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与对策

2015-09-27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广大农民的充分就业,就没有“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实现无疑是一种“多赢”的策略。因此尽快制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解决农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1.农用耕地减少趋势增强,劳动力就业难度加大。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全国30个省区中已有12个属于土地资源超载区,8个属于土地资源临界区,这两种地区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0%,加之工业兴起和城市扩建不断占用土地,致使狭小土地上负担的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投入,其技术份额的加重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单位面积土地数量有限的前提下,便会产生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力,这也将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
  2.产业结构不合理。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第三产业应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最大的产业部门,但我国则恰好相反。由于我国重型化的产业结构资金密集度高,创造就业机会少,不仅无法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连城市内部的新增劳动力也难以消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渐削弱,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加之国家向城市倾斜的投资政策,乡镇企业的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积累能力较弱,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明显出现资金增密,从而导致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3.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加,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带来的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进而导致向城市转移受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职工增加,过去在城市中无人愿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下岗职工已开始问鼎。而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从而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进入空间。
  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实现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将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这一矛盾。
  5.农村信息化进程建设滞后。信息经济的出现,加剧了城乡信息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使农民无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就业市场信息,而农民自身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给社会。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在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时,其信息获取目前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这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6.政策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福利性制度,使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在婚嫁、幼托、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等方面受到一系列排斥和困难,无法融入所就业的城镇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内部,不能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另一方面,有的城市要求民工进城后要缴纳暂住费、管理费、岗前培训费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转换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进城寻求就业要预先支付将近千元的转换成本是无法承担的,使他们只能望“城市兴叹”了。
  7.待转移劳动力面临的观念制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是在争城里人的饭碗,其结果是引起城市劳动力的不满甚至抵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注入城市进行行政干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就地转移。一是农村内部地域上的转移。即加快城镇化步伐,建设小城镇,使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地区的小城镇转移。二是农村内部产业上的转移。即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主要是向乡镇企业转移。三是扩大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即通过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也是一个重要的转移途径。
  2.异地转移。一是向大中城市转移。从可能性分析,大中城市在吸纳外来人口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从必要性分析,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为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降低成本提供方便。二是国际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过去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手段,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补充。从目前劳务输出情况来看,85%以上是自发转移,盲目无序流动情况严重,增加了转移成本。所以,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强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合作与交流,建立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和待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3.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的模式。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的模式即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乡镇企业转移为着眼点,小城镇转移为目标,大中城市转移和国外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就地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分业转移与兼业转移并举的复合型转移模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