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有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点思考

2015-09-29 0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并结合其他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项基本措施。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 工业化

Abstract: The issue of the peasant is the core of the issues of “The agriculture , The countryside , The peasant” and in it the most obvious problem i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excess labors in the countryside. It will be a great meaning to solve the issues of “The agriculture , The countryside , The peasant” if we can do the work— transfer the excess labors—well. Connect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abor tha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this article has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about the issue of transfer the excess labors and ha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it.

Keywords: the countryside labors’transfer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英国经济史学家J.H.克拉彭曾赞赏地引证吉斯夫•施莫勒的一句名言:从1500年到1850年,当时欧洲的重大社会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施莫勒的这句话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来说也依然是再适合不过的。欧洲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的道路是实行城市化,农村人靠大规模地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而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通的现象和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明确认识和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
一 、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
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的人口为劳动年龄。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9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84313万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001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71.2%,2010、2015年乡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将略有上升①。
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对我国以往农村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价值,因此潜在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而以根据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推算,1998年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已达1.52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9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不仅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会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以上仅占0.4%②。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在不同类型的农户中,非农户受教育程度稍高一些,但平局受教育也仅为8.03年,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7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有56%是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包括一些文盲和半文盲,其中40%多初中、高中毕业生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配置状态,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何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71.8%还是以农业劳动为主,传统农业生产消耗费大、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据分析,正是由于传统农业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的边际产量接近或等于零。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创始人配第(Pelly, Sir Willianm)最早从经济发展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论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间的收入的变化。说明工业的收益大于农业,而商业的收益大于工业,这种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和动力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后,认为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列宁指出城乡差异是造成城乡人口流动的经济动因。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 W. A)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人流流动模式,认为由于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不同的劳动边际收益率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资差异引致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农村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城市工业部门从高劳动生产率和流入劳动力的低工资支付中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不断地扩大以吸收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到吸收完毕,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完成了一国的工业化过程,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得以消除。在刘易斯看来,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只是被动地起作用,工业部门增长的动力来自资本积累,它是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力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
美国经济学家托大罗(Michael P. Todaro)认为,从西欧和美国的经验来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经济行为。他于1970年发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决策和就业概率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在承认城市失业存在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行为主体比较收益与成本后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含心理因素: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实际的城乡收入差异,它由收入水平和就业概率两个因素决定;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人口流动率超过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以上理论都着眼于研究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动力和条件。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归根到底是受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市场促使人们往比较经济利益高的地方转移。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指出的:“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在他们小的、个人的、分配资源的领域中,他们是微调企业家,调谐做得如此微妙以致许多专家未能看出他们如何有效率。”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工业化、城市化
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城市之所以能够给经济主体提供较大的经济利益,是因为城市是系统化了的生产力,能够对生产要素的效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巴顿曾经将这种由于聚集带来的经济效益归纳为10个方面,主要包括:(1)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公共服务需要有最低的人口限度标准。(2)城市潜在的市场。当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时,能使城市更大程度上自给。(3)城市的产业关联效应。某种工业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助于促成辅助性工业的建立。(4)企业和人口的积聚使获得生活服务更加方便,如金融、教育、社交等;积聚能够促进竞争,使企业和个人都能够保持足够的活力。上述这些因素只有在相当大规模的城市才能表现出其突出作用,越是在大城市,其作用越明显。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是良性互动关系。美国城市经济学家Jane Jacobs有一个着名的观点,就是现有城市,然后才有农村的发展(Cites first—Rural development later),意思是说当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真正能够为农业提供高效的农业机械、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化肥和农药、食品保鲜设备、优良的种子等之后,才会有震中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才会有本质的提高。而农业的充分发展,又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为城市和工业的扩张提供了驱动力。这样,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劳动力流动诸要素之间出现了良性互动力。美国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这一历程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同步进行的。美国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初从东北部开始的,伴随着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开始向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转移。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的时期,也是城市化初步实现的时期。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农业人口的直线下降,到60年代末,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下降到了5%,而当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了73%。从一百多年来美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的同步性。

(三)当心“拉美陷阱”
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使这个区域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走工业化、信息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注重城市化建设。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一般来讲,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现象,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种共生现象,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程度在正常情况下是和工业化的程度相适应的,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以1925年的世界人口状况威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9.3%,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则占总人口的40%左右。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程度开始与工业化的程度相脱离,出现了城市化水平超越工业化的超前发展趋势。1980年拉丁美洲的城市化程度为64.67%,东亚(不包括日本和中国)为58.85%。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甚至达到了80%以上,超过了美国(73%)、法国(78%)和日本(78%)。特别是出现了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超前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的趋势。1983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和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都达到了全国人口的35%。城市的超高速发展是这些发展中国家本来就比较落后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的不足更加突出,难以适应,社会问题更加严重①。
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我们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还要关心转移后的人员的收入和生活状况问题,防止落入“拉美陷阱”里去。比如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82%,但贫困人口却占到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城市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就是人们常提到的“拉美陷阱” ①。
(四)人口流动不等于劳动力转移
流动与转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临时性,转移具有目的性和长期性。农村人口流动不等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它只是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排除了农村人口流动的反复性,使其行为固化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虽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农村劳动力由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的意愿,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量农民仍局限在农村中谋业,当前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因素主要有:
(一)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原因。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偏低,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受农民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制约,大批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只适合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二)目前城市经济状况难于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而能够保证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的条件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而我国目前工业化出于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不能满足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
(三)农民务工受到不公平对待,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吃、住条件普遍很差,“非碘”以后一些地方有所改善,但务工农民担心“羊毛出在羊身上”,雇主会克扣他们的工资;务工农民的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有的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进行具有高危、剧毒性的工作。河南对本省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工厂不设职工食堂的占21.4%,不设澡堂的占39.7%,不设医疗室的占76.8%,无娱乐设施的占83.2%,不予职工提供宿舍的占17.7%。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比较普遍;第二,不能与城里人同工同酬;第三,延长劳动时间,一般工作都在10~12小时,有的甚至超过15个小时;第四,企业劳动环境差,安全生产得不到保①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中国几十年来城市发展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可以认为已经蓄积了相当大的能量,一旦各种限制性因素被消除,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都会爆发式地向前推进。
(一)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增加农村的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教育发展的态势,应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素质,消除文盲和半文盲现象。建立健全多元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次,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深受农村及受教育者本人欢迎的教育模式,为农村经济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更快转移。
(二)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扮演合理的角色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全是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规律,因而政府往往在有意无意中顺应这种历史潮流。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清除各种劳动力转移障碍,二是采取措施促进转移。这对我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率,缩小未来农村人力资源的供应量;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转移提供政策保护;落实扶持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非农化提供
有利条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对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国家已有明确政策,给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
(3)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条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领导,通过政策和公共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各级政府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小组、工作站,建立党、团、工会组织等;有关部门要按其职能进行跟踪服务,包括安排必要的投资、建立信息网络、定期发布信息等,切实解决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各中非政府组织,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能人大户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和帮助,减少“盲流’,促进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 夏绪梅:《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农业经济》2004年第12期
2. 孟令国:《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2004年第1期
3. 冯景波:《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途径及对策》,《农业经济》2004年第3期
4. 阮晓莺、魏澄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业经济》2004年第1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