简

1. 甲骨文之“学”

《孟子 ·滕文公上 》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在夏、殷、周三代,学的概念一开始主要还是指教学的场所。

夏、商、周之学:在夏代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夏代学校的一个名称是“校”,《说文》解释:“从木,交声”,《孟子 ·滕文公上 》:“校者,教也”  。  《孟子 ·滕文公上 》曰:“序者,射也”,据推测军事 教育 是夏序的重要教育 内容 。尊神和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是商代文化的主要特点。殷人的甲骨卜辞具体反映了这一点。殷人几乎是无事不占,无事不卜。殷代的宗教人士 — 巫,是当时的主要文化人士,他们不仅会婆娑及降神,而且精通天文、历法、医药、 政治 、 哲学 、 艺术 ,因而殷代的教师多是由巫师承担。

卜和筮在周代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周礼·筮人》“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卜筮是贵族子弟的基础课、必修课,是 学习 的主要内容。 周代之学为“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意思是说教育的机构设于官府之中。从国学来看,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祭祀等场所。《礼记 ·王制》篇称“天子将出征 … …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 爻辞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是个人智慧的象征,而且是国家 社会 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P1-49)(P54-142)

商代甲骨卜辞中出现了学字。学字的写法很多: (甲骨文一期) (P78) , , , ,  , 。这个字有三个组成部分: (或 ),  ,  ,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被省去。同时,商代词义单位的划分,比后代要粗疏一些,表达的意义要笼统一些,所以今天看来是相反的意义,在当时却可以只用一个词来表示。如接受的受和授予的授,商代都用受来表示,也就是说,商代的受表示受、授两方面的意义,学表示教的意义与此相同。这就是当时的词义观念,  “学”也同时表示学和教的双重含义。 (P367-368)

“学”的三个组成部分具体解释

( 1 ) (或 ):从商周社会中学的意义来看,爻辞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之重要的地位,学的主要内容一开始应集中于卜辞之学,并且商代的学和爻通用。

( 2 ) :为房屋之外形。 字为宅之初文,卜辞使用其基本义。

( 3 ) (双手) , 甲骨文中手为 , 其变体为爪 , 字上面为双手捧爻,意指学习卜辞。

( 4 ) (教):右边为 ,为手持石斧操作之形,乃斧之本字。后来用作父母之父,似有斧者为男性引申而来。卜辞的父一般是对父辈的通称。 (P42)    

也有人把它理解为手持鞭朴之像。《尚书 ·舜典 》“朴作教刑”,朴就是棍棒,相当于后世先生的戒尺教鞭,学生如果不听话便按翻在凳子上的一顿屁股。 (P98)

教,从 ,有谓教与朴同,引《唐韵》:朴与 同,小击也,打也。《传》:朴,椟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 (P877-879)

将 理解为父,则说明了教学之人,理解为朴,则说明了教学用的工具,总之,教与学比较起来,教更强调了被动为学的一面。

( 5 ) (子),小孩之形。甲骨文用作动词,即后代之“字”,为抚养,养育之意。

2. 先秦之“学”

金文中出现了带有“子”的学,如 , , , , , , (P224-225)(P211-P212) ,这里的学,已不再仅仅是指教育的场所,而更强调一种启蒙之学,自己学,更具有动词意义。 , , 中因为有 在,应为被动之学,有教的含义在里面。教字的写法,如 , (P224) 。结合字的每个字根的含义,从字形可以看出 ,侧重于卜辞和教育,而 则含有有教学的对象“子”在里面(或理解为抚养,养育之“字”)。

明末的方以智在《通雅》对“学”的考据为:“学、敎、觉俱从爻,学字本于孝声,生于觉孝”。“古孝从爻从子作 ; 谓子效父也 , 效孝通矣,古 ; 即通为学以人子而交古,今孝天地也,加冂冋之也”。“学也者,觉悟、 交通 、诵习、躬效而兼言之者也,心外无物,物外无心,道以法用,法以道用,全用全体,吾人本具者也。悟从吾心” (P857-62) 。但是,“孝“在战国已经和 在写法上有了明显的不同,如在郭店竹简中: (孝), (孝)不同于 ( )。 (P585) ,但是,学和觉在意义上是相通的。

3. 郭店楚竹简中的“学”和“教”字,各有四种写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写法。

学字的四种写法:

(1) 学 甲 ,(2) 学 乙(3) 学 丙(4) 学 丁;

教字的四种写法:

(1)     教 甲 (2)教 乙(3)教 丙(4)教 丁;

还有一种特殊的写法. [10][11][12][13][14][15][16][17][18](P60) 对于其不同意义将在下文中结合文本进行讨论,兹列表

  

 

戊(特殊的写法)

  

  

  4. 秦及秦后之“学”

在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面临的情况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样的情况不仅严重妨碍了各地区间的 经济 、文化交流,而且还是一种潜在的易导致分裂割据的因素。秦始皇有鉴于此,命令李斯等主持进行文字改革。李斯以秦国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了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秦篆)作为规范文字,推行于全国,从此统一了文字。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严禁私学,使国家思想趋于统一。 [18](P163-164)

汉代的徐慎对于“学”字只给出了一种解释,“学”同“斆( xiào)”,释文为“觉悟也,从教从  ,  尚朦也,臼声,学,篆文教省”,其中的“教”解释为“上学施下所效也”,“  ”的意思是“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林外为之  ” [19](P69) 学”字的主要意思可以这样理解:有学之人将其“学”授予下,使“  ”  人(可引申为未学之人)而能效仿。而学人学的目的是“觉悟”。

朱熹对“学”的进一步解释为“学之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学者必效先觉之所为,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20](P47)

综上所述,“学”字经过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我们看先秦出土 文献 时,一定要注意学的不同含义,否则,将可能会大大简化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1.     “学 甲 ”与“教 甲 ”:

郭店竹简中出现的“学 甲 ”主要有:

( 1)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甲 不学 甲 ,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 自然 [《老子》甲本12号简];

( 2) 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学 甲 [《老子》甲本17号简];

( 3) 可学 甲 也而不可迪其民,而民不可止也。尊仁、亲忠、敬壮、归礼 [ 《尊德义》 20号简]。

( 4) 仁与义就矣,忠与信就矣。作礼乐,制刑法,学 甲 此民尔,使 [ 《六德》 2号简]

( 5) 或从而学 甲 诲之,谓之圣。圣也者,父德也。子也者,会最长材 [ 《六德》 21号简]

( 6) 王之学 甲 民也,不使此民也忧其身,失其偏。孝,本也。下修其 [ 《六德》 41号简]

郭店竹简中出现的“教 甲 ”主要有:

( 7) 也。夫圣人上事天,教 甲 民有尊也;下事地,教 甲 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 甲 民 [《唐虞之道》 4号简 ]  

( 8) 有敬也;亲事祖庙,教 甲 民孝也;大教 丙 之中,天子亲齿,教 甲 民弟也。先圣 [《唐虞之道》 5号简 ]  

( 9) 与后圣考,后而归先,教 甲 民大顺之道也。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 [《唐虞之道》 6号简 ]  

( 10) ×礼畏守乐孙民教 甲 也。咎由内用五刑,出弋兵革,罪泾 ×× [《唐虞之道》 12号简 ]  

学 甲 为子上顶有一个爻,爻是在古代是智慧的象征,可以理解为头上顶有智慧,为觉者,有智慧的人,借用 现代 的词汇是说这个人是个“觉悟的(圣)人”。教 甲 为教化爻辞(知识、智慧)之意。学 甲 与教 甲 都针对爻辞(知识、智慧)的。一个为已知,一个为教知。

从上面竹简的 内容 可以看出,学 甲 在竹简中出现时,一般是和“圣”,“王”等一起出现的,这种意义上的学,即为成“圣人”,成“王”之学。 学 甲 表现的人更像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一个觉悟的人,是“圣”,是“王”。但是即使是已经觉悟的人,对于民众的 教育 应该采用启迪的方式来引导,否则就不可以用来阻止民众的举动。结合《老子》中出现的学 甲 ,“ 学 甲 不学 甲 ,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 ”,就是启迪那些没有明白(觉悟)的人,来改正他们的错误。而圣人的这种对民众的启迪,是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学 甲 ”的。

而教 甲 教育的内容则是教民“有尊”、“有亲”、“孝”、“弟”、“大顺之道”,这里体现的正是“圣人”、“王”的一种使民“觉”,使民顺道的一种教化,而老子对此也认为此乃圣人所为。

2.     “学 乙 ”与“教 乙 ”:

郭店竹简中出现的“学 乙 ”主要有:

( 1) 绝学 乙 无忧,唯与可,相去几何 ?美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乙本4号简];

( 2) 学 乙 可益也,教 乙 为可类也。教 乙 非改道也,教 丁 之也 [ 《尊德义》 4号简];

( 3) 学 乙 非改伦也,学 乙 己也。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桀不易 [ 《尊德义》 5号简]

郭店竹简中出现的“教 乙 ”主要有:

( 4) 学 乙 可益也,教 乙 为可类也。教 乙 非改道也,教 丁 之也 [ 《尊德义》 4号简];

( 5) 善者民必众,众未必治,不治不顺,不顺不平。是以为政者教 乙 道 [ 《尊德义》 1 2号简];

( 6) 之取先。教 乙 以礼,则民果以劲。教 乙 以乐,则民淑德清壮。教 乙 [ 《尊德义》 1 3号简];

( 7) 以辩说,则民势陵长贵以妄。教 乙 以艺,则民野以争。教 乙 以技, [ 《尊德义》 14号简];

( 8) 民少以吝。教 乙 以言,则民訏以寡信。教 乙 以事,则民力啬以面利。 [ 《尊德义》 15号简];

( 9) 教 乙 以权谋,则民汤 远礼亡亲仁。先之以德,则民进善焉。 [ 《尊德义》 16号简];

( 10) 怨,上思则××。夫生而有职事者也,非教 乙 所及也。教 乙 其政, [ 《尊德义》 18号简];

( 11) 不教 乙 其人,政弗行矣。故终是物也而又深焉者,可学 丁 也而不可疑也, [ 《尊德义》 19号简];

( 12) 约,柔取之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 乙 使然也。凡性 [《性自命出》9号简];

( 13) 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 乙 。教 乙 ,所以生德于中者也。礼作于情, [《性自命出》18号简];

( 14) 善其即,好其颂,乐其道,悦其教 乙 ,是以敬焉。拜,所以××× [《性自命出》21号简];

( 15) 凡古乐龙心,益乐龙指,皆教 乙 其人者也。赉武乐取,韶夏乐情。 [《性自命出》28号简];

( 16) 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 乙  [《性自命出》51号简];

( 17) 君子之于教 乙 也,其道民也不浸,则其淳也弗深矣。是故亡乎其身而 [《成之闻之》4号简];

( 18) 教 乙 民也,始于孝弟。君子于此一偏者亡所废。是故先 [ 《六德》 40号简]

学 乙 上面空缺爻,可理解为缺少爻,即未知;需要爻,即需要知,所以要学。教 乙 上面为爻,下面为口,可理解为把爻通过口说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授课、言传。教 乙 和学 甲 构成了一组词,所以一般成对出现。

从上面竹简的内容可以看出,教 乙 的主要内容为“礼”、“乐”、“言”、“事”、“权谋”、“政”、“乐”, 从( 17)可以看出,教 乙 教出来的是不深的,说的通俗一点是好像在作表面上的教育,而(12)则强调了虽然人的性是一样的,然而由于教乙的作用,使得人的用心各异。而老子所用的绝学 乙 则主要指这些方面。

3.      “学 丙 ”与“教 丙 ”:

郭店竹简中出现的“学 丙 ”主要有:

( 1) 学 丙 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老子》乙本3号简];

( 2)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丙 不学 丙 ,复众之所过。是故能辅万物 [《老子》丙本13号简];

郭店竹简中出现的 “教 丙 ”主要有:

( 3) 有敬也;亲事祖庙,教 甲 民孝也;大教 丙 之中,天子亲齿,教 甲 民弟也。先圣 [《唐虞之道》 5号简 ]  

( 4) 乐,或生或教 丙 者也。 [《语丛一》43号简]

《老子》甲本是郭店《老子》三个抄本中最古老的版本,由于《 老子》甲本中“学 甲 不学 甲 ,复众之所过”与丙本中的“学 丙 不学 丙 ,复众之所过” 是说的同一句话,我们可认为学 甲 与学 丙 是同一个意思。

  教 丙 比教 甲 左边多了一个子,而(3)中提到的教特指大教,天子亲齿。

4.      “学 丁 ”与“教 丁 ”:

郭店竹简中出现的“学 丁 ”主要有:

( 1) 不教 乙 其人,政弗行矣。故终是物也而又深焉者,可学 丁 也而不可疑也, [ 《尊德义》 19号简];

( 2) 而学 丁 或使之也。凡物亡不异也者。刚之柱也,刚取之也。柔之 [ 《性自命出》 8号简];

( 3) 凡学 丁 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 [《性自命出》36号简];

郭店竹简中出现的“教 丁 ”主要有:

( 4) 学 乙 可益也,教 乙 为可类也。教 乙 非改道也,教 丁 之也 [ 《尊德义》 4号简];

从( 2)可以看出,学 丁 是由“或使之”的,人都是不同的,钢柱的本性是刚性,应该用钢,而不要求千篇一律。在(3)中更强调了用心之难,但是还是认为要从其所为,在快乐中进步,和(2)中所表达的意思相近。在(1)中出现的“ 故终是物也而又深焉者,可学 丁 也而不可疑也 ”,如果道理太深,这种情况下只能去 学 丁 了,可见,学 丁 有揣摩、参悟等意思,对一些道理很深,只有靠自己去体会才能明白。

教 丁 的右边为父(或理解为监督教育用的鞭朴),教 丁 更强调了督导、监督、改正、引导等意思。

5.     特殊字形

学(教) 戊 其也 [《语丛一》61号简]。

由于此简缺乏上下文语境,暂不考虑 。

当然,这里只是根据文字结构结合各片语境作初步推断,初次尝试,对于其中错误之处还望方家多多指正。  

对于经典古本的读法,我们是否也可以借用程颐的说法,从文字中去发现古本中那些古老的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去玩味、体会隐藏在老子及早期儒家文本背后丰富的思想内容。

主要 参考 文献 :
 毛礼锐、沈灌群,《 中国 教育 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
 王炳照, 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 先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古甫,濮茅左《甲骨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98年1月。
 唐冶泽,《甲骨文字趣释》,重庆出版社,2002。
 邓和,《中国文字结构选解》,学苑出版社,2002年5月。
 容庚编着,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7月。
 李学勤顾问,汤馀惠主编,赖炳伟副主编,徐在国、吴良宝编纂《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方以智,《通雅》,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 台湾 商务印书馆。
[10] 荆门博物馆编着,《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1] 荆门博物馆编着,《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2] 荆门博物馆编着,《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3] 荆门博物馆编着,《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4] 荆门博物馆编着,《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5] 荆门博物馆编着,《郭店楚墓竹简-六德》,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6] 荆门博物馆编着,《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7] 荆门博物馆编着,《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8] 张守中,郝建文,张小沧,《郭店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3年。
[19]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原始 社会 -南北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
[19]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年。
[20]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21] 陈鼓应 主编《道家文化 研究 —“郭店竹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
[22] 崔仁义着,《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 科学 出版社,1998年10月。
[23] 王博着,丁原植主编,《简帛思想文献论集》,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
[24] 丁四新着,《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25] 方克立,李兰芝,《中国 哲学 名着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26]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Learning” and Guodian Bamboo Slips

Abstract:  The 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Learning “(and “Teaching”)ways of writing characters.  However , most Guodian Bamboo Slips thought researchers didn’t study the difference thoroughly. This article lays empha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Learning” character through Archaeological Study before or equal of Guodian bamboo slips period([ which  includes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inscriptions on bronze]. And also referring some scholars viewpoint on ”learning” of different period, such as Xu Shen of Han dynasty, Zhu Xi of  Song dynasty and Fang Yizhi of Ming dynasty. 
This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 character can enable us to find the “Learning” truth of pre Qin thought, and give us a new considerat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t  and Taoist thought.
Key Words: Learning; Teaching; Guodian Bamboo Slips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